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旗渠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2-11 作者:Iraqis

心得是我们经常写的一种经验总结,你会从哪些角度思考呢,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游红旗渠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游红旗渠心得体会7篇

游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

金秋十月,我披着晨霞,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九三学社市委组织下“走进红旗渠,接受再教育”。我们一行来到林州,首先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接着我们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历史上的林县极度缺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下定决心“宁可苦干、绝不苦熬”誓要劈开挡住漳河水的太行山。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历时10年,他们打地铺、睡悬崖,自带工具、自烧石灰、自造炸药,256人重伤致残,189名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堪称奇迹的红旗渠终于在林县人民愚公移山的韧劲下,修建成功,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有排山倒海的气魄,有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这一浩大举世的工程(相当于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游红旗渠心得体会篇2

_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决定,追授安徽省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三庭原四级高级法官魏晶晶同志“全国模范法官”称号。

魏晶晶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她理想信念坚定,热爱司法事业,参加法院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审判一线,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人民司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她牢记司法为民宗旨,始终把“法官的职责就是办好每一起案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平等对待每位当事人,依法保护各方权益,以扎实的业务素养和过硬的案件质量向人民群众传递法治精神,让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她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以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努力多办案、办难案、办好案,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她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从不利用手中职权、法官身份为自己、家人和亲友谋取私利,展示了新时代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决定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品格高尚、业绩显著的先进典型,魏晶晶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她忠诚尽责、甘于奉献,表现突出、事迹感人,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好党员、好法官。

决定号召,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加强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广泛开展向魏晶晶同志学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宣传。要教育引导广大干警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履行新时代赋予人民法院的职责使命,全面推进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以审判执行工作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游红旗渠心得体会篇3

近日,全国妇联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名单。其中,四川省公安厅凉山州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重案二大队教导员骆敏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今年52岁的骆敏,1987年4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甘洛县阿尔乡从事妇联工作、在县法院从事司法工作;1993年4月调凉山州公安局刑警支队,先后从事基础、追逃、打拐以及案侦等多项业务工作至今。

从警27年来,骆敏共侦办100多起涉拐案件,打掉数十个贩婴团伙,救回上百名被拐婴儿,被誉为“盛开在大凉山的绚丽索玛花”,先后5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获得凉山州公安局突出贡献奖。2017年7月,入选全国公安机关百佳刑警推选宣传活动候选人。2017年9月,被评选为“全国公安百佳刑警”。2018年1月,被省公安厅荣记个人一等功1次。

在参与侦破数个部督省督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大案中,骆敏负责涉及凉山案情的主要侦破工作。她与战友们上山东、下福建,进中原、赴海滨,先后成功打掉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团伙2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26名,解救婴儿93名。特别是在2014年侦办公安部督办的“35”案件中,她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成功破获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解救婴儿16名。2016年成功破获部督“618”哈马尔吉团伙贩婴案,抓获涉案团伙成员78名,解救被拐婴儿14名。

在骆敏的打拐工作中,救出的大多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每当婴儿被救出,她总是第一时间去买奶粉、尿布,总是想着让这些孩子不再受罪。

在繁重的工作中,骆敏还积极响应凉山州委、州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主动要求联系布拖、普格两县共13户深度贫困户,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中,在她与联系贫困户的共同努力下,目前13户贫困家庭均脱贫。

游红旗渠心得体会篇4

红安县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终于清零了,大喜特喜!杏花乡红花冲村一直都是零感染,亦值得点赞!不说县里,就说这红花冲村吧,可这成绩来得好不容易,这是村里领导群众合力抗击的战果,也有村中女将的英勇抗疫的巨大功劳。疫情暴发以来,那些巾帼“半边天”的身影?在乡村,在社区,在卡口,在路上,在风雨中,在夜幕里……到处都留下她们娇弱却不失英武的身影。这里就和大家分享几位红花冲村女将抗疫的故事吧。

韩萍,妇联主席,热心善良,能说会道,很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她是孩子的妈,也是婆婆的好儿媳,为了抗疫之战,她把一切家务抛给了老公和家里,一心扑在工作上,舍小家,顾大家。她做妇联工作,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的生活,关注留守妇女,关心留守老人和孩子,在疫情爆发的艰难日子里,她深入群众,嘘寒问暖,关爱弱势群体,全心全意为她们服务。从腊月三十开始的抗疫战斗开始,直至今日,她每天扑在工作岗位上,起早贪黑,不辞辛劳。 她是个热心人,有一张巧嘴,很会劝人。哪家有困难,她就立即去帮助,哪个妇女有委屈,她就连忙去慰藉,哪家有病人,她立即前往排查病情,了解情况,及时请医救治。抗疫期间,红花冲村周隆河塆周常明家夫妻吵架,搞得媳妇受委屈怄气逃出去躲了,她就连忙来“管闲事”,她了解情况后,就去帮助找人,找到了他媳妇就劝她,她言之以理,晓之以情,她善于劝解,劝人为孩子为家庭不要计较丈夫的,她能说会道,用她的情谊打动了人家,终于把人家媳妇劝回家里去了,融和家庭关系。

王盼文,她是网格管理员,工作负责,做事认真,为了防控工作舍小家,顾大家。

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的还只有十一个月,没完全断奶,白天狠着心把他交给婆婆带,晚上还要赶回去喂母乳,孩子太小不吃奶粉,愁死了婆婆和她,可她在抗疫之战的前线,早上六点钟就就赶往村部,晚上七八点还不能回家,孩子不要她离开,撕心裂肺的哭,她也忍着眼泪丢下孩子按时来到工作岗位。

她每天要做的疫情报告、数据表格很多,还要帮助做疫情宣传的材料,抗疫宣传到村到户她要参与,哪里忙碌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做事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四十多天的抗疫战斗她从没休息过一天,忘我工作,深得群众称赞。

陈秋萍,郭家湾人,上有婆婆七十多岁,也是需要人照顾的,孩子和她爸都在抗疫前线。

她本来是林业系统的职工,由于新冠肺炎爆发期间休假在家,但她丢开家务,毅然决然投身到村里的抗疫之战中,为了大家,不顾小家,而全力参与抗疫工作,在卡点守路口,排查行人,测量体温,坚守在路口,晴雨无阻,尤其是冰雪之日,她和值守的志愿者们坚守在郭家湾路口,寒风如刀割削肌肤,但动摇不了她坚强的意志,冰雪如刺,使她更加坚强,她和志愿者站在卡口测量进出人的体温,排查情况,做宣传,讲政策,一切按防控政策执行,严格,认真,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游红旗渠心得体会篇5

梦想?也许一个人可以只有一个梦想,或许是几个梦想,反正,每一个人都有梦想。而我也有一个梦想,至今,我都在追逐我的这个梦,可在追梦途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坎坷,让我不得不把梦想搁置一边。今天,我看了开学第一课,让我重新点燃梦想之火,去坚定我的梦想之路。

这个节目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廖智。她是雅安大地震中最美志愿者,说她最美,不仅仅是因为容貌漂亮,而是她身残志坚的品格打动了所有人。一个残疾人怎么会成为一个最美志愿者呢,我心里不禁冒出大大的疑问。当她走上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我豁然明白了。她在那场灾难中,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双脚和心爱的女儿。听到这里,我顿时热泪盈眶:在经受身体和心灵双重打击后,怎么还能重新站起来?又怎么能成为最美志愿者?

我怀着无比沉痛和惋惜之情,带着疑问,走近廖智。她原本是一个舞蹈老师,但地震让她失去双脚,对于一个舞蹈老师来说,那该是怎样的绝望啊!但她说,是梦想让她获得新生。一度,她绝望过,甚至想到过自杀,就是自己小时候当一名舞蹈家的梦想让她坚持了下来,按上假肢,回到舞台,拾起了梦想,在生活中站成强者的姿态!

听了她的故事,我想起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写许多故事和小说。这个梦想只是因为我遇到了一点困难,便慢慢停下了追逐的脚步。然而,廖智,生活的强者,激励着我找回曾经的梦想,廖智失去双脚还能追逐出美丽人生,而我只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困难便放弃追梦,我这难道不是弱者的表现么?

现在,还不迟,我将以廖智为榜样,重回追梦之路,虽然在这条路上会充满艰辛和坎坷,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会坚持下去,风雨兼程!

游红旗渠心得体会篇6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修渠的故事。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平时他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有次他的这个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车当逃兵。任羊成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这四两套子,往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州,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建党日当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红旗渠最险要的路段青年洞上高唱国际歌,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年轻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需要抵御的诱惑也非常多,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

游红旗渠心得体会篇7

在黔西县五里乡中心村,每三年一次的村党支部书记选举,当选的始终是吴杰。一个尽心竭力地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党支部书记,是会得到大家一致的支持与赞同。近11年来,她带着村民把一个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目前拥有固定资产113万元、流动资金11.5万元的文明村、小康村。

现如今,谁又能想到,五里乡中心村曾经是一个吃粮靠救济、花钱无着落的少数民族贫困村。

2008年,吴杰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2008年,38岁的吴杰当上了中心村党支部书记。从那一刻起,她和支委成员立志要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让父老乡亲过上富足的好日子,并许下诺言:“两年解决温饱,三年改变面貌,四年五年甩掉穷根,六年七年进入富门。”

由于过去耕作粗放等原因,村集体经济为“负数”,连村干部写标语的红纸都没有钱买。据2007年统计,全村504户2014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83%,年人均吃粮不足200公斤,人平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该村由此被戴上“落后”“贫困”两顶帽子。

2012年全村人平均粮食401.5公斤

“要解决温饱问题,就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首先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每年春耕秋种前,吴杰就组织召开村民培训会,对他们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栽种期间,她又到地块为村民作技术指导,要求苞谷一律实行杂交良种肥球育苗定向移栽,水稻种植一律实行旱地和两段育秧、宽窄行拉绳移栽,油菜种植全部实施育苗移栽。2012年,全村年人平均占有粮食401.5公斤,人均纯收入4996元。

2014年全村挂上了“夜明珠”

2013年,村里决定新修公路3.5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的目标。这年冬天,开山隆隆的炮声和激越雄浑的锤声,在中心村的群山中震响。吴杰每天背着一壶开水,手拿钢卷尺和笔记本,背着沉甸甸的炸药,从山下到山上来回奔跑,不顾疲劳紧盯工作进度。2014年3月,全村9个村民小组之间的公路连通了,乡亲们簇拥着、欢呼着、跳跃着!

路修通后,吴杰又提出要彻底解决电的问题,群众一呼百应。采取集资、贷款等渠道,协调资金5.8万元,于2014年底改造一条长1.1公里的高压线,全村家家户户挂上了“夜明珠”;投资5.6万元,建成16个地面卫星接收站。

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的激情是吴杰的支撑点。在看准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她大抓布依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布依族特色农家乐3家,种植软籽石榴1000亩、药用皂角370亩、脱毒马铃薯1800亩,吸引游客来中心村“喝农家水、尝农家饭、饮农家酒、住农家屋、听农家谣、赏农家乐”,让“布依文化”焕发出无限的风采。群众由衷地称赞说:“吴书记让我们走这条路走对了!”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劳务输出,也是吴杰和村“两委”班子的共识,她动员乡亲们养猪、养牛和养家禽。全村每年出售肥猪、家禽等收入100多万元,户均近2000元;组织39人搞建筑,劳务输出200多人,年收入200多万元,既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我们是村干部。是干部,就要不忘初心,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这是吴杰常说的一句话。

实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

中心村支委委员、民生监督员杨庆忠给吴杰算了一笔账,2012年以来,8年时间吴杰没有享受过一个星期六和星期天。仅带领乡亲们积极建设新农村一项,就硬化通组水泥路7条、硬化联户路504条、硬化农户院坝504户、硬化村文化广场3000平方米,在全乡率先实现村面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目标。

有劳动,就有果实;有付出,就有收获。在吴杰的带领下,中心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人均占有粮食从2007年的不足2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01公斤,人平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036元,全村实现了水、电、路、讯、电视、网络“六通”,处处一派小康气象。目前,全村群众富裕率达70%、脱贫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

自踏上工作岗位以来,吴杰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公道正派,埋头苦干,忘我工作,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