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准备事迹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内容具体,在了解了人物故事的发展经过后,我们就可以动笔写事迹了,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好人事迹材料范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好人事迹材料范文篇1
丁晓东,男,1958年5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北乡李家村村医。1992年3月,34岁的丁晓东辞去公职到江北乡李家村卫生室从事乡村医生工作。30年来,经丁晓东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他的行为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一致赞誉和好评。2022年3月吉林市出现疫情后,丁晓东第一时间向李家村书记梁树东申请当抗疫志愿者。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接送上级下派的抗疫工作人员。2021年11月,获评吉林省首届“最美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22年3月,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做出《关于开展向丁晓东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向丁晓东同志学习。
勇毅前行 面对疫情冲锋在前
2022年3月4日吉林市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拉开了序幕,丁晓东刚把江北卫生院的护士送到核酸检测点,马上就换上防护服,站在寒风中维持秩序。“大家不要拥挤,排好队,保持安全距离!”他的声音一遍遍在学校的操场上飘荡。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脚冻木了,手冻肿了,汗水却浸湿了后背。忙完了检测点的工作,他顾不上休息,又开车拉着检测人员走家串户为不能行走的村民进行核酸检测。等到把工作人员送回乡医院,再回到自己家中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女儿见到他们的第一句就是:“爸爸妈妈你们可算回来了,我都饿死了!”
一天晚上,女儿突然对他说:“爸爸,我也想当志愿者!”“为什么啊?”面对只有13岁的女儿他问道,“我也要像你一样,做个生活中的强者,我要加入共青团!”“你不怕被感染吗?”“你都不怕,我怕什么?”看着女儿稚嫩的小脸,他内心无限幸福,他知道女儿成熟了长大了。“好吧,我跟村里申请一下,看看行不行?”3月10日第5轮全员核酸检测开始了,在寒冷的操场上,一个全副武装穿着防护服的小女孩的童声,格外清脆。“请大家不要拥挤,排好队,保持安全距离!”“有吉祥码的在这里登记,没有吉祥码的拿身份证到那里登记。”在这个核酸检测点,我们看到了一家三口最美丽的抗疫志愿者!我们深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一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3月12日刚刚忙完第七轮全员核酸检测,丁晓冬就接到乡里通知,棋盘村龙凤苑急需支援!这几天龙凤苑成了重灾区,确诊病例成倍增长,整个小区全部封控,而检测工作只能是挨家挨户进行。要求去支援的是乡卫生院的护士和扫码员,并没有李家村乡医的事,但当听到乡医院的护士心脏病犯了不能前去支援的时候,丁晓东同志就和爱人商量,我们一起去支援吧,爱人二话不说,“快走吧!”其实他们心里都清楚,这时的龙凤苑最容易被传染,每个人都可能是传染源!他们来到棋盘龙凤苑,接受了任务,从一个单元的低层开始,一层层挨家挨户敲门、登记、扫码、采样、消杀,汗水湿透了内衣,爬到高层两条腿像灌了铅似的难以挪动。最后还是靠坚强的意志和神圣的信念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丁晓东同志每天开着自己的车,烧着自己的油,接送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哪里工作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脏活、累活、危险的活,他都是抢着干。消杀医疗废物,主动给隔离人员采样,主动给大家买矿泉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治病救人 守护乡村群众健康
2022年3月28日下午,丁晓东同志刚刚忙完检测工作回到诊所,就见有人敲门,“丁大夫,丁大夫,快出来看看,这是怎么了?”听到呼叫,丁晓东同志马上跑了出去,看到车里躺着一个患者,只见患者面色青白,满头大汗,双手捂着胸口,痛苦至极。丁晓东同志诊脉后,告诉患者家属,“应该是心梗,千万不要动患者,我马上给他静脉用药!”当药液流入患者的血管后,丁医生告诉患者家属,举着吊瓶,立即开车去上级医院!半个小时后患者到了吉化医院,经检查,诊断为“急性心梗”,要立即手术!支架手术成功了,患者捡回了一条命。如果不是丁医生诊断及时,处理得当,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时间,那后果难以想象。
中国好人事迹材料范文篇2
张容有,女,1971年6月生,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推广社区居民。1993年,张容有在了解到爱人有一位双腿残疾的母亲后,仍选择与爱人结婚。2002年,张容有的丈夫与女儿在一场车祸中不幸逝世。她顽强振作担起家庭重担,抚育3个月大的儿子和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仅靠微薄的收入和低保补贴养活一家四口。张容有起早贪黑,悉心照料年迈多病的公公婆婆20年,并抚育儿子长大成人。张容有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面对困难,乐观坚强
1993年,张容有与丈夫结婚,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婚前,张容有就已经知道丈夫有位先天残疾的母亲,不能独自站立,长期需要照顾,但与爱人真心相爱的她依然选择嫁给丈夫,婚后与丈夫、公公一起照顾婆婆。
婚后,张容有先后诞下一女一儿,让这个家庭更加幸福美满。但是,这所有的幸福与美好随着2002年的一场车祸纵然消逝。丈夫和女儿因车祸离世,给了张容有沉重的打击,她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几乎每天以泪洗面。她在车祸造成的腿伤也没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如今左腿胫骨变形,走路一瘸一拐,时常疼痛难忍……
两位亲人离世后,家里还剩下仅有3个月大的儿子和年迈的公公、婆婆,想到这,张容有不得不振作起来。她说:“当年发生这件悲剧后,所有人都劝我带着儿子离开,但是我那年迈的公婆谁来照顾?我离开的话怎么对得起我的丈夫?我必须承担起为人儿媳的责任,所以我没离开,留下来守护这个家。”
举步维艰,勇往直前
丈夫和女儿的离开,也给公公带来巨大的打击,本来身体健康的他此后多病缠身,不久后患上了尿毒症,张容有不得不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独自一人照顾公婆及年幼的儿子。只有小学学历的张容有只能靠打工的微薄收入和低保补贴养活一家四口,还要供儿子读书、花钱给老人家看病买药。
中国好人事迹材料范文篇3
唐亚水,男,1957年3月生,韶关市乳源县大布镇中心学校退休教师。2014年8月,唐亚水的儿子唐志良不幸患上脑出血。为了治疗儿子,他花光了几十年来的积蓄,卖了县城的房子,欠下近110万元的巨款,一家过着省吃俭用的清贫日子,只希望可以让儿子醒过来。但天不如人愿,2016年1月,唐志良因病情恶化,救治无效离开人世。在长达1年零5个月的治疗时间里,唐亚水从未放弃儿子,儿子去世后,他一边省吃俭用还债,一边尽最大努力照顾孙子孙女。唐亚水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无情的疾病,打碎原本幸福的家庭
唐亚水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人生活过得不算富裕,但也舒坦。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无情地打碎了这一切。2014年8月的一天,唐亚水的儿子唐志良在送女儿去学校的途中突然晕倒在路边,唐亚水得知后匆忙把儿子送到乳源县人民医院,经初步诊断是脑出血,送往市粤北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唐志良被确诊为脑出血,这个消息对于唐亚水犹如晴天霹雳般。
在粤北人民医院治疗期间,唐志良一直在icu病房治疗。为了照顾儿子,唐亚水买了折叠椅,晚上就在icu病房外的家属等候室休息。由于儿子的医保属于异地就医,只能报销20%的医疗费用,加上一些特定药物无法报销,昂贵的医药费和护理费让唐亚水日益憔悴。
花光积蓄、借遍亲友,只为救治儿子
儿子在医院治疗的第3个月,唐亚水已经花光了多年来的积蓄加上卖房子得来的50多万元,以及政府、学校、社会爱心人士等捐赠的8万多元。而唐志良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不少亲戚朋友劝他放弃,但唐亚水坚定地说:“那是我的儿,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不会放弃他。”
为了让儿子得到更好的治疗,唐亚水将他转至医疗水平更高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治疗。积蓄用光了,他就向亲戚朋友借钱。在借钱的过程中,有人直接拒绝,有人委婉拒绝,也有人劝他放弃,但唐亚水依然决心尽最大努力救治儿子,为此欠下了近110万元债务。
2015年4月,唐亚水实在无法负担高昂的治疗费,只能将儿子转到大布镇卫生院疗养。回到大布后,唐亚水访亲问友,寻找良方,但儿子的病情还是没见起色。2016年1月,唐志良病情恶化,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唐亚水伤心欲绝。
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他精心照顾孙子孙女
儿子去世后,家里欠了近110万元债务。面对债务压力和丧子之痛,唐亚水没有灰心,及时调整了心态,给孙子孙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了减少家里的支出,唐亚水自己种蔬菜、养鸡,尽可能自给自足;为了弥补孙子孙女缺失的父爱,唐亚水全身心陪伴他们,精心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
为了尽快还完债务,唐亚水省吃俭用,每月取出自己的退休金和儿媳、女儿打回家的钱,除了给家里留下必要的生活费,其他的还没有“焐热”,就及时上门偿还给亲友。唐亚水乐观地说:“虽然现在日子过得苦点,但我还有退休金,可以逐月还债务,5年来,我已经累计还了80多万元,离还清债务的日子越来越近,我看到了希望。”
这名普通的退休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父爱如山”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诠释了 “爱亲”“诚信”的真谛。
中国好人事迹材料范文篇4
他为人谦和,平日里教书育人, 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中学教师。但当你了解了他的事迹和他的内心世界后,你才知道他是一个不平凡的平凡人。
他视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为人生座右铭,他以出色的教育实践,被人们誉为新世纪“陶行知式的乡村教师”。他就是渝北区明月中学党支部委员、教导主任何晓明。
1983年,高中毕业的他,放弃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带着满腔的热情,豪情满怀地来到了渝北区黄印中学,决心向陶行知那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
这所座落在大山中的学校,当时只有几间摇摇欲坠的校舍和一些破旧不堪的课桌凳。教育质量差,留级率高,还有一些孩子辍学在家。何晓明毫不气馁,他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尽快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他主动教毕业班三年级,在这个班中,27名学生当时竟有10名是复读学生。学生陈君失学在家,何晓明老师每天放学后就赶到她家,边陪她放羊,边教她功课,还把自己老婆的衣服无偿捐助给她。如此一个月后,陈君的家长过意不去了,终于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学生张旺家庭困难,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何晓明老师掏钱为他缴学费,买文具。一年后,张旺变得活泼开朗了,也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何晓明老师的无声行动,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他们从这样一个好老师身上看到了孩子们的希望。憨厚淳朴的山区农民们慷慨捐出农村改革后积攒的第一笔钱,修建了校舍(题注:1985年国家第一次集资办学)。何晓明深受感动,信心倍增。
就在何晓明老师决心在山区大干一场的时候,一纸调令把他调到了明月初级中学,踌躇满志的他,服从了组织的安排,毅然来到明月中学,负责该校英语学科的教学和教务工作管理。
何晓明老师说:“从我跨进明月中学大门的那时起,就始终牢记着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晨曦初露,他习惯早早起床,巡视一下校园;暮色降临,他仍在办公室里加班;周末,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为学校修补课桌凳,为住校学生整理寝室。他树立了“育人求真,热爱学生”的教师观,课堂上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蹲下身子与同学交换意见。他讲课的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为解决农村中学学生辍学严重这一问题,何晓明老师潜心研究,提出了“学会赏识,扬长避短,促进迁移”的赏识教育思路。一个叫叶亮的学生,调皮好动,学习不认真,家长伤透了脑筋,几次要求学校让孩子不再读书。何晓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说服家长,然后仔细观察叶亮的言行,发现这个学生对英语有着浓厚兴趣,于是让他担任英语学科代表,叶亮同学的自信心恢复了,不仅没有辍学,还升入了中考联招学校,后来还成为了一名享誉市内外的企业家。
一天深夜,何晓明老师得知住校学生李露病重,此时的他刚巡视完校园,正准备休息。一接到消息,便火速冲到学生宿舍,见李露直冒虚汗,似乎病得不轻,二话没说把李露背到医院,毫不犹豫拿出自己本不多的薪水挂号拿药。三十年来,他用他代课得来的相当微薄的工资已资助贫困学生40多人,资助金额达18000余元。
……
何晓明老师有一个自己发明的人生价值公式: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得量。他认为,用乡村教师的奉献量除以获得量,完全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商数,平凡的乡村教育岗位完全可以创造出崇高的人生价值。他给自己设计了20字工作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奉献。
就在何晓明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一万多个日子里,学校、镇里、区上乃至市里,都给予了他很多的荣誉。然而,面对功名,他却显得很低调,他说:“我还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如果我在农村教育的道路上所走的前三十年是生根的话,那么,后三十年就是生长,长成一棵乡村教育的参天大树。”
中国好人事迹材料范文篇5
李树芳,男,1983年3月生,中共党员,茂名市高州市宝光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21年来,李树芳一直奋战在灭火抢险救援第一线,他多次参加带训比武,曾先后三次代表广东参加粤港澳消防运动会,获得两次冠军、一次季军,李树芳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嘉奖15次,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士官”“全国公安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训练标兵”“广东好人”等称号。
行动快一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
加入消防救援队伍21年来,李树芳先后参加灭火抢险救援5000余起,疏散抢救被困人员800余人。他常说:“我们行动快一分钟,就能多救一个人。”每次抢险救援行动,他都在与时间赛跑,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12年槽罐车泄露火灾,2015年威龙化工厂火灾,2016年“妮妲”超强台风,2017年茂石化乙烯厂橡胶仓库火灾,2018年“贝碧嘉”“山竹”超强台风,2021年“3·15”茂名市高新区茂名石化化工分部闪爆灾害等重大事故现场,李树芳冲锋在前,挺身而出,为抢救国家财产和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其事迹被《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多家权威媒体转播刊载。
“消防铁人”是这样炼成的
李树芳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懈努力,将自己锻造为“消防铁人”,先后3次代表广东省消防总队参加粤港澳消防体育运动会,2次斩获5000米长跑冠军,并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在第34届粤港澳消防运动会上,脚部肌腱严重受伤的情况下他仍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为广东消防救援队伍赢得了荣誉,被称为“广东消防第一跑”。面对“全灾种”“大应急”职能任务,他先后取得了舟艇驾驶、水域岸际救援技术、高空绳索救援技术等多个资格证书,成为灭火救援的行家里手。从历史悠久的公馆中队,到“尖刀队伍”特勤站,再到标兵单位宝光站,他总是冲在“最前线”,当好“急先锋”,协助单位8年获评全省消防基层建设标兵站,站获得的“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全国消防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铁军教头”带出“李树芳党员突击队”
李树芳深知“传帮带”是岗位能力得以衔接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他手把手将“新兵蛋子”李祥祥打造成“4次参加粤港澳消防运动会5000米跑项目比赛获得2金1银1铜并打破项目赛事纪录”的新一代“广东消防跑男”。入职21年,他从未以“兵龄长”而摆架子、耍特权,始终以“父母心、兄长情”关心和帮助他人。在他的影响下,2021年支队成立“李树芳党员突击队”,先后涌现出“二等功臣”肖发亮、“南粤消防忠诚卫士”刘海沐等一大批先进典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伤病的增多,李树芳慢慢从冲锋陷阵的“运动员”转变为退居幕后的“教练员”,在他的带领下,支队2015年至2021年在全省消防各类比武竞赛取得佳绩,尤其在2018年全省基础体能比武中,他带领集训队员勇亮利剑、乘风破浪,斩获全省消防团体总成绩第一的优异成绩,被称赞为“铁军教头”,多次被评为“优秀消防员”“工匠消防员”。
21载赴汤蹈火,21载精益求精,21载言传身教。李树芳凭着对消防救援事业的无限热爱,他用无悔的青春、无私的奉献,为广东消防事业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用忠诚和热血书写了精彩的消防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