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断写教案,教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了确保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我们应提前撰写教案,精心规划每一个教学环节,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大班教案含反思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园大班教案含反思篇1
活动意图: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风是无形的,对风的认识只能凭感知觉来完成。开展此次活动《风来过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积极引导他们的自然科学兴趣和探索意识。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
2、想象表现风来了的各种情景,仿编诗歌。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观察有风的各种情景用图画形式记录。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炎热的天气越是谁给大家带来凉快?
2、风看不见,摸不到,你发现风来过的秘密了吗?
二、诗歌《风》
1、展示交流幼儿观察风的图画记录。
说说自己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秘密。
2、让我们听听诗歌里的风是怎样的?
3、师幼共同讨论风来过了的影响。
三、仿编诗歌
1、结合生活经验,尝试仿编诗歌。
活动延伸:
回忆风对物体的影响,如街上飞舞的报纸,吹落的帽子,飘落树叶等。
附:《风》
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听树叶沙沙沙,那是树儿和风在谈话。
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树叶在点头,那是风儿在树林里走。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欣赏了诗歌《风》,知道了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从其他事物的变化上发现风的存在。让小朋友知道,怎样知道风来了,有什么方!法是可以知道。风来了又有哪些东西在动了。通过对诗歌的创编,扩大了孩子思维的角度,他们发现我们不仅可以用眼睛,还能用耳朵、鼻子、皮肤等等去发现风来过了。
幼儿园大班教案含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5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2、能按照事物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3、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愉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课件《5的加法运算》ppt课件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数量不等的桃子、猴子等图片,1—5数字,加号、等号各一个。
学具:各种操作材料:积木,魔方,橡皮泥等,1—5数字,加号、等号若干(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猴孩儿来做客的情境导入。
小朋友,今天花果山上的猴孩儿来我们班做客了,看来了几只小猴子?(出示五只小猴子)。
(二)复习5的组成
现在我们和小猴子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吧:
师:小朋友,告诉我,5可以分成1和几?(同时播放课件)
幼:xxx,告诉你,5可以分成1和4.…
(三)复习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播放课件)
大班优秀数学教案《5的加法运算》含ppt课件
2.复习2-4的.加法,巩固幼儿对加法算式的理解,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师:老师先拿一个大香蕉给小猴,又拿三个小香蕉给小猴,我一共给了小猴几个香蕉?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一道加法算式。1+3=4,3+1=4,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怎样读这个算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互换规律。(+号前后的两个数互换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四)学习5的加法,引导幼儿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并能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1、进一步了解加法应用题的结构(播放课件)
①老师示范看图编应用题并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师:五只猴子一样么?有什么不同?(老师根据猴子的位置和数量编加法应用题)。
小结:把物品的数量用讲故事的方法说出来并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应用题。刚才老师编出的是一道加法应用题。知道两个数:1只猴子和4只猴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
②幼儿根据应用题列出加法算式:1+4=5,4+1=5
③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互换,互补规律。
2、看图自编应用题,巩固幼儿对应用题的理解。
①(播放课件)请幼儿根据苹果的位置和数量来自编加法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
②看课件,以给猴子送玩具为情境,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并列出加法算式。
③分组操作玩具自编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用作业本把算式写下来。
活动延伸:
回家后,幼儿和爸爸妈妈玩加法的游戏。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让幼儿自主尝试探索,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发散幼儿思维,从而知道了如何运算5的加法,并能灵活的掌握5的加法。在活动中,幼儿跟老师不够配合,课堂不够活跃,可能是后面的设计有点抽象,难度大点,没有针对这里的幼儿的认知水平来设这课。下次我再上,我改用让小朋友动手摆物体,然后把式子写写出来,这样他们就学会了、动手、眼、脑,也达到了就这结课的目的。
幼儿园大班教案含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克服怕黑心理,发展幼儿走和平衡的能力。
2、大胆进行身体活动,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
3、初步了解预防怕黑的方法。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重难点:能在黑暗里大胆进行身体活动。
活动准备:
1、墨镜、长纸棍、塑料袋与全体幼儿人数相同,小皮球若干。
2、泡沫板若干,长手臂一副,录音机和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扮演角色,活动身体(1)教师提示:“今天天气真好,小朋友们来到了幼儿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他们真快乐!
(2)全体幼儿听音乐,做快乐生活操:“搭积木,学跳绳。吃午饭、铺被子,穿衣服,做游戏。”
2、提供材料,探索练习(1)教师提示:“我们玩了一天真快乐!现在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天已经黑了,我们来玩黑夜里的游戏好吗?戴上墨镜,就是代表我们在黑夜里了,游戏开始。”
(2)皮球回来了小皮球若干,四散地放在场地上,教师发出指令,“快快找到小皮球”,幼儿连忙蹲下向前走,摸到小皮球,放在塑料袋。教师再发出指令:“皮球回来了”。幼儿马上站立不动。最后看谁摸到的小皮球最多。
(3)听音找人幼儿两人一组,相隔一定距离迎面站立,一幼儿说:“我在这里,我是××。”另一幼儿就循音蒙眼向他走去。若摸到对方就算赢者,若没有摸到,又走出了对方的'视线,就是输者,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4)长臂人来了全体幼儿手拉手圈成一个大圆圈站立,中间一幼儿套着一副长手臂为长臂人,蒙眼站立。游戏开始,全体幼儿围着圆圈不断移动着跑或跳,长臂人则挥着长臂四处抓人,长臂人碰到哪位幼儿,那位幼儿就是输者,停止游戏一次。
3、结束游戏,放松身体用泡沫板隔成几条长约10~15米的“马路”全体幼儿手持纸棍,摸索着往前走,以不碰倒泡沫板,顺利通过马路者为胜者。
活动建议:
此游戏亦可在体锻活动中分几次活动来进行。
教学反思:
上课结束后,通过园长的指导,加上课后重新回过头去检查自己写的教案,回忆上课的过程,我发现确实存在一个很大的定位问题,帮助幼儿建立战胜黑暗的自信心,并尝试用多种方法克服怕黑的心理。
幼儿园大班教案含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将自己设计的画用稻草进行装饰,做成稻草相框。
2、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做好的相片。
2、稻草、水粉颜料、画好的图片、双面胶。
活动重点:
能够将自己设计的画用稻草进行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相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1、你们看这是什么?漂亮吗?
2、那你们知道这个相片是用什么做的吗?(稻草)
二、教师讲解制作方法。
1、上次呀我们小朋友画了很多漂亮的画,今天老师想请你们来为这些画做一些漂亮的相框好吗?
2、教师师范讲解制作方法。
三、幼儿进行制作。
1、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制作。
2、教师指导,提醒幼儿要将把稻草做整齐这样才漂亮。
3、交代幼儿将做好的相框进行图色。(交代幼儿不要把颜料弄到衣服上)
四、结束部分。
1、教师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2、教师小结,交代幼儿将材料收拾干净。
活动反思:
本堂课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动手积极性,使得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分享彼此创作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教案含反思篇5
一、课程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四人行”,理解其含义和历史背景。
2、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
3、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师徒四人行”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进行绘画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师徒四人行”场景。
3、进行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了解其他幼儿的作品。
三、教学步骤
1、引入
通过观看有关“师徒四人行”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师徒四人行”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2、教学活动
(1)分组绘画
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师徒四人行”场景。
(2)小组分享
将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了解其他幼儿的作品。
(3)总结回顾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课程,总结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绘画技能和想象力。
2、引导幼儿在小组分享时进行评价,评价其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3、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五、反思
1、课程中,幼儿的.参与度较高,他们对“师徒四人行”这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课程中,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热情。
3、课程中,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们在小组分享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4、课程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