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后感8篇

时间:2024-08-25 作者:Brave

读后感是我们与书籍之间的一座桥梁,让理解更加深刻,为了让读后感更具说服力,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白说》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白说》读后感8篇

《白说》读后感篇1

说完后白岩松深深的摇了摇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月都没看一本书了,之前说的一周一本书的量好像有说话没算话了。突然想起也有买白岩松的一本书,趁着这个时间,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还记得看柴静的《看见》时,眼泪一次次狂飙。总觉得新闻媒体人都有一种让人崇拜且向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细节让人落泪,回过头又觉得社会还有很多层面,但是还是需要保存乐观,继续生活。

这次翻开《白说》也一样,虽然和看《看见》的文体非常不一样,也确实男士的表达也许没有女士那么细腻。但是同样,给予了我很多感触。

书分为了“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五个章节来呈现。因为有些涉及新闻的内容,虽然看得懂但是其实不是很感兴趣,只能看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想法。

作者多次在书中说到中国人惯有的思维,不管什么事情,上来就先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也导致我们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实生活好像很难分清楚那几分钟好,那几分钟坏,有的好像只是平淡与不断的重复。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学会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寻找能够让自己无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内容很多,我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欢“岁月”这节的最后一句话“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现在合上书却想不起来到底讲了些什么,这也许我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的内容,但是有些画上线的内容能够被说一说。

《白说》读后感篇2

看完了,除了封面一切都还好。

这本是白岩松这些年来不同场合的演讲集,虽然很少看他的直播,但是看他的文字时他的音容笑貌却就在眼前。说明周围有些事物的存在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由于是演讲集(虽然白岩松不承认是),难免会有两个问题:一是受众的角度不同,一是举例的重复使用,所以看过几篇后会有些不耐。开篇自己解释书名叫“白说”,就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调侃。但是真的看过一遍之后的感受是白岩松真是个“求锤得锤”的实在人,因为他书中讲的一切我看过之后都已经不记得了。说一点不剩倒不是,至少感觉还在,就像喝了一杯白开水虽然没品出滋味来但是解渴啊。所以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白岩松正的不能再正的价值观,以及他对生活、对国家、对未来抱有的饱满、的乐观、的向上的希望们。这一点也深深地感染着、触动着并激励着我这个读者,也就不算白说了。

做新闻的人真的了不起,白岩松好像对各行各业好像都十分了解,并能深入下去。再有做“穹顶之下”,一片赤诚地写下《看见》的柴静;取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的孤独战士崔永元,以及之前专门做战争前线报道的张泉灵;三十年如一日《我遇见你》的敬一丹……有态度的新闻人还是受人敬佩和喜爱的。

《白说》读后感篇3

?万历十五年》改变我了对于道德至上的看法,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方向,《白说》巩固了这个想法,支持了我个人的一些陋见。这种内心的踏实真的很棒,足以让我牺牲睡眠时间来记录下这些想法,可见一斑。

白岩松说到这样一点,如何区分骗子和理想主义者,关键点在于方向和方法,只有方向没有方法,则只能被称为骗子,而理想主义者不一样,他们谈方向,也谈方法。这么一想,一直以来我大概就是个骗子,不管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是我微弱的社会责任感,我永远都在画饼,永远都在谈方向,但我从来没有提出过方法,更别说有所作为了。想来惭愧,但骗子和理想主义者之间,至少已经有一条明确的路可以走了,那么我也不至于是无头苍蝇,就这一点来说,我还挺骄傲自己作为骗子的身份呢。

?白说》有一篇文章是谈医疗,医生,医院,医患关系。他说,医生为不完善的医疗体制背了黑锅。我突然想起来我曾经发过一个朋友圈,没有资格地不知廉耻地为军人这个群体发声,又想起来在课堂上向学生否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歌颂。在一个做过正确的事,坚持着自己的新闻工作者的文字里,找到自己坚持的点,我的内心有莫大的感动。

医生,军人,教师。这个社会给了这几个群体太多的社会绑架,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教师教书育人。唯一两个加“德”的职业,“师德”,“医德”。没错,职业特殊性,社会需求,给了这几个群体特殊的奉献需求。当我们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当我们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清楚,我们就应该有心理准备,从此病人,人民,学生的'利益,就应该高于一切,我们应当学会奉献和牺牲,我们甚至应该满怀感情之情去接受这份奉献和牺牲。

可是,一个个体,也许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接受我们所选择的职业带来的特殊性。但一个群体不能!如果一个群体都需要做出牺牲,那么将来,谁还愿意进入这个行业,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们不能把这个社会最需要的职业,放在一个需要用道德来支撑的位置!没有那么多人,能在自己的生活需求被满足之前,就想着为他人的幸福而奋斗了。不然何以每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都被歌颂被传承呢?不就是少吗?

我很赞成《白说》的这一观点,不是一味地去要求国人将道德,有道德,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全的机制,讲理的社会,让国人的道德有地方安放。就像我第一次发现,像海瑞这样的先天下,自己清贫一生的“好官”竟然应该是被谴责的。因为他的清贫,被歌颂,被赞扬,让后世想要做官的人,都有着这样一种自己生活无法被保障的畏惧,那么这些重要的位置,需要有人作为的事,谁又来做呢?

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在我看来,也应该是自私的。白说也提到,改革开放就是尊重了人性的选择,在大公之前,先满足个人的小私,社会在真的走在进步的路上。我觉得也是概括得非常精辟了。我一直觉得,人应该首先爱自己,等你学会爱自己了,再去谈什么爱家庭,爱工作,爱社会。不要道德绑架,尊重人最基本的需求。我一直很赞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像白岩松举例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再相爱的两个人,基本生活没办法满足,怎么幸福?从人生来看,生理和安全需求都没满足,能去追求自我实现价值吗?换句话说,我吃都没吃饱,你就让我去为别人送粥送肉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白岩松在演讲中为医生群体的发声,我觉得相当在理,延伸到军人教师层面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要给这些职业道德绑架,请给我们需要的社会保障,让每个在位者,和后来者,都能满怀热情和感激的走到这么一个社会需要的岗位上。估计到我能写出这么有说服力的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不是一单纯的骗子了,现在就全当是骗子的练手吧。而我想,不管骗子能不能晋级为理想主义者,我可能都做不了一个好的职员,因为我的生活将永远地大于工作,不谈奉献,先爱自己,拒绝道德绑架。

《白说》读后感篇4

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

采访者:中国现在这一批青年学生,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最大变化触动到你?

白岩松:大学的时候读的书太少了。人生是一个围棋盘,当你读的书很少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个棋牌上点的子很少,他不成势,随时可能被别人吃掉。另外读书一个很重要的感慨就是人找书是很难的,但是书找书是非常容易的。就是越读书越知道该读什么书,书会带着你去读书。当你读得足够多了,这个围棋盘上的子连在一起,那他就会成势了,人生就成势了。可是现在你看到,我见的相当多的年轻孩子们,这个围棋盘上没几个子。

说完后白岩松深深的摇了摇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月都没看一本书了,之前说的一周一本书的量好像有说话没算话了。突然想起也有买白岩松的一本书,趁着这个时间,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还记得看柴静的《看见》时,眼泪一次次狂飙。总觉得新闻媒体人都有一种让人崇拜且向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细节让人落泪,回过头又觉得社会还有很多层面,但是还是需要保存乐观,继续生活。

这次翻开《白说》也一样,虽然和看《看见》的文体非常不一样,也确实男士的表达也许没有女士那么细腻。但是同样,给予了我很多感触。

书分为了“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五个章节来呈现。因为有些涉及新闻的内容,虽然看得懂但是其实不是很感兴趣,只能看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想法。

作者多次在书中说到中国人惯有的思维,不管什么事情,上来就先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也导致我们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实生活好像很难分清楚那几分钟好,那几分钟坏,有的好像只是平淡与不断的重复。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学会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寻找能够让自己无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内容很多,我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欢“岁月”这节的最后一句话“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现在合上书却想不起来到底讲了些什么,这也许我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的内容,但是有些画上线的内容能够被说一说。

“你的人格就是在这种无用的事情熏陶中,慢慢地健全独立起来。”

“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

“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作为社会这艘大船的瞭望员,你的职责是什么?当你看到前方海面上的所有信息,好或者不好,都要及时反馈,这样船才可以安全行驶。读书、思考以及责任感的支撑,就是瞭望员的“望远镜”。如果瞭望员自觉不自觉地,或是受命于某种指示地,报喜不报忧,那么他提供的信息就是失真的`,这艘船的安全就是没有保障的。”

“总有一些长跑的人由于不断被短跑干扰,也加入了短跑的队伍;也有一些原本只打算短跑的人,一段时间以后决定改为长跑”

“我们都觉得“爱”很温暖,愿意用阳光来比喻,但是真正像太阳一样炙热的爱,恐怕又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倒是月亮,本身不发光,却能照亮每一个夜行人的道路,消解他们的恐惧和忧愁”。

“现在,写一篇洋洋万言艰涩深奥的学术论文,可以让医疗从业人员评个更高的职称;写十篇通俗易懂、普及常识的千字文,却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利益。这样的评价体系本身就有问题。”

在阅读的时候,把这些句子画了下来,当然不是全部。只是画线中的一部分。现在不管看什么书最终都会折射到教育上来,作者在书中的各种比喻,也让我思考教师职业,教育本身,其实也是存在很多问题与诟病。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那么快可以解决的,但是只有我们相信能够解决才能够坚持走下去。也许就像白岩松爱新闻一样,我自觉我也很爱教育,但是我还缺少的是我到底爱的是什么教育,我需要追求的真理到底是什么?给予孩子们成长的教育应该如何去做,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问题。

《白说》读后感篇5

约莫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在某出版社到学校里摆书摊的地摊里看见了老白的《痛并快乐着》,依然清晰的记得白色封面下写着痛并快乐着几个字。翻开书,不是一上来就balabala的开讲,而是有几页十几幅照片,每幅照片下面都是一句话,或描述内容,或描述场景。深刻体会到老白是一个性情中人。果断,书买了。回家花了两个晚上读完,初次体会到在当时我看来的一种独特的思想在思考人生,从此认为老白是难得的思想隐士。

两天前,无意在书城看到老白的.《白说》,果断,入手,看看在说些啥。就是这么巧,又是两晚读完,即使身体再累,熬夜,也有想要把它读完的冲动。拜托,哪里来的这么多冲动,应该说,老白在讲的事,以及困扰过他的事都是最近困扰自己的。没有标准答案,但老白以老朋友的身份,及时的出来告诉你,这些都是要经历的,过去了,突破了,内心就平静了。太认可他的主要观点,人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追求,一旦物质上满足以后,能否寻找到信仰就成了焦虑和烦恼的源头,其实我们追求发都是内心的平静!

老白的《白说》在前半段对这些思考特别到位,尤为喜欢他讲道德经的那篇,读来之后有豁然开朗之感。白说,他说了很多,读了后很快也会忘了那些话,但留下的是曾经有过的共鸣,和寻找内心平静的另类领悟。

《白说》读后感篇6

白岩松,同龄人,却很尊敬,把他当做新闻业界的良心的标尺,有他在,有他的节目在,新闻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我都细细读过,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鸣。《白说》是他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幸福和国家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系统,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因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项。衣食无忧的时候,情感、精神和物质三足鼎立,但大多时候,以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条件好,我有人疼有人爱,我玩茶艺玩插画“,只是这样的幸福不要离开你的小天地,外出办事被抢白你会委屈,遇到”碰瓷“你会恐惧,遭受不公你会失望,强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社会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改变的权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发发声音。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 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写的标语,听到空洞的口号,我都会皱眉,如果跟进的是具体的行动还好,就怕是民众莫名其妙的东西,就像写标语的人在自娱自乐。汉语的凝练被稀释,寡而无味,言之无物,就像行动与语言,越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行动,越是洋洋洒洒的总结宣传。看到一篇好文章,听到一次好讲座,激动半天,同样的汉字,被不同人编排就有不同的感觉,因为好的文字揉进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脑。最近喜欢听一些旧的世界名曲,以为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答案原来在白岩松的这一席话里。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线,不能突破它。“

常说信仰缺失,其实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标尺。小时候大人告诫我们:”不能冲着人泼水,不能隔墙泼水,泼水要低点,否则神灵要怪罪。“这些规矩形成了习惯,长大了,知道不是神灵怪罪,是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小习惯会折射到大的行为上,就是”底线“。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随,但起码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

如今,主持人纷纷跳槽,其中一些给人正能量的新闻人的辞职挺让人惋惜,郎永淳、赵普......有思想有见识有水准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视,需要这些荧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满满的人,不知道他们离去后会不会再出现又一个赵普?真担心下一个听到的消息是白岩松离开央视。白岩松针对别人的询问,说了上面这句话,相信他,正如赵普的微博:”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错,但核心是价值观留人。“希望不要听到白岩松离职的消息,希望一直听到他的”声音“,他的《白说》并不白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众中。

”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吧,很正常,很简单,却又很复杂,未来还需要白岩松这样的一群新闻人坚守,为了希望,为了努力向好。

《白说》读后感篇7

我相信在很多新闻学子的眼中,白岩松似乎就代表了我们的最高新闻理想。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就该是他那样的。

够睿智、高情商、有学识、有毅力、有阅历……这些特质使他成为许多新闻学子眼中新闻理想的化身。

看完整本书,说实话我能记住的内容不多也许是这本书干货太多,每一篇都是一场精彩的演讲,一口吞下当然消化不了。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得到不少的触动关于自己、关于社会、关于国家的.思考。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被时代赶着往前跑。无论是对自己还是我们所处的社会,都欠缺一份思考。

是的,我们都需要放缓一下步伐。去思考一下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去思考社会、国家在gdp快速发展下衍生的问题。

每一代人都会面临时代的压力,每一代人的青春、奋斗都不容易。我们父辈一代面临的是温饱的问题,我们这一代要面临高房价、医疗、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在往前走,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做好自己。每个人的每一点微小的努力,都将改变时代潮水的方向。

这是一本读过后,也值得在闲暇时翻翻的书。不需要从头看起,随便翻开一页,不会影响你的阅读体验,或许还能收获新的感悟。

《白说》读后感篇8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考研一战失败,后来我二战了。我目前在准备复试,由于遇到一起也是一拖再拖,总之初试复试都遇到了一些,可能看起来不是那么顺利的事情。我从中也特别迷茫焦虑怀疑过,但是我始终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去享受这个过程。

很多人考研失败了,去问各种身边的人,自己需不需要暗战,我觉得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坚定,是不需要去问别人的,因为别人的意见也改变不了你的想法,我当初选择第2次考研,我的`内心是非常的笃定的,也没有说问谁来建议一下我该不该而战。所以我觉得,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的内心吧。把那些外在的因素除去之后,还有多少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把某事当做借口。

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吧,如果回忆没有充满各种跌宕起伏的色彩,回忆什么意义呢?

与我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

感谢自己的选择,尽管我现在还有没有录取,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收获是自己的,成长是自己的,真真实实的感受是自己的,是别人夺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