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的思考和欣赏,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性弱点和缺陷的思考和反思,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传记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传记读后感篇1
爱迪生的一生是精彩的,虽然充满了挫折。
每一次实验的失败、经济紧张、众人的不认可,他都没有放弃,最终发明了电灯,带领世界进入了“光明”时代;发明了留声机,将美好的声音永远保存。
他十分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即使是发电报,他的表现也相当出色,让人赞叹不已。
发明给爱迪生带来了很多麻烦。有一样发明甚至连他自己都说,如果他没发明那样物品,他的经济状况会好得多。可他从未放弃,依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他克服重重困难,平均每半个月便有一项发明问世,连当时的美国总统都对他赞叹不已,说他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骄傲。
他的一生足足取得了一千零九十三项发明专利。年逾古稀的他对发明的兴致依然不减当年,虽然最终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一些项目的开发,但爱迪生依然十分热爱发明创造。
我敬佩爱迪生的乐观和坚持不懈,敬佩他在遇见挫折时迎难而上。虽然不是很赞成他对家庭的态度,但也不得不为他的专心致志和智慧所折服。要说为什么不满意他对家庭的态度,毕竟他是一个让儿子睡桌子底下的父亲,他长期不回家,忽视家庭。可能他并不是一位好父亲、好丈夫,但他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发明家和科学家,能在世俗的眼光下依然坚持自我。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花了两百万美元投入矿产,最终付之东流还能若无其事地挥挥手说:“这笔钱花得真痛快!”的人,心理素质多强啊!他的实验室被烧毁时,还能说出感谢上帝这种话,毫不在意地指着完好无损的照片,跟别人开玩笑说:“你们瞧,跟我毫发无损比起来,这些真不算什么。”这就是爱迪生。
现在想想看,谁能把一个拥有一千多项专利的大发明家和当年那个被校长赶出来的低能儿联系在一块儿呢?
传记读后感篇2
藏书万卷可教子,留金千箱常作灾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近日,“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世纪老人”冰心和丈夫吴文藻在北京的纪念碑,被人用红油漆涂上“教子无方,枉为人表”八个大字 。毁坏冰心墓园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孙子吴山,矛头对准的是冰心的儿子吴平。
冰心作为文学巨匠,是以温润的情怀而受国人爱戴的。她那一盏小桔灯,曾经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梦,她一封封信浇灌着一代代小读者的心灵。她的去世让国人伤心。但是,在她去世十三年后,却发生了如此令人不堪的`事情:她的孙子涂抹了她的墓碑。
这对于以母爱·童心·大自然为主题和“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一代文学大师,可谓莫大的讽刺。
冰心给世人留下了永远的精神食粮,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房产和其他财产。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震动的涂碑的事件,就是一次财产惹的祸,也是一个典型的家教案例。
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给子孙留下什么的思考。
孔丘给子孙留下了“庭训”的经典家教案例和《论语》而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孟母给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家教故事,孟母的儿子孟轲写出了《孟子》而成为亚圣。后世孔姓、孟姓,无论是否为孔丘、孟轲的嫡传,都自觉归依到孔孟的门下。
再看萧何,他有家财,但全部捐献给国家充当军费。他也有田产和房产。仅有的一点田宅都在穷困处所,他所居住的地方也不是高屋大厦和深宅大院。并且,他还给世人留下了“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的至理名言。
还有令人景仰的林则徐。他在书房里永远挂着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孔丘和孟轲,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和亚圣。萧何为“汉初三杰”之一,在刘邦定天下后论功行封时,以萧何功第一,并有了“功人”的最高美誉。林则徐,是公认的民族英雄。他们都没有给后世子孙留下什么财产,也没有看到关于他们的后人抱怨他们的记载。
综观这些历史名人的家教,我再次注意到一则家教名言:“藏书万卷可教子,留金千箱常作灾。”
而冰心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名言,也再次引起我的思考。
这些,对于热衷于给子孙多留下几套房产的人们,会不会是一针清醒剂呢?
传记读后感篇3
我这人生来就缺乏自信,只要有一件事做的不好,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每当大人举出一些知名人士的例子来教育我时,我总认为他们生来就聪明,就具有当科学家的天赋。为此,妈妈给我买了本《世界名人传记精萃》,叫我好好读一读,这可是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书啊!
安徒生是世界举世闻名的童话大师。他家境清贫,当鞋匠的爸爸在他小的时候就死了,妈妈是个贫苦的洗衣妇,每天要洗堆积如上的衣服。安徒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青少年时期靠艰苦的自学,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才上了中学。就在这样困苦的条件下,他却写出了这么出色的文章。这艰苦的.条件与卓越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增表明了他的精神之所在吗?
想想我自己,家庭环境有很好:父母都是有文化的:学习条件有很好:在市重点中学,有好的老师、同学、校风。按说这已是不错的环境了,为什么还对自己的将来的发展缺乏自信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自己从小懒散、怕苦、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明确的目标。看来,良好的家庭化境对人才的成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要靠自己。对是不是没有人铺平道路就成不了英雄这个问题。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取于智力因素和环境条件,他的毅力、决心和兴趣爱好,也是制约成功和失败的重要原因呢?
现在,我知道了应该培养自己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即胸怀大志有、又踏踏实实地优良品质。
传记读后感篇4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终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境,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齐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齐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所以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可是贝多芬没有所以而沉沦,他把自我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我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理解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应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忙,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必须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应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我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能够打败。
最终,我期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传记读后感篇5
?毛泽东传》终于在前天看完了,历时三个月!
看罗斯.特里尔写的这本书的时候,对毛泽东,我们心目中“神”一般的领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感觉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我觉得毛泽东首先是思想家,无论是他早期的反传统建立新民主的思想,后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活运用”,一直到后来“”的发动。
其次他是军事战略家,“农村包围城市”,“论持久战”,“进攻与撤退间的迂回战术”,“运动战”,等等,就连我这个对战争一点都不感兴趣的小女子,也知道了这些战术,呵呵!
然后他是一个“蹩脚”的诗人,哈哈!这是我自己的感觉,其实我对诗词没有研究的,对毛的也没有研究。
我还觉的他特别的聪明,其实不能简单的这样说,应该是睿智吧。
我还觉得他有“痞子”气,表现在他的语言上,经常说一些“不文明”话作比喻,但是又特别的恰到好处。
读完这本书后,对于毛泽东,我是又敬佩又遗憾,佩服的方面就不用多说,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他统一全中国就是最伟大的事业了。
遗憾的是“没有成功”。其实我觉得毛泽东发动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所有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提高,希望每个人都有“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是事与愿违,而且同时也被别人钻了空子,谁知道当时他耳边都是吹得什么风呢?(我觉得只有通过物质刺激才能提高这种觉悟,可是好像毛认为一旦掺杂了物质这一右倾的事物,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又要被打倒!唉,所以肯定不可能成功的了。)我是事后诸葛亮,我们都是。
想到的东西很多,可是只写了这些。
我最喜欢毛泽东的地方是:他诙谐的比喻,就是喜欢他说的那些“不文明”的话,哈哈,总是恰到好处,还总是把外国人搞得莫名其妙,真是妙哉!妙哉!
传记读后感篇6
在罗曼罗兰的这本《名人传》中,他描写了三位在困境中永不沉沦,在苦难中自我救赎的三位巨匠——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并从不同的时代背景角度描绘出了处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三位大师的精神魅力和心灵之美。
贝多芬,是我在书中最喜欢的人物,他勇于革命,他天赋迥异,他饱受孤独折磨,却始终渴望讴歌欢乐之美,他勇于拼搏,从不向命运低头……
读完这本书后,我就常常在想,到底是什么激励贝多芬在双耳几乎完全失聪的状态下,仍然不放弃音乐的创作?是音乐艺术的美妙吗?是他对名利和友情的渴望吗?我觉得都不是,真正支撑他的是他内心不屈服于命运,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信念。
而生活中的我们有或有过这样的信念吗?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患有无法治愈疾病的人不禁疾病折磨和给家人的拖累,服毒自杀,这些大事且不说,只说我们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你有勇气向贝多芬一样勇于面对挑战吗?
这让我联想起来刚刚播出的201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其中的一位女村官段爱萍让我印象深刻,她虽身患绝症却不顾自己安危,积极为村民抢险,几次晕倒在救灾一线上,她还自己掏腰包,为村里新建了小学,她虽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却赢得全村人的满堂喝彩!
她用她最后的一段时间让人民记住了她,她以坚强的意志克服病痛的折磨,为人民做好事,她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读了她们的故事,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愿天下所有人都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勇于与命运抗争!
传记读后感篇7
假期即将结束,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看了很多的书籍,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套《名人传记》,在这套名人传记中,描写居里夫人的那一本令我印象最深刻。
居里夫人是法国著名的波兰裔物理学家、化学家,被誉为是“镭的母亲”。 1898年7月,居里夫妇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钋,同年12月,他们又发现了新元素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的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居里夫人的成功不仅在于她那种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还在于她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她曾经说过:“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我应该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在居里夫人年轻的时候,和姐姐同时考上了外国的大学,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两人同时念书,居里夫人勇敢的把机会让给了姐姐,我应该学习居里夫人这种姐妹之间互相忍让,互相关心的优秀品质。我还应该学习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就算成功的做对了一件事,也不要沉醉于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当中,应该继续前进,成就更大的辉煌。
我将永远记住居里夫人的名言:“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