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风俗作文8篇

时间:2022-12-12 作者:betray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需要用到作文,写作文要结合阅读和写作实践来消化,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天津的风俗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天津的风俗作文8篇

天津的风俗作文篇1

新年到了,我到外婆的老家走了一趟,那里是农村,与城市相比,到处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新年一到,农村现存在一些木结构的老房子门上就发生了变化,平时门上什么东西都没贴,现在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艳艳的春联,看上去十分喜庆。每一副春联都各有千秋:有的写着“天天迎好运,日日送如意”;有的写着“爆竹声中送虎年,欢欢喜喜迎玉兔”,总之文字是林林总总、各种各样,但寓意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吉祥。

春节一来,原本喜欢凑在一起聊天的大嫂们,也开始忙活了。她们把家里里外外地打扫了一遍,玻璃窗擦得分外明净,被褥都彻头彻尾地被更换清洗;在外婆的老家,偶然也看到有人家在烹牛宰羊,厨房里主妇手中的菜刀在不停地舞动着,锅里不断地冒出丝丝香味,桌子上的菜越来越丰盛:红烧肉、猪舌头、河鲫鱼、笋烤肉等一大堆美味佳肴,鼻子不被勾住才怪呢!口水不流根本就不可能!想吃的念头不出来肯定不会!不然就是个“木头人”了。

一到晚上,农村放鞭炮也比城里更热闹,主要是放鞭炮的场地比城市里空旷,围在一起看热闹的人比城市里聚得密集,尤其是拍手欢蹦的小孩子显得比较多,好一派热景象!

怎么样,这个春节你到过农村了吗?

天津的风俗作文篇2

我国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它就是古老的“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的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借扫尘的方法去整理全年来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的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当五彩缤纷的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的时候,新年走到我们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长辈们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真是其乐融融,新年新气象啊!春节还有不得不说的食俗,大年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趣味乐事也说不胜说,祝福寓意讲不胜讲。试问有谁不喜欢这传统的春节呢?试问又有谁不想传承这古老的习俗呢?

天津的风俗作文篇3

从前,天津民间信奉多神,如财神、灶王、菩萨、玉皇等,但由于天津地处海边,民众一面强调航海技术一面祈求神灵保佑,所以在民间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属“天后娘娘”———在南方称“妈祖”。同时天津又是航运枢纽,外来商人诸多,航运活动频繁,所以“天后宫”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并多有祭祀的花会活动。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视天津,视察了天后宫,并非常欣赏花会的表演,皇帝钦赐会旗,从此天后宫的民间花会成为了“皇会”。法鼓、狮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种表演走街串巷,锣鼓声不绝,喝彩声不断。据《天津皇会考记》记载,“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不散。烛灭香消,未觉东方之既已白。”后来,除了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大庆之外,农历腊月十五至正月初一还要举办盛大的庙会,慢慢地,天后宫庙会变成了春节最为重要的一个喜庆节目。

“为什么在腊月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节举办规模宏大的娘娘庙会呢?说起来它与天津人传统的年节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天津人十分重视过年过节,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极负盛名,这与天津的历史地理环境、五方杂处的人群结构、多数人长期从事漂泊无定的海运和漕运职业有关。每到年节,人们企盼着能够与家人平安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共祝来年好运。这种买价与心理的浓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无法相比的。天后宫腊月庙会就是在这样一个热闹的气氛中应运而生的。从腊月十五开始,各种年货商贩聚集到天后宫内,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年货交易市场。宫南宫北一带年节需要的杂货和庙内前院的儿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这种形势至今未改。”

早年间,天后宫内就有许多由配殿改成的商业店铺,卖剪纸窗花、吊钱儿、金货以及花鸟鱼虫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大家去选购年货的时候,看着那琳琅满目的年货,“逛逛也是享受啊!

天津的风俗作文篇4

每年寒假是我最快乐的假期,因为春节就在这个假期里,我十分盼望过春节。距离春节还有好几天,我就开始想象着春节大桌的好吃的、大把的压岁钱、漂亮的新衣服和美丽的烟花,想着想着,我竟然美滋滋得笑出了声。

春节就在我的日夜盼望中如期而至了。那简直是太快乐了。

三十晚上吃饺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我最爱吃猪肉馅的水饺了。晚上,我们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我也不例外,虽然我包的不太好看,但是吃着自己动手包的饺子我也十分开心。吃完饺子,我们全家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联欢晚会的节目非常好看,我最喜欢的是《服不服》,因为这个小品太搞笑了,笑得我肚子疼了好半天。看烟花是三十晚上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天上的烟花一个接着一个,一朵胜过一朵,美丽极了,虽然天气很冷,但我一点也不觉得。

新年里,我穿了一件红色的裙子,感到非常喜庆,亲戚们看到了都夸我真漂亮。

春节还有一件特别开心的事,就是收到好多好多的压岁钱。我想用这些钱买一辆漂亮的自行车,这可是我渴望已久的事了。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骑上它在小区里和小伙伴玩,我开心极了。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非常开心,真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天津的风俗作文篇5

新年,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走来。

腊月二十,家家过起春节,人们会在一个好日子里,摆上猪肉,豆腐,鱼干等来谢天地。感谢上天一年的眷顾。

腊月下旬,人们开始忙碌,家家买年货,大扫除,大街上人山人海,每逢赶集便会车水马龙,在这期间,家家都在春节。

春节的高潮到了!除夕,一个盛大,欢乐的节曰。大家在这天吃年夜饭,放鞭炮。看春晚,领压岁钱,贴对联……夜幕降临,大家伙齐聚一堂,品尝丰盛的年夜饭,畅谈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我们这些孩子会在这天领到大人的祝福——压岁钱!!!

正月初一,比不上除夕的热闹,全市人们在这天中休息。小孩,大人穿起新衣服,老人们在附近的寺院里拜佛,邻里邻居会在这天相互拜年。

不同于其他城市,临海在正月十四过元宵。在这天,家家吃糟糕。羹是由豆丁、肉丁、豆面、油泡等搅拌成的。我望着碗里有红有绿的羹,不经回想起老妈说的羹的传说:这个习俗源于元末农民起义方国珍,为了不让朱元璋在元宵节这天偷袭,方国珍将元宵节提早了一日。吃羹是因为明朝英雄戚继光,在抗委战争中,战士因为粮草缺失而失去战斗力,附近村民采来野菜和上泥面,变成了糟羹。

元宵节真快乐。

天津的风俗作文篇6

天津是我的家乡,我生在天津,长在天津,我爱我的家乡天津!

家乡的春节主要体现在饮食方面:在腊月初八那天,被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这一天也会泡腊八蒜,就是用醋泡蒜,这样久放也不会坏的!

在该过年的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过年时吃的,喝的,穿的以及用的,好在新年显示出焕然一新的形象!在这些天里,孩子们个个都开心的不得了:像男孩子们都买一些爆竹在新年里和大人们一起庆贺新年!而女孩子们买一些小礼品作为新年礼物!

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这就意味着春节即将来临了!在这一天,鞭炮声处处都有这就是过年的象征吧_尽管还没到,但却有了过年的气息~!!这天,在街上,有一些卖糖的,就是现在孩子们所说的“糖瓜”又甜又黏的,小孩子们非常喜欢吃它们!

二十三一过去,就更忙了,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过年吃的食物都准备充足!

在除夕这天,更是热闹的不得了。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用的东西!人们都穿上了新衣,门外贴着福字,有正有倒,倒的福字意味着:福到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守岁的习俗,鞭炮声总在耳边响起,这才是过年的气氛嘛这么的热闹!

等到了正月初一那天_就是人们所说的春节。在那天,人们都去拜年了,给亲戚,给朋友……

在元宵节那天,又是春节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那天,人们都在叫家里吃元宵呢!一家人其乐融融……

那天同样也是耳边总响起鞭炮声,小孩子们同样也燃放炮竹,只不过是那种小的花炮而已……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到这天为止,春节也就这样在欢笑中不知不觉的度过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热闹的春节!

天津的风俗作文篇7

天津春节的时段广义上是指从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天津民间有“没出正月就算过年”的说法。但狭义上讲,天津春节当天仅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腊八节是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开始熬腊八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豆子、米、干果,给孩子们做还要放红糖、白糖。还有腊八蒜,把大蒜剥了皮,泡入醋内,再加白糖,拌匀。过年时,人人吃饺子。等吃饺子时打开,那蒜就呈翠绿色了,给白白胖胖的饺子又添了一种美味。

准备过年,大人们忙,孩子们也忙。福字、吊钱儿、灯笼、窗花都是要买的(也有的自己做)。孩子们更是在烟花摊前挑来挑去,不买一大兜不行。最后大人带着孩子们去买各种各样的糖、蜜饯、干果。吃的、穿的、玩的、用的都要买齐全了。

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孩子们吃着糖瓜儿,等着天黑。吃饭后,大人带着孩子们去放焰火。屋内的人听到外面的烟花声一点儿也不会觉得烦。那些烟花把黑夜衬托得无比美丽。

这一天孩子们也要吃糖,街上卖的糖有长方形也有瓜形,这些糖统称为“糖瓜儿”,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嚼在口中又黏又甜。

关于腊月二十三,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有个神为“灶王神”,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坏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今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吃的糖瓜儿,就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而制成的。

最忙的日子莫过于二十三之后了。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一次,各种食材更要准备充足,因为大多数的店铺都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什么鸡、鸭、鱼、肉、米到了正月初一绝对难买。

到了除夕,全天津都沉浸在热闹的海洋。家家都忙活着年夜饭,酒肉的香气飘散四方。大人孩子一大早就穿上新衣裳,收拾好自己就跑出去把对联、福字贴在门外,屋内就在窗户的玻璃上贴窗花、吊钱儿。家家熬夜,每晚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工作的'人也都放假了,抢票赶回家和家人过年、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年级很小的孩子,所有人都要守岁。

转天是正月初一,虽然还有些放焰火的孩子,但比除夕到腊月二十三这三天的少多了,全天津大部分人都在休息。有的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去到亲戚家串门,给亲戚家孩子送红包;有的全家在家里接待客人(倒不分什么男女老少)。好多地方都有庙会。极爱逛庙会的是孩子们,是为了看花灯,买些新年专卖的小玩意儿和小吃。

正月初六店铺开门,但也不是全部,还是有少数铺子继续休假。开门的铺子也不忙,还是可以抽点空去逛庙会。

正月十五又是一个高潮——元宵节。一个个圆圆的小汤圆儿,是孩子们的最爱。

街上,家家户户倒不至于张灯结彩,但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灯笼。孩子们有的找大人领着到街上玩儿,有的在家里欣赏家中的纱灯。

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孩子们再歇些日子就该去上学了,大人们也该去上班了。天气渐渐转暖,春天就快来了。

这便是天津的春节。

天津的风俗作文篇8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