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3-31 作者:betray

写一篇优秀的心得体会是会引起别人的共鸣的,心得体会是可以把实践中的反思内容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表达,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7篇

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篇1

随着时代的进步,“工匠精神”被政府高度重视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大势所趋。并且在“供给侧”改革力推的前提下,淘汰落后及过剩的产能已经成为必然,但无论如何,就像政府今天所倡导的,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组织和个人是不会淘汰的,因为真正的“工匠精神”必然经得起时间校验,并成为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创意无限,匠心支撑”。当下,创新创业大潮涌动,“互联网+”颇受青睐,大批创客投身其中。这里头有脚踏实地的深耕者,但也有不少一天到晚想着如何造噱头、拉投资,幻想借互联网的东风,“抄一把就走”之人。与此相应,很多产品往往火了一把便再无踪迹。如此“创”法,除了搅出些过时即破的泡沫,难言价值。创新创业不应成为浮躁的代名词,那些真正成功的互联网神话缔造者,远非鼓吹概念、贩卖情怀这么简单。很多大佬正是以其对细节近乎严苛的追求向大家证明,只有“互联网+工匠精神”,才能出优质产品。

心存敬畏。古语有云“敬事而信”,敬畏是内心的一把标尺,影响着做事的态度。心存敬畏,做事时会认真对待,小心翼翼生怕出错,一丝不苟力求完美。心存敬畏,对所做的事会更加珍惜,做事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进而将其当作一种追求,去努力达到它的极致。

甘于沉潜。当下社会前行的脚步是快速的、急促的,很多人的心性也变得比较浮躁,做事情急于求成。但要做一个好的“匠人”,恰恰应该少些浮躁,甘于沉潜。沉潜下去,静下心来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不求立刻去获益,而只求做出的东西无愧我心。电影大师王家卫就是很好的一例。在现代追求短平快的影视行业,王家卫却在近30年内只产出了10部电影。而《一代宗师》前后筹备13年,拍摄了3年才做好,最终以完美的细节、极具张力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大获好评。对于花费这么长时间做一部电影究竟是否值得,王家卫自己是这么说的:“功夫都不是白花的,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慢和时间都是必须的。”

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篇2

“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总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当在《工匠精神》中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心灵再一次被触动,是啊,我们生命中大部分时间不都是在工作吗?可是,我们又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工作?用怎样的行为去工作的?

把每一位同事当做老师。刚毕业的我们多了一点浮夸,少了一点稳重。刚进公司时,我会因为一通电话和客户沟通的还不错,就自认为自己的沟通方式还是比较让客户接受的,但是后来经历接客户、做活动、跟踪客户到店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么伤脑细胞,客户不会因为你一通电话就相信你。现在的我,依然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但是我学会了及时向同事、领导沟通,听听他们的建议,针对不同的客户用不同的方式沟通。

把工作当做一场演出。每一位演员都会把自己的每场演出都做到完美。而我们平时工作,大多时间是因为要工作而工作,少了一点主动性。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你的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你的生活和工作。领导交代一件事,我们要用心的思考,认真完成领导下达的要求,领导之所以提出问题肯定是看到问题的所在;客户向我们咨询一个问题,我们要及时真诚回复,客户之所以找你,是对你的信任,如果我们把客户当成是朋友,我相信我们的朋友会越来越多;扫街时,只要我们抱着要帮助客户的心态,想为他提供一个不仅质量有保证且价格实惠的环境,并且也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相信客户一定会因为我们的真诚留下联系方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工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工作让我们实现了价值和梦想,所以,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的工作,用一种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行为去对待我们的工作。

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篇3

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央视播出了一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忠实地记录和颂扬了植根于中国劳动者的“工匠精神”。有这样一群工人,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高中或大学,而是追求自己专业技能的完善和完美。通过继承和学习,以他们的专注和坚持,成为了国宝级的顶尖技师,以工匠的名义成为了某一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个“工匠”的故事,主题是热爱职业,奉献精神。其中有中国航天界第一个焊接火箭“心脏”——发动机的人,载人潜水器“双线”钳工顾,高速钢轨打磨器宁,港珠澳大桥等。深海装配工严观安,装配工胡双千,坐大飞机的,刻骨铭心为apec会议做礼物的孟剑锋,钓鱼纸大师。他们文化不同,年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亮点: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敬业。他们之所以能巧妙地构建梦想,靠的是传承和学习,靠的是专注和磨练。

“三百六十行,各行其是”,这些伟大的匠人给我们的财富,就是深深地植下“光荣的劳动,珍贵的技艺,伟大的创造”的理念,继承中国悠久的工匠精神和精湛的工艺,让“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释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在这个多姿多彩,极度物质化的时刻,这些成功的工匠们也受到了几倍的工资,几套房子,几个升职的诱惑。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感动。因为他们的共同点和特殊性不仅在于他们精湛的技艺,还在于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以及他们崇高而充满职业道德的“工匠精神”。高凤林的话代表了大国工匠的声音:“每次我们看到我们生产的将卫星送入太空的发动机,都会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伟大的乡村工匠,匠心打造梦想——每个五金制造商都是工匠,都有一份责任。每个产业工人都应该以“伟大的乡村工匠”同样的精神标准,尽职尽责,赢得尊重。

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篇4

纪录片中的“伟大的乡村工匠”都是在生产第一线奋斗的优秀工人,他们高超的技艺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令人惊叹。

精湛的技术结合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常被人们誉为“德技结合”。因此,基础和资本将来自两种能力,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了普通员工在普通岗位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令人肃然起敬、感人至深的“德才兼备”的真实故事。一点都不夸张,平时的叙述都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燃烧。

三百六十行,行出状元。从《大国工匠》,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看到了生成的劳动精神和美好。《大国工匠》对观众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尤其是电视上的一些故事和人物,让我们的记忆穿越时空。似乎就在昨天,这些普通工人才有了我们老一辈劳动模范的精神再现,才有了今天高科技建设者的劳动创造。这些史诗般的人物,不仅在普通的作品中,而且在精彩的艺术画面中,通过电视纪录片的载体,我们都感受到了共和国的历史通过劳动改变着国家的命运。

有的人可以在薄如牛皮纸的钢板上焊接,不会有任何渗漏,有的人可以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发际线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中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一研究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最常见的工作经历。他画过火箭焊心,是第一个焊接发动机的人。0.16 mm,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焊接的允许时间误差。不管你看了多少遍这么难的焊接技术,你都不禁会想,这到底是技巧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是在这样的岁月里,被雕刻到了共享美与美的极致。

李政道博士说:“你走得越远,技术就越有灵性。”《大国工匠》播出的这八位工匠,就是在生产第一线奋斗的优秀工人的代表。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敬业和勤奋,描述了一线工人的非凡工作。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兼备”的大美,都是令人惊叹的。我们希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给广大劳动者和一线劳动者留下更多的镜头、画面、时间段和版面,把劳动者的故事讲好,展现劳动者的风采,让更多的劳动转化为创造,让更多的技术转化为艺术,让劳动变成一场“匠心打造梦想”的旅程。

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篇5

近日,扬州大学有幸邀请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南京市北京东路附属幼儿园吴邵萍园长来校作“家园共同体的建构,幼儿园家长工作方法与策略”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教科院学前教育专业全体师生、国培计划青海学前园长班等一百余人聆听了报告。

讲座中,吴园长分析了当今我国幼儿教育的五大需求,也指出其中存在的两大缺失。针对这种现状,吴园长提出了几点构建家园共同体的途径,并一一介绍了与不同类型家长合作的策略。吴园长和蔼可亲,结合理论与实践,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为大家“传经送宝”,分享了作为一名幼儿园的管理者在建构家园共同体中应给予教师的支撑力量。

此前,扬州大学教科院举办过“学习吴邵萍老师先进事迹座谈会”。从视频和材料中学习吴邵萍老师,吴邵萍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在幼儿教育一线工作岗位上,用工作中平凡的点点滴滴谱写了不平凡的幼教生涯,将一生中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

今天能够近距离和吴老师交流,面对面感受吴老师对幼教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孩子的爱和对幼教事业的爱,师生收获更大。国培班学员李老师深情地说,“吴邵萍老师用自身栓释了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爱的事业、爱的专业、爱的艺术、爱的传递,爱的幸福。”学前1301班高秦同学表示:“听了吴园长的讲座,我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幼教人的辛苦与幸福。吴邵萍老师系统解答了对于家园合作方面的各种困惑,使我们对构建家园共同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对什么是教育理想、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教师职业的精神追求、教师职业不仅在于奉献等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吴老师一句“幼儿教育首先是爱,爱就是我的教材”久久回响在教科学子们的心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一步树立教育理想、提升职业素养,进一步明确当代师范生的价值追求,做一个吴邵萍式的好老师,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心中有爱的老师。

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篇6

工匠,是一种职业,看似平凡,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们都在询问,什么是工匠精神,在究竟来自“何方“?它,神神秘秘,似乎很少人能够体会到它的真正内涵。有人说,工匠精神就是不断改变精益求精,其实不然,我认为工匠精神不只是精益求精,更要有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决定着你的命运,你似乎在慢慢的为之所改变。

曾经有一篇文章这样说道:“一天,一位大学的学者来到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派了几个人到建筑工地去砌墙,这位大学者问了第一个正在砌墙的人说:“你在干什么?”“难道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那位工人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回答道。显然,对方是嫌他打扰了自己的工作。

学者笑了笑,有走到另一位砌墙工人身边问道:“你在干什么?”那人差异的看他,然后用手比划着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大大楼说,我在盖一座高楼。这两个人的回答令他大失所望,但当转身欲走的时候,一阵歌声吸引了他,在忙的焦头烂额的工地上竟然还有人唱歌,这位学者狐疑的循着歌声找了过去,原来是一位目光囧囧的年轻人,只见他麻利的砌着转,同时哼着一首首老歌。

“你在干什么?”学者又问了他一个问题

“我在建设一座美丽的城市。”这个人爽快的回答道。

十年之后,这位学者因为某一课题又来到了这个工地进行调研,凑巧的是,他发现一件令他非常震撼的事:“十年前的那几个人,第一个还在工地上砌墙,第二个成立图纸设计师,而第三个,却已经成立他们的老板。”

由此来看,所谓的工匠精神并不是只有精益求精,而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态度,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决定了你以后能否干出一番大事业。

技能工匠的心得体会篇7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虚拟经济固然光鲜亮丽,倘若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撑,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也只能化为泡沫。中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中国制造”要升级,“大国工匠”不可缺。

以工匠精神提升创新能力。随着生产制造领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机器取代人力劳动的进程也在逐渐加快,但处理复杂、创造性的工作仍旧呼唤创造精神。繁琐复杂的工作是培育创新的土壤,追求完美是助推创新的动力。职业教育要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把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企业更必须发扬工匠精神,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从细微处着手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弘扬工匠精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职业精神,当下还需厚植土壤:要实施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紧扣需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好技工院校,使更多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不断涌现;要着力营造尊重技术工人的社会文化氛围,健全技能人才使用、评价、激励制度,让工匠们有尊严、有保障、有信心;要着力培育有工匠精神的企业,真正创造出经得起挑剔目光检验的产品,让“中国制造”成为通行世界的“优质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