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屈原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4-08-20 作者:Monody

写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懂得感恩,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山鬼屈原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山鬼屈原心得体会5篇

山鬼屈原心得体会篇1

读懂“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爱国大义

从屈原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既有强烈的、自觉的成才渴望,也有提高自身和升华自我的决心。屈原得不到楚王的信任,且屡遭诬陷、排挤甚至流放,处境一度较为落魄。然而,不管受到怎样不公正的对待,他始终不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屈原本可离开楚国,一边周游列国,一边寻找能够赏识他的国君,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但他宁死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国家,“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把一生的信念和心血完全托付给了楚国,这是爱国大义的自然流露。

为了国家冲锋陷阵,为了人民勇往直前。在“80后”“90后”身上,这种爱国主义的血液也一直在流淌。2020年,在武汉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80后”快递员汪勇逆行而上,带头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数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后勤保障。他用行动践行了爱国初心,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辞所言:“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这种矢志不渝的爱国初心、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已经融入到我们民族的基因中,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行动。

传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拼搏,勇于奋进,极力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被世人颂扬。一首《离骚》被吟诵了几千年,折射出屈原为了坚持理想,历经艰难困苦依然不改初衷的探索精神。屈原作为楚国的王室成员和重臣,一直想辅佐楚王一统河山,结束连年的战乱,救民众于倒悬。他所追求的理想王国,不同于商鞅影响下的秦国之“霸统”,而是一种“仁统”。尽管遭到诋毁、诽谤和排挤,但屈原仍坚持不懈追求“美政”理想。“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宁愿穷困愁苦而不改其志。“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他始终怀着上下求索的迫切心情和坚定信念。

屈原的这种探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披肝沥胆、矢志不移的中华儿女。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坚忍探索无上限,他挽起裤腿走下稻田,埋头田间几十年,将根系深深扎入土地,用坚持和奉献驱散饥饿的寒夜;为了研发青蒿素,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解决了长期困扰世界的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80后”“90后”一代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工作中的“主力军”,处在事业的“爬坡期”、矛盾的“交织期”,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无论现实如何残酷,我们都应保持这种探索与执着,越是艰难越向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失败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去忍受那不能忍受的苦难,跋涉那不能跋涉的泥泞,负担那负担不了的重担,探索那探索不及的星空。只有坚守初心、上下求索,方能扬好人生的帆、掌握命运的舵,守得云开见月明。

弘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人民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心系民生、情系百姓的人民情怀。屈原身处庙堂之高而心怀天下百姓,他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不管处境如何恶劣,屈原把自己的安危、荣辱、生死置于不顾,心中却始终装着对人民的眷恋。“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衍”“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屈原的许多诗句中都流露出深厚的人民情怀。

屈原一心为民的情怀,被后人不断传承与发扬,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传承好这种人民情怀,发扬好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消防员陈陆,面对汹涌的洪水,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英勇逆行,不幸牺牲;“排雷英雄”杜富国,为了还人民一片安全的土地,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粉身碎骨,可他却说道:“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雷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细微之处,都需要我们真正俯下身去、沉下心来,始终用人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尽心尽力为人民办事解难,踏踏实实为人民谋福利,从而让人生在为人民服务中得到升华。

回望历史,弘扬屈原精神,是感受到屈原与国同频的心跳,看到他上下求索的脚步,听见他为民奉献的呐喊。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应当传承和弘扬屈原身上的爱国大义、探索精神和人民情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忠实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从而真正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稿源:荆楚网

作者:唐一纯(湖北工程学院 )

责编:丁楚风

山鬼屈原心得体会篇2

两千多年前,是谁在分辨沧浪之水的清浊?又是谁不忍心国家遭难而怀石投江?又是谁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是谁怀着满腔抱负却落得国破家亡?

你的才华,你的抱负,你的愤怒,你的悲叹,只换来了奸臣的排挤。楚怀王的昏庸,你心中的抱负无法挥散,你怀着难以仰制的忧郁悲愤,在国家破碎.家人分离的昏暗中写出了感慨千古.离恨交加的文章-------《离骚》。

你手足日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穿着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你悔不该将婵娟托入着沼泽泥浆,你恨奸臣的勾结楚怀王的昏庸。

你不像后世的文人不停地哀伤自己报国无门,你只将你的赤胆忠心献给国家而忘记自己。面对流放,你没有反抗,没有逃脱,没有忿忿不平。有的,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你的忠心耿耿,实在太真实了,感动了后世无数的人,却从末被超越。

你的忠心耿耿,实在太真实,让我仿佛能看见——

你就站在那里,站在罗汨江边,回望首都,然而那里正泛起滚滚浓烟、火光冲天。楚国不再是楚国了,而是秦国的战地了,你的眼神深情而又绝望,忍不住老泪纵横。你有太多话想要诉说,却说不出一个字。你又低下头望着自己的倒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手脚都带着脚镣。但这些并不能掩饰你眼中的睿智。然而国已破家已亡,一人独活,有什么意思,你忽然抱起一块石头,大喊一声:“吾与楚共存亡;”纵身向江心跳去,你忠君报国的火焰在冰冷的江水中悄然熄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末悔。”

当我们在历史的河边驻足,遥望两千多年前的你——屈原,谁能想到,你的一次人生之旅足足影响了中国千年。回望今天。中国已在腾飞,但我们仍然需要你的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照耀着国人的前进。

山鬼屈原心得体会篇3

穿越历史的迷雾,遥望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江南汨罗江,隐约可见一位步履蹒跚,形容枯槁的老人踽踽行于江畔,他一脸的疲惫与满面的尘灰难掩肃穆与庄重之色,而那双盛满了沧桑与迷茫的浊目在望向郢都方向的时候却难以抑制地涌出了大滴晶莹的泪水。

天地之间一片浑沌,人人紧闭双目,不愿醒来面对国家的衰败。贵族们醉生梦死,紧抓住权势与财富不放;百姓们水深火热,渐渐消褪了往日的笑颜。举世之间,唯有他一人保持着清醒与正义,但这清醒只能带给他远多于常人的痛苦,而对这个已入膏肓的国家毫无用处。如今已国灭家亡,空留这察察之身又有何意义?唯有用这清白的身躯血祭故国,才能消除内心的痛楚啊!于是,这位对于两千三百年后的我来说显得过分神秘与孤傲的诗人高声吟着“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的诗句慨然步入清澈冰冷的江水,结束了自己如流星一般光辉但悲壮的一生。江水片刻之后便恢复了平静,又不知疲倦地流淌起来。它给了诗人想要的安宁,而诗人留给它的则是一则龙舟传说与一卷离骚古辞。

是的,他就是屈原。一个两千多年来为人们传颂与纪念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骚体,开创了楚辞的先河。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他的伟大,光耀千古,“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但是,这是专家们的说法。在既不了解历史也不欣赏楚辞的我眼中,屈原他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一个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

屈原是孤独的,他是一个贵族,有着与生俱来的高贵与骄傲。他博学多才,机敏善辩,精通政治,满怀兴国的热情。他聪明过人但却十分天真,他沉浸于兴国大业中却忘了笼络权臣,终致谗谤之祸。他的高洁使他无法容忍丁点儿脏污,于是他从此再也没有再进入庙堂,再也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他的满腹怨愤为中国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却不能助他拯救衰亡的国家。无论是在昏聩无能,喜听馋言的楚王身边,还是在普遍信奉“与世推移、和光同尘”消极处世观的国人那里,他都找不到知音。夜深沉,心事有谁听?满腔的热忱无处倾诉,他只能在流放地的凄风苦雨中苦吟诗篇,以稍减内心苦楚。

屈原一生坎坷,凄凉悲苦,但他的精神却能光耀千古,为历代文人所称颂。他最终献身于故国,却因此不再属于那个摇摇欲坠的国家、那个晦暗血腥的时代,而属于永恒的历史。他知识渊博、情感丰富、满腔热血、怀抱理想、嫉恶如仇、蔑视丑恶、攻击起来毫不留情、半分也不肯妥协。他处处不合时宜但却始终不悔,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是一个中国文人理想中的偶像。于是,在后人眼中,屈原不再是一个生命体,而是一个被无数代有气节的'文人赋予了各自精神气质,深深崇拜的图腾。

楚国是一个充满神话的国度,而生长于斯的屈原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神话。他是一个天真而纯洁的神灵,无法生存于这险恶的人世。他的到来,仿佛只是为了向人们展示神秘的古楚风情,为中国以庄重为基调的文化壁画上添一抹无法复制的鲜亮色彩。

山鬼屈原心得体会篇4

千百年来,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不朽的传世楚辞和永恒的求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读着世人为屈原所作的颂歌,吟着流传千古的屈子诗篇,一个胸襟如海,才思如江,品德如星的屈原形象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了。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海一般博大的胸怀。海之博大,包容涓滴。即使才能得不到认可,他也从未自弃过。黑暗当道下,屈原身为国臣,心系人民,可悲的是楚怀王不识他一片赤胆忠心,听信谗言将他流放。但屈原以超人的胸怀容纳了这一切不公,将悲愤苦楚深埋于心,继续反抗着黑暗势力。当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后,他绝望地抱石自投汩罗江,以满腔赤诚来祭奠那沦丧的故土。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不灭,他的死即是他的永生!他抱石投江的那一刻,江水一定是滚烫的,它因屈原滚烫的赤子之心而沸腾!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江一般奔涌的才思。江之奔腾,诗情不息。在流放途中,屈原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化为创作的源泉,吟出了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字字珠玑,篇篇精华,代代传唱。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屈原的诗篇永远是熠熠生辉的经典,世代吟诵,传承不息。一字一句,无不凝聚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担忧,无不彰示着他高洁不屈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句隽永,发人深省,励人奋进。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星一般闪耀的品德。星之璀璨,光耀寰宇。小人满朝,黑暗当道中,屈原勇敢地与奸臣作斗争,宁死不屈,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无二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一如灿烂的星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过去的黑暗岁月里,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伟大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敌人的铁蹄下我们没有屈服,布满硝烟的大地上,正悄悄绽放着复兴之花,屈子精神就是那高悬的明星,成为华夏儿女在黑夜中前行的指引。

“诗人浩气,报国凌云志。朝政乱权倾欲第,虽死犹荣青史。离骚煜世名诗,满腔血世人知世代后人祭奠,年年端午圆时。”读着这颂歌,我的心有如被汨罗江水涤净了,只是对屈原的怀念和景仰,却愈加深了。读屈子高山景行,仰屈子诗魂风采,吟屈子煜世名诗,传屈子爱国精神,扬屈子高洁品行。我读着屈原,感受着屈原,景仰着屈原,并将一直读下去,感受下去,景仰下去。

山鬼屈原心得体会篇5

屈原,一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千百年来,在口口相传的屈原故事中,我们看到屈原以高尚的政治情操、九死不悔的斗争意志和独立不迁的气节风骨,成就了一个自主自立、至大至刚的不朽灵魂。新时代的青年人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要主动接受屈原文化的滋养,从中汲取奋勇向前的精神养分。

屈原献身国家、一心为民的信念,是青年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许多诗句都寄托了他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感。他一生忧国忧民,坚持举贤任能、联齐抗秦,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即使被流放在外,依然牵挂着国家和人民,可谓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青年人应当传承屈原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用自己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屈原修身励志、廉洁清明的品格,是青年人弘扬清风正气、永葆政治本色的对标参照。屈原是提出“廉洁”概念的第一人。《卜居》有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招魂》有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离骚》诗云:“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是屈原对廉洁品格的崇尚和赞美之情。青年人当传承屈原清廉正直、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以“伏清白以死直兮”为模,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为彰,涵养“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的内在美。始终慎独慎初慎微慎欲,不沉迷于“小爱好”,自觉抵御各种诱惑,不断提升自身品行修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始终如一地将清廉作为人生的底色。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新时代培育新青年的关键所在,就是要磨炼其精神,坚韧其意志,培育其“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献身精神。屈原热爱国家民族、追求改革创新、崇尚廉洁自律的精神品格,将激励青年人以百折不挠、刚强不屈的精神状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稿源:荆楚网

作者:关斯琪(武汉体育学院)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