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内容是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所写出来的,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师们可以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失误,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下雨了》教学反思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下雨了》教学反思篇1
?要下雨了》与前面学过的课文相比,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而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白兔是怎么知道下雨了。为了完成这一重点教学任务,我没采取以往的讲解分析的教学方法,而是用读一读的方式去试着解决重点问题,效果较好。
在课前预习时,我提出预习要求凭借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课堂上,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时感受难受的句子,并找出小白兔都看见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说了些什么话?因为学生有课前预习的基础,很快就完成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就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耳听听,亲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这些情境呀?学生情绪高涨。于是,我说:请同学认真读一读,小燕子、小白兔、小鱼、蚂蚁说的话,待会儿让同学扮演这些小动物读一读它们的对话。
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开始读课文了。边读边模仿着小动物的语气和动作。大约五六分钟以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要求扮演这些小动物。于是,我选了一组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读时“小演员”虽然没有把各自主人公的语言表达得很真切,但对小动物的动作表演得很好。我就针对这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座位上的“小观众”以掌声给“小演员”鼓励。同时教师稍加点拨:记住表现每个小动物行为不同的语气。学生的兴趣很浓,都在认真地领会这些小动物的不同语气,只见每个学生都充满好奇心,摆着不同的姿势读起来了。我接着又选了一组“小演员”,他们“表演”得可真是淋漓尽致,小白兔的好奇,小燕子捉虫子时的忙碌,小鱼游出水面时的急促,蚂蚁搬东西时的匆忙都充分展现。这组学生演完之后,同学们都想表演。我为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又分四人小组进行了“表演读”。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于是我就势而问:“谁能说说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小手纷纷举了起来,经问得知: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部理解了。
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中,适当地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形象去感知,用语言去领会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形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解收益大得多。
《下雨了》教学反思篇2
走下教师比武的讲台,我轻轻地吁了口气,放下一个担子,可心中又爬上了另一个阴影。
我执教的课文是《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也能预测天气变化。
1、根据课文中小燕子、小鱼、蚂蚁讲的话次序相似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导、扶、放、演”的教学模式。首先采用“看、读、领、读”的教学方法“导”学课文的第1—3自然段。
再以“看、读、议、读”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的第4—6自然段,此为“扶”;最后,再让学生按此方法自学第7—9自然段,由此,学生经历了一个“看图,读文,自学,美读”的学习过程,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如此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初步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
2、在教学中,我以动画片、夸张的语言等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在情境中读的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如“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白兔,一只小燕子(手拿小燕子的图片)从你们头上飞过,你们大声喊——”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特点,我运用了多种朗读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己范读、让学生朗读,同桌练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在课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及时提问:“我们认识了小燕子、小鱼还有小蚂蚁三个天气预报员,小朋友还知道其他预报员吗?”以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丰富课外知识,并加以鼓励,这样不仅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还训练了他们认真听的好习惯。
当然,在课堂中留下的遗憾一直令我耿耿于怀!
1、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白兔和小鱼,小白兔和蚂蚁的对话时,由于我的引导不到位,以至于不少孩子找不到小动物的对话,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我能在教授1-3自然段时及时小结方法,到4-7自然段时提前让学生找出小动物们对话的自然段或者句子,再由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方法自主学习,相信孩子们可以很好地跟上。
2、反馈语言不够机智。课堂中,很多孩子的回答非常精彩,我都能感受到场下老师们赞许的目光,比如一个孩子站起来大胆评价他人:“你读的很大声,要表扬!但没读出疑问的语气。”但是我没有给予相应的反馈,而且如果我能适时地请他来给同学们读读这句疑问句,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学中,范读太少,学生朗读的形式可以更多样,如:男女对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就更能突破难点了。
一句“下课”后,我就将自己埋进了深深的自责中,感觉两个星期以来的辛苦都要被自己的遗憾给毁了,回到教室自然也没给孩子们好脸色。接下来又是语文课,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教学比武时我暴露出来的问题我竟然能注意并及时调整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充斥心中,今天已经不重要了,明天该如何才是正题。突然释然了……
反复的试教是乏味的,反复的磨课是痛苦的,可又有谁的成长没有一段跌跌撞撞的痛苦,没有“作茧自缚”的痛苦,哪来破茧成蝶的惊艳!“成长”——永远是青年教师比武不变的旋律,又何必介怀于哪个遗憾,某个缺失,凤凰涅槃,在浴火中重生才是我们的目标,今天不过是为了明天更好的成长!
《下雨了》教学反思篇3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燕子低飞,鱼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文章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引导学生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利用下雨前的课件导入,吸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回忆自己的实际生活,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教材所描述的是可爱的小动物,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的形式,使可爱的动物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条理。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巩固识字时,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测验”考查学生对生字、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先给自己讲一讲识字的方法,再给同学们讲一讲怎样识记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印象。
接着,我在教学时,通过讲解第一部分“燕子下雨前低飞”,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小鱼下雨前出水”部分,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习,“蚂蚁下雨前搬家”部分,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自学等方式,让每个小朋友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我在教学中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体验了课文深刻的现象联系,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雨前动物行为的变化与雨前气候状况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创新不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时的特殊行为?”联系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知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有趣的现象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下雨了》教学反思篇4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话形式来说明科学常识的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学习语文训练语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
1、识字方法多样。首先通过预习上圈出生字,在自己读不准或容易读错的字上做上记号。其次联系生活识字,如教“潮湿”一词时,我说:“前段时间,一直下雨,感觉怎样?”再次用近义词识字,给“喊”换个意思相近的字,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叫”;还有字理识字,如记“闷”字时,利用儿歌:把心关在门里面,当然感觉很闷。
2、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通过观察图画理解“低”的意思;通过活动教具的`演示理解“直”与“弯”的相反意义;通过两次不同的呼吸体会“闷”的感觉,理解词义;通过动作演示理解“挎”的意思等。将识字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使发展语言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3、朗读训练形式多样。
教学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通过联想、想象,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集体读、分段读、全篇读、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引读等等,这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下雨了》教学反思篇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人文性的教育不仅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还有助于转变学生观,在这节课中我首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不然孩子们不会这样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为老师笨,老师撒谎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真诚的心去体贴学生。课堂上教师不能只维护自己的面子,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让他们服贴自己,这节课上,我作为一名能够认真倾听学生讲话的教师,不仅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也使孩子们更加地亲近我,喜欢我!
这节课上让我感触最深是就是,我们经常想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要看它有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作教师的,就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利用新招新法,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我也经常听到一些教师用我使用过的类似的方法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可是今天孩子们的一句真心话,让我真正明白了,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在为人师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完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模仿能力,辩别能力差,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又都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做教师,首先要以德正身,教育学生不要做的,教师就坚决不能做。其次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把握住这两点,我们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出我课上的笑话。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文章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对生字的识记我采用多种方式,反复识记。本堂课中,首先是初读课文中的读准生字,到带拼音读生字,再组词。又回到课文中整体感知。在大屏幕的句中识字,当小老师领读。通过这样多种形式地反复训练,使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得到了巩固。 课上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及精彩的表演,理解下雨之前的现象。让学生更加喜欢朗读,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在读中知道自然科学知识和美的享受。
因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大部分的课堂知识是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因为富有童趣所以孩子们学得也很开心。但也有些遗憾,如:课堂效率不是很高,也就是听课习惯不是很好。教师的朗读指导欠佳。虽然有些遗憾,但当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举起的那一只只小手,一双双满怀期待的眼睛,我被他们深深的感动着。
《下雨了》教学反思篇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设计适于儿童心理的教学情境,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课文内容及情感。
【片断一:《要下雨了》】
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二、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相机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感悟
1、一学生读小白兔的动作。
2、教师出示小白兔图片,说:“小白兔有些不高兴了,它想,自己是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呀,你们怎么读得一点也不活泼呀?你还能试试让小白兔高兴高兴吗?”
3、学生再读。
4、教师指着动物图片说:“你读得真好,看,小白兔在向你招手微笑了。”
5、一学生读小鱼跟小白兔的对话。
6、教师适时点拨:“小鱼和小白兔是好朋友,小鱼非常关心朋友,担心朋友淋着雨,你们能读出小鱼对朋友的关心吗?”
7、学生再读。
8、教师:“你读得太棒了,小鱼非常喜欢你。”
【教师反思】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读好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以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在评价学生朗读时,教师也通过创设的故事情境来进行。这样使学生在情境中读的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又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这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而且感情朗读就不仅是目的了,它更是理解和感悟的方法。
【片断二:《美丽的小路》】
(出示多媒体课件1: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一栋小鸭住的房子。)
师:同学们,如果你走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看见花花绿绿的鹅卵石,五颜六色的鲜花,你想说什么?
生:小鸭家门前的小路真漂亮呀!
生:这条小路真美呀!
生:这条小路多干净、整洁!
(出示多媒体课件2: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走来了一只小兔和小鹿。)
师: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走来了兔姑娘、鹿先生,它们会说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二、三自然段。
生:啊,多美的小路啊!
师:当时的兔姑娘、鹿先生会怎么说呢?大家练一练,喜欢哪个角色就读哪个角色。
(学生练读)
一生:读兔姑娘的话。
一生:读鹿先生的话。
师: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们觉得小路美吗?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挺好的,他们把多美读得较重,我觉得小路很美。
师:范读,谁再来赞美这条小路。
(生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这条小路真是太美了,朋友们都喜欢在小路上散散步,说说话,可是过不了多久,小路怎样了?
(出示多媒体课件3:小路上堆积了许多垃圾,苍蝇飞舞。)
师:假如同学们走在这条小路上,最想说什么?
生:这条小路太脏了。
生:这条小路怎么有这么多垃圾?
生:这条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师:是呀,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生:读句子。
师:在这条脏兮兮的小路上,走来了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他们会怎么说?大家自由读五至八自然段,可以边读边演。读完后,分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我们要评选最佳演员。
(学生合作练习表演)
生:四人小组戴头饰表演。
师:大家觉得谁演得好。
生:我觉得鹿先生演得好,他捂上了鼻子。
生:我觉得兔姑娘演得好,兔姑娘的问话读得好。
师:他的问话确实读得好,小兔觉得奇怪,大家觉得怎么样?谁再来问。
生:读。
师:大家问得好,你们还觉得谁演得好?
生:我觉得鸭先生演得好,他叫了,还拍了脑袋。
师:他们都演得不错,哪个小组敢向他们挑战?
(生表演,评选最佳演员。)
【教师反思】
只有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语文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引进课堂,是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从教学效果看“花花绿绿、鲜花盛开的小路;垃圾遍地,苍蝇飞舞的小路;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这些生动画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朗读课文,心灵受到熏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摹仿读、表演读、评析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代替了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一拍脑袋”,学生的表演是那么贴切、自然。这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以上两个片段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理念。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到课文的情感因素,并在动情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重在课文情感基调(喜爱、赞扬、激动、说明)的把握,重在学生自读自悟获得情感体验,再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体验传达出来。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问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干涩的,而读出来的感悟却是滋润的。因为读,它用语感联结了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而使他感动。
《下雨了》教学反思篇7
?教学案例】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对所学校知识有兴趣、感兴趣,我们为一名刚接触所教材的教师对每篇课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采取的办法也千奇百怪,可是有一天发生的事,激趣故然重要组教师采取的方法必须无解可击。
新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6课《要下雨了》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下雨前,燕子、小鱼、蚂蚁这种动物的表现,讲续完课文后,我设计了巩固课文内容的连线题。
下雨前:燕子
忙搬家
小鱼
低空飞
蚂蚁
游上来
因为是练习题,我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课文我们学完了?可是老师家了文中写的燕子、小鱼、蚂蚁在下雨前它们都做了些什么?”哪位聪明的孩子愿意帮老师连一连哪?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说:“老师,我帮你”“老师,我愿意。”看看同学们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心里阵阵得意,看这样用语言刺激多成功,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陆瑶的小手也在热切的摆看我决定给他个机会,我大声说:“孩子们,让陆瑶来我可以吗?”孩子们发出了不情愿的“可以”陆瑶却站着在哪儿,看着我我促地说:“快帮老师连一连呀!”陆瑶却还笑,引得其他同学看到他摸样,也跟关哄起来,我立刻收起了笑脸,问:“陆瑶你在笑什么?如果没想好就坐下,等到你想好再说。”陆瑶却笑着说:“老师我知道,下雨前燕子低空飞,小鱼游上来、蚂蚁忙搬家,你可真笨。”尽管最后一句话声音很低,可他的同桌“小百灵”立既站起来说:“老师,陆瑶说你笨。”“我没有。”陆瑶红着脸争辩,我刚要说话,他周围的同学纷纷站起来说:“你说了。”“我听见了。”陆瑶急的快哭了。看这阵势,我赶紧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我走到陆瑶身边说:“你是男子汉,应该诚实,敢作敢当,告诉老师,你到底说了没有?”可陆瑶只低着头,摆弄着书角,就是不吭声。我想他一定是怕我批评他,所以不敢说了。我接着说:“老师,最喜欢大胆发言,敢于发表自己想法的孩子,陆瑶,老师想信你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孩子!”陆瑶缓缓地抬起头里闪着泪花脸,带着哭腔没有直接回答我“本来嘛!下雨前燕子低空飞,小鱼游出水,蚂蚁忙搬家,谁都知道。你是老师还不知道,有点笨!”虽然最后一句话尽管声音低,我却听的清清楚楚。一时间我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时我的小班长站起来说:“老师不笨,老师在考我们,你才笨呢!”一些同学立即跟着附和起来,教室里乱成一片,陆瑶受不住同学们的打击,终于趴在桌子上哭了!我平静了一下,让同学们坐好,理清了思路,开始为自己辩解,我首先表扬了陆瑶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勇气,有胆量,教育其它孩子应该和他一样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接着我为自己开脱:“老师不是笨,我当然知道下雨前这三种动物的表现,燕子低空飞,小鱼游出水,蚂蚁忙搬家,我之所以说我忘记了让大家帮忙,是为了引起你们的兴趣……”还没等我把真实的想法说完,一向善于发问的温德伦就高高地举起手,我只好中断问他:“有事吗?”他立即站起来说:“老师,那你是撒谎了,你说不知道,就是撒谎了?”因为前面有表扬陆瑶的行为,其它同学立即情绪高涨地说:“对,老师你撒谎了。”我怵然了,没想到孩子们会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看着他们发亮的小眼睛一个劲儿地嚷嚷,我真没办法了,如果告诉他们那是善意的谎言,后果会更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什么善意的谎言?谎言就是谎言,不分善与恶,教育孩子就应该直接告诉他们对与错,没有中间值。
没办法,我只好承认,刚才是老师错了,老师不应该骗你们说忘了课文内容,我向大家道歉,请大家原谅。孩子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兴奋地看着我,我又赶紧不失时机地教育他们,要宽容别人,对于知错就改的人,我们就应该就像原谅老师一样原谅他们。
下课了,孩子们就像胜利的角斗士一样从我身边走过,笑呵呵地看着我,我心里突然地那么不是滋味,我精心设计的环节却在孩子们一句无忌童言中土崩瓦解了,我真的错了吗?我真的撒谎了吗?
【教学反思】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人文性的教育不仅有助于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还有助于转变学生观,在这节课中我首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不然孩子们不会这样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为老师笨,老师撒谎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真诚的心去体贴学生。课堂上教师不能只维护自己的面子,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让他们服贴自己,这节课上,我作为一名能够认真倾听学生讲话的教师,不仅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也使孩子们更加地亲近我,喜欢我!
这节课上让我感触最深是就是,我们经常想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要看它有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作教师的,就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利用新招新法,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我也经常听到一些教师用我使用过的类似的方法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可是今天孩子们的一句真心话,让我真正明白了,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在为人师表,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完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模仿能力,辩别能力差,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又都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做教师,首先要以德正身,教育学生不要做的,教师就坚决不能做。其次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把握住这两点,我们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出我课上的笑话。
【领导评析】
何红梅老师的这个案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学初,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做一节优质课,并选出优秀的为本校教师做观摩。事情发生在何老师讲的是新教材一年级语文课《要下雨了》。
课堂上谁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学生大胆尖锐地提出了“老师撒谎了”的问题,当时听课的老师都感到非常意外,可是何红梅老师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利用自己高超的驾驭课堂能力平息了这件事情。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老师为了他们理解课文煞费苦心,也懂得有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老师也不例外。还要学会宽容别人,有了错误改正过来就是好孩子。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们看出何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育机制。
另一方面,在这种公开课中,孩子们敢大胆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可见何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真正做到了与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学生自主的权利,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这也说明何老师真正地领悟了新课改的精神,并把它有效地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更开放、更平等、更自主。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于是我们的教师就千方百计的寻求新招奇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是何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看到,我们在追求激情纳趣的同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一定要准确、恰当,否则就失去真正的意义,好心办了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