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在准备事迹材料的时候务必要注意用词恰当,为了写出好的事迹,你会从哪些角度来了解人物故事呢,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篇1
1940年,清河区《群众报》在显著位置,以“抗战老人”为题,刊载了李植庭的革命事绩。1943年,清河区党委、行署又授予他“劳动模范”和“拥军优属模范”光荣称号。李植庭的名字,在鲁北平原广泛传开。广大人民群众清楚了解:李植庭不仅有从事教育的一生,还有光荣的革命一生。
李植庭(1871-1964)又名李三槐,现寿光市田柳镇崔家庄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入私塾,从师于寿北名儒贡生冯毓芳。21岁下学后曾任塾师三年,时值国家多难,新学正萌芽发展。李植庭深感私塾难以施展自己的教育救国之志,遂愤而辞去塾师职务。1903年,他便离家去东北,在那里试办了初等学堂,投入了新学运动,立志改革教育制度。
1912午,李植庭回到家乡。翌年,考入县立王高单级师范养成分所,攻读半年,学业优秀。结业后,即在本村创办了崔家庄初等小学堂,义务教学。1915年,为了满足学生深造的需要,迎着当时封建迷信的世俗压力,带领群众毁掉了村东的娘娘庙中塑像,腾出庙堂办学,同时并捐款200吊铜元和自己的修房用料,增建了校舍,办起了初具规摸的双凤高等小学,李植庭被拥戴为校长。
1925年,寿光早期共产党员张玉山、王云生等在崔家庄,王高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李植庭与其结识,从此开始接触马列主义,认识到共产党是拯救民族危亡的唯一可靠力量,他不顾当时的白色恐怖,先后聘请了共产党员张玉山、赵一萍(原名马香圃)、李灼亭、李文(原名李汉卿)等到校任教,以便于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培养革命人才。对他们的革命活动,李植庭暗中支持、掩护,因而双凤小学遂成为当时寿光革命活动的中心。中共寿光县委和共青团寿光县委曾一度设在这里,全县中共党员代表会议、迎接北伐训练班等一些大型革命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1927年,他又与县委密议,到潍县文美中学延聘进步女教员,在崔家庄、王高举办女生班,提倡妇女识字、放足剪发等。他这样积极办学,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据统计,先后在该校毕业的学生,参加革命后而成长为中、高级领导干部的,仅崔家庄就有20多人。八支队成立后,马保三赞称为“花木兰从军”的六名女青年,就是该校女生班师生。
1929年,李植庭又倡导搬迁校址兴学。他为筹划建校费了不少心血,动员家庭负担了校址购地的费用。学校复学后,改名为寿光县立第八小学,李植庭仍任校长。革命处于低潮时,学校和村党支部共同举办同乐会、国术馆训练青年,联系群众。这些人后来在牛头镇起义中起了骨干作用。1937年,李植庭又调任寿光城里县立第十小学校长。不久,国民党县长宋宪章借用其威望,调李植庭任第七区区长。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李值庭带头组织了“寿光县抗敌后援会”,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牛头镇起义时,他主动将家中的马匹献出支援起义。日寇在县境内安插据点后,到处笼络人才组织伪政权。日寇曾三番五次到崔家庄动员李植庭出来“共商政事”,李值庭坚决拒绝,躲藏起来,最后日寇便烧掉他的房屋和迫害村民,以示威胁。李植庭为了全村人免受伤害,曾想上吊自杀以绝后患。就在这危难之时,中共寿光县委便于1940年4月,派人将他接到了牛头镇。6月,参加了寿光县第一届参议会,当选为副参议长。12月,他又当选为清河区第二届参议长。《群众报》曾于12月23日以“抗战老人”为题,称赞他为“抗战的老英雄”。此后,他随军转战于黄河沿岸,致力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政和拥军优属工作。1943年,清河区党政军机关开展大生产运动。李植庭率先带头开荒种地。在垦利县永安镇创办实验小学,为无家可归的军人、干部、烈士子弟创造学习条件,为革命抚养教育后代。他虽身任名誉校长,但以身作则带领全校师生,一边开荒种地,一边组织学习,一边开展抗战活动。学校在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下,实践了学劳结合,经费自给自足,保证了师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受到干部群众的赞扬。清河区党委、行署授予他“劳动模范”、“拥军优属模范”光荣称号。1944年,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李植庭被选为渤海区参议会参议长。
1945年3月15日是李植庭的74岁寿诞。渤海区党委、行署、机关举行盛会为其祝寿,区党委负责人刘其人、行署主任李人凤、军区司令员杨国夫都出席祝寿活动,称他为“真正代表千千万万人民的参议长”、“老年的典范”、“青年的榜样”。同年4月,渤海军区发起讨伐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三师张景月部的战役。李植庭在《渤海日报》发表了《告寿光同胞书》,历数张景月叛国投敌,残害抗战军民的累累罪行,号召全县人民奋力支援。1946年元旦,渤海军区部队全歼禹城拒降日军。李植庭率各县群众代表,冒风雪严寒,跋涉200余里到前线慰军,受到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渤海画报》刊登了慰问盛况。战地记者铁流同志的《劳军》诗里这样写道:
“……老议长李植庭,
七十五岁的高龄,
冒着大雪,冒着冷风·
冒着200里长长的征程,
率领着各县的人民代表,
还有劳模会上的劳模英雄,
从惠民后方,
赶到津浦前线,
慰劳人民的子弟兵……”
同年1月,国共两党商定召开国民代表大会。4月李植庭被选为山东解放区渤海区国大代表。代表团在临沂集合时,他曾应邀到山东大学参加开学典礼。会上做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动人讲话,师生深受感动,赠送了“民主长城”的锦旗。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他以7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华社为此发了专电。寿光全境解放后,渤海区党委为表彰李植庭当年办学和革命的功绩,批准修建以其名字命名的“植庭学校”,以示纪念。
新中国建立后,李植庭先后当选为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委员、政协山东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此时他虽年逾古稀,办学革命精神不减。1951年,担任寿光中学筹建委员会主任,带头劳动节俭,按时完成建校任务。1956年为帮助寿光二中解决建校用地,主动动员本村本族搬迁祖坟,以供建校。
李植庭一生严于律己,克勤克俭,坚持劳动,学习不倦,教学一生,革命一生,为革命办教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仅据植庭完全小学1963年6月累计,捐资兴学达3985元。1964年2月20日,93岁的李植庭逝世时,山东省政府、省政协敬献了花圈和挽联。挽联题词是:
教到老,学到老,教学到老;
勤一生,俭一生,勤俭一生。
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寿光二中在校内建墓、树碑、立石刻雕像,以作纪念。
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篇2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用心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超多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我所携弹药用光的状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终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篇3
60年前,在福建龙田上空的一场激烈空战中,一个英雄的名字——杜凤瑞,响彻云霄。这场空战胜利有着极其特殊的政治、军事意义,国民党空军从此不敢派出大机群到祖国大陆上空进行挑衅。
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开始。炮战的第二天,美国就向台湾增调兵力。有了美国撑腰,国民党空军开始活跃起来,经常侵扰大陆。8月25日,杜凤瑞所在部队接到了赴福建执行战斗任务的命令。因为杜凤瑞仅飞行300多个小时,原本没有派他参战,但他毅然递交了请战书。翌日清晨,深明大义的妻子于兰芳默默地为丈夫杜凤瑞收拾好行装,将他送到机场。但她做梦也没有想到,结婚24天后的这次分别竟成永诀。
10月10日上午7点左右,国民党空军6架f-86型战机,窜至福建福清、龙田地区上空,杜凤瑞所在部队接到命令,拦截窜犯大陆的敌机,这是杜凤瑞第一次升空作战。福建沿海地区雨量充沛,多以阴雨天为主,对杜凤瑞这样的新飞行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按照命令,二中队引诱敌机,杜凤瑞所在的一中队隐蔽飞行,伺机截断敌机退路。成功诱敌后,二中队按照预定方案,猛然调转机头,像一把钢刀将敌机群劈为两半。敌机顿时乱了队形,隐蔽飞行的一中队猛然冲击,截住敌机。此时,杜凤瑞正驾驶着4号僚机机警地护卫着3号长机的安全。突然,一架敌机从侧后偷袭过来,向长机连开数炮。杜凤瑞见情况紧急,边向长机报告边加大油门向偷袭的敌机直插过去。长机在他的掩护下成功躲过了敌机的炮火,而杜凤瑞却陷入4架敌机的包围之中。面对4倍于己的敌人,杜凤瑞毫不畏惧,咬住一架敌机,迅速按下炮钮。随着一串串火光闪闪的炮弹射出,敌机中弹起火,拖着浓浓的黑烟坠落下去,国民党飞行员张乃军跳伞落地后被我民兵抓获。正当他向另一架敌机攻击时,遭到敌机偷袭,飞机负伤。在这紧急关头,杜凤瑞仍然沉着地追击敌人直至将其击落。这时,杜凤瑞的战机突然失去了控制,急速旋转下坠。万不得已,杜凤瑞只得跳离心爱的战鹰,然而却在伞降中被凶狠的敌人击中,血洒长空,年仅25岁。杀害杜凤瑞的这架敌机也未逃脱覆灭的命运,随后被我地面高射炮兵部队击中,坠落大海。
福建福清、龙田地区上空,这场斗智斗勇的鏖战,共击落敌机3架,生俘敌飞行员1名,沉重打击了台湾国民党当局对我东南沿海的袭扰。此役也成为福建前线最后一次空战,东南领空从此逐渐归于平静。
为表彰杜凤瑞烈士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空军给他追记一等功,号召指战员学习杜凤瑞英雄事迹。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杜凤瑞题词,赞誉杜凤瑞是“龙田地区的空中飞龙”,勉励空军的同志“人人都是杜凤瑞”。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在《读“杜凤瑞烈士的生平介绍”》中赋诗:“矫健腾挪海上鹰,砍樵孩子是英雄,身如钢柱心如火,照得东南一望红”。1964年9月29日,杜凤瑞生前所在飞行中队被命名为“杜凤瑞中队”。
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篇4
胡寅(1912-1949),原名胡欣然,现寿光市古城乡古城一村人。1932年入党,1938年入伍。历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政治战士,中队指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政治处主任,四旅十二团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十二团政治委员,中共章丘县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一二四师政治部主任。1949年1月平津战役中,在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不幸遇难,时年37岁。
胡寅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1920年在本村上小学,智力聪慧,学习优秀,老师常夸赞为“品学兼优之佼佼者”。1926年为避匪患,随父亲去青岛大英烟草公司打工。在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道路上,胡寅饱尝了旧中国工人的悲惨生活,激发了他要求民主、立志救国救民的思想。
1 928年,胡寅奋发自学,考入了寿光城里县立高等小学,翌年因领导学生争民主、闹学潮而被校方开除,后转入崔家庄双凤小学就读。双凤小学是中共寿光党组织活动的中心,学校不仅有进步校长李植庭和数名共产党员执教,而且共青团组织一直在学生中活动,进步书籍广泛传播,他先后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书籍,思想受到启迪,从此他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1931年夏,胡寅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市立中学,他利用对青岛比较熟悉的条件,经常来往于大英烟草公司各卷烟厂和铁路机务段等接触工人。1932年在青岛中共党组织培养教育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胡寅开始从一个热血青年逐步成长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他不仅结交了柴立夫、吴强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丰富了革命理论,而且通过参加工人罢工,组织青岛李村师范、铁路中学、市立中学学生同乡会,开展学生运动,积累了领导革命斗争的经验。1934年胡寅升入高中求学。此时青岛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下,党组织屡遭破坏,胡寅冒着极大风险,坚持与党组织保持联系。1937年,他考入山东大学求学。
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胡寅再也按捺不住抗日救国的急切心情。常对同学说:“国家危在旦夕,读书何用?”中共山东省委向全省党员发出“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指示以后,胡寅即带领山东大学部分同学,先后去济南、泰安寻找省委。12月下旬,他们在泰安山区受到省委领导人黎玉、林浩、洪涛、景晓村等的亲切接见。从此,他开始投入波澜壮阔的抗日活动。他怀着革命的激情昼夜编演文艺节目,在群众中宣讲“抗日则生,不抗日则亡”的道理,动员群众“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胡寅、孙陶林等流亡学生的朴实作风和宣传发动群众的突出表现,得到了黎玉、洪涛等领导人的好评。
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在徂徕山大寺正式宣布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胡寅是当时百余名起义抗日战士之一,并参加了部队整编,胡寅被第一批宣布任政治战士。1月26日,胡寅参加了寺岭伏击战,他一边教育战士沉着应战,一边率领战士占领有利地形奋勇杀敌。经两小时激战,毙伤日军10余名,击毁敌军车一辆。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用事实教育战士.增强了指战员们的胜利信心。
1938年3月,四支队从徂徕山区转移到新泰县。胡寅参加了谷里、烈庄、刘杜、岔河一带宣传抗日和扩大武装工作。4月,四支队一部在洪涛、林浩率领下,从莱芜插入博山,胡寅率部完成攻打博山县城的任务。在四支队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联合攻打莱芜的战斗中,一举毙俘敌军300多人。胡寅经过多次战斗的锻炼,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5月,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整编为三个团和两个直属分队,胡寅任中队指导员。
1940年12月,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整编为山东纵队一旅,胡寅调任一旅三团政治处主任。1941年,部队再次整编,胡寅调任该纵队四旅十二团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山区发生特大灾荒,面对日伪残酷地封锁、扫荡,为了解决后勤供给上的极度困难,胡寅与团长石新多次研究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的方案,带头到山沟野岭开荒种地,摘野果、挖山菜充饥。艰苦生活使他得了胃病,他仍坚持让炊事员把生活标准压低。
1942年,胡寅率十二团一部活动在鲁南地区。7月敌人扫荡后,胡寅率部插入敌后,隐蔽在沂水河边的村里,寻机打击敌人。当时,胡寅发现有一股日军常到河里洗澡,把枪架在河边不设岗哨。一天,胡寅率部埋伏在附近丛林中,待日军全部下水后突然冲出,一举歼灭日军40多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敌人《新民报》曾自白称:“鲁南皇军遭匪首胡寅部袭击,伤亡惨重……”
1942年8月1日,山纵四旅改编为鲁中军区部队,胡寅任军区十二团政治委员。在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中,胡寅先后与石新、武中奇等率部转战洒水、莱芜、沂源、章丘等地,为扩大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1943年春节前后,鲁中区党委和鲁中军区,为扭转章丘抗日斗争发展缓慢的局面,打通鲁中、清河两抗日根据地的间隔地带,使鲁中、鲁北联成片的战略部署。决定选派胡寅任章丘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春节后,胡寅连日赶到章丘南部山区,带领章丘军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封锁、反蚕食斗争。
胡寅为了掌握章丘的实际情况,便于有的放矢的工作。他一面组织干部战士深入各地调查情况,一面实际察看地形,听取基层干部和抗日群众的意见。然后,召开县委会研究制定了斗争策略:一是加强独立营的武装力量,实行上下结合,先打薄弱之敌,争取主动权;二是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坚决打击日伪军;三是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群众的抗日积极性,扩大人民武装。胡寅到任不久,认真分析了垛庄敌伪的兵力部署,在泰山军分区部队的支援下,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拔除了垛庄据点,毙伤俘敌2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通过处决叛徒、汉奸,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1943年春,土顽王启贞部公开投降日寇,在庄科、小龙堂安设据点,充当日寇的马前卒,残杀抗日军民,危害极大。为狠狠打击投降派,经上级批准,他与廖容标分头率部将两处敌人分割包围,激战一夜,消灭王部两个营,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胡寅在章丘3年多的时间里,采用声东击西,灵活机动的战术,指挥对日伪作战数十次,消灭敌人千余人,使抗日根据地由章南山区扩大到绣江河畔和胶济铁路沿线。敌人十分怕他,汉奸特务常用“出去叫你碰上胡寅”的话,作为互相对骂的咒语,可见他的声威使敌人闻风丧胆。
为争取各阶层团结抗日,胡寅坚决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做了大最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带领县区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亲自调查,及时解决。当时清港泉、大射垛庄的群众发动不起来。胡寅通过调查发现这两个村在处理“红枪会”问题上有偏差,对操纵“红枪会”的坏人未受打击。胡寅立即代表县委向群众赔礼道歉,严惩了隐藏幕后的汉奸分子,群众很快发动起来了,一次参军达20多名。
为争取中间势力和瓦解伪顽势力,胡寅做了大量争取教育工作。国民党乡长刘兰圃有爱国之心,他就登门拜访,晓以民族大义,两人交朋友之后,刘兰圃为抗日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对伪顽头目,胡寅则分别不同情况通信联系。有的列其罪状,指明出路:有的阐明政策,解除疑虑;有的则投石探底,还有的交待任务,考验其态度。国民党地方部队翟毓蔚、周长富、刘振东等部,在胡寅的争取教育下,与章丘独立营建立了交往关系,减少了摩擦,相互通报了不少日寇扫荡的情报。这样,既孤立了日军,又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为发展扩大抗日力量提供了条件。1945年春,章丘县不但为泰山军分区输送了大批兵员,而且独立营扩大到三个整编连,300余人枪。抗日根据地扩大到七个区,每区建立了30—50人的区中队。经过几年的生产救灾,发展生产,彻底改变了原来依赖泰山专署统销供应的经济状况,达到了自给自足,每年还向上级缴纳公粮30余万斤。
1945年8月,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胜利了,胡寅奉调任鲁中警备三旅七团政治委员。9月,部队奉命从龙口渡海去东北。胡寅征尘未洗就投入了部队的动员教育工作。通过教育使部队顺利完成渡海任务。12月上旬,三旅七团进驻辽宁鞍山地区,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投入了土改建政工作。1947年2月,三旅七团整编为辽南军区独立师一团。胡寅率部参加了解放长春、四平街等重大战役。战斗中,他两次负重伤,仍坚持战地指挥,为广大指战员做出了表率。在辽沈战役中,他率部英勇冲杀,捷足先登,被誉为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指
挥员。1948年10月,胡寅被任命为东北野战军第四十一军第一二四师政治部主任。
辽沈战役结束后,胡寅所在部队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1月,同政委李辉乘坐汽车,在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不幸遇难,以身殉国。
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篇5
经过一番颠簸,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一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硕大的石碑,上面生动的刻画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画面。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那段战争岁月。
有句古诗说得好“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生动地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清明是每个人祭扫亲人的日子。然而,我们的亲人是谁呢?就是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所以今天下午,我校全体六年级师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双凤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
这一次的外出与平常有很大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再是那么兴奋了,而更多的是庄严和哀痛。
经过一番颠簸,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一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硕大的石碑,上面生动的刻画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画面。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那段战争岁月,无数革命前辈,为了共和国的诞生,和敌人英勇作战,有许多战士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老师的带领下缓缓地走到了宽阔的广场上,在写着“革命前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纪念碑下,我们全体师生举行了隆重的祭扫仪式。从朗诵到宣誓,每一句真挚的话语都代表了我们对革命烈士们的无限崇敬和怀念。接着,我们绕着位于陵园中心的圆形烈士墓走了一圈。这里长眠着二十四位烈士,有的连姓名都没留下。我的耳畔传来阵阵低沉的哀乐,轻轻的,每一个同学的脚步都是轻轻的,生怕吵醒了已经“熟睡”的烈士们。我们为烈士们献上了自己动手做的小白花,花朵虽小,也不精致,却代表了我们的心意。最后,我们来到了历史博物馆,它为我们展示了无数烈士们的感人事迹与生平简介,为我们陈列了烈士们的光荣证明和遗物。虽然他们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们都监守着自己的岗位,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我被门口一块不大的石碑吸引住了。上面刻着毛主席亲手写的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不就是描写了所有牺牲了的革命先辈们吗?
走出烈士陵园,我感慨万千。让我们共同继承先辈遗志,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积极向上,长大为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