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实施,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案的结构清晰,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奇函数的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奇函数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 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 的应用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
(1)用含s的代数式 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 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 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 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蓄电池的电 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 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 , i=60k
完成下表,并 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
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 ,23 )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 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习:
p145~146 1、2、3、4、5
作业:p146 习题5.4 1、2
奇函数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通过阅读理解读懂题目中文字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领悟其中的数学本,弄清题中出现的量及其数学含义.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背景,进行数学化设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调动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
(3)能处理有关几何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和物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的引入问题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体现了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也渗透了训练的价值.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函数思想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是全章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节的出现体现了强化应用意识的要求,让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是本小节的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本小节的难点.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到函数的知识有: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对数概念及其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方法上涉及到换元法,配方法,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思方法..事业本节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方法和思想的再认识.
教法建议
(1)本节中处理的均为应用问题,在题目的叙述表达上均较长,其中要分析把握的信息量较多.事业处理这种大信息量的阅读题首先要在阅读上下功夫,找出关键语言,关键数据,特别是对实际问题中数学变量的隐含限制条件的提取尤为重要.
(2)对于应用问题的处理,第二步应根据各个量的关系,进行数学化设计建立目标函数,将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概括,抽象为数学问题,最后是用数学方法将其化为常规的函数问题(或其它数学问题)解决.此类题目一般都是分为这样三步进行.
(3)在现阶段能处理的应用问题一般多为几何问题,利润最大,费用最省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及物理方面的问题.在选题时应以以上几方面问题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函数初步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常见函数的性质及平面几何有关知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把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应用问题的阅读分析和解决.
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b
一、提出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而实际问题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刚刚学过的函数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几个应用问题.
问题一:如图,△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直线的左方被截得图形的面积为,求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板书)
(作为应用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次研究,所以可先选择以数学知识为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研究)
首先由学生自己阅读题目,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让直线运动起来,观察三角形的变化,由学生提出研究方法.由学生说出由于图形的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应分类讨论.分界点应在,再由另一个学生说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时(采用直接计算的方法)
当时(板书)
(计算第二段时,可以再画一个相应的图形,如图)
综上!
此时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函数?定义域应怎样计算?让学生明确是分段函数的前提条件下,求出定义域为.(板书)
问题解决后可由教师简单小结一下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步骤(1)阅读理解;(2)建立目标函数;(3)按要求解决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某工厂制定了从1999年底开始到20xx年底期间的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两个三年计划,预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则第二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与第一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相比,增长率为多少?(投影仪打出)
首先让学生搞清增长率的含义是两个三年总产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问题转化为已知年增长率为,分别求两个三年计划的总产值.
设1999年总产值为,第一步让学生依次说出20xx年到20xx年的年总产值,它们分别为:
20xx年20xx年
20xx年20xx年
20xx年20xx年(板书)
第二步再让学生分别算出第一个三年总产值和第二个三年总产值
=++
=.
=++
=.(板书)
第三步计算增长率.
.(板书)
计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关于增长率问题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再指出关于增长率的问题经常构建的数学模型为,其中为基数,为增长率,为时间.所以经常会用到指数函数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总结后再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问题三:一商场批发某种商品的进价为每个80元,零售价为每个100元,为了促进销售,拟采用买一个这种商品赠送一个小礼品的办法,试验表明,礼品价格为1元时,销售量可增加10%,且在一定范围内礼品价格每增加1元销售量就可增加10%.设未赠送礼品时的销售量为件.
(1)写出礼品价值为元时,所获利润(元)关于的函数关系式;
(2)请你设计礼品价值,以使商场获得最大利润.(为节省时间,应用题都可以用投影仪打出)
题目出来后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找出关键量.再引导学生找出与利润相关的量.包括销售量,每件的利润及礼品价值等.让学生思考后,列出销售量的式子.再找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利润的表达式,完成第一问的列式计算.
解:.(板书)
完成第一问后让学生观察解析式的特点,提出如何求这个函数的最大值(此出最值问题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方法也是学生不熟悉的)所以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教师可适当提示,如可以先具体计算几个值看一看能否发现规律,若看不出规律,能否把具体计算改进一下,再计算中能体现它是最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最大值的概念来解决问题.最终将问题概括为两个不等式的求解即
(2)若使利润最大应满足
同时成立即解得
当或时,有最大值.
由于这是实际应用问题,在答案的选择上应考虑价值为9元的礼品赠送,可获的最大利润.
三.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应用问题的研究,要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具体步骤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9函数初步应用
问题一:
解:
问题二
分析
问题三
分析
小结:
奇函数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
2.命题真假的判断。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使学生能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反例说明假命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正反两方面对立统??
2.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通过对《原本》介绍,使学生感受数学发展史和人类文明价值
?教学重点】准确的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难点】理解判断一个真命题需要证明
?教学方法】探讨、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师:如果这个星期不下雨,我们就去郊游,这是命题吗?分析这句话,这个周日,我们郊游一定能成行吗?为什么?
新课:
(1)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结构特征?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师:由此可见,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部分是结论。
二、例题讲解:
例1:师: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他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例题教学建议:1:其中(1)、(2)请学生直接回答,(3)、(4)、(5)请学生分成小组交流然后回答。
2:有的命题的描述没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分析时可以扩展成这种形式,以分清条件和结论。
例2:上述命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师: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却不具备命题的结论,即反例。
教学建议:对于反例的要求可以采取启发式层层递进方式给出,即:说明命题错误可以举例→综合命题(1)、(2)的两例,两例条件具备→例子结论不吻合→给出如何举反例要求。
三、思维拓展:
拓展1.师: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
教学建议:不急于解决学生怎么证实真命题的问题,可按以下程序设计教学过程
(1)首先给学生介绍欧几里得的《原本》
(2)引出概念:公理、定理,证明
(3)启发学生,现在如何证实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4)给出本套教材所选用如下6个命题作为公理
(5)等式性质、不等式有关性质,等量代换也看作定理。
拓展2.师:任何公理、定理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为什么?
建议:在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公理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都承认的真命题。定理是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
练习书p197习题6.31
四、问题式总结
师:经过本节课我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你了解了有关命题的哪些知识?
建议:可对学生进行提示性引导,如:命题的构成特点、命题是否都正确、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作业:书p197习题6.32、3
板书设计:
定义与命题
课时2
条件
1.命题的结构特征
结论
1.假命题——可以举反例
2.命题真假的判别
2.真命题——需要证明 学生活动一——
探索命题的结构特征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形式叙述的
(2)这五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3)这五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1、2如果部分是条件,那么部分是结论;命题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角和其中一角对边对应相等是条件,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结论;命题4如果是菱形是条件,那么四条边相等是结论;命题5如果两三角形全等是条件,那么面积相等是结论。
学生活动三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判断假命题
生: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命题1是不正确的,如图:
已知:∠aob,∠1=∠2,∠1,∠2不是对顶角
生:命题2,若a=10,b=8,c=5,此时a>b,b>c,但a≠c
生:由此说明:命题1、2是不正确的
生:命题3、4、5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四
探索命题的真假——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学生交流:
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实验、验证特例等方法
生:这些方法往往并不可靠
生:能够根据已知道的真命题证实呢?
生:那已经知道的真命题又是如何证实的?
生:那可怎么办呢?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生:命题的结构特征:条件和结论
生:命题有真假之分
生: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假命题
生:可通过证明的方法证实真命题
奇函数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很多机器上的传动带与主动轮、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以一条直线和两个同时相切的形象。(这里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建模,了解数学产生与实践)
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1、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给出两圆的外公切线、内公切线以及公切线长的定义:
和两圆都相切的直线,叫做两圆的公切线。
(1)外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同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外公切线。
(2)内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两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内公切线。
(3)公切线的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的距离叫做公切线的长。
2、理解概念: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有何区别与联系?
(2)公切线的长与公切线又有何区别与联系?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线段的长。但公切线的长是对两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是以两切点为端点;切线长是对一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切点,另一个端点是圆外一点。
(2)公切线是直线,而公切线的长是两切点问线段的长,前者不能度量,后者可以度量。
(三)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概念、概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添写教材p143练习第2题表。
(四)应用、反思、总结
例1 、已知:⊙o 1 、⊙o 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7cm,圆心距o 1 o 2 =13cm,ab是⊙o 1 、⊙o 2的外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求:公切线的长ab。
分析:首先想到切线性质,故连结o 1 a、o 2 b,得直角梯形ao 1 o 2 b。一般要把它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再用其性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规范步骤)
解:连结o 1 a、o 2 b,作o 1 a⊥ab,o 2 b⊥ab。
过o 1作o 1 c⊥o 2 b,垂足为c,则四边形o 1 abc为矩形,
于是有
o 1 c⊥c o 2,o 1 c= ab,o 1 a=cb。
在rt△o 2 co 1和。
o 1 o 2 =13,o 2 c= o 2 b- o 1 a=5
ab= o 1 c= (cm)。
反思:(1)“转化”思想,构造三角形;(2)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例2* 、如图,已知⊙o 1 、⊙o 2外切于p,直线ab为两圆的公切线,a、b为切点,若pa=8cm,pb=6cm,求切线ab的长。
分析:因为线段ab是△apb的一条边,在△apb中,已知pa和pb的长,只需先证明△pab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使问题得解。证△pab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apb中有一个角是90°(或证得有两角的和是90°),这就需要沟通角的关系,故过p作两圆的公切线cd如图,因为ab是两圆的公切线,所以∠cpb=∠abp,∠cpa=∠bap。因为∠bap+∠cpa+∠cpb+∠abp=180°,所以2∠cpa+2∠cpb=180°,所以∠cpa+∠cpb=90°,即∠apb=90°,故△apb是直角三角形,此题得解。
解: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cd
∵ ab是⊙o 1和⊙o 2的切线,a、b为切点
∴∠cpa=∠bap∠cpb=∠abp
又∵∠bap+∠cpa+∠cpb+∠abp=180°
∴ 2∠cpa+2∠cpb=180°
∴∠cpa+∠cpb=90°即∠apb=90°
在rt△apb中,ab 2 =ap 2 +bp 2
说明:两圆相切时,常过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沟通两圆中的角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当两圆外离时,外公切线、圆心距、两半径之差一定组成()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此题考察外公切线与外公切线长之间的差别,答案(d)
2、外公切线是指
(a)和两圆都祖切的直线(b)两切点间的距离
(c)两圆在公切线两旁时的公切线(d)两圆在公切线同旁时的公切线
直接运用外公切线的定义判断。答案:(d)
3、教材p141练习(略)
(六)小结(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两圆的公切线、外公切线、内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概念;
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外公切线长的能力;
思想:“转化”思想。
(七)作业:p151习题10,11。
奇函数的教案篇5
一、说课内容: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及相关习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y=kx+b,k≠0;y=kx ,k≠0;y= , k≠0)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电脑演示)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s=πr(r>0)
例2、用周长为2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场地面积y(m)与矩形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解: y=x(20/2-x)=x(10-x)=-x+10x (0
例3、设人民币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是x,一年到期后,银行将本金和利息自动按一年定期储蓄转存。如果存款额是100元,那么请问两年后的本息和y(元)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不考虑利息税)?
解: y=100(1+x)
=100(x+2x+1)
= 100x+200x+100(0
教师提问:以上三个例子所列出的函数与一次函数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列出关系式,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的联系: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这表明这种函数与一次函数有共同的特征)。(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这与一次函数不同)。
(三)讲解新课
以上函数不同于我们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我们就把这种函数称为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 (a≠0,a, b, c为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巩固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1、强调“形如”,即由形来定义函数名称。二次函数即y 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关于的x代数式一定要是整式)。
2、在 y=ax2+bx+c 中自变量是x ,它的取值范围是一切实数。但在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值。(如例1中要求r>0)
3、为什么二次函数定义中要求a≠0 ?
(若a=0,ax2+bx+c就不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了)
4、在例3中,二次函数y=100x2+200x+100中, a=100, b=200, c=100.
5、b和c是否可以为零?
由例1可知,b和c均可为零.
若b=0,则y=ax2+c;
若c=0,则y=ax2+bx;
若b=c=0,则y=ax2.
注明:以上三种形式都是二次函数的特殊形式,而y=ax2+bx+c是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这里强调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其特征,为接下来的判断二次函数做好铺垫。
判断: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3(x-1)+1 (2)
(3)s=3-2t (4)y=(x+3)- x
(5) s=10πr (6) y=2+2x
(8)y=x4+2x2+1(可指出y是关于x2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理论学习完二次函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样的函数是二次函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
(四)巩固练习
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和是10cm。
(1)当它的一条直角边的长为4.5cm时,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2)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cm2,其中一条直角边为xcm,求s关
于x的函数关系式。
?设计意图】此题由具体数据逐步过渡到用字母表示关系式,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xcm,它的表面积为scm2,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s与x,v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子;
(2)这两个函数中,那个是x的二次函数?
?设计意图】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会很容易列出函数关系式,也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二次函数。通过简单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设圆柱的高为h(cm)是常量,底面半径为rcm,底面周长为ccm,圆柱的体积为vcm3
(1)分别写出c关于r;v关于r的函数关系式;
(2)两个函数中,都是二次函数吗?
?设计意图】此题要求学生熟记圆柱体积和底面周长公式,在这儿相当于做了一次复习,并与今天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4. 篱笆墙长30m,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此题较前面几题稍微复杂些,旨在让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五)拓展延伸
1.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当 x=0时,y=0;x=1时,y=2;x= -1时,y=1.求a、b、c,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在此稍微渗透简单的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个铺垫。
2.确定下列函数中k的值
(1)如果函数y= xk^2-3k+2 +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2)如果函数y=(k-3)xk^2-3k+2+kx+1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一定是______
?设计意图】此题着重复习二次函数的特征:自变量的最高次数为2次,且二次项系数不为0.
(六) 小结思考: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而且由此可了解到学生还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补充。
(七) 作业布置:
必做题:
1. 正方形的边长为4,如果边长增加x,则面积增加y,求y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吗?
2. 在长20cm,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cm2)与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选做题:
1.已知函数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2.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二次函数y=x2和y=-x2图象
?设计意图】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体现新课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补充第4题,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图象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思考
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
以现代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突出一个特色——充分鼓励表扬的特色
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奇函数的教案篇6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概念与图象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什么是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形状及画法,其核心是对数函数的图象画法,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理解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学生已经掌握了指数函数的图象画法及特点,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依据,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与画法,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函数图象的一般画法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从而归纳出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再根据图象特点确定对数函数的一般画法。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的特点及画法。
2,通过具体实例,直观感受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的函数图象的画法逐步认识对数函数的特征;
3,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析: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是来源于实践的,能从函数概念的角度阐述其意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做到能画草图,能分析图象,能从图象观察得出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值域、定点等;了解同底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能说出它们的图象之间的关系,知道它们的'定义域和值域之间的关系,了解反函数带有逆运算的意味;
2,通过具体的实例,归纳得出一般的函数图象特征,并能够通过图象特征得到相应的函数特征,培养学生的作图、识图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类比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对数函数,让学生认识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上的一般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类比这一数学思想,即对相似的问题可以借鉴之前问题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的探究容易出现图象不对、归纳不全、有所偏差等情形。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作图能力、识图能力、归纳能力不强。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通过让学生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探究,时时回过头看看之前是怎么做的,考虑了哪些问题,得到了哪些结论,让学生类比自主探究,必要时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主的得出结论,对于出错的地方要让学生讨论,教师做出适当的评价并最终给出结论。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__的教学中,准备使用__,因为使用__,有利于__.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知道了指数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之一。现在学习的对数,也可以构成一种函数,我们称之为对数函数,那么什么样的函数称为对数函数呢?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考虑到多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为了有助于他们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不妨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入手。因此,新课引入不是按旧教材从反函数出发,而是选择从两个材料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它的知识背景,初步感受对数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又一重要数学模型。这样处理,对数函数显得不抽象,学生容易接受,降低了新课教学的起点
小问题串
1.2.2.1的例6,考古学家是如何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的?这种对应关系是否形成函数关系?
2. 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 ,如果要求这种细胞经过多少次分裂,大约可以得到细胞1万个,10万个 。怎么求?相应的对应关系是否也形成函数关系?
3.由上述两个实例,请你类比指数函数的概念归纳对数函数的概念
观察这些函数的特征:含有对数符号,底数是常数,真数是变量,从而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函数 ,且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 , 都不是对数函数.○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且 .
4. 根据对数函数定义填空;
例1 (1)函数 y=logax2的定义域是__ (其中a1)
(2) 函数y=loga(4-x) 的定义域是__ (其中a1)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教材中的解答题改为填空题,节省时间,点到为止,以避免挖深、拓展、引入复合函数的概念。
问题2.对数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旧教材是通过对称变换直接从指数函数的图象得到对数函数图象,这样处理学生虽然会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对图象的感觉是肤浅的;这样处理也存在着函数教学忽视图象、性质的认知过程而注重应用的功利思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探究对数函数图象的形成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同时,帮助学生确定探究问题、探究方向和探究步骤,确保探究的有效性。这个环节,还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作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小问题串
1. (1)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2)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
2. 观察对数函数 、 与 、 的图象特征 ,看看它们有那些异同点。
3. 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选取底数 ,且 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4. 归纳出能体现对数函数的代表性图象,并说明以后如何画对数函数的简图。
例题
1.课本p75 a组第10题
2. 求函数 的定义域,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六、目标检测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