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迹材料写作中突出人物的创新思维和前瞻眼光,引导读者勇于尝试和探索,事迹材料应当以精湛的文字揭示人物高尚品质的璀璨光辉,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校先进事迹材料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家校先进事迹材料篇1
坚韧执着励精图治。丈夫去世后,张桂梅只身去了祖国西南边陲的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并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在任教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为贫困的学生和简陋的学校出钱出力,又当老师又当母亲,不留余力的细心照顾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起居,为了学生们能够走出大山,她励精图治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免费女子高中,她主动带头免费为学生们补课,因操劳过度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长期拖着病体就算腹部长了肌瘤,也忍痛站在讲台上,只为孩子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她还义务担任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她十年如一日,从未退缩,从不言弃。天道酬勤,在她的不断努力和坚持下,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她的到来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一生。
勤俭节约无私忘我。张桂梅在贫困山区任教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和慈善事业中。在学校里,学生没有钱吃饭,她拿自己的钱给学生;学生没有衣服穿,她拿自己的衣服给学生;学生生病需要看病,她带学生看病并自己掏医药费。总之,只要学生们缺什么只要她有,她都能解决。在儿童之家,她义务成了众多孩子的“妈妈”,一把屎一把尿不分昼夜的照顾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维持儿童之家,她把自己有的能用的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用,并利用空余时间到处筹措资金。然而她不是万能的,她自己并不富裕,她只舍得吃馒头青菜面条,衣服也是好心人给的,她省下来的钱都用到了教育和慈善事业中,自己未留下一分一毫。
家校先进事迹材料篇2
我是一位乡村医生。为四周的乡亲们作预防保健,治病疗伤工作。我拖侧重度残疾的双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务于社会,不但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却是那样的出色。
19xx年,一场萧瑟的秋雨后,我不幸得小儿麻痹后遗症,从此就再没有站起来走过一步路。清贫的家境,苦闷、旁皇、无助乃至失看伴随我度过了本该是无忧无虑,从满天真与童趣的童年。
或许是命不当尽,上天固然没有给我一双健全的腿脚,却赐予了我能吃苦刻苦而又发奋图强的好父母,我们真情无私的庇护,不向苦难低头的宝贵品质,还有那些好心村民对我的真诚鼓励和开导,使我逐渐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别是看书学习,驱走了我心中久积不散的阴霾,感遭到阳光的明亮和灿烂。
一九xx年的夏天,我开始尝试着自学。家里有《小人书》和一本撕的没有部首的《新华字典》。我就把《小人书》上的字一页一页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后把拼音标到《小人书》字的旁边,然后一遍一遍的往读。不到半年我就熟悉一千多字。以后,我借来旧课本开始依照课本学习。
这就是我自学的开始,从a o e开始念起,从一笔一划开始写起,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算起。学习使我过于单调无聊的生活中有了乐趣,固然这背后要付出比凡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劳。
学习更给我打开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对生存和生命进行深进思考的营养,特别是我知道了很多残疾人的人生经历,贝多芬、保尔、张海迪,他们也是残疾之躯,处境也非常艰巨,但是他们没有由于身带残疾就失往对生活的勇气,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迷茫不振,没有回避现实,而是英勇地直面人生,昂开端,挺起胸,自立自强,向命运挑战,向不幸抗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震动着我,感染着我,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逐渐内化为我的人生信条:固然身患残疾,但也要奋发努力,争取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不成为社会包袱、不成为家庭拖累的人。张海迪不是说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生活和克服困难的气力吗?那末小小的我就要为了本身站起、改变命运而刻苦学习。就这样,白天苦读,夜伴孤灯,七年辛劳自学,我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
知识照亮我前进的航程,信念赋予我攀登的勇气。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乡村,远赴千里之外的省会石家庄,自费在一所医学院跟班学医。
我想做一位医生,为老百姓治病疗伤,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石家庄学习了的三年里,我没有回过一次家。环境变化和身体残疾给我带来了很多困难,作业的压力我要坚持顶住,迎头遇上。平常生活中,上楼下楼、打饭打水、洗衣服、上厕所等一些琐事,对一个健全人来讲是举手之劳,可是对我而言却是何等的艰巨。但我没有在困难眼前畏缩,依然以坚韧挺过每件难事,用微笑迎接每个拂晓。
我的学习成绩在全系也是很优秀的,教授们对我的经历既感到惊奇又很是赞美。惊奇的是我的自学历程,赞美的是我虽是自学,但成绩却一点也不比正式参加高考学生的成绩差。xx,xx年我连续两年被学校授与优秀学生的荣誉。
家校先进事迹材料篇3
欧xx,女,侗族,1966年8月出生,20xx年3月进入东锰集团从事压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十几个春秋。
工作中,欧xxx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学习,勇挑重担。该工种因长期与溶液、黑水打交道,难度大,任务重,不少青工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纷纷调离,唯有她坚守如一,熟练掌握了压滤的工艺、操作流程及各种事故、黑水的处理办法。身为粗压班班长的她总是身先土卒,对每一位新成员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多年经验、心得传授给大家。在她带领下的粗压班工作质量总是一流的:压出桶数最多,压出率最高,黑水出现最少,也从未出现过溶液质量事故,她多次被东锰集团评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所带领的班组也多次被评为"先进班组"。
欧xx某某同志时刻以以科学的发展为指导方向,刻苦钻研技术,敢于追根问底,勇于创新方法。经过多年压滤工作,她积累了不少独到的经验,积极建言献策。20xx年2月,春节返厂时,该同志就又提出了一条节能增效的建议:重建溶液管道,溶液通过一次硫化池再压一次。总厂采纳了该建议,对溶液管道改进后,以前压滤车间每个班都要积4-5桶溶液压不完,现在能够全部压完,不仅缓解了二压的压力,减少了黑水,而且提高了溶液质量,完全能满足电解车间的需要。
欧xx顾大局、识大体,乐于奉献、不计得失,在她的身上充分展现了当代主人翁精神。家境贫困的她与丈夫十几年来还一直租住在一家家舍。丈夫20xx年因腰椎间盘突出失去了劳动能力,20xx年3月又摔断了左腿。父亲因肝腹水去世、女儿因婚姻问题患精神病等系列问题纷至沓来,生活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她更是雪上加霜。可是她从未因此而倒下,在厂里经济最为困难发不下工资的时候仍坚守岗位,用柔弱的肩膀,一头扛着风雨飘摇的家,一头挑起金融危机中的厂。
欧xx事事为别人着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讲团结、讲协作,处处关心同事。虽然自己家庭生活变故多,但她从来不怨天尤人,相反还经常帮助别人。因为生物钟的关系,大家最怕上晚班,她总是体贴地把这样的时间多分些到自己头上,却从未因此而多要报酬。救助困难户时,还欠着外债的她总是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让给了最需要的同事;每一次评优表模,她也总是本着鼓舞士气、调动积极性的.思想出发,把到手的名额让给新人……
欧xxx就是这样一位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的员工;欧xxx就是这样一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技术员;欧xxx就是这样一位柔弱坚韧、以厂为家的女人;欧xx就是这样一位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考虑到自己的班长。欧xx只是一个平凡的东锰人,可是在她的身上,却彰显着对工作的狂热、对事业的追求、对理想的坚守、对他人的关爱。她的身上,不正激荡着我们所倡导的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主人翁精神和自强不息、达观豁朗的。人生态度吗?
家校先进事迹材料篇4
书记就关心爱护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使他们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昂扬斗志、旺盛精力,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们勇敢“逆行”、连续奋战,有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书记多次强调要关心关爱广大医务工作者,体现了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深切浓厚的关爱,也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再接再厉、全力以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医务人员是最美的“逆行”英雄,也是平凡的血肉之躯。他们是拯救生命的天使,也是生活中的人妻人母、人夫人父。处在疫情防控一线,与疫魔短兵相接,他们冒着极高的被传染风险、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任务。攻坚时期,保护好医务人员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学习贯彻书记重要指示,构筑一个坚固可靠的“大后方”,让白衣战士心无旁骛地在一线冲锋陷阵。
病疫无情,人间有爱。这是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务人员们承受着极大的心理负荷,同时又面临着治愈患者、打败疫魔的焦灼与重压。前方要加强人文关怀,配备心理疏导力量,为医务人员提供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心灵小站”;要润物细无声,提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加强对解决医务人员实际困难的关爱……着力从细节处、微小处给予医务人员关怀和尊重,努力做好各项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战斗还在继续,英雄仍在阵前。广大医务人员为遏制疫情蔓延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更是全社会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题中之义。让我们向白衣天使们致敬,共同祝愿他们春暖花开日、平安归来时!
家校先进事迹材料篇5
“只要有他在,我们紧张的心情就会变得镇定,忙乱的工作就会变得井然有序。”这是恰热克镇卫生院全院医护人员对他的评价。同事们口中的他,就是2019年1月到恰热克镇卫生院工作的麦麦提尼亚孜·吐尔孙院长。一个刚到卫生院工作一年的院长是如何做到全院工作者的信任的?广大患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形势十分严峻,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防控疫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无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一线,无数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他们不计报酬、无谓生死。他们的事迹平凡而又熠熠生辉,他们是人民的英雄。莎车县恰热克镇卫生院院长麦麦提尼亚孜·吐尔孙同志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麦麦提尼亚孜·吐尔孙,男,197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是莎车县恰热克镇卫生院院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舍小家顾大家,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亮丽风采。
这个冬天一场肺炎让我们止步,而作为恰热克镇卫生院的院长麦麦提尼亚孜·吐尔孙的脚步却从未停止。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无论是下村进行现场指导,还是入户走访了解返回人员摸底工作,哪里有应急情况,哪里就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疫情就是命令。自1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启动自治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上级单位要求所有卫生院要做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工作。恰热克镇卫生院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院长麦麦提尼亚孜·吐尔孙第一时间通知本院所有医护人员全部返回工作岗位,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并且迅速成立了以他本人为组长的应急防控小组。
防控就是责任。当天回到工作岗位后,麦麦提尼亚孜·吐尔孙立即开展相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检查所有防控物资,对有些欠缺物资尽量想办法多地采集。组织全院的医务及后勤工作人员学习如何防控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为了及时了解疫情和做好防控工作,他带领卫生院组织各种疫情防控培训活动,掌握返回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密切接触者的变化,每天亲自到恰热克镇辖区的21个村了解疫情防控情况,防控工作的每一细节他都亲力亲为。为了激发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每天主动带着医护人员做好医院内的消毒,经常到预检分诊台要求值班人员做好发烧病人的登记统计,同时配合镇党委、镇政府一起到村、到户做好返乡人员的医学观察。同时亲自去慰问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坚守在各卡点、村卫生室开展防控工作的医护人员们。他经常对同事说,感谢大家一段时间以来的辛勤工作,希望大家继续守好岗位,尽职尽责,以对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打好疫情防控主动仗、精准仗,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因为我们就是一家人,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要为我们的家、我们的亲人负责。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走进办公室,同事们跟他开玩笑说:“你终于舍得从一线卡点回来了!”是的,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恰热克镇卫生院院长麦麦提尼亚孜·吐尔孙一直牵挂着疫情防控。他用干瘪的手抹了一下略带湿润的眼角,深情地说:“现在武汉很困难,国家很困难,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只是想尽一份微薄之力守护好恰热克镇这一方土地,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无论是下村督导进行现场指导,还是入户走访了解返回人员摸底工作,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面对防护物资不够用、自我防护措施不到位以及自身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他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毅然决然地奋斗在抗疫一线,挨家挨户进行摸排,逐个量一遍体温才算放心。村民们都这样说,只要有他在,我们的心里就多一份踏实。
心系人民,以“院”为家。从防控工作开始到现在,他没有休息过一天,新年也留在医院里二十四小时值班,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加班不分节假日,很少能够回家照顾自己的妻儿老小。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他始终坚守岗位,践行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麦麦提尼亚孜·吐尔孙同志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奋斗。他就像是一面鲜艳的旗帜,带领大家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面对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他信心满满的说到:“没有战胜不了的疫情!相信大家一起手拉手、心连心,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家校先进事迹材料篇6
记河西务镇小沙河村支部委员刘泽超
抗击疫情先进事迹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刘泽超心中的座右铭,自2005年12月他当兵入伍开始就始终把人民军队当做锻炼自己的一个大熔炉,深学苦练,历练意志,2007年10月,他通过部队组织严格审查成为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退伍后,刘泽超参加了2018年小沙河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并在小沙河村全体党员和群众的信任中当选了村支部委员。
2020年春节之际,正当家家户户喜迎新春,全家团聚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状病毒肺炎打乱了新年的节奏,就在大年三十的这天,大队党支部接到上级指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防控疫情方案,32岁的年轻干部退伍军人刘泽超同志第一个勇敢地站了出来,承担起坚守卡口的任务,为了全村百姓的生命安全他不分昼夜,顶风冒雪,坚守岗位,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彰显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军人豪情壮志。
其实在他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心酸和无奈,由于疫情在不断地加速蔓延,加上村里排污管道后续工作尚未完成,雨雪交加的天气里,道路湿滑,泥泞不堪,无法出行,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用餐成了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刘泽超同志主动承担起为五保户老人送饭的任务,保证按时把热的饭菜送到老人家中并问寒问暖,了解健康状况,为他们讲解防控疫情常识。
疫情无情人有情。按照上级政府要求,返回务工人员必须隔离观察并配合测量体温。一次当本村人员刘某从湖南返回家中出现高烧,在这非常时刻,面临着风险,刘泽超坚定信心带头与工作人员去刘某家中测体温,查健康状况,耐心向隔离人员讲解疫情隔离期间必须戴口罩,不准外出等,安抚他耐心等待隔离时间,最可贵地是还为隔离人员购送生活用品,从而降低了隔离者的抵触情绪,使刘某顺利度过了隔离期。
疫情期间刘泽超的父亲当了志愿者,家有一位常年有病的母亲,还有7岁的儿子,当疫情日益严峻的时候,儿子突然得了肠炎又拉又吐高烧不退,本应休息带儿子去看病,别人劝他休息,但是被他谢绝了,他说我是一名军人,疫场就是战场,国家需要我,老百姓需要我,他义无反顾地坚守在岗位,儿子只有妻子一人照顾。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风里雪里他始终如一,坚守卡口防控第一线,克服重重困难,认真负责,守卫着人民群众的安危,时刻按照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退伍不褪色,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的行动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也激励着所有人战胜疫情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