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函数的教案8篇

时间:2025-08-31 作者:pUssy

教案的结构清晰,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教案的设计,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奇函数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奇函数的教案8篇

奇函数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的情况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之间关系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

问题1.任意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问题2.猜想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可能会有几个交点?可以借助什么来研究?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观察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意取三点a、b、c,测出它们的纵坐标,分别记作a、b、c,以a、b、c为系数绘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交点数量的情况;任意改变a、b、c值后,观察交点数量变化情况。

活动二观察与探索

如图1,观察二次函数y=x2-x-6的图象,回答问题:

(1)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为a(,),b(,)

(2)当x=时,函数值y=0。

(3)求方程x2-x-6=0的解。

(4)方程x2-x-6=0的解和交点坐标有何关系?

活动三猜想和归纳

(1)你能说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其它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

这样我们可以把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和根的判别式三者联系起来。

三、例题分析

例1.不画图象,判断下列函数与x轴交点情况。

(1)y=x2-10x+25

(2)y=3x2-4x+2

(3)y=-2x2+3x-1

例2.已知二次函数y=mx2+x-1

(1)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

(2)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

(3)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无交点?

四、拓展练习

1.如图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

(1)请写出方程ax2+bx+c=0的根

(2)列举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图象与x轴交于(1,0)和(4,0),且适合这个图象。

2.列举一个二次函数,使其图象开口向上,且与x轴交于(-2,0)和(1,0)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求证:二次函数y=x2+ax+a-2的图象与x轴一定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奇函数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①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②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副弹簧秤和挂件,一根绳子。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面的表,再试着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小时) 1 2 3 4 5

s(千米)

2。已知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那么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人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画面积为20cm2的圆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注:(1)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2)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

动手实验

1。在一根弹簧秤上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填入下表:

悬挂重物的质量m(kg)

弹簧长度l(cm)

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重物质量m(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用10d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的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用表格表示)。设矩形的长为xdm,面积为sd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注: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了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

探究新知

(一)变量与常量的概念

1。在学生动手实验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上面的问题和实验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时间t、里程s、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等)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也有些量是始终不变的,如上面问题中的速度60(千米/时)、票价10(元)等,我们称之为常量。

2。请具体指出上面这些问题和实验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3。举出一些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注: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并作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

(二)函数的概念

1。在前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生分析得出:上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惟一确定的值。

2。分组讨论教科书p。7 “观察”中的两个问题。

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表示函数关系的表达方式的印象。

3。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例如在问题1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其函数值s为60,t=2时,其函数值s为120。

同样,在心电图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

在人口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

巩固新知

下列各题中分别有几个变量?你能将其中的某个变量看成是另一变量的函数吗?

1。右图是北京某日温度变化图

2。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长为4,bd的长在变化,设bd的长为x,则菱形的面积为y= ×4×x

3。国内平信邮资(外埠,100克内)简表:

信件质量m/克 o邮资y/元 o。80 1。60 2。40

注:巩固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许多问题中的变量关系都存在着函数关系,初步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总结归纳

1。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2。函数的定义;

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注:通过总结归纳,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p。18 习题11。1第1题。

2。选做题:教科书p。18 习题11。1第2题。

3。备选题:

(1)下图是某电视台向观众描绘的一周之内日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

①图象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

②这周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低?大约是多少度?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高?大约是多少度?

③14、15、16日的日平均温度有什么关系?

④点a表示的是哪天的日平均温度?大约是多少度?

⑤说说这一周的日平均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如右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

①梯形面积y与上底的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②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20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

③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④当x=0时,y等于多少?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

(3)研究表明,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施肥量(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

土豆产量(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4。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

①上表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②当氮肥的施用量为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③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为多少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④简单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设计思想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引入变量数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因此,设计本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变量与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姿多采的数学问题,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培养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探索、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奇函数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其性质.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及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难点】

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一般步骤:(1)列表(取几组x,y的对应值);(2)描点(根据表中x,y的数值在坐标平面中描点(x,y));(3)连线(用平滑曲线).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二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运用描点法作二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并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新课教授

?例1】 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解:(1)列表中自变量x可以是任意实数,列表表示几组对应值.

(2)描点:根据上表中x,y的数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x,y).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思考:观察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思考下列问题:

(1)二次函数y=x2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2)图象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3)图象有最低点吗?如果有,最低点的坐标是什么?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解决上面的3个问题.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积极展示探究结果,教师评价.

函数y=x2的图象是一条关于y轴(x=0)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实际上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可以简称为抛物线y=x2.

由图象可以看出,抛物线y=x2开口向上;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抛物线y=x2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0,0)叫做抛物线的顶点,它是抛物线y=x2的最低点.实际上每条抛物线都有对称轴,抛物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或最高点.

?例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及y=2x2的图象.

解:分别填表,再画出它们的图象.

思考:函数y=x2、y=2x2的图象与函数y=x2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二次函数y=x2、y=2x2的图象.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讨论并归纳,回答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

抛物线y=x2、y=2x2与抛物线y=x2的开口均向上,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的开口较窄,y=x2的图象的开口较大.

探究1: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并考虑这些图象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y=-x2、y=-2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的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y=-2x2开口均向下,顶点坐标都是(0,0),函数y=-2x2的图象开口最窄,y=-x2的图象开口最大.

探究2:对比抛物线y=x2和y=-x2,它们关于x轴对称吗?抛物线y=ax2和y=-ax2呢?

师生活动:

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和y=-x2的图象,观察、讨论并归纳.

教师巡视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点拨.

学生汇报探究思路和结果,教师评价,给出图形.

抛物线y=x2、y=-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一般地,抛物线y=ax2和y=-ax2的图象也关于x轴对称.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知识点、规律和方法).

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看出: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如果a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三、巩固练习

1.抛物线y=-4x2-4的开口向,顶点坐标是,对称轴是,当x=时,y有最值,是.

?答案】下 (0,-4) x=0 0 大 -4

2.当m≠时,y=(m-1)x2-3m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答案】1

3.已知抛物线y=-3x2上两点a(x,-27),b(2,y),则x=,y=.

?答案】-3或3 -12

4.抛物线y=3x2与直线y=kx+3的交点坐标为(2,b),则k=,b=.

?答案】 12

5.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y轴,且经过点(-1,-2),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答案】y=-2x2

6.在同一坐标系中,图象与y=2x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的是()

a.y=x2b.y=x2

c.y=-2x2 d.y=-x2

?答案】c

7.抛物线y=4x2、y=-2x2、y=x2的图象,开口最大的是()

a.y=x2 b.y=4x2

c.y=-2x2 d.无法确定

?答案】a

8.对于抛物线y=x2和y=-x2在同一坐标系中的位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条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

b.两条抛物线关于原点对称

c.两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d.两条抛物线的交点为原点

?答案】c

四、课堂小结

1.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过原点且关于y轴对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

2.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当a0时,抛物线y=x2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小;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当a越大时,抛物线的开口越大.

3.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可以通过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画出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研究二次函数y=ax2在a取不同值时的图象,并引出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再根据图象总结抛物线的有关性质.整个内容分成:(1)例1是基础;(2)在例1的基础之上引入例2,让学生体会a的大小对抛物线开口宽阔程度的影响;(3)例2及后面的练习探究让学生领会a的正负对抛物线开口方向的影响;(4)最后让学生比较例1和例2,练习归纳总结.

奇函数的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34.4二次函数的应用》选自义务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十四章第四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 课本p94 问题.

2. 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3.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94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 例题学习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奇函数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

(2)与的图象和性质;

(3)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4)指数函数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

(5)底数a对指数函数单调性的影响,并利用它熟练比较几个指数幂的大小

(6)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

(1)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

(2)指数函数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

(3)利用指数函数单调性熟练比较几个指数幂的大小。

难点:

(1)利用函数单调性比较指数幂的大小。

(2)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

三、教法与教具:

①学法:观察法、讲授法及讨论法。

②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讲授新课

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0且≠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提问:在下列的关系式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

(1)(2)(3)

(4)(5)(6)

(7)(8)(>1,且)

小结: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来判断说明:因为>0,是任意一个实数时,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r。

若t;0,如在实数范围内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1,是一个常量,没有研究的意义,只有满足的形式才能称为指数函数,不符合我们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函数的图象,即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先来研究的情况。

下面我们通过用计算机完成以下表格,并且用计算机画出函数的图象。

再研究,0t;t;1的情况,用计算机完成以下表格并绘出函数的图象。

从图中我们看出。

通过图象看出实质是上的。

讨论:的图象关于轴对称,所以这两个函数是偶函数,对吗?

②利用电脑软件画出的函数图象。

练习p711,2

作业p76习题3-3a组2

课后反思:

奇函数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

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

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奇函数的教案篇7

本文题目:高一数学教案: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

内容与解析

(一) 内容: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

(二) 解析: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主要考查对数函数的性质,一般综合在对数函数中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命题灵活.学习本部分时,要重点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技巧,并熟练应用.

一、 目标及其解析: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实际中的简单应用.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学习反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能够在同一坐标上看出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性质..

(二) 解析

(1)在对数函数 中,底数 且 ,自变量 ,函数值 .作为对数函数的三个要点,要做到道理明白、记忆牢固、运用准确.

(2)反函数求法:①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即新函数的定义域.②把原函数y=f(x)视为方程,用y表示出x.③把x、y互换,同时标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二、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易理解反函数,熟练掌握其转化关系是学好对数函数与反函数的基础。

三、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一次递推的教学中,准备使用powerpoint 20xx。因为使用powerpoint 20xx,有利于提供准确、最核心的文字信息,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抓住老师上课思路,节省老师板书时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对问题的分析当中。

四、 教学过程

问题一. 对数函数模型思想及应用:

① 出示例题:溶液酸碱度的测量问题:溶液酸碱度ph的计算公式 ,其中 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单位是摩尔/升.

(Ⅰ)分析溶液酸碱读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Ⅱ)纯净水 摩尔/升,计算纯净水的酸碱度.

②讨论:抽象出的函数模型? 如何应用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应用思想

问题二.反函数:

① 引言: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 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函数的自变量, 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新的函数的因变量. 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为反函数(inverse function)

② 探究:如何由 求出x?

③ 分析:函数 由 解出,是把指数函数 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 习惯上我们通常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函数,即写为 .

那么我们就说指数函数 与对数函数 互为反函数

④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 及其反函数 图象,发现什么性质?

⑤ 分析:取 图象上的几个点,说出它们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的坐标,并判断它们是否在 的图象上,为什么?

⑥ 探究:如果 在函数 的图象上,那么p0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在函数 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由上述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⑦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师生共练 小结步骤:解x ;习惯表示;定义域)

(二)小结:函数模型应用思想;反函数概念;阅读p84材料

五、 目标检测

1.(20xx全国卷Ⅱ文)函数y= (x 0)的反函数是

a. (x 0) b. (x 0) c. (x 0) d. (x 0)

1.b 解析:本题考查反函数概念及求法,由原函数x 0可知a、c错,原函数y 0可知d错,选b.

2. (20xx广东卷理)若函数 是函数 的反函数,其图像经过点 ,则 ( )

a. b. c. d.

2. b 解析: ,代入 ,解得 ,所以 ,选b.

3. 求函数 的反函数

3.解析:显然y0,反解 可得, ,将x,y互换可得 .可得原函数的反函数为 .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数学网会为您整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数学教案: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能给您带来帮助!

奇函数的教案篇8

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 中,

ab长x(m)123456789

bc长(m)12

面积y(m2)48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 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 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 少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 (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 =-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2+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 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 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