为了将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我们一定要在教学结束后写教学反思,认真思索写下的教学反思往往能给我们更多帮助,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梅花桩教学反思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1
上完《梅花魂》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下面,我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透过窗口看世界,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此窗口为阶梯,创造性地去拓展文本相连的以外的内容,适时地引进推荐给学生,既扩大阅读的量,又能为深度理解文本服务。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欣赏完美丽的梅花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然后用多媒体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让学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课快要结束时,适当地引入两首现代的诗歌《游子情怀》和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加深对外祖父思乡之情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见大,融进大语文教学观,有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孩子们的心便不会拘于孤陋寡闻,视野也一定会达到星垂平野阔的境界。
作为一名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拨开层层迷雾,让诗性的阳光洒进孩子的语文生活,让我们的学生更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更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我们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二,点燃孩子的激情,提升生命的价值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我知道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也是情,而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一定会有情真真,意切切感受。因此,整节课我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渐入佳境,尤其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时候,教学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的.小脸通红,情绪高涨,他们想到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想到了诗人文天祥,以及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想到了方志敏,王二小……说他们就是一束束昂首怒放,刚强不屈的梅花。望着他们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小脸,我感受到自己正在和他们一同成长,他们分明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可以看出,学生被外祖父的这种深切的爱国情意打动了。他们的心中也涌动着一颗中国心。
我分明看到了文本的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到灵魂深处的时候,当学生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当学生被蜻蜓的薄翼感动莫明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由于时间有限,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不够等。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2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因是乡下学校,学生收集较少,于是教师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让学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接着以梅花的品性入手,重点学习第十三自然段,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外祖父的思乡情怀,从梅花的秉性来了解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人物。在理解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时,我创设了将寒冬的萧条和梅花的傲放对比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在冰雪的欺压下,梅花仍是那么秀气,这个似乎是有点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所以有的孩子不禁发出了赞叹声,我就及时的让他们用学过的古诗来赞一赞,我看到有不少孩子已经被这梅花所感动,都和着音乐吟诵起一句句赞美的诗句来,真正的感受到了梅花精神。在谈到有气节的民族英雄,学生首先想到了“狼牙山五壮士”,是啊,五壮士英勇就义的一幕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梅花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接着我又介绍了“精忠报国的岳飞”、“凛然正气的文天祥”、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林则徐虎门销烟”等,这样,利用图片、故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深入体会“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下课了同学们还在念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在意识上还很朦胧,但学生已能带着感情进行抑扬顿挫地诵读了,学生已在说“我们也要有梅花一样的秉性”了,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3
?春到梅花山》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情景。这么美的文章,要引领智障孩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是不能少的,我也是这么上的,效果还可以。提炼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一、借助图片,增加视觉的美感
色彩鲜艳的图,是很受智障孩子欢迎的,直观形象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根据《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特点,我觉得用到图的机会是很多的。上课伊始,出示挂图,让孩子仔细观察图,采用抒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渐入情境,问: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孩子们告诉我从图中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梅花,还有很多的人。看来,孩子们第一眼就能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梅花景象。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充分利用挂图这生动的教学资源,穿插于语言感知与朗读训练中。图的`展示,让孩子们更容易深刻感受到花的美与人的多,增加了视觉的美感。
二、紧扣词句,感悟课文的意境
这篇课文的语言是很美的,也是很注意细节的。比如文中表现梅花开得早,它用了这样的句子: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我让孩子们想想,这句话写出了梅花的什么,接着,一起找出有关的词,通过读思关键词句,加深感悟。再如写盛开的梅花很多,它用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样的词句,我先让孩子理解什么叫“挨”,再加以想象“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怎样一种情景,接着让孩子们结合看图、表演,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后面的教学同上,如抓住理解“涌动、人流”体会人的多,抓住理解“欢乐的海洋”感受人们的热情,等等。通过抓词句,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加深感悟,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会了学习。
三、充分朗读,培养孩子的语感
在看图、抓词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充分的朗读,孩子们对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印象就更深了。朗读的形式多样,且穿插于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比如,拎出重点词句时,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情朗读,以加深理解;比如,边看图边朗读感受梅花的美、梅花的多、人的多、人们的热情,辅助理解;比如,说话训练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以仿之说话,等等。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朗读的课堂是干枯的,是没有活力的,有目的的充分朗读,孩子们不仅爱读,同时也读得有效,培养了孩子的语感。
总之,对智障孩子阅读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实践。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4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在学生的“狂轰乱炸”下不知所措,被动应招,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课后,在教研室居教研员的指导下,教者明白了课堂教学中的“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的特点的具体情况。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应及时关注“学情”,注意把握方向,适时到作出反应和调整。
当学生说:“梅花太香才会打哈欠时。”教师应马上追问:“梅花是很香的吗?请大家在课文里找一找,看谁有本领找到?”学生读读书,马上说:“不对,梅花不是很香。因为书上说‘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所以不会打哈欠。”在学习下一段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找找,梅花会让人的鼻子难受吗?学生在深入课文后也能找到:“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说明看花的人很多。如果梅花的香味很刺鼻,就不会有这么多人来看梅花了。”
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课本。”这样抓住生成点,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而即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之所以认为伟人伟大,是因为我们总是仰视着看他们;我们之所以认为学生幼稚,是因为我们总是俯视着看他们。有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有一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在课堂中,教师如果能搬走讲台,蹲下来倾听自己的学生,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那么我们必定能看到学生眼中的五颜六色,能听到学生口中的五花八门,更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火花的五光十色。搬掉讲台,设置让学生自由表演、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展台”,让学生站起来和我们对话,让我们蹲下去与学生交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争论、去探讨,学生的“伟大”之处一定会让我们大吃一惊的。
课堂是什么?在新课程解读中这样写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是师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让我们和每一位学生一起来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让‘错误’也生成美丽的花朵!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5
?梅花魂》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讲了有关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理解外祖父的那颗爱国之心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上完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东西,本课我有两个重点教学环节,一个是第三自然段,一个是13自然段,通过对这两段的重点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外祖父爱梅花,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梅花的赞美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赞美,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穿插了一些知识性的讲解,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改句子 ,以及句子在语境中的运用,文章的`写法及结构等都自然的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学会。课文最后再回到“魂”字上,紧扣课题,突出重点。课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要具有梅花的秉性,并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诵读,达到理解的目的。在最后我把板书的梅花和两句话一起送给同学们,希望他们也做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第三段,理解唯独和分外的时候,应让学生重点读一读”,讲有气节的人时,应提到文天祥以及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的感悟会更深。在设计出示两句话时,课前的准备不充分,以至于出现了一点小插曲,不过这些以后我都会注意,最重要的是今后在备课中不仅要被教材还要备学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努力,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海洋,他们在里面尽情的遨游。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6
本课是讲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段录像和一张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播放《江姐》的曲,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品格,领悟梅花的品格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播放歌曲后,让学生说出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自然而然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顶天立地。
3、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在歌曲的播放中,发挥想象,写下外祖父分别时对莺儿所说的话。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加深了对外祖父爱国情怀的理解。
在本文的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外:例如在复习导入的生字的默写部分要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在第二个环节解读“梅花魂”部分,老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得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语文的能力,还得到情感的熏陶。作为教师本人,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学他人之长,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案。
梅花桩教学反思篇7
?梅花魂》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讲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怎样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阅读质量,我设计了三段录像和一张图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1.利用“梅花人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憾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再出示图文片(图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在送梅花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教师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次教学效果较好,源于巧用现代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