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形队列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4-25 作者:Monody

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作为教师都应该会写的文本,当我们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一定要认真写好适合自己的教学反思,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队形队列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队形队列教学反思7篇

队形队列教学反思篇1

队列、队形的教学是体育课程基本活动内容中较为单调枯燥的,按以前的教学方法一遍遍的走来走去练习,学生们缺乏兴趣,也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我在本学期的队列队形教学中创设了很多情景教学,如引导学生学做“小解放军战士”做到步调一致,当好一名小解放军。在练习“集合、解散”等具体口令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小解放军战士,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如:教师在学校操场旗台边解散队伍,然后把对面的跑道称作“某高地”要求学生从不同方向迅速赶到,并以四路纵队面向教师集合。师生要及时评价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评选优秀小站士,组建“快速反应特种部队”,这种模拟解放军行军、集合的练习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队列、队形的基本动作和方法,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解放军雷厉风行、严肃认真、吃苦耐劳、服从命令的解放军作风。

在队列队形变换训练教学时,发现学生对于队列队形变换中走来走去的重复口令行进动作极为厌倦,活动情绪低落,注意力不够集中,针对学生的活动参与不够主动积极的情形,我在队列队形变换训练教学中设计了“大雁南飞”的游戏教学情境。这种模拟大雁飞行特点的队形变换教学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较为顺利的使学生们掌握了队列队形变化的教学内容,并且潜移默化的渗透了团结协作的思想教育。

队列队形练习是按照一定的队形做协同一致的动作,通过队列队形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并能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协同一致的集体动作能力。

队列队形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加强课堂纪律的手段和方法。由于队列队形以多人的练习为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尤为重要。通过队列队形内容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确了教师示范的重要性。教师一言一行非常重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我认为在队列队形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的示范和讲解。首先要选择一个全体学生都能看见的位置进行示范,然后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动作要领。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示范的目的和应有教学的效果。

2、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也应该采用形式多变的方法。如分组进行练习,每一小组都有小组长;每一位学生都能替验一下口令,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讲、做、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还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比一比看那一组学生做的更好。

3、因为队列队形是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一特点应注意加强课堂常规教育和训练,逐步加强他们的自制力。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加强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随时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正确的道路上。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队列队形的教学在教学形式上要多考虑多下功夫,使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克服队列队形练习的枯燥乏味,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队形队列教学反思篇2

队列队形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的集会、校会,以及表演、外出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虽然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动作质量像部队那样做到完全的统一化,规范化,但队列队形还是最能体现学生精神面貌的。在上学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自身准备不足、经验不足致使有几个班级的课堂常规没有抓好,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课堂纪律和常规的重要性。为此,在这学期刚开学的这段时间,我要着重抓学生的体育课堂常规。

从在教室排队到下楼梯行进过程中再到操场集合我都一一地去严格要求学生,只要哪一环节出现了吵闹、动作迟慢的情况,我都要求学生再一次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学生从吵闹到安静地按要求地去做好。从而使学生都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发现,学生们基本的变换队形、转法及空间立体感觉很差。于是我不断地强调、示范动作使学生们建立良好的空间立体感。通过实践,使我更加明确教师的示范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在队列、队形教学中,应注意下面的三点:

1、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应多次反复地做示范,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如何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观察。

2、在示范位置上,教师也应考虑,应选择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看的见的位置进行示范,这样才能达到示范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

3、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也应采用多变的形式,因为队列,队形教学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学会和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从教学形式上多加考虑,使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克服队列、队形练习的乏味,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达到练习最佳的效果。

除了以上三点,还应注意教师的口令,教师的口令非常重要,它是一切行动的指挥棒。训练队形队列,同学的步伐,精神饱满与否和教师的口令和生动的启发性语言有关,因为学生最敏感,对老师的表情最易感染,为师的要起表率作用,否则这一单调和枯燥的项目,学生就不会持久,尽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但由于“疲劳”的出现,自然会导致不守纪律的现象发生。对这项,我今后一定更引起重视。

队形队列教学反思篇3

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一年级队列队形一直是体育教师头痛的任务,但又必须要完成,因为只有完成队列队形的教学任务,才能更好的组织下一步的教学。

刚上一年级的同学在教四路纵队和四列横队都很费时费力并且这一节课排好,下一节课大部分同学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开始我总是怀疑这一届的一年级接受能力差,后来。下课以后我也反思自己的教法。经过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法。最终我克服了以上的困难。比如,在教四路纵队时,我预先在场地上放了四个标志桶,标志桶空开相应的距离就是各路之间的距离,然后在第一路地面上画出相应的战位。开始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按个子大小站成各一路,然后逐一叫出,每一路的排头双手叉腰,并且提醒学生:前后排列的队叫纵队,我们现在站的是四路纵队。接下来让同学互相交流,认识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记住自己站在纵队的哪一路,第几号的位置。为了防止学生忘了自己的`位置,我设置了这样的游戏:"老师哨子吹响以后,同学就往四周跑,哨子再响起以后,同学们就跑回自己所的位置。"这也是根据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太长,并且好动的特点设置的游戏。经过几次的游戏活动,学生已经记住了自己的位置了。

队列队形很枯燥,不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若要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潜在的天分用来提高练习效果,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它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乐趣和自信心。

队形队列教学反思篇4

中高年级注意力有很多时候也是难以集中。特别是对于原地踏步和行进间踏步的复习中,很多学生出现错误比低年级更难纠正。先提哪只脚?先摆哪只手?……这些一直是困扰学生进行练好此动作的关键。我也在练习中反复地示范和强调,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就容易模仿,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就不会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做起动作来总是反的。但这种手和脚的动作的简单重复,让学生越练越没劲,老师教起来也感心烦。

一周来,我也尝试过很多方法,但对于个别固有习惯的学生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我不断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情,发现有些高年级学生连左右都分不清,找到这个根源以后,我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弄清身体的方位(左、右、前、后);然后,将原地踏步动作进行分解教学,即先练脚的动作,后练手的动作。在练习脚的动作时,首先让每一个学生找准了自已的左脚,提脚时要先提起左脚既起动脚为左脚;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情景:假设我们现在站在一个很欠的池塘里,我们的脚下有许多泥鳅,你们想不想用脚去踩泥鳅?回答的声音里没有一个说“不”的,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昂了起来,脚也越踏越有劲了。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喊着“11或左—右—左”的口号,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将本来非常枯燥的脚的上下起落动作变得有趣起来,并结合“表扬”、“奖励游戏活动”、“个人或小组展示”等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起来更主动,效果就更明显。事实证明,以上训练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一周的队列队形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老师在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队列队形复习时也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同时,也要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乐学的“情境”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仿、交流等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也更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知识、技能的乐趣和信心。

队形队列教学反思篇5

上好一节体育课组织是关键,而组织的好坏在于队伍调动的口令能不能直接被学生接受或听懂,从而缩短队形练习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体育课队列队形教学中,由于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因此我们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爱好,多采用一些模仿性、游戏性活动进行练习,使学生感受到队列活动的乐趣。

1、设计动作口令

(1)低年级立正稍息练习

立正:两臂自然下垂,脚跟*拢,脚尖分开一脚掌五指并拢微屈,挺胸收腹,两眼平视前方。稍息:两手背后,左脚开立与肩宽,成跨立姿势,右手半握,左手握右腕,双手背后,上体正直。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知识一味的枯燥的反复练习,那学生一定不是很欢迎。而此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把这个口令改为一个数字,先让学生会动作,以比赛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前约定,当教师叫“1”时,学生就做立正的姿势,叫“2”就做稍息的动作,然后再来比赛。当然每个动作的要求我们都循序渐进,由简到繁,让这两个动作一步步做到标准化,适当的时候可以提出更高一步的要求,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2)向右看齐,向前看

向右看齐:“右手*腰”同时向右偏头通视,用眼睛的余光让自己和左边同学对齐。向前看:看齐的学生迅速转头,手放下,两眼平视还原成立正姿势。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可采用“口令”帮助学生理解或提醒注意目标和方向,如:以某学生为基准,教师及时手指该生,基准同学举手,其余学生知道谁是基准同学后,教师再下达“向中看齐”口令,此外为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可先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转头动作,保持头正颈直转动,防止头部前倾、后仰和侧倒。

2、巧用队列口令

(1)文字提示法

体育课上学生进行队列练习经常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动作,此时教师可采用此法,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如:在齐步走练习中,当学生摆臂幅度小,低头含胸时,教师可把“一、二、一”口令提醒学生,即:“加、大、摆、臂”,“抬、头、挺、胸”等。此外在使用文字口令时要与学生的步伐节奏一致,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反口令练习法

通常队列练习,教师喊什么口令,学生就做什么动作,反口令练习法是学生所做动作恰恰与教师口令相反。如:做原地间队列动作,教师喊“稍息”学生做“立正”动作;口令“向左——转”学生做“向右——转”动作。运用反口令练习法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该生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

此外在巧用队列口令中还有交替法,如学生在齐步走或跑步走时,教师把“一、二、一”口令和“左、右、左”口令交替使用,反复强化,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定式,“一”落在左脚上,“二”落在右脚上,集体报数法:如做跑步立定动作,”口令后按动作要求学生继续向前跑四步,同时集体喊“一、二、三、四”口令,这样使学生所做动作节奏清楚、整齐一致,同时还能振奋精神、活跃练习气氛。

3、巧用哨子

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动作表现一致,我们通常采用言简意和的口令来组织课堂教学,其中哨子便是常用的课堂教具之一。利用独特的哨子可表现“齐步走”、“立定”、的口令,利用独特的哨子可表现出“向前看齐”、“放下手”、利用哨子可吹“左转弯”、“右转弯”,哨子不仅在走跑交替中使用,课的开始结束部分使用,还可在上下肢活动中发挥作用,总之教学中用好哨子,师生合作的兴趣会更浓,也给教师教学带来方便。

二、教学动作要标准

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其模仿能力强,但学生往往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对教师的动作要求要高,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动作还要标准。如:“立正”姿势采取自然站立,同时要求做到抬头、挺胸、收腹、紧臀、手垂两侧、两腿并拢、脚尖分开、两眼平视前方,因此教师的动作示范必须充分注意每个动作细节与精神面貌。

三、教学要循序渐进

对于任何一项初学内容我们都应该遵循这个规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例如:我在一年级教学中,首先进行教学的内容是排队、解散、集合。此时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记住自己上课的位置和队形。这是以后的课能不能上好的关键,只有在学生认识到上课是有要求的,自己是有自己的位置的,上课之前是要排队的等等,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一课时我在教学区画好场地,给每个学生在地上画了个圈,每个圈都代表了自己的领土,自己的家。

先按学生的高矮顺序从左到右排好,每个人安排在一个圈内,并明确指出排头在右边,高个站右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再来进行解散、集合的学习,在这个内容的学生时,我们应逐步提高要求,并要让学生稍稍努力就能做到,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在第一次玩解散集合游戏时,我只提出在教师吹口哨两声时,迅速回到自己的位置,注意安全,不推不挤。两次后,我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找到位置后,站好不说话。再一步步让学生看手势听哨声,脱离固定圈的集合。

而且教师每次集合。而且教师每次集合时口令哨声应准确,手势清晰。第二次课就要学生开始学习不固定位置的集合,要学生看教师的位置而站位。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解散集合游戏,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要求而使它有所不同,并能让这个游戏更有趣味更加好玩,让学生始终对它充满兴趣。

总之,队列队形练习是按照一定的队形做协同一致的动作,通过队列队形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并能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协同一致的集体动作能力。

队形队列教学反思篇6

作为一名新老师,一年级的体育课我还是第一年教,学期开始感觉是最累的。队列队形、路队训练教学对于刚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内容比较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不太喜欢,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就感觉厌倦,不愿学习了。所以,要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潜在的天分用来提高练习效果,达到锻炼身体、训练有素的目的,有一定的难度。

在一年级进行原地踏步、稍息立正、三面转法的教学中。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不知道是练习次数过多,还是学生烦了,方法都不太适合学生,总觉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最近,学生能初步分辨左右方向的状况,引导学生从左右脚的交替时开始数数,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踏步走、立定的动作。

在学生进行原地踏步、行进间踏步的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做好分解动作,通过11的口令,孩子们跟随老师节奏手臂前后摆动,脚步踏着节拍,左脚踩1,右脚踩2,嘴中默念口令,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整体情况相比较以前要好很多。此外,对于班级比较调皮,学习动作较慢的学生,我通过单独指导与个别纠错的方式加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明显有所好转。

通过以上实践,我觉得: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年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可以编儿歌、编制口诀或者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这样,孩子们愿意学,课堂上听话了,老师教学起来也更加省力省心,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加显著。

队形队列教学反思篇7

小学一年级的队列队形练习一直是让体育教师颇感头痛的教学任务,但这个教学任务又不得不完成,因为队列、队形教学是体育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完成好了队列队形的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进行组织教学。然而,队列队形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特别是在进行原地踏步练习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表面看来,原地踏步动作很简单,不就是两手前后摆,两脚依次上下起落。但对于活泼好动,而且注意力又很难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就比较大了。先提哪只脚?先摆哪只手?……这些一直是困扰学生进行练好此动作的关键。我也在练习中反复地示范和强调,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学生就容易模仿,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就不会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做起动作来总是反的。但这种手和脚的动作的简单重复,让学生越练越没劲,老师教起来也感心烦。

我也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我不断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情,发现有些学生连左右都分不清,找到这个根源以后,我调整了我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弄清身体的方位(左、右、前、后);然后,将原地踏步动作进行分解教学,即先练脚的动作,后练手的动作。在练习脚的动作时,首先让每一个学生找准了自已的左脚,提脚时要先提起左脚既起动脚为左脚;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情景:假设我们现在站在一个很欠的池塘里,我们的脚下有许多泥鳅,你们想不想用脚去踩泥鳅?回答的声音里没有一个说“不”的,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昂了起来,脚也越踏越有劲了。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喊着“1-2-1或左-右-左”的口号,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将本来非常枯燥的脚的上下起落动作变得有趣起来,并结合“表扬”、“奖励游戏活动”、“个人或小组展示”等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起来更主动,效果就更明显。事实证明,以上训练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队列队形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老师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应多次反复地做示范,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如何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观察;在示范位置上,教师也应考虑,应选择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看的见的位置进行示范,这样才能达到示范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也应采用多变的形式,因为队列,队形教学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学会和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从教学形式上多加考虑,使学生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克服队列、队形练习的乏味,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达到练习最佳的效果;同时,也要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乐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模仿、交流等活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知识、技能的乐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