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暖的家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6-20 作者:Animai

出色的读后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书籍对于人生态度和人格塑造的影响,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中的人性、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最温暖的家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最温暖的家读后感6篇

最温暖的家读后感篇1

最近,我看完了《猪仔头的温暖之旅》这本书。朱子同是个“城市公子哥” , 会唱“神曲” 《忐忑》,被电视台看上参加了一个电视节目,最后他抵不住lphone4的诱惑,和一个山区的孩子:黄志达调换四天。在这短暂的四天里,他走过了山区孩子漫漫的求学之路,体会了山区孩子生活的艰辛……他明白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

和山区的`孩子比起来,我一点都不如他们,相反,我很浪费,想起我的浪费,我就无地自容。我小时候,不是浪费粮食,就是乱花钱,从来都没有为家里人想过;而黄志达却人小志大,凭这弱小的肩膀,撑起一个家。

7岁那年,酷暑,我缠着妈妈帮我卖冷饮,妈妈不同意,我一下子不高兴了,厥起嘴,使劲摇晃起妈妈的自行车,妈妈弄不过我,只好帮我买了一个5元的冷饮。5元,在山区这多么贵!还有一次,那是一辆自行车的价钱。

我看见姐姐买了一辆自行车,特别喜欢。虽然妈妈说我10岁时帮我买,可我就是不同意,一定要在我7岁时帮我买,妈妈有些生气了,一下子把我拖回了家。一回家,我便放声大哭起来,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妈妈终于妥协,我才破涕为笑……那时的我可真是大肆浪费啊!

以后,我一定要珍惜身边的一切,为父母省下每一块可以不浪费的钱。

最温暖的家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苦难带有温暖的颜色》一文,读了此文,我深有感触。

文中的主人公是央视金牌主持人白岩松,他小时候父亲和爷爷相续去世,他靠着母亲极低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清苦。但贫寒的生活也磨练了他吃苦耐劳、敢于面对挑战的性格,高三时,由于成绩不好,他把每科的教科书订起来,每天各科看三十页,还要做大量的数学题,终于考上了大学。1993年他去做主持人,因为普通话不标准,结果被罚光了工资,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虽然一开始有些自暴自弃,但在妻子的帮助下仍然坚持了下来,努力练习普通话,甚至把石头含在嘴里练习绕口令,慢慢把心态调整了过来,从每天只睡一个小时到睡两个小时。经受了这些苦难后,他。终于练成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最终在栏目组站稳了脚跟。可再看看我,父母每天为我忙上忙下,为我操碎了心,可我却嫌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每天,我别提各科看三十页了,就连多看一个字都不干,每天一做完作业就看电视,在我学自行车时,我摔了一跤,就不想再学了,经过爸爸的百般劝说,我才答应继续学,现在和人家相比,哎,我真是无地自容啊!我要学习白岩松的精神,奋发向上,努力取得好成绩。苦难使人坚强。

的确,正是这种不向困难屈服的'精神助白岩松取得成功的,从古到今,有哪位成功人士没有经过苦难呢?越王勾践当时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日后复兴家国。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没有放弃,终于迎来了《欢乐颂》的问世。司马迁遭李陵之祸,作《史记》;西伯拘湵里,演《周易》;左丘失明,写《诗》三百篇……

苦难是一笔财富,但也有无数的人被他击垮,不过只要你能坚持并克服苦难,成功就在你的眼前。

最温暖的家读后感篇3

我刚拿到《猪仔头温暖之旅》这本书时,以为这是讲的有关猪的童话故事,打开书后发现,原来“猪仔头”是朱子同的外号。

这个外号可是有来历的。朱子同是个爱玩的时尚少年,他玩厌了游戏之后,又玩起了表演和视频。为了得到一台iphone4手机,他参与了电视台的一档社会栏目,和农村的黄志达交换身份,到乡村度过了四天难忘的生活:烧饭、翻山上学、喂猪、陪姑姑去赶集、帮助小红去工地找妈妈……朱子同的名字也被这里的乡村话叫成了“猪仔头”。在乡村我觉得最有趣就是喂猪了!那天,朱子同和阿杰(黄志达的弟弟黄志杰)一起去喂猪,快到猪圈时,朱子同就大叫:“啊——好臭!”一股难闻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而阿杰却提着很沉的'泔水桶,那味道更让人恶心,朱子同只能不顾脏和臭,和阿杰一起帮忙喂猪朱子同看到猪吃食的样子,竟摆出各种造型和猪合影。 对朱子同而言,这是一次温暖之旅,更是一次能让人心灵受到触动和洗涤的难忘的经历。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体会了大山里的孩子生活却实很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乡村的人民节约,纯朴的精神,也让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最温暖的家读后感篇4

朱子同是一个爱玩的时尚少年,他在玩厌了游戏之后又玩起了表演和视频。为了得到一台iphone4手机,他参与了电视台的《变身大体验》节目,在乡村度过了几天难忘的生活,由此他结识了乡村男孩黄志达。因为环境的突然变化对他的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子同承认自己是个富家公子哥儿。到了乡下就是要他的命,但是他远远没有想到在农村有着城市里体会不到的欢乐。他说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会享受生活,但来了以后一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生活让他看清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享受生活是在承担自己责任的前提下建立的。他替代了黄志达,就不得不扛起黄志达的担子,因为在这个环境下根本就容不得他思考。在乡村小学中他看见了学校养的猪,由于喂猪的路上十分泥泞、肮脏,朱子同见到自己的匡威沾满了泥土就准备扔掉。当有人问到它的价格时,朱子同两指一伸立即惹来了一阵尖叫。阿达留的四天的伙食费是11.50元,一双匡威200元,就是说这双鞋的价格比阿达家两个月的伙食费还要多,经过这样一想还真是有点舍不得。

在最后一天的生活体验中,他向学校的老师、同学们唱了一首萨顶顶的歌曲《万物生》,并且一边唱一边舞蹈。在气氛达到最高潮时教室里的人纷纷向外看,此时不仅阿达来了,连自己的父母也来了。父母用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眼神来看自己时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还以为自己在做梦。也许父母当时有着同样的感受,但更深层次的是他

们的情感掺夹着惊讶、骄傲与欣喜。当与父母交谈时也没有忘记用自己的“替身”来打招呼,而黄志达竟熟练地和自己握手,一点儿也不局促,显得落落大方。朱子同就有些疑惑了,这真的是那个害羞的男孩吗?

朱子同的母亲是一位作家,也经常去农村,在母亲说要他去农村时他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这对将来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些影响。他很喜欢歌曲《忐忑》这种原生态的唱法,在他的'心中对自然也怀有一份美丽的憧憬。在回来之后到了愿望实现的时候了他却拒绝了,从愿望的转变一开始去时他只想得到一台手机,后来他就希望能够攒到购买一辆校车的钱。他买手机是为了自己,而买校车是为了帮助更多像阿杰、小红一样的孩子们,他学会了为更多的人而奉献。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环境的巨大变化可以增强一个人的适应能力,随着时间的变迁对人的性格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温暖的家读后感篇5

这天,我读了一本极其搞笑、幽默的书,它就是出自于阳光姐姐手里的《猪仔头温暖之旅》。这本书的内容是讲,一个叫朱子同的城市公子哥和农村孩子黄志达互换体验生活的故事。

?猪仔头温暖之旅》主人公朱子同是个爱玩的时尚少年。他玩厌了游戏之后,又起了玩表演。为了得到一台手机,他参与了电视台一档社会栏目,到乡村度过了几天难忘的生活。出乎他意料的是,原来乡村有着城里所体验不到的欢乐,同时也给他带来一些沉重和酸楚的感受。在充满喜剧性的情节中,不乏明媚的忧伤。这是一次温暖之旅,更是一次能让心灵受到触动和洗涤的难忘的'经历。这本书非常有趣、幽默,令人爆笑不止,十分有意思。你不要以为这本书除了看完笑笑就没有其它好处了,其实它还有很多好处哦!里面的成语、好词好句都很多,很值得我们学习,有利于学习语文,加强写作能力。

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要勇于实践,长期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去农庄感受做农民是什么滋味,在农村做做事,比如说去牵牛、去耕田。相反,长期住在农村里的孩子有机会一定得去大城市里看看,在大城市里做做事,比如说卖东西、打扫街道。总而言之,实践是很重要的。

最温暖的家读后感篇6

偶然的机会有幸得以加入叙事者这个平台,通过这些老师们的教育随笔、读后感以及读书分享等,无声的浸润着我。最近叙事者共读的书目是《做有温度的教育》。

首先,这本书就深深的吸引着我。带着有温度的教育当是如何的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并且一旦开始,我便不愿合拢。他的一些观点,一些话,让我对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带来什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教育的.功能不时的被夸大,教育者的职能不时地被贬低,教育者的地位时上时下。作者写到: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我觉得教育本应如此。

教育工作者,无论身负盛名还是背负骂名,他的职业灵魂便是育人。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转化优生,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提高及格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考上名校的指标,有的人认为教育就是搞好成绩!假设这些教育目标都达到了,那么不及格的,没有考上985、211的,不是优生的,这些学生反映的是教育的什么呢?那这部分没有达到所谓的教育目标的人是否要受到某种“优待”呢?

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性格迥异,天赋亦然。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一片叶子,受教育者在特定的评价标准体系里又如何都会称心如意呢?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出路,教育应该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就像我们的学生当中,有的天资聪颖,学习能力快;而有的,稍微迟钝,有点吃力。面对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者都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让他即使某一个方面薄弱,也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在很多时候,对后进生的学生冷眼相待,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心灰意冷,对种种不如意的学生行为的消极对待都是在剥夺学生更好成长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可以有情绪,教育者更应该做一个优秀的情绪管理师!

或许是作为一名新教师,或许是因为我本身不会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对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即使始终不做作业的、调皮顽劣的,我都始终对他们怀抱着希望,我总是愿意相信:下一次他们会更好的!我也愿意相信,当下成绩的不如意,也并不代表着永恒!

社会、学校、家庭,太急于给成长中的孩子下定论,贴标签。有多少孩子都是沉沦于坏标签中,既已定论,又何苦挣扎的消极避世态度。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非但不能激励学生知耻而后勇,却恰恰让这些标签称心如意。因为比起撕掉标签,接受这样的标签貌似更容易!

教育,应为学生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以及快乐成长的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扼杀他们成长的概率。教育,应为处于其中的每个孩子提供更多向上的可能,那种可能不必人人雷同,但应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