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学书的读后感最新5篇

时间:2025-11-01 作者:betray

写读后感的习惯,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在回顾中收获更多的感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哲学书的读后感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最新5篇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1

说实话,看这书绝对是对自己精神的挑战,真庆幸我没有崩溃,而且能在此提起拙笔,感叹一下自己的愚见。

尼采那“上帝已死”的呼声宣称必须将以宗教信仰为基准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彻底摧毁。他提出重新评估一切价值体系,主张以人自身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他那颠覆性的思想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们。

书中有尼采的很多关于道德的观点,最为强烈的是批判宗教性的“奴隶式道德”。以此同时,尼采还提出了“超人”的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关于“道德”,两者就差别甚大,然而,关于“超人”这一说,中西方却有着相似之处。尼采主张个性张扬,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我实现。

他的英雄主义,不难让我们想起中国《周易》中的伟大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同尼采的生存哲学和主张一样,强烈的影响或改变了许多名人的思想和生活。对我们常人来讲,又何尝不是值得再次品味和重读的励志箴言呢!

很少有人,甚至没有人能再及尼采,但至少,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远些。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2

1、之前觉得西方人写人文社科类的书经常啰里啰嗦,很多书只需要看前面一两章就已经能把全书的核心观点和逻辑推理过程还原出来了,以至于后面的内容看完之后几乎不产生增量收益;而看完这本书之后又觉得和日本人相比西方人还算不错的,日本人写的书不但啰嗦,而且只看前几章还真没法还原出核心观点及其推导过程。

2、作者总结的诸多结论中几乎没有任何一项是通过成体系的数据来论证的,更多的只是列举一些数据来进行说明。因此总让人觉得“他说的好像都是对的,然而我仍然不知道7—eleven是如何在与其它便利店的竞争中胜出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由于后见之明而产生的对以往之事的虚幻的确定感”。

3、有的观点还是令人映像深刻的,比如从“又近又方便”的表面需求出发去推导其背后真实的用户需求的过程,比如“假设、实践、验证”的方法体系,这些与我们做产品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4、有的策略看上去很厉害,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需要考虑具体应用场景。比如“先在某一个地区构建密集的门店网络,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地区”的优势扩店原则,对于便利店这种品牌效应不明显、低客单价、轻决策、高频交易的行业是适用的,但对其它行业则未必。再比如密集配送策略对整体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应该是建立在门店密度、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某个平衡点之上的,某些因素的变化很可能导致这一策略的失效。

5、总之,作者全书列举了7—eleven做对的诸多事情,从中总结出了不少策略,但并没有解释清楚这些策略的必要性、贡献度大小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何,也没有为读者自己去想明白这些问题提供足够的数据和依据。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3

我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还记得在接触哲学之前,“哲学”这个概念似乎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通过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我发现“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无数的答案,我最赞成“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更加对此有所体会。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调在今人看来与事实不符,但在当时人们对这个世界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哲人们能积极去探索、辩论的浓厚学术风气却是令人欣慰的。况且亚里士多德犯下的错误并未影响其“哲学家”的名号,反而激励更多哲学家去思考。因而产生了分歧,一个新的思路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也就产生了。这也验证了我的想法。当然也验证了发展观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这一观点。

在我看来,我们阅读《西方哲学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辫子不放,嘲笑他们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错误,而在于从先贤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遗漏的养分。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就与今天的原子论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在他之前的芝诺。

在漫威大片《复仇者联盟4》中,复仇者联盟的成员们进入量子领域从而实现时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钢铁侠的“莫比尤斯环”模型实验成功了。实际上莫比尤斯环本身是一个悖论。一个环本该有两个面,但莫比尤斯环永远只有一个面,从外面进去的物体又将回到外面,这也是有关“变化”的一个悖论。同样的,芝诺提出了“运动不可能”悖论。最有趣的是“飞矢不动”——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间都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上——也就是说,它是静止的或者零运动的,但零的总和不可能产生运动。这涉及到物理学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与今天令人费解的量子力学有着共性,似乎我们也处在一个“莫比尤斯环”中,古人未能解决的难题被历史长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学教会我们思考,那亚里士多德肯定不仅有错误理论,一定也有正确的理论。原来,他在数学逻辑上有着突出贡献。他指出定义必须用先存在于所定义事项的某种东西来表述,实际上就是讲的是与定义有关的逻辑顺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义。这种认识比19世纪的数学家们领先了千年。欧拉也曾说过“我决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运算规则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见接触哲学以后,我们思考问题变得客观,因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着矛盾与统一,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对与错只是每个人各自的理解与看法。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4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四、通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能力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

阶段二: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发展属于自己的“哲学”(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创立了哲学基本体系,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

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心时代之后直至贯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证明宗教神学的意志,并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

读哲学书的读后感篇5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