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函数偶函数教案6篇

时间:2025-08-31 作者:Surplus

教案的结构清晰,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案中应包含多样化的评估方式,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奇函数偶函数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奇函数偶函数教案6篇

奇函数偶函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 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mg,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________,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药物燃烧后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min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二、新授:

例1、小明将一篇24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录入电脑,打印成文。

(1)如果小明以每分种120字的速度录入,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录入任务?

(2)录入文字的速度v(字/min)与完成录入的时间t(min)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3)小明希望能在3h内完成录入任务,那么他每分钟至少应录入多少个字?

例2某自来水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 的长方形蓄水池。

(1)蓄水池的底部s 与其深度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m,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平方米?

(3)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蓄水池的长与宽最多只能设计为100m和60m,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习

1、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 (kg/m3)是它的`体积v( m3) 的反比例函数, 当v=10m3时,=1.43kg/m3. (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m3时求氧气的密度.

2、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度,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元至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时,y=-0.8.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元时,本年度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上年度增加20%? [收益=(实际电价-成本价)(用电量)]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30.31、2、3

奇函数偶函数教案篇2

目标:

1、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表示法;

2、 能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一个锐角的各个三角函数的值;

3、 掌握 rt △中的锐角三角函数的表示:

sina= , cosa= , tana=

4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取值范围;

5 、通过经历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锐角三角函数相关定义的理解及根据定义计算锐角三角函数的值。

教学难点: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鞋跟多高合适?

美国人体工程学研究人员卡特·克雷加文调查发现, 70 %以上的女性喜欢穿鞋跟高度为 6 至 7 厘米左右的高跟鞋。但专家认为穿 6 厘米以上的高跟鞋腿肚、背部等处的肌肉非常容易疲劳。

据研究,当高跟鞋的鞋底与地面的夹角为 11 度左右时,人脚的感觉最舒适。假设某成年人脚前掌到脚后跟长为 15 厘米,不难算出鞋跟在 3 厘米左右高度为最佳。

问:你知道专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显然,高跟鞋的鞋底、鞋跟与地面围城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已学知识,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实践一:作一个 30 °的∠ a ,在角的边上任意取一点 b ,作 bc ⊥ ac 于点 c 。

⑴计算,,的值,并将所得的结果与你同伴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a=30 °时学生 1 结果 学生 2 结果 学生 3 结果 学生 4 结果 ⑵将你所取的 ab 的值和你的同伴比较。

实践二:作一个 50 °的∠ a ,在角的边上任意取一点 b ,作 bc ⊥ ac 于点 c 。

( 1 )量出 ab , ac , bc 的长度(精确到 1mm )。

( 2 )计算bc / ab ,ac / ab,的值(结果保留 2 个有效数字),并将所得的结果与你同伴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a=50 °时 ab ac bc 学生 1 结果 学生 2 结果 学生 3 结果 学生 4 结果 ( 3 )将你所取的 ab 的值和你的同伴比较。

2 、经过实践一和二进行猜测

猜测一:当∠ a 不变时,三个比值与 b 在 am 边上的位置有无关系?

猜测二:当∠ a 的大小改变时,相应的三个比值会改变吗?

3、 用理论推理

如图, b 、 b 1 是一边上任意两点,作 bc ⊥ ac 于点 c , b 1 c 1 ⊥ ac 1 于点 c 1 ,

判断比值与,与,与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4 、归纳总结得到新知:

⑴三个比值与 b 点在的边 am 上的位置无关;

⑵三个比值随的变化而变化,但(0 °﹤∠α﹤90 ° )确定时,三个比值随之确定;

比值,,都是锐角的函数

比值叫做的正弦, sinα =

比值叫做的余弦, cos α=

比值叫做的正切, tanα =

( 3 )注意点: sin α, cos α, tan α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单独的 “ sin ”没有意义,其中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

强化读法,写法;分清各三角函数的自变量和应变量。

三、深化新知

1 、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 rt △ abc 中,如果锐角 a 确定,那么∠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也随之确定 ,则有

sina =

cosa=

2 、提问:根据上面的三角函数定义,你知道正弦与余弦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吗?

(点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生:独立思考,尝试回答,交流结果。

明确: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范围: 0 < sin α< 1 , 0 < cos α< 1。

四、巩固新知

例 1. 如图 , 在 rt △ abc 中 , ∠ c=90 °, ab=5,bc=3,

( 1 )求∠ a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

( 2 )求∠ b 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分析:由勾股定理求出 ac 的长度,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求出各函数值。

提问:观察以上计算结果 , 你发现了什么 ?

明确: sina=cosb , cosa=sinb , tana · tanb=1

五、升华新知

例 2 . 如图 : 在 rt △ abc, ∠ b=90 ° ,ac=200,sina=0.6 ,求 bc 的长 。

由例 2 启发学生解决情境创设中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1 、内容总结

( 1 )在 rt Δ abc 中 , 设∠ c=90 ° ,∠α为 rt Δ abc 的一个锐角,则

∠α的正弦,∠α的余弦,

∠α的正切

2 、方法归纳

在涉及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时,常借助三角函数定义来解

四、布置作业

奇函数偶函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难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反比例函数

解析式y=kx(k为常数,k≠0)

图象形状双曲线(以原点为对称中心)

k>0位置一、三象限

增减性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kt;0位置二、四象限

增减性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一支。

(1)函数图象的另一支在第几象限?试求常数m的取值范围;

(2)点都在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比较、、的大小

例2.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a、b两点,且点a的横坐标和点b的纵坐标都是-2,

求:(1)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aob的面积.

三、课堂练习

课本p70练习1、2题

四、课堂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5题

奇函数偶函数教案篇4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用顶点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2、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方法设计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设计思路: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 ,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一)前情回顾:

1.复习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和最值

2.(1)求函数y=x2+ 2x-3的最值。

(2)求函数y=x2+2x-3的最值。(0≤x ≤ 3)

3、抛物线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二)适当点拨,自主探究

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请你画一个周长为40厘米的矩形,算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和同学比比,发现了什么?谁的面积最大?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某工厂为了存放材料,需要围一个周长40米的矩形场地,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才能使存放场地的面积最大?

(问题设计思路:把前面矩形的周长40厘米改为40米,变成一个实际问题,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其应用价值??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面探究问题时,已经发现了面积不唯一,并急于找出最大的,而且要有理 论依据,这样首先要建立函数模型,合作探究中在选取变量时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两个变量,就把其中的一个主要变量设为x,另一个设为y,其它变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找等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实际问题还要考虑定义域,画图象观察最值点,这样一步步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悟出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方法基础。)

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例1:小明的家门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外有一面长10米的围墙,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小明的爸爸准备靠墙修建一个矩形花圃 ,他买回了32米长的不锈钢管准备作为花圃的围栏(如图所示),花圃的宽ad究竟应为多少米才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设垂直于墙的边ad=x米,则ab=(32-2x) 米,设矩形面积为y米2,得到:

y=x(32-2x)= -2x2+32x

[错解]由顶点公式得:

x=8米时,y最大=128米2

而实际上定义域为11≤x ?16,由图象或增减性可知x=11米时, y最大=110米2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 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 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交流:

(1)同学们经历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循环图:

(2)在探究发现这些判定方法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

(四)掌握应用:

图中窗户边框的 上半部分是由四个全等扇形组成的半圆,下部分是矩形。如果制作一个窗户边框的材料总长为15米,那么如何设计这个窗户边框的尺寸,使透光面积最大(结果精确到0.01m2)?(设计思路:先出示如图图形,然后引伸到课本中的图形,让学生有一个思考递进的空间。)

(五)我来试一试:

如图在rt△abc中,点p在斜边ab上移动,pm⊥bc,pn⊥ac,m,n分别为垂足,已知ac=1,ab=2,求:

(1)何时矩形pmcn的面积最大,把最大面积是多少?

(2)当am平分∠cab时,矩形pmcn的面积.

(六)智力闯关:

如图,用长20c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 大面积是多少?

作业:课本随堂练习 、习题1,2,3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面积最大问题

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提纲,教师提前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系列问题串的解决与交流, 让学生通过掌握 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教材中设计先探索最大利润问题,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所以在例题的处理中适当的降低了梯度,让学生思维有一个拓展的空间,也有收获快乐 和成就感。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也注重对解题方法与解题 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并适当地渗透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奇函数偶函数教案篇5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奇函数偶函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把握有关证实和判定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熟悉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定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实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定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实,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非凡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熟悉。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的本质,把握单调性的证实。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实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实,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实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熟悉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熟悉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熟悉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实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非凡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 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 开始,逐渐让 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 时,就比较轻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 )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