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大桥作文7篇

时间:2025-04-04 作者:Indulgence

作文不仅是知识的总结,更是思维的延伸和拓展,很多人在写作文时,常常会遇到思路不清晰的问题,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乡的大桥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家乡的大桥作文7篇

家乡的大桥作文篇1

家乡的晋江大桥虽然没有赵州桥那么闻名,也没有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但它独具特色,是世界第一座“开”字形斜拉桥。晋江大桥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泉州东海与晋江陈埭连接起来。它全长3。6公里,主要由主桥、南北引桥、南北互通、立交桥组成的。

远望巍峨雄伟的晋江大桥,它横卧在泉州的'母亲河上,像一条熟睡的长龙,气贯长虹。那格外醒目的“开”字形主塔斜拉桥,高耸入云,壮丽地屹立在晋江大桥的主航道上。波浪鱼腹式的桥梁更是令人赞叹不绝,美不胜收。

晋江大桥远眺是那样的雄伟壮丽,近看却更有一番景色。

晋江大桥宽38米,双向六车道,桥的路面由沥青铺成,既平整,又宽阔。坐着车从桥面驶过,感受不仅柔软,而且非常惬意。车道旁的桥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串银白色的珍珠。桥栏旁笔直的路灯宛如一名名威武的士兵,不分昼夜地守护着大桥。

最吸引人地要数“开”字形主塔了,它是晋江陈埭与泉州东海的一道门槛,站立在中央斜拉索上。数条拉绳牢牢地把晋江大桥拉起。四个翘角更是姿态飞扬,个性奔放。

站在观景台上视野开阔,心旷神怡,桥下的美景尽收眼底,江水碧波粼粼,渔民繁忙进出,水声时而潺潺时而涛涛,犹如音乐。

夜幕降临了。大桥的夜晚更迷人,两排路灯犹如两条金色的项链,灯光倒映在江水上,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水上烟花。

我爱晋江大桥,更爱泉州大地。

家乡的大桥作文篇2

在我的家乡——酒泉最大的小区“康盛花园”里有一座人人知晓的`“大桥”,这不但是我最熟悉的一座石拱桥,也是我最难忘的一座桥。因为,在那里我把我最天真、无邪的幼年的快乐留在了那里。

这是一座无名的石拱桥。桥的底下是一个很大的水池,有喷泉。春天,我常常穿着薄毛衣,套着小外套,扎着两个小辫子跑去桥上看老爷爷给池子里面放水。夏天,我又穿着漂亮的连衣裙,蹦蹦跳跳地跑到桥上看喷泉,有的时候,一股水就突然喷了过来,吓得我拎着湿乎乎的裙子哭着就去找妈妈了。而秋天呢,我又小心翼翼地走在桥上,生怕像夏天一样忽然又有水喷过来,可是年幼的我哪里知道,不知早在哪一天喷泉已经不喷水了,而我却还小心的张望一下,然后快速地跑了过去,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我那时很“笨。”咦,雪花怎么这么快就飘下来了!肯定是冬天到了。在我那小小的脑袋瓜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于是,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来到桥上,我调皮地坐到桥的最高处,然后快速地滑了下去,滑到下面的亭子里时,就会摔一个大跟头,但是,小时候的我是一个不知道疼痛的小娃娃,所以,摔倒后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爬起来,拍掉身上的雪,生怕被妈妈发现又对我唠叨一番。可是现在想起来,我才会感觉到那是妈妈对我的关心与呵护。

哦,幼年的我把美好、快乐的时光留在了石拱桥上,可是不知为什么,当我再一次走上大桥的时候,一点也找不到以前的一切了。当我春天去大桥时,对放水一点也不感兴趣了;当我夏天去大桥时,早已知道喷泉会喷到哪里了;当我秋天去大桥时,再也不会怕那些不会喷水的喷头了;当我冬天去大桥时,一点也不想玩小时的“滑梯”了……

哦,幼年的记忆,我不是让你乖乖地呆在桥上了吗?你们怎么可以这样不听话,难道就这样消失了吗?

家乡的大桥作文篇3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也不例外。

我走过很多桥,却独爱家乡那道“独木桥”。

家乡的那座桥位于两村之间。它长约两米多,由三条不细不粗的树干扎成,走起来比较稳定。桥的下面是一条河,水过去比较清澈。小河两边是碧绿的草丛,并且还有一两棵柳树在两旁,桥在这样的天然图画中,真是相得益彰,怪不得有杜甫的“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这样的山色水光与桥共同构成的美景了。

这座桥沟通着两岸,沟通着两村,是两村经商的必经之路。每天经过这座桥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有的挑着一娄鱼,有的挑着一娄菜。经过这座“友谊之桥”的人,有说有笑的,就这样,又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画——友谊通商桥了。

由于这座桥为人们提供了方便,所以这座桥总是热闹非凡。特别是在假日里,;两岸的人们有的在做买卖,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有的孩子在玩游戏,手舞足蹈地边唱边跳;两岸的鱼儿好像也不甘落后,在夕阳的照耀下竞相跳跃,陶弘景的“夕日欲颓,沉鱼竞跃”就是这样的景象了吧!这次又再次构成了迷人的风景画了!

人们不管得替这座桥起名,只好方便地叫它“独木桥”。

这座“独木桥”似乎将要面临拆毁,但由它组成的n幅美图却不得不使我们细心回忆起它,这座家乡桥。

家乡的大桥作文篇4

在我住的村子里头,有一条河。这条河贯穿了我们的村子,而这条河上就驾着十八里村有名的十八里大桥。

在十八里大桥的旁边,有一个石梯和一个斜坡。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爸爸经常到那里玩。我们比谁先跑上去,再比谁先跑下来,现在想想很幼稚的游戏,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保存得如此清晰,让我直到现在都仍然在怀念当时的画面,因为那段记忆里充满了我和爸爸的笑声。随着时间的流逝,石梯和斜坡也在渐渐“衰老”,如今早已没有了当时的模样。

与十八里大桥平行的地方是铁轨,你要远眺才能看到,或是站在桥上遥望。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高铁飞驰而过,由其是在过年前后,火车特别得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就像火箭一样,瞬间从你眼前闪过。我喜欢看高铁驰骋的'样子,那种速度是可以让你瞬间就激动起来,忍不住想欢呼的感觉,让我觉得很精彩。

在十八里大桥的下面有一条马路,这条马路通往十八里大桥的一小端。但那条马路很少有人开车过去,一般我们都走上面。没有车水马龙地打扰,桥的下面到别有一番景象。各种花花草草,不同的季节竞相开放,很漂亮。草丛中有一大块石砖空地,附近的老人们就三五成群地聚集起来,唱唱戏,跳跳舞,渐渐的这里就热闹起来了。

这就是我的家乡,和我们村子里头的桥,一个我成长起来的地方。

家乡的大桥作文篇5

我的家住在南京,具体的位置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北面。小的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坐车过桥去玩,一上大桥,我就开心的蹦蹦跳跳。看着这么宽的桥面,和那么多的船只,我觉得真美。

等大了一点,我对长江大桥了解多了一些。大桥是1968年建成通车的,桥的上面是公路,主通汽车,也建了人行道,下层是双线铁路桥。一到晚上,桥栏杆上的1048盏泛光灯齐放,桥墩上的540盏金属卤素灯把江面照的像白天一样,加上桥面上的150对玉兰花灯齐明,桥头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盏钠灯使大桥像一串夜明珠横跨江上。每当夜幕降临,花灯齐放。给人的感觉就像一首诗里说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当然,这些也是我那当老师的外公和我说的。我喜欢听外公讲这些有意思的事。现在,大桥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采,附近也建起了二桥和三桥,还有过江隧道和即将完工的地铁。但是我还是喜欢长江大桥,它圆了几代人的梦。它是我们南京永远的标志物。南京的变化很大,它一天天走向繁荣,我为我是一名南京人而骄傲。更为我是一个住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的人而骄傲。长江大桥,你为南京的腾飞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你是南京人民智慧的结晶。我爱你,长江大桥。我爱你,腾飞的南京。

··········

家乡的大桥作文篇6

我的家乡丽水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里景色迷人,名叫—紫金大桥。

紫金大桥屹立在紫金路的最南端,全长736.7米,主桥长526.7米,宽30.5米,这可真是一些惊人的数字呀!

走在紫金路上,远远地就能看见“人”字形的主塔钢铁巨人般的站在那里,主塔带着优美的弧线,高耸入云。一根根斜拉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

走上大桥,它显得更加它显得更加雄伟美丽,犹如一条巨龙,横跨在碧波荡漾的瓯江上,中间行车辆,两旁走人。这桥上,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真不愧是丽水第一桥!

站在桥上往下看,瓯江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波光闪闪,嘿,还倒映着美丽大方的紫金大桥。站在大桥中心点,抬头望着主塔,哇!主塔好高呀,高的望不到顶哩!一条条斜拉索像千万道太阳的光芒向四周射出,又像千万条手臂,牢牢地支撑着主塔。

夜幕降临时,桥身的灯光由紫色和金色交错着。铁索的底下有照射灯,照射灯在夜晚就会发出红的光、绿的光、青的光、蓝的光、黄的光……这一盏盏五彩缤纷的彩灯,把紫金大桥打扮得更加美丽,真不愧是秀丽雄伟的丽水第一桥—紫金大桥呀!

紫金大桥可称得上是丽水一张动人的名片,也是丽水的一幅风景画。

家乡的大桥作文篇7

最早留在记忆中的桥都是一些小桥。

家乡也应该算是水乡吧,很多水沟缠缠绕绕着小村,自然桥也就多了。

家乡的水沟都不宽,也就十来米吧,架在沟上的桥都很简陋,往往就是下面两个桥墩,上面几块长长的宽石板,而这些石板排列并不紧密,两块石板中间一般会有很大的空隙。但这样的桥还算稳固,虽说没有桥栏,但因为沟都很窄,水又不是很深,站在桥上看桥下的水流并不觉得害怕。这样的石桥在小时候的家乡已称得上是象样的桥了,都架在家乡通向外面的重要的路上,要承受着人走车轧牲畜踏。虽说这石板桥看起来很粗糙,却能历时间的风雨,小村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桥建于什么时候,关于这些桥的故事也多是一些不小心从桥上失足的传闻。这桥的悠久历史虽然从没有人提起,现在回想起来却可以揣摸,因为那些桥面厚厚的石板都已磨损得厉害,本来该是方形的条石楞角都已消失,成了圆润的了,它们也就成了石桥历史的象形文字,那两块条石间不窄的孔隙就是因为日久天长的雨雪侵蚀吧!

在一些乡间小路上,把水沟的两岸连在一起的则是用木桩和树枝搭起来的小桥。这些桥都是临时搭建,不需要花费太多的人力财力,但也很难持久。一般就是村民觉得有些小路走到沟边断开很是不便,到对岸要么涉水,要么去绕很远的路。如果是夏天涉水还行,其它季节涉水会很不舒服,况且如果负重的话,涉水更为艰难;去绕行,路就会太远,因为沟一般都很长,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于是一些村民自发组织在一起,跟村里说好,砍上一些树枝,粗壮的做了桥桩,细些的铺成桥面。桥面的树枝铺得很厚,铺好后再在上面垫上更厚的一层土,踩实,小桥就架成了。人走在这小桥上,稳稳的,很是方便,再也不必涉水,再也不必绕远,对这临时小桥心会生出喜爱,对架桥人也生出感激。只是这小桥的材料过于单薄,或许就是很偶然的一辆牛车从小桥上走过,小桥就会有些变形。如果一场大雨,这小桥上的泥土会被雨水带走,小桥露出它的骨架,雨过后,某个勤快的村民会重新给小桥补上肌肤。但小桥的生命还是过于短暂,可能一年过后,它已经只剩一些痕迹,再也不能担负曾经的使命。

而在一些更少人行走的羊肠小路上,还偶尔会在水沟边看到一座独木桥。一根木头孤零零地躺在水面上,每日看着身下的水流,静候着有人从自己身上攀过。独木桥总让人心生恐惧,走在这桥上总会心惊胆颤,两腿发软,但为了不涉水,为了不绕远,也只能冒险。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走独木桥时,吓得手脚并用,连滚带爬,走过桥时,已全身是汗。虽说只是独木成桥,一样担负了桥的使命,让路途变短,只是现在这样的桥已销声匿迹,再也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