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6篇

时间:2023-02-13 作者:Lonesome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都肯定接触过事迹材料,大家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逻辑严谨,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6篇

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篇1

青云街道青裕社区居民李春明同志,1926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战争烽火岁月的考验;离休后,他不以功臣自居,不改军人本色,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余热,始终保持着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着一个革命者的高尚美德和情操,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风范。

一、弃笔从戎 甘洒热血为革命

1945年,年仅19岁的李春明同志怀着对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强烈向往,毅然放弃学业,投身革命。在烽火硝烟的革命岁月,他从家乡山西,跟随革命队伍,参加过著名的上党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广东、广西、云南的解放战争。在战斗中,李春明同志不怕牺牲,冲锋在前,英勇顽强,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战斗英雄、工作模范。解放后,李春明同志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一心一意扑在革命事业上。曾因忙于部队战备训练无暇照顾生产的妻子,也曾因一心扑在部队建设上,生病没有及时就医,导致患上严重支气管哮喘,不得不提前病休而离开心爱的部队。李春明同志为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和“一人吃苦万人甜,一家不圆万家圆”的革命军人价值观体现的是责任和担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力量。

二、初心不忘 服务群众当先锋

三、发挥余热 夕阳寻梦依然红

李春明同志2019年随子女搬家到青裕社区,成为了这个温暖大家庭的一员。他虽然已是94岁高龄的老人,但依然精神矍铄,热心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多次欣然应邀,结合社区正在开展的家风家教建设,以亲身经历向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让年轻一代牢记革命历史,激发爱国热情,珍惜幸福生活。对培育社区居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爱国奉献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自觉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篇2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我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最终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齐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我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之后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最终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篇3

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天空自由翱翔的和平鸽,仿佛把我们的记忆又带回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我们不会忘记,从卢沟桥的枪声到平型关的大捷;从台儿庄的血战到百团大战的反攻,从南昌起义到陕北快师,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撒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多少华夏子孙为了和平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革命烈士们是时代的先锋、是民族的脊梁、是祖国的功臣!他们的精神光照千秋,他们的英明永垂青史。

同学们,我们身处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我们身上寄托着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祖国未来繁荣强盛的重任,已不可推卸的落在了我们肩上。我们今天缅怀革命先烈,就要弘扬先烈的崇高精神,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定祥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报国本领,加强道德修养,锻炼强健体魄,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胡主席要求我们当代少先队员一定要牢记人民的重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现在,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四好少年!

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篇4

清明节的一天,天阴沉沉的,还下着霏霏细雨。我们高举着队旗,拿着花圈,怀着悲痛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到六峰山脚下祭扫烈士墓。

来到烈士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银白色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雄浑有力的黑体大字。革命烈士纪念碑在一排排傲然挺立、苍翠欲滴的松柏下显得格外庄严。听了雄壮的《国际歌》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默哀的那一刻,我把小白花放在自己的胸前,看到胸前那鲜艳的红领巾,再看看那座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无限哀思涌上心头。这时,我仿佛看到在腥风血雨的艰苦岁月里,在豺狼当道的黑暗年代中,一个个革命烈士在战场上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革命事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这时,我的耳边仿佛震荡着激烈的枪声,眼前萦绕着战斗的硝烟。接下来,我们四年级的同学齐唱《我们的田野》,歌声此起彼伏,我们每个同学仿佛沉浸在婉转动听的歌声当中。最后,几位同学恭恭敬敬地献上花圈,我们也面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将一朵朵洁白的小花放在了烈士墓前。在一阵阵清脆的爆竹声中,扫墓活动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烈士墓。在离开烈士墓之际,我的耳边仿佛还想起那震耳欲聋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在回校的路上,我想对烈士说:“你们安息吧!我们会高举你们的旗帜,继承你们的遗志踏着你们的足迹走,照着你们的样子做,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篇5

梁启邦,海门县六匡乡安庄村人,出身贫农家庭。1943年参加革命,历任安庄村及唐元乡农会主任。

梁启邦小时只读了两年书。15岁时经人介绍先在上海甘铜匠店当学徒,后又拉黄包车。1941年失业回家,家中老婆孩子共4个,难以糊口,就向季姓地主租种2亩土地,平时还做短工,推路车,做小贩,勉强度日。

1943年,梁启邦参加了本村的民兵组织,投入了抗日反“清乡”斗争。1944年7月,他带领民兵割电线,破公路,配合新四军在六匡河桥头打伏击战。在开属“二·五”减租运动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发动农民群众,向地主进行说理斗争。他自己带头向地主、伪乡长季锡祥清算剥削帐。在惩奸运动中,他立场坚定,斗争坚决,先后揪出几名罪行严重的伪乡保长,进行公审判决。

1947年4月25日晚,梁启邦接到海南区委通知,要他侦察敌人的调防情况。29日上午9时许,梁启邦和梁志高、陈林昌等民兵正伏在安庄村一组陈启彪宅上观察敌人动静时,不料被坏人告密,敌人突然向陈家宅包围过来。梁启邦处在敌人的包围圈里,寡不敌众,不得脱身。为了保护其他同志,他挺身而出,与敌人周旋。还乡团头子季锡祥、黄式介等一见梁启邦,就把他捆绑起来,押回据点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干部和民兵名单及公粮埋藏地点。他坚贞不屈,痛骂敌人无耻,没有吐露任何情况,最后被敌人杀害于六匡镇东市梢。

有关先烈的革命事迹篇6

董存瑞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