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读后感8篇

时间:2024-05-01 作者:couple

读后感是对作品的独立思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需要我们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书籍中的情感和情绪,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鼠疫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鼠疫读后感8篇

鼠疫读后感篇1

法国作家加缪凭借《鼠疫》这篇文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认为这本小说不负盛名,用一个关于鼠疫的故事给我们揭示了很多道理,每个人物都代表着一种人。

首先,主人公之一——贝尔纳·里厄。他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大夫,妻子在外地疗养,鼠疫卷过这座他身处的小城。他竭力抵抗着鼠疫,极富责任感,每天工作20小时,无暇顾及妻子。直到鼠疫离开,他接到消息妻子去世了。他代表着那些坚守岗位、不断抗争的人,是忠于职守的典范。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格朗,他是政府临时的小员工。他薪水少,却找不到合适的措辞申请加薪,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他无论当天再忙再累再辛苦都会写作,这个小爱好他一直没有放弃。虽然他也没能写出什么,每天反复改一句话。这难道不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理想吗?他有一段爱情,但他的妻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他。

他每天和里厄大夫一样高强度工作,还要统计每天的死亡人数交给里厄大夫。但是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阻止他的写作。

有一天,格朗也患上了鼠疫。里厄大夫在他与他妻子订婚的地方发现了他,他心里一直想着离他而去的妻子。在医院里,他让大夫把他写的句子中的形容词去掉,念给他听。这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格朗有自己的生活、爱情和爱好,但在鼠疫面前,他依然要抗争。

还有一位塔鲁,他一直是一位圣徒,尽量避免有人受到伤害,无论什么原因。他代表着一种有慈悲之心的圣徒。他毫不犹豫地与和里厄、格朗一起向病魔抗争。

现在,你瞧,一个职责所在的大夫,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个慈悲的圣徒,在鼠疫到来之时都顽强与其抗争。

我想这正是作者加缪想要表达的吧。当像鼠疫这样荒诞的厄运来到,人无法控制的灾祸降临时,人们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抗争,这才是生命的意义。这并不是英雄主义,是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你能做的,返璞归真,平淡是真。这,就够了。

这本《鼠疫》,也许我并没有理解作者的全部用意。但我想我明白了一点,与荒诞抗争才是生命的意义。

鼠疫读后感篇2

我想,如何写一篇读后感,对得起这样一部别样精彩的小说。

?鼠疫》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的一个小城镇,描写了从鼠疫初显征兆到鼠疫疯狂高潮后的迅速结束。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时都会产生与其实质内容不符的印象,其中也包括了我。鼠疫几乎完全是个框架和主线,给人印象深刻都是些在这像阴云似的天空下“活”着或死去的灵魂,思想和感受。

“你活在抽象中”是我对这部作品肃然起敬的开始,几乎每部名著都有令我肃然起敬的开始。它们在开端不久让你津津有味地继续着时突然碰到超出你想象的精彩。在这部小说里,我把它看做两方面:第一,我不了解你的感受;第二,我“认为”我了解你的感受。这个我时常想到问题,同时存在的问题,加缪告诉我它们可以用来概括,那就是“活在抽象中”。记得在小学学《最后一课》时有印象,法语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语言,那么这个翻译过来的“抽象”在法语原文中代表的可能是更精彩,更精准的一个意思。

里厄想,之前20次鼠疫死的的一亿人,作为一个数字“躺”在历史里,于眼前几百尸体,摆在广场上作对比,现在的感受是确切的,而一亿人的却是数字,是抽象。那么一亿尸体具体比起来会是比广场更壮观的;而现在的自己就不是抽象吗,自己没有患上鼠疫,自己在思考,在感受,甚至思考感受出思考感受本身的层次和局限,那么他的整个思考感受活动是不是运行在一个更大的局限,更大的“抽象”中呢。这个“抽象”伴随了鼠疫的整个过程,并不是只有抽象和不抽象两种,而是像上面提到的,分不抽象,有点抽象,更抽象一点,比较抽象等等等等。不抽象的感受是什么人呢,是那些已经患上鼠疫,等待死亡的人,即使就是这一点,也并不十分令人确定。

我在想是什么令人脱离了现实,迈出了走向抽象的第一小步。是理解,和想象力。理解在先,它对别人的感受加以理解(不只是痛苦),这里就会出现与现实的出入;第二是想象力,就是想象在自己身上发生时自己的感受。我忽然发现这是人下意识不可控制的行为,很难阻止自己这么想。然后自以为那痛苦是那样的,感受起来一定是那个样子的。如此种种,往往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一个认识,对陌生的事物,哪怕稍知一点的事物也会做出判断和理解,实在不行还可以只凭名字想象一个人的长相,一部叫鼠疫的小说有多无聊。所以,我们几乎对每一个我们知道的但不了解的事物有一个判断和印象,这好像是我们必须做的,当说出一个你只听说过的事物时,你的脑子一定会反映出你对它的理解,不会出现没有意识的情况。仔细想想真的很奇妙,我们生活在巨大的抽象之中。

鼠疫读后感篇3

正值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又到了农历鼠年新春,看着每天升高的感染人群数据,突然想起去年8月份读过加缪的小说《鼠疫》,翻看日记,当时所记的读后感也不多,加上最近的感慨,综合起来还是写点什么吧。

1、《局外人》

?局外人》、《鼠疫》两本小说是合在一起的,《局外人》篇幅很短,一下子就读完了。中间间隔一段时间,又把《鼠疫》读完。

我读书有个习惯,扉页会写上开始读书的时间,印上章,读完之后在尾页记上读完的时间,也印上章。有一些书还会重复阅读,亦复如是。

?局外人》笔法荒诞不经,完全以一种置身事外的角度叙事。故事情节不复杂,主人公母亲死了,无所谓;爱人离去,哦;杀人坐牢,whocare?

总之,置身于世界之外,脱离于凡尘之上。世间的所有的一切都全部用来供奉那颗无所畏惧,随心所欲的自私心。

当我们人类看到自私这一词后,本能反映就是贬义。可当拿掉人类的道德标准,放在自然界,能这样自私享受的都是强者。譬如狮王狼王首先进食,狒狒首领享有最高交配权。

呵,所以看《局外人》这本书,要以人类规则的局外人的上帝视野来阅读,才会不落窠臼,免俗于孰是孰非,而进行更为深度的思考。

这两本小说也是比较荒诞灰暗系的,是因为《人间失格》没有耐心读完(有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实在是冗长而啰嗦),但又觉得这种丧丧的风格比较符合当时的心情,就找了加缪的这两本书来读。

?局外人》倒是一气呵成,读完后一阵空虚,仿佛置身于红尘世界之外,世界对于我来说都是是荒诞无奇、毫无意义。

这和《人间失格》想要表达的情感类似,人对这个荒诞的世界也无能为力,因此索性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也就无动于衷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学虽然讲究空,但也是倡导人性本善,正当修行。

而《局外人》和《人间失格》,仿佛在告诉你,这个世界都与你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想做什么就去做,无所顾忌。这个世界的感情不值得留恋,没有人值得爱护。

其实要做到这个世界与我无关这样也不难,摘掉颅内的思想即可。你看看飞禽走兽,就无这样复杂的感情。吃喝拉撒,发情交配,不循思想杂念,皆由天性使然。

可偏偏又生而为人,思前想后,爱恨交织,会因为做错事而悔恨懊恼,会因为希望落空而灰心丧气。

若是不存在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若是不存在思想,也就无所谓自我。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所以主人公能说出这样的话,至少内心的善良未泯。

可正因为有良心,才会被负心,才会让自己痛彻心扉,才会怪别人狼心狗肺。

2、《鼠疫》

?鼠疫》里写的故事情节也非常简单,发生在奥兰城市一场瘟疫,大家从漠不关心,到恐慌无措。在奥兰被封城之后,以医生和社会工作者为主线(我忘记主角名字了),描绘了城内不同人的不同选择的故事。

这和武汉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被封有极其相似的背景。武汉人民在忍受着一种处于恐惧之中的沉默的生活,可是仍然在期待……

鼠疫最开始是大批老鼠死亡,政府没有受理。而后开始传染人类,也没有重视。最后在气候干燥的春季,鼠疫大规模爆发,控制不住之下只能封锁城市。

比起武汉能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而言,小说奥兰城市里的人更加绝望,就如等死一般,整个城市弥漫着一股夹杂着尸体腐臭味和消毒水刺鼻的绝望气息。

在所有举措都无效、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的情况下,就能略微明白《局外人》里写的那样了。

在绝望中无能为力,因此索性就不抱希望,对一切事物也就无动于衷了。

瘟疫动荡、兵燹祸乱之时,往往都是社会动乱最剧烈的时候。除去一些罪恶邪魅之人,主观意图作恶之外,另一部分失去至亲至爱之人,也会丧失内心最后的道德防线,变得冷血无情,自私自利。在小说里,“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这是一部分人的选择,他们因为失去生命中最珍贵的事物,而选择日夜买醉,麻痹自我。或者轻生自杀,一了百了。

“他们得病与我有何干系,不如趁此良机,享受最后的欢愉。”这批人选择倒卖药品鸦片,欺压百姓,乘机敛财,大肆挥霍,享受纸醉金迷的人生最后时光。

“我感染了,反正是一死,不如多拉几个垫背的。”这批人选择隐瞒不报,故意外出,企图感染他人,让大家都来承担他的痛苦,仿佛这样他身上的痛苦就能减轻许多。

但读完《鼠疫》之后,不比《局外人》那般灰暗死寂,有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感。譬如在绝望之沙漠中,也有几株绿色仙人掌在傲然挺立。因为有不少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一大批人,在最绝望的关头,选择了和鼠疫做斗争。譬如,在反抗鼠疫的过程中,主人公医生没有想要出风头,做英雄。也没响应什么口号,也没得到政客的鼓舞,他只是出于本心,自始至终关注着疫情的发展,没日没夜地救治病人,做好手头上的事情、虽然可能无果而终,但他还是不离不弃,尊重每个患者,即使不治身亡,也毕恭毕敬地和尸体告别。

书里透过剧情的铺开,还有很多关于哲理和人生等的议论。但是,在那种死亡逼近的前提下,我们要尊重不同人的选择。先不要着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挥斥方遒,而应该切实地去想想,你会如何做出选择。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中,有一些人不也是明知身患感染,还要强行外出,感染他人?有一些患者得知自己感染,干脆破罐子破摔,企图感染医护人员?

这类人不就是自私自利,害人害己的代表么。这比《局外人》中还要恶劣,刻意去影响他人。若是局外人或者悲观主义者,也就顶多是对自己生命的无所谓,不至于有心加害他人。

而和小说中描述的那般,现实中,武汉、湖北、中国各地冲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崇高的理想,没有英雄主义的刺激,而是单纯地出于内心深处的善良,自愿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战国先贤有关于人性本恶、本善的讨论。就如《局外人》和《鼠疫》这般,前者是无所谓伤心,无所谓失望,因为害怕绝望和失去,就索性放弃追求,一切都不在乎。而后者,则是在绝望之中,持着最为普通的心境,哪怕死亡即将来临,也利用最后一点时间,做好自己手中平凡的事情。

3、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读完《鼠疫》后,我也在扪心自问,如果在当时的环境下,自己会应该如何去做?

可时间和空间都容不得半点假设,也永远不要去假设考验人性。或许现在可以夸口说,义不容辞。但真正面对死亡的危险时,还是要看具体的行动。

普罗大众都是普通平凡者,有着七情六欲,在世界上有我们珍爱的人和事物。我们拒绝去直面生死,去执行危险的任务,这些都应该被理解。

但奔赴前线,深入基层的那些医护、警察、应急等工作人员,他们非常清楚所处的危险性,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执行。为什么?不是因为渴望做大英雄,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们只想平平安安地做好工作,全身而退,回家团聚。他们的亲朋好友也是这样希冀的。

他们这样的举动,或是出于人性善良,或是出于工作职责,或是出于奉献热爱等等。这些也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人生,不仅仅只有生命,还有生活。而善良,敬业,热爱,奉献,这些都是生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呀!

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如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也正因为大部分人类是出于善心和良心,才让我们同类感受到非比寻常的温暖和善良,这股力量也激励着我们也去为他人奉献。

人类的繁衍生息,从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角度出发,那些自私自利,不懂得互帮互助的类人猿、智人、能人等原始人类部落,因为内斗或者不团结,早就应该被湮灭淘汰在茫茫人类进化史上了。进化之后的人类,骨子里存的应该大部分是心存善良,平和互助的优秀基因。

所以,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你可以为《局外人》,置身事外,生死看淡,即使不小心感染,你可以安静地离开人世。但绝不鼓励这样轻生。生命只有一次,死去就万事诸空了。

你可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戴上口罩,勤洗手,不影响他人,不给别人添堵,不给社会添乱,能做到这样也算了不起了。

你也可以像《鼠疫》里的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一大批积极抵抗鼠疫者那样,提醒身边的人注意安全,捐点小款,积极协助社区工作等这些小型工作。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样,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通俗点讲,就是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鼠疫读后感篇4

首先贫穷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种痛苦。为纠正自然产生的麻木不仁,我把自己置于贫穷与阳光之间,贫穷使我不得不相信在阳光底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而阳光使我知道历史并非一切。这是加缪在诺奖上的感言。

加缪的一生,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阿尔及利亚到巴黎这样的一生,加缪是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人,是集小说家、哲学家和剧作家于一身的伟大作家。

?鼠疫》讲述的是阿尔及利亚小城阿赫兰的故事,从几只老鼠莫名其妙地死亡到爆发全城瘟疫、再到瘟疫逐渐退却,在灾难面前,各色人等各种表现:有只是想做好一个人却始终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里厄医生、有追寻圣人之路为瘟疫毕献经历最后却倒在战胜瘟疫路上的志愿者塔鲁、有想尽办法出城寻找爱情最后却留下来做志愿者的记者朗贝尔、有信仰矛盾的帕纳鲁神甫、有一直耿耿于怀于如何描写那位女骑士的小职员格朗以及在瘟疫中投机倒把一夜暴富最终疯癫的罪犯柯塔尔等等。

大多数人从最初的恐慌焦虑、痛苦愤懑、孤单寂寞,渐渐呈现出一种冷漠平淡、沮丧认同、逆来顺受,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亲人的离世、朋友的离别,甚至可以平静地谈论瘟疫的各项统计数字,仿佛与己无关,鼠疫已经夺走了大多数人正常感情生活的能力,已经感觉不到那种撕心裂肺地离别或久别重逢的喜悦,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以里厄和塔鲁为代表的一直战斗在瘟疫最前线的那些人从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内心深处也埋藏着思恋,也有困惑和不安,虽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对爱的追寻,但大难当头却毅然抛却了心中的那份羁绊,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拯救每一个病号身上,做好最简单最需要做的就是他的追求。

加缪写这本书时正值法西斯侵略法国之际,法西斯侵略者如同瘟疫一样,从悄悄侵入到群魔乱舞再到最后的失败,里厄他们虽然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蕴含希望、在苦难中寻找快乐、在荒诞中追寻真理,而他们又知道这种荒诞如同瘟疫杆菌潜伏在黑暗角落中,还会再次萌生、再罹祸患......

鼠疫读后感篇5

鼠疫爆发前,里厄与妻子告别。他对她说“你回家时,一切都会好些。我们需要从头开始。”现在鼠疫过去了,这正是从头开始的时候。但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妻子的死讯。

城门打开时,无数离人疯狂地拥抱亲吻彼此。人们总对重聚之后的情状浮想联翩,但当风波带来的激情远走,他们迎来的不是重新开始,而是复归原状。

“真正体验爱情”的时刻或许并不存在于世。轰轰烈烈的重逢,瘟疫后感情迎来崭新的开端,可能只是言情小说里泡沫般的幻想。血溶于水的情感总是默默的,也只是默默的,随着时间而理所当然地顺延,直到某一方离开人世,幸存的一方获得默默回忆的权利。

解放之夜,万人空巷,火树银花,狂欢一下子冲淡了故人逝去的悲伤,洗去了面对死亡的屈辱和流放感。欢呼声经久不息,好像人们只需把记录历史的职责推给一座纪念碑,自己的创口就能自动复原。记忆被幸存的庸人美化成经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人永远是一个样,不变的是他们的精力和他们的无辜。”

里厄大夫正是在一刻下决心编写这个故事。

鼠疫来临时,即绝境和死亡逼近时,人们被迫直面生命的意义,无法不靠反抗荒谬来保存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荒谬本身以及对荒谬的思考是令人不适的,因此,当鼠疫离去而人们被松绑后,他们立刻拒绝反思,选择遗忘,选择哲学自杀。他们所逃向的看似合理的平静的生活,本质上也还是荒谬的:人终有一死,就像鼠疫会再次唤醒它的鼠群,使人们再度罹难。

因而,在死亡的胁迫过后遗忘和美化悲痛的记忆是愚蠢的,只有复盘和记录,铭记,警觉,和思考,才能一贯保持自觉,一贯坚持反抗,唯有此,鼠疫、死亡和荒谬才得以被征服。

加缪凭借《鼠疫》荣获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下面一段话摘自他的获奖演说,表达了他对作家这一职业的认识,不妨当做里厄作为幸存者写作《鼠疫》的动机。

写作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有所承担,它承担的不仅仅是写作。它迫使我以自己的方式、凭自己的力量、和这个时代所有的人一起,承担我们共有的不幸和希望。

或许,每一代人都自负能重构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一代人却明白这是痴人说梦。但我们的使命也许更伟大,那就是要防止这个世界分崩离析。

鼠疫读后感篇6

很多时候,我觉得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实,多读书可以更多维了解世界。读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把现实和小说对比碰撞一下。近几个月爆发的新冠疫情让我们重新认清了这个世界,认识了自我。于是我翻看了这部经典小说《鼠疫》,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书中出现的那些人物在现实中有了完整的印证,而现实甚至更加有血有肉。里厄医生,每天忙碌奔波到深夜和鼠疫做斗争。帕纳鲁神甫,疫情期间大肆布道,宣扬疫情是不信宗教导致的惩罚。塔鲁,四处奔走,积极发动志愿者组建队伍协助抗击疫情。朗贝尔记者,被困城中,到处打点关系想逃出封锁的奥兰城。还有人借着交通中断,倒卖物资,发着灾难财,大赚一笔。而那些市民惶惶不可终日,在疫情初期仍然寻欢作乐,后期也是精神空虚消磨度日。这些人物,有没有让你对照到现实中的那些人物身上?

这本是一本虚构小说,现在却成了现实主义写照。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有理有据。但是现实永远比小说更荒诞,现实中存在着那些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连小说都不敢写,写了也会被屏蔽。所幸,这个社会上里厄医生、塔鲁志愿者这样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发生的那些荒诞事件,也只是些让人震惊的个例。世界本就是荒诞的,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现实本身没有什么可预测性。在这种不可预测性下,最重要的就是接受这一现实,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沉着冷静,脚踏实地去对抗这荒诞的世界,对抗疫情。我们的国家正是如此去做的,我们的人民也是如此去做的。

?鼠疫》故事的最后,奥兰城的人民战胜了鼠疫,迎来了亲人的相聚。但是,也有些人,面对已经走得空空荡荡的火车站台,没有等来想见的那个人,忍受着生离死别的痛苦。痛苦、焦虑、绝望、斗争之后,战胜疫情,或许会成为这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

鼠疫最终只是一个象征,人类历史上面对的各种灾难数不胜数,战争、疾病、地震等等。需要看清的是,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生活不止,斗争不止。

鼠疫读后感篇7

周国平说:“《鼠疫》是个伟大的预言,很少有人读过它而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恐怕是加缪用了最简单的语言叙述了一些普通人面对一场灾难的一些最简单的行为吧。引人入胜、瑰丽奇异、慷慨激昂,当然会使我们感动,但这种感动不会持久。真正使我们心灵震撼的还是战胜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平凡的、每日都在工作的人们。”

“倘若人们坚持要树立一些他们所称的英雄的榜样或者模范,倘若一定要在这篇故事中树立一个英雄形象的话,那么作者就必须推荐这位无足轻重和甘居人后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格朗,一个加缪眼中的英雄模范,一个《鼠疫》中,比里厄或者塔鲁更具代表性的小人物。

他是一个恰如其分却未转正的政府公务员,有些愚蠢的怀抱着对理想的忠贞,绞尽脑汁的反复推敲着手稿上的陈词滥调,并期待有一天他人的脱帽致敬。当鼠疫肆虐奥兰城时,“他埋着头默默工作的美德推进整个卫生防疫组织的工作。他怀着他那独有的善良愿望不假思索地用“我干”来回答所有的一切。”在他遭受鼠疫的侵害之后,他仍然满腹激情的推敲一直伴随他出现的手稿上的:“在五月的一个美丽的清晨,一位苗条的女骑士跨着一匹枣骡牝马在花丛中穿过树林小径……”

这样的小人物,也许是灾害降临时,没有把勇敢丢了的士兵;也许是困苦笼罩时,没有把园丁丢了的教师;也许是危机袭击时,没有把天使丢了的医生;也许是险恶来临时,没有把正义丢了的警察;也许是人们恐慌时,给“前线”运送货物的司机;也许是危难时,没有把责任丢了的男人或没有把母爱丢了女人……是什么促使他们如此?大概就像格朗所说:“这又不是最难办的事。有鼠疫嘛,应该自卫,这是很明显的。”也可能如文中里厄所说的那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吧!

抛开灾害或战争,其实现实生活中如格朗般的小人物,大概也是比比皆是。我身边就有一个让人钦佩、但不具代表性却能代表很多人的“小人物”。她是一个医生,一个病理医生。在医院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方,不为人所知的病理科本身就是一个默默无闻而又不可缺少的“小人物”。理所当然的,作为病理医生的她也是一个“小人物”。正是因为她选择了这样不被人熟知的职业,默默坚守岗位二十余年,她也从不宣传自己的成绩,从不夸大自己的爱岗敬业,即使我们都知道她几乎每天都第一个到达科室。就如加缪在文中所说:“教师之所以应该受到表扬,并不是因为他教人二加二等于四,而是或许是他选择了这样高尚的职业。”

我想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这样值得人敬佩的小人物——坚守着职责、正义、善良、爱或者理想。他们简朴奉公的做着那些默默无闻而又不可缺少的事情。他们做事也并不是出于飞黄腾达的愿望,而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换取稳定的物质生活,从而期望问心无愧的过着向往的生活。

这样的小人物,也许是一个心怀军人梦却在烈日骄阳下坚守岗位的交警;也许是一个身怀警察梦的见义勇为的商场保安;也许是一个心怀歌手梦的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也许是有着作家梦的精益求精的技工;也许是那些不被人知晓的辛勤工作的职业或人物。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沉默让位于喧嚣,真实让位于虚假,善良让位于虚张声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蒿素的成就竟比不上婚礼的壮观,奥运会的精彩竟比不上出轨的热闹,科技大奖竟不如娱乐头条引人注目,专业期刊竟不如百度词条让人信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宁愿去关心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也不愿意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路遥《平凡的世界》)。

“小人物”的无可奈何大抵如此,但也不要因此沮丧。

如果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不一定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坚持正直就好;如果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也不一定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坚守职责就好。其实,技能和技术,与学识和学术一样,坚守岗位和坚持理想,与坚守责任和坚持正直一样,小人物和大人物,与平凡和伟大一样,下可安身立命,上可建功立业。

鼠疫读后感篇8

用一天时间看完了《鼠疫》,加缪的慢热让我有些不耐烦,但终究也没有让我失望。

这并非一个描述苦难中人们如何奋勇斗争的故事。或许在我们土地上,我们习惯于灾难发生地流传出来充满正能量的故事,给人以心灵上的安慰,就好像我们十分缺少这些东西一样。但是在里厄医生的日记里,对抗疾病的勇气是和消极、逃避共存的,责任,爱情,亲情,友谊,它们首先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

不,这还远远不是全部。塔鲁在对抗疫病时和医生们并肩战斗,但他心里想的却是更大的问题。即使不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大家也全都是鼠疫患者——整个社会都生病了。塔鲁发现大多数人——包括他之前最尊敬的父亲——都会为了一些“正当的理由”赞同了千万个人的死亡,就和他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样。是的,人们为了一些大道理,为了爱国,为了正义就赞同杀人,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但是他们都默认了自己的选择。塔鲁想要在鼠疫错过他们的短暂时间里做些什么,可他还是死在疫病消失的前夜。死前他说,“我输了”。

他真的输了么?那些幸存者们互相拥抱着的时候,得到了许多天以来不曾体会到的欢乐,然而那些有所向往的人却发现战胜了鼠疫却一无所获。除了塔鲁。塔鲁获得了安宁,一种无意义的安宁,而代价是死亡。那些希求着什么的人们之所以最后觉得即使幸存自己也是一无所获,那是因为他们在渴求着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物。

我妄自猜测着,却不愿把它说出来,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时候每个人面对加缪都会有不同的话要说。

面对苦难时,人不必去装什么英雄。任何时候人都不应该去装什么英雄。人应该实事求是。而选择了实事求是并不意味着就要和城里的居民共进退。朗贝尔的实事求是就是悄悄地离开此地,去坚守自己的爱情,而里厄医生却只能在孤独中度过这难熬的岁月,隔着一片虚无“等待”自己病重的妻子死去。个人的命运是何其微不足道,死去的人终于无名无姓,而活下来的人也终将无名无姓,因为结尾也说了,鼠疫病菌依然存在,也许某一天就会再次爆发。当然,不止是这个原因。

不再有揪心、曲折的情节,不再有动人心魄的故事,也不再有感人至深的爱情。这些其实我们都不需要。我们也和鼠疫中的人一样,最终只能获得我们力所能及的一切。当我们还在把自己投进那些刻意编排的故事里时,自然不会想到那些其实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鼠疫里发生的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们究竟是更爱不可能还是可能呢?或许是前者吧。我们总爱想着我们不需要的东西,忽视了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对于这平凡的世界究竟还要付出多少才可以让它变得更理想化,更浪漫化呢?究竟要过多久我们内心所渴求的世界才会降临呢?

永远不可能的。当你亲手去揭开那面纱时,你自然会发现。这就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我们无法生活在别的地方,无论那会是多么理所应当,我们只能存在在这里,这个鼠疫潜藏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