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观后感是对电影音乐和画面的感受和赏析,写观后感是一个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感动事迹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事迹观后感篇1
读了“支教奶奶”周秀芳的事迹后,感动与敬佩在心中一次次涌动。那些扎根在边远山区克服种.种困难支教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与大众印象中的支教老师不同,周秀芳今年已是69岁高龄。两年前,为了实现自己的“支教梦”,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李惠利小学退休的周秀芳放弃高薪返聘机会,辗转贵州、湖南两地进行长期支教。两年里,她筹款近200万元,让一个又一个爱心学校在溆浦县拔地而起。
周奶奶凭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在西部地区三尺讲台上用智慧实现着自己的中国梦。初到农村,条件艰苦。恶劣自然环境让她嘴唇干裂,手掌蜕皮,饮食不适又导致肠胃出现症状。语言交流的困难,差异巨大的生活习俗以及微薄的工资,都没有成为她离开的理由,没有动摇她坚守的信念,她坚守着一份清贫,固守着心灵的宁静。她为有困难的孩子送教上门,她顶风冒雪背着学生往返就读。她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学校开支,救助困难的孩子,用真情播洒着一个支教老年人的仁爱情怀,用行动证明着一个教育者的担当。她受到了当地学生的尊重爱戴、赢得了家长的广泛认同,并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她是当代老年人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老年人的楷模。
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做出高尚的行为。我们要学习她不畏艰难,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我们要学习她践履笃行,乐观向上的思想境界;我们要学习她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税收事业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同一个中国梦而奋斗!
感动事迹观后感篇2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以“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为核心主题,全面展现中国人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2021年。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其中,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在列。91岁,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在北平时,目睹日军轰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顾诵芬父亲顾廷龙和母亲潘承圭都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旧居在望星桥。顾廷龙逝世后,顾诵芬按照父亲临终前“将藏书一部分捐赠母校”的嘱托,分两次从北京专程到苏州,把父亲生前收藏的4000册(套)珍本、孤本、善本藏书捐赠给苏州一中。为此,苏州一中专设“顾廷龙赠书珍藏室”。
2019年8月,“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出了顾廷龙、顾诵芬两代名人的手迹、图纸手稿、工具仪器等90件实物原件,以及成绩单、珍贵照片等66件文献资料,真实再现了顾诵芬院士从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国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砺行程。
感动事迹观后感篇3
30年来,好人王娅倾尽所有坚持助学,直到弥留之际,王娅还专门写了一封遗赠书,委托陈海兰把她去世后会得到的一些钱款捐给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并委托居委会帮忙进行公证。遗赠书里写着:“本人王娅,女,66周岁,特立遗赠书如下,料理自己身后事,以终余年,了无牵挂。我一生行善,已将生前主要财产捐赠,帮助了很多贫困的孩子,而今卧于榻上,每念及此,终觉欣慰之至,此生无憾。……”
王娅生病期间,来自河北、浙江、甘肃,甚至海外的爱心人士纷纷为她捐款、捐药。陈海兰说,所有个人捐款王娅都退了回去,因为这有悖于王娅的初衷。
“王娅资助贫困学生多少钱都不在乎,但是她对自己节省到苛刻。”王娅生前好友高桂芬边收拾王娅的遗物边说,王娅买菜都买处理的,问她原因,她只说“你不懂”,直到后来,高桂芬才知道王娅将省下的钱用来助学。“虽然王娅走了,但是她的大爱还将继续温暖着贫困学子,也将影响着包括我的更多人……”高桂芬感慨地说。
在生命倒计时之际,王娅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将自己的身体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陈海兰一直照顾着她。陈海兰告诉关心王娅的人,王娅与病魔顽强地抗争了11个月,她走得从容安详,红十字会尊重王娅的遗愿,已经帮助她成功捐献遗体。而得知王娅病逝,很多关心她的人参加了她的缅怀告别仪式,表达哀痛之情,送好人王娅最后一程。
王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自己全部融入到了人间大爱,燃尽自己,照亮他人,是“最美国网人”。她的无私奉献,烛照人间。
感动事迹观后感篇4
刘秀祥回到了家乡贵州省望谟县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言传身教,以真诚善良的心灵,刚毅顽强的品格获得了学生们拥护和爱戴。“祥哥来了,赶快奋斗!”这句话,表达孩子们对他的肯定和信任。
在教坛默默耕耘的7年里,一组组的数字串起了刘秀祥的累累的工作硕果:
刘秀祥担任了5个教学班的工作和3个班的班主任,并且兼顾学校的德育、团委、教研组和年级部的工作。刘秀祥骑着摩托车几乎跑遍了望谟县的各个乡镇到学生家中家访,摩托车骑坏了8辆,先后把40多个孩子从打工工地拉回了校园。
教学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牵线企业和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刘秀祥曾经在一个差生班担任班主任,毕业时全班47名学生全部都考上了大学。
刘秀祥说:“在我教书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告诉自己,一个都不能放弃,一直都不能放弃,要让大家相信奋斗的力量。”经过刘秀祥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多年来辛勤的劳动,终于使全县的教育工作全面改观,教育水平直线上升,高考上线率翻倍提高。在望谟县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段话:
“望谟教育成效显著。把教育扶贫作为提高脱贫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斩断穷根的根本举措……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本科录取人数从20xx年以前的全州挂末提高到20xx年的全州第四位。
20xx年本科上线学生达946人,上线率增加值在全州排第3位,上线人数实现逐年大幅增长,较20xx年增长了477%。”
望谟县的教育工作得以蓬勃发展,可知道这个成绩的背后凝聚了刘秀祥等教育工作者多少辛劳的汗水和呕心沥血的付出啊!
刘秀祥20xx年被任命为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同年被评为“中国好教师”,得到了社会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赞扬。
如今的刘秀祥也成立了美满的家庭,他的贤内助帮他一起照顾母亲,不但使母亲过上了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也替刘秀祥分担了后顾之忧,使他能够拿出更多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服务社会,回报大众!
提到过去的艰难生活时,刘秀祥感到历历在目。当年在面对困境时,刘秀祥选择了坚强面对和勇敢付出,他开玩笑地称自己为打不死的“小强”,经过了种种磨砺终于苦尽甘来,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说:
“如果没有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我可能没有那么坚强,没那么勇敢,有了她我才有了活下去的目标,因为我知道有一个人需要我。”
感动事迹观后感篇5
感动,它像一把火,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感动,它像一根蜡烛,给我们带来光明;感动,它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感动,它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让我们感动。那些感动“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为之震撼。
今日,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胡忠、谢晓君夫妇的所作所为。他们在藏区坚守指教12年。在这之前,他们都在成都中学当教师。胡忠的事四川一所福利学校急需教师,当时他想都没想,毅然决然地前去支教。3年后,谢晓君带上年幼的女儿,也去四川支教了。高原的天气让谢晓君腰酸背痛,可她却不肯去看病,依然坚持着。
他们带上三岁半的女儿,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这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怎能不激励我们我们的奉献自我呢?事实上,感动不仅仅是舍己为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孕妇让座,同学有问题时,专心致志的帮忙他们一齐度过难关,甚至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这些小事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也不足以堪称伟大,但却能温暖我们的心,让我们沐浴在美德之中。
胡忠夫妇是平凡人,但他们却做了不平凡的事。他们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学习!
感动事迹观后感篇6
在南昌,江西省肿瘤医院旁边,有一条两米多宽的小巷,每天一到饭点,这里就热闹起来,巷子的露天厨房里,挤满了炒菜煲汤的病人家属。一日三餐,炉火熊熊,旧的人走,新的人来,这间专门为癌症病人提供炉火的厨房,一年四季,烟火不息。
“吃饭也是大事”
年过六旬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是“抗癌厨房”的经营者。1993年,夫妻俩在肿瘤医院附近开饭馆,后来因为道路扩建,馆子被拆,他们就搬到巷子里,摆早点摊卖油条。勤劳人家,小本生意,夫妻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两人的生活轨迹。
2003年的一天上午,一位母亲找到了万佐成的油条摊,想借炉灶给患骨癌的孩子做顿饭。“孩子还小,已经截肢了,就想吃妈妈做的菜。我当时听了好心酸。”万佐成把炉灶让了出来,他还告诉这位母亲,以后可以天天来炒菜,并以“是多余的火”而拒绝收钱。
没过多久,一传十,十传百,小巷里这炉“多余的火”,在肿瘤医院的病人家属间越传越开。一开始,每天有十几个人借炉子炒菜,后来增加到几十上百人。“炉子不够用了,六个炉子排队,到吃饭的时候要排到好晚,我就一口气买了十套炉灶。”
在万佐成看来,生死是大事,吃饭也是。“来肿瘤医院的人,基本都是外地人,他们天天在这治病,需要改善一日三餐。我没有大钱,别的忙帮不上,但吃饭问题,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吃饱饭,才能好好活下去。”如今的巷子里,30多个小煤炉排在两边,多的时候,几十个人同时洗菜做饭。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做的菜五花八门,但每一道,都是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
“能帮助别人就很快乐”
2月17日,万佐成和熊庚香夫妇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但因为担心厨房无人看管,影响病人吃饭,夫妻俩并未出席颁奖盛典。“厨房有火和高压锅,不能出安全问题。而且这些火在哪里全在我脑袋里,一天都不能关。”万佐成说。
十几年来,夫妻俩一直全年无休地守着这方天地。每天早上4点,万佐成准时起床,用木柴给煤炉生火,厨房准备就绪时已近上午9点。短暂休息后,病人家属便会陆续提着菜来做饭。
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28岁的宜春小伙刘健辞掉了在杭州的工作,回到南昌。“外面的饭不仅贵而且比较油腻,我爸吃不惯。”因为吃饭的问题,刘健一度十分为难。“之前控制不好火候,现在好多了,其他家属和万大伯也会帮我。”刘健说,在来到“抗癌厨房”之前,他从未给父亲做过饭。“我爸现在心态很好,他还夸我做的饭好吃。”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明白病人家属的难处,病人家属也理解他们。刚开始,大家来炒菜是免费的,“后来家属们提起‘老板这样搞,我们也不好意思,是不是可以收点费’。”万佐成说,为维持基本的水煤开支,也为了让病人家属安心,他们开始收取较少费用。炒菜一块钱、炖汤两块五、米饭一盒一块钱。“我们不图赚钱,能帮到人家,人家也很感谢我们,就很快乐。”熊庚香说。
“做到做不动为止”
老两口记不全所有人的名字,但每一个来过“抗癌厨房”的人都记住了他们。“有个病人四五十岁,病情到了晚期的时候要回家去,他在回去之前一定要来我们这里坐一下,谢谢我给他的帮助关心。当时我们都哭了,后来才知道,他回到家里就走了。”这个患者让夫妻俩印象深刻,也更坚定了他们要一直做下去的决心。
为了让病人按时吃上饭,老两口每天都是等做饭的家属全部离开后,才顾得上自己吃饭。大多时候,下午3点多才能吃上中午饭,晚饭则更晚,9点多钟是常态。“我们两人没什么开支,老头不喝酒不抽烟,每天简简单单吃个饭,一天二三十块钱就够了。”熊庚香说现在的日子很充实,他们愿意和大家聚在一起。谈起丈夫,她满脸骄傲:“炉子他自己会搞,好会做事的,很聪明。”对于妻子,万佐成充满了愧疚:“我没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她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还跟着我在这里干这个事,很辛苦。”
2019年下半年,老两口关掉了经营十几年的油条摊,但没有关掉“抗癌厨房”,也没有回到子女身边颐养天年。“改善伙食也好,聊天倾诉也罢,只要能让大家生活好一点,我觉得就值了。”万佐成说,他们会一直坚持下去,做到做不动为止。
如今,政府已经拨款为他们装修了厨房并补贴房租,平时也有义工会过来帮忙。很多病人家属离开时把电话号码留在墙上,邀请夫妇俩日后到家里做客。被油烟熏得发黄的一面墙,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匆匆来去,有的人走了没再回来,有的人隔一段时间还会相见。小巷的烟火里,五味人生仍在继续。
感动事迹观后感篇7
倔牛蒋传春
倔牛蒋传春。敢于创新的戒毒所长,七年来他倡导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业立人,让戒毒人员出去不再进来,把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变成心灵再造的学校。
熊猫爸爸陈玉村
熊猫爸爸陈玉村。几十年来,他同照顾自己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与熊猫无语相伴。73岁高龄的他,仍然工作在一线,想陪大熊猫走到最后。
最美睡姿李金龙
最美睡姿李金龙。端着盒饭睡着的照片背后,是在抗洪前线4天3夜的坚守。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最美不是光鲜华丽的外表,而是赤忱为民的丹心。
好姐姐刘美
好姐姐刘美。一个80后自闭症康复治疗师,11年来她为1000余名自闭症儿童及家长提供康复训练和咨询,为100余名教师提供培训,带动了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
胶鞋书记庞启渊
胶鞋书记庞启渊。一个深入一线摸底走访,精打细算制定规划的第一书记。他是村民口中的胶鞋书记过细人,更是乡亲们心里温暖的自家人、脱贫的领路人。
碑林长征张崇鱼
跨越世纪的碑林长征张崇鱼。从满头青丝到白发染鬓,他发出3000封信,走过70万公里,找到了13.8万老红军的资料,推动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
筑梦人王春
南海岛礁上的筑梦人王春。天命之年扎根西沙岛礁,他用了两年时间让渔民家喝上淡水、亮起电灯、通上环岛路,让祖国的最南端,渔民安居乐业,海鸟繁衍栖息。
守边老人魏德友
守边老人魏德友。驻守边疆长达半个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76岁的他住土屋、喝咸水,与星月羊犬为伴,与风雪饿狼较量,被称为边境线上活的界碑。
80后村医贺星龙
80后村医贺星龙。他是一名村医,驻扎贫困乡村16年。乡亲有病,他24小时随叫随到;付不起药费,费用他能免则免。乡亲们说他比亲儿子还亲。
公益达人刘天明
公益达人刘天明。他是一位农民工志愿者,16年来,众筹助学金350多万,帮助留守儿童300多名,成为外来工榜样,带动了更多普通劳动者投身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