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努力提升教案的质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设计互动环节,是优秀教案的显著特征,,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计算教学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计算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
2.使学生知道计算器上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策略】
1.计算工具的介绍可以结合第25页的阅读材料进行,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算盘的介绍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因素,学生可事先查阅资料,介绍算盘的发展过程和曾经广泛使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等辉煌历史。
3.介绍电子计算器时,重点在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计算,和存储键如何使用等重难点时可运用电脑课件进行实际的演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计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课一开始即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师:这种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师: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计算。算筹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多媒体白板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盘:
师: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就是老师手里的这个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4.计算器:
师: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生:计算器。
师: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场、早市计算菜的价钱。超市计算物品的价钱。……(学生介绍)
师:拿出你手中的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5.电子计算机:
师:接下来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生:电脑。微机。
师:电子计算机。(出示课件)
生看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认识算筹、各种算盘,了解算盘计数,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课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电子计算机,展示现代科技的发达。并引导学生,科技不会停滞,未来更先进的计算工具就等着你去发现,发明。
三、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
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使用计算器。拿出你们的计算器。你认识哪些功能键?他们都是干什么的?自己按按试试,琢磨琢磨。
生摸索,尝试各个键子的作用,发现了就说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跟着老师的指示尝试。
师:还有date表示日期,老师刚才听见有的计算器有声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乐和声音吗?自己琢磨琢磨。
师:电脑展示各个功能键的名称。边出示,边讲解。
师:现在我们就来用你手中的计算器进行计算。尝试一道加法:4468+1792=
生进行操作。然后说出结果,并说明输入过程。先输入4468,再输入加号,输入1792,再输入等号。
结果就出现了。(师可用电脑课件实际演示计算过程。)
师:尝试减法、乘法、除法和小数计算。32010-8925=126×39=312÷8=
6.34-4.7=
生进行操作,输入数据,并说出计算结果。
师:计算综合算式。复习运算顺序。当计算6396÷(520-438)时,怎么办?
生讨论方法。可以用纸记录下来,再接着算。可以……
师:我们来学习存储运算键的使用。m+表示存储数据,m-表示删除数据,mr表示提取数据。我们来尝试一下。输入520-438,算出结果,输入m+进行存储,然后输入6396÷,再输入mr进行提取,输入等号。
师:重新演示一遍,以巩固。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并找一名同学到电脑上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我选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1.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
2.寻找方法速算:
25×4×8=13897×16×0=99+199=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到网页中继续去了解计算器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m+存储m-删除mr提取
5.计算机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三篇
计算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我们的计算工具是如此的神奇,你知道它们神奇在哪里吗?
二、 引导探索
1、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教师:我们现在用的计算工具最普遍的是普通计算器,你会用吗?老师请个小老师来向大家讲解下如何用计算器好吗?
课件出示:例如68+201,20÷4,56×12×13。
让一个小老师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解如何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闭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 数学键
数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3、 尝试练习。
(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课件出示: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师:现在同学们都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了,那现在你们想跟老师一起利用玩下数字游戏吗?
学生:想啊。
教师:好,在我们玩之前先听老师介绍一个小知识啊。
课件出示:计算机中使用的是二进制记数法,就是满2进1。它使 用的数字只有0和1。0代表0,1仍代表1,满2就向左边相邻数位进1。因此,二进中“1+1= 10”。
(1) 课件出示
用1,2,3,4,5这5个数字,任意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用计数器求出它们的积,积大者获胜。例如:三位数是342,两位数是51积是17442。
在这个游戏中由四个同学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他们讨论后由一个代表来汇报结果。然后下一个汇报的结果要比上一个的大。
(2)教师:在这个游戏中你们玩得开心吗?还想不想继续玩啊?
课件出示:用计算器算出下列各式 999×9 9999×9 99999×9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反馈计算结果。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啊?那么你能直接说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课件出示: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三、课后小结
课件出示:你能谈下你学完这节课的感受和体会吗?
计算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能有意识地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进一步感受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指导学生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节约时间,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吗?你还知道哪些与人口有关的数据。下面是某地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统计表,(课件出示)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整理和分析这些信息,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课前预习完成)
师:在制图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后师简要小结:作图时要注意线条要直,画完后要标上数据。
2、自主探究
①学生观察单式条形图(课件分别出示城镇人口统计图和乡村人口统计图)。
②设疑问难:
统计的现实意义,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③生尝试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可根据书上99页完成)师巡视并辅导个别差生。先完成的可以同桌比一比,说一说自己作的好的地方。
3、合作交流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生互评后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条形统计图。(出示制作好的大幅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
②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
④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⑤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人口逐年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某超市两种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如果你是超市老板,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2、出示1997-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统计图,观察并回答问题。
工业废水排放在逐年?生活废水排放在逐年?
从图中你想到了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四、拓展应用
1、请你调查你们小组同学一周内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成统计表。
2、根据复式统计表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五、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计算教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计算器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结合学情,本节课在设计时,将开机键和关机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显示屏等内容进行简化,让学生掌握一些使用计算器巧算的简单方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巧算、速算。
学生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获取知识。本设计从简单的加减法算起,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速算,再上升到混合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教学重点内容,使学生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的速度得到提高。同时,将计算器与估算、心算等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计算不必使用计算器,明确估算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计算器使用中的错误。
2.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教材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在探索方法、发现规律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填表,统计出各种情况,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发现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发现规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各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算器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揭示课题。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谜语,并要求学生一起朗读谜语)
猜谜语:
一个东西真奇怪,
上面布满小方块。
用手一摁数出来,
加减乘除算得快。
师:谜底是什么?(计算器)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猜出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与计算器有关的知识。
2.介绍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课件演示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
师:计算工具的发明与不断进步无论对数学学科,还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今,计算器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计算器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计算器。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计算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商店、餐厅等地方见过计算器)
师:关于计算器你还知道些什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计算器存在的地方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计算器的普及性及学习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作铺垫。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计算器。
(1)课件出示: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呢?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计算器,从计算器的面板、显示器、键盘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
(3)回忆计算器各个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一些常见的功能键的名称和作用。如“on/c”是开机及清屏键,“off”是关机键,“ce”是清除键,“+、-、×、÷”是运算符号键,“0,1,2,3,4,5,6,7,8,9”是数字键等。
2.同桌之间互相出几道计算题,然后两人一起用计算器算一算。
全班交流,说一说在用计算器计算时有什么感受,或者遇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
生1:可以先估一估计算结果,以免按错了。
生2:计算大数用计算器比较方便,计算较小的数直接口算更快,不必使用计算器。
生3:数据非常大时,计算器不能直接显示结果。
3.小游戏。
(1)用计算器算一算。
任选一个自然数→×878→-765→×2→+2000→-470→÷1756→?
师:你发现了什么?
(计算结果仍是这个自然数)
①鼓励学生多选几个自然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
②引导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出来,观察分析,思考为什么结果是原来的这个自然数。
③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揭示奥秘:假设所选自然数为a,[(a×878-765)×2+2000-470]÷1756=(a×878×2-765×2+2000-470)÷1756=(a×1756-1530+2000-470)÷1756=(a×1756)÷1756=a。
(这是代数式的等值变形过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懂)
(2)括号内可以填什么数?先估计,再用计算器检验,找到合适的答案。
算式
88×()
73×()
积的范围
3000~3400
4000~4200
计算教学教案篇5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触很深,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读图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对问题解答。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因为是对同一问题的解答所以学生能够理解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提出问题“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课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不是很清楚,如果问“等式的左右两有什么异同”学生也许会更容易的发现这一规律。
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两个定律都很简单,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规律,现在想一想,我可以在讲乘法交换律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而第二个乘法结合律稍有一点难度,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
各个环节的衔接不是很紧凑,本来后面还安排了两道应用题,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做。
计算教学教案篇6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同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的学习做铺垫。我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在进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时,放手不够,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规律,学会利用学过的加法结合律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计算教学教案篇7
一、注重旧知的铺垫,为新课导航。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在复习完后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
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1、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
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2、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有待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