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目标设定应具体明确,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努力的方向,提前撰写教案是优化教学资源使用的重要步骤,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p37-38及做一做、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二、教学新授
1、(出示刚才学生从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4、练习:书p39(1)
直角、锐角、钝角生活中处处都有,请你找一找,说一说。
除了书上的,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5、师:刚才我找了直角、钝角和锐角,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来创造直角、钝角和锐角。
(纸片、小棒、活动角等材料)
6、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的直角、钝角和锐角。
7、练习:书p39(2)连线
1)全体独立完成
2)校对
8、画角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锐角、钝角,那么怎么来画锐角和钝角呢?你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试一试。
9、让学生自由尝试
10、汇报,展示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得是什么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钝角和锐角的?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揭题:锐角和钝角)
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后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三位数的数法
教学要求: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提问: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位是几位数?
2、 按照10、20、30、、、、、的规律要全体学生数到90,再数91、92、、、、、、99。再加上1所得的和是几位数?
3、 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 新授
板书课题:三位数的数法
1、 教学例子1
(1) 出示小木块,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教师板书:10个一是十。提问:十里面有几相一?
出示十个木块一条的实物或图片,一十一十地数,从10 数到100,提问:一百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板书:10 个十是一百。
(2) 出示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说明数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
板书:10 个一百一千。
(3) 全班同学齐读教师板书的内容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相互紧邻的邻居,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4) 让学生看课本例子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板书:一-----十------百------千。
10 10 10
(5) 小结: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2、 教学例子2
用计数器帮助数数
(1) 出示计数器,让学生说说从右往左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重点认清千位在右边第几位,与哪一位相邻。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个位上拨珠,学生回答表示的数是多少。
(2) 教学例2的(1)
借助计数器,教师拨珠,学生装数数,从一百起,一百零一、一百零二、、、、、、,当数到一百零九时,提问:“在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10个一是多少?这时该怎么样拨珠?”“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么样变化的?接下去怎么样数?”
当数到一百一十九时,要注意各个数位上的变化情况。
(3) 教学例2的(2)
要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九十八,边拨珠边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提问:
“个位上再加上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是多少?应该怎么样拨珠?
“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向百位进一吗?“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教师还可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那么二百九十九加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加一是多少 ?、、、、、、九百九十九加后面的数是多少 ?
3、 小结:掌握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根据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三、 巩固练习
课本第30页“做一做“习题
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教师巡视后订正。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p8 ~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继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 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能力,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一定要比( )小。
二、 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4)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数出10000以内的数,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认识计数单位“万”。
2、会写、读10000以内的数(不含0),说出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3、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对两位数的数位也都有所了解。本单元将认数的范围扩展从两位数扩展到四位数。学生将认识万以内的数,并会万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读写是进一步的学习万以上数的读写法的基础。因此要切实的学好本单元,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0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家电用品及其价格。复习最高位、各数位的意义等。
2、学生试读更大的数。(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由课题想到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活动2【活动】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4
1、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数小方块)(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2、(用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3、练习数数(课本第75页第2题)
4、感受身边的数(一万)
(二)数位顺序表
1、“万”所在的数位是“万位”,之前还认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摆一摆:小组合作,把5个数位进行排序。
3、数位顺序表,从右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4、练习
(三)教学例5
1、课件逐一出示小方块,让学生数;最后所有的小方块加在一起有多少个?
2、用计数器拨出这个数,并写数和读数。
3、说出这个数的组成。
活动3【练习】三、巩固练习,知识考查
大考验——寻找密码
1、第一关【读一读,说一说】(课本第75页第1题)
提示1:密码是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5。
2、第二关【拨一拨,数一数】
要求:同桌两人比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1)十个十个地数,从1260开始往后数5个数
()()()()()
(2)一百一百地数,从3700开始往后数4个数
()()()()()
提示2:十位的数字是3的3倍。
3、第三关【听一听,写一写】
老师报数,你来写。
1313 3258 4735 9999 10000
提示3:百位和个位的数字相同,它们的和是4。
密码门打开,感受生活中的万以内的数
活动4【练习】四、课堂小结,知识比赛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知识?
2、知识比赛(练习纸)
(1)从()边数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三位是()位,第五位是()位。
(2)5236是一个()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3)由3个一,5个十,6个百和8个千组成的数是()。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 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 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 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 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列式:9×4=36(千克) 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 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从课堂设计上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回忆讨论把学过的应用题一一列举出来,再经过分析、解答、变换对已经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更加清楚,又通过分析、比较、判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达到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课不好上,提起做练习,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习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习,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习,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习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比较熟悉,我重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抽屉的抽拉是平移现象,汽车运动是平移现象等,力争表达准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29页例1、例2,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同学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初步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按教科书第29页例1所示方块图制成实物或图形,并自制若干计数器供同学使用。
教学过程:
1.复习
(1)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后面数出5个数来。
①73,74,75,76,____,____,____,____,____。
②19,29,39,49,____,____,____,____,____。
(2)99是几位数?再添上一个是多少,它是几位数呢?
2.导入新课
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的数法(板书课题)。
3.新课
(1)教学例1。
先出示一个小木块,要求同学随着教师的小木块的逐个出示,一个一个地进行数数。当数到10时提问:
“十里面有几个一?多少个一是十?”
教师把十个小木块换成一个由同样多木块排成的木条。
提问:“能不能十个十个地数数?”
随着木条的逐个出示,同学一十、二十……地数数。数到九十时提问:“它加上一个十是多少?”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多少个十是一百?”
教师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个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然后说明,刚才数数是一个一个地数和十个十个地数,一和十是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今后数一些较大的数,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用红笔在“十、一”左边板书“百”。
教师把木块一层一层地出示,同学一百、二百……地数数。数的过程中教师提问:
“刚才数了几个一百,是多少?”
“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几百?”
当数到九百时问:
“九百里有几个一百?”
“再添上一层,就是几个一百?是多少呢?”
多让一些同学说一说。教师用红笔在“百”的左边板书“千”,并重述九百再添上一个百就是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的结语,让同学齐读一遍。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我们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互相紧挨着的邻居,所以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让同学看教科书第29页例1的插图,要求联想刚才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一百一百地数数过程,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是什么关系?”(10个一是十,我们就说十和一是十进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是什么关系?”
“那么千和百之间是不是也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随着同学的回答,教师在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板书:10
(即 千 百 十 一)
\ / \ / \ /
10 10 10
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表述这个关系,再让同学复述。
教师稍加小结: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今后可以根据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2)教学例2。
①出示计数器,让同学说一说每一档所表示的数位名称,要求从右至左按顺序回答。着重认清千在右起第几位,它和哪一位相邻。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找出千位。教师在千位上拨珠,让同学回答其表示实际的数是多少。
②教学例2的(1)。
出示例2的(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教师结合计数器的演示,边拨珠边数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拨珠过程要清楚,动作要慢一些。当数到一百零九时问:
“再加上一个珠子,个位上就有几个一?”
“10个一是多少,这时应该怎样拨珠?”
“看一看各个数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所以接下去要数多少?”
接下去数到一百二十(教法同上)。每个同学再拨珠数一遍。要求数数和拨珠速度一致,一开始可以数得慢一些。教师巡视,和时给同学协助。数完的同学可以和教科书第29页例2的(1)图对照一下。
③教学例2的(2)。
出示例2的(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百九十八。教师先拨珠并让同学数数。数到一百九十九时,问:
“个位上再加一个珠子,九十九后面就是多少?应该怎样拨珠?这时计数器各个数位上的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一百九十九后面的数应该怎样数?”
多让几个同学上前面拨珠演示,并数出后面的一个数。
“谁能说一说为什么是数二百而不是一百,不是向百位进一吗?”
再继续数到二百零六。
让同学再拨珠数一遍。教师巡视。
教学完例2后,教师提问:“一百九十九加一是二百。那么二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几百?三百九十九再加上一是多少?……”
4.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八中的第1~3题。
(1)“做一做”中的题。同学独立拨珠数数后,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同学数数情况。例如:
“二百九十九后面一个数应该怎样数?”
“和四百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等等。
也可以让同学判断数数中发生的问题,以便加深认识,例如:
“接着九百八十九后面的数是九百九十九,对不对?”等等。
对于数数掌握较好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提问。例如:
“谁能不用计数器,任选一题给大家数一下?遇到有困难时,仍可以请计数器帮助。”
(2)做练习八中的第2题。指名让同学说一说。
(3)数数接力竞赛。要求按横排数数,每排人数相等,可以拨计数器数。
竞赛开始,教师先在自身的计数器上拨一个三位数,每横排第一个同学立即小声地数出它后面的六个数来,并将数的第六个数拨在计数器上;下一位同学看清前一位同学计数器上的数再接着数出六个数……直至最后一个同学在计数器上拨出他数的最后一个数。数得正确且快的一排获胜。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拨在计数器上的数,找出数数中存在的问题,和时协助解决。
5.作业
练习八第1题(口头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