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浮力教案5篇

时间:2025-09-12 作者:tddiction

写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和学生引导的依据,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提前准备详细的教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水的浮力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水的浮力教案5篇

水的浮力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用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构建知识体系;灵活运用相关浮力知识解答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习难点

求浮力问题时阿基米德原理或浮沉条件的选用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1.阿基米德原理

2.物体的浮沉条件

(1)决定因素:物体浸在液体中,一般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___,一个是竖直向上的___,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决定于二者之间的大小关系。

(2)对于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浮沉(3)具体关系分析如下:

3. 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排水量=轮船和载满货物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

浮力: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典型例题解答:

?例1】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0.5n的水。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为止(g=10n/g)。求:

(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体的体积;

(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提示】(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2)因物体浸没,所以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可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3)因物体悬浮,所以盐水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相同。

?例2】把重5 n、密度为0.9×103 g/3的实心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处于 状态(填“漂浮"、“悬浮”或“沉在水底"),物体所受的浮力是 n,物体排开的水重是 n (水的密度为1.0×103 g/3)。

?提示】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可判定出物体的状态,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可求出排开的水重。

?例3】 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14-1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 )

图14-1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飘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

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

?提示】物体分成两块后密度保持不变,仍与水的密度相等.

三、达标检测

1.把重为5n,体积为 600c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10n/g) ( )

a物体漂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5n

2.如图14-2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满水,然后将甲、乙两球分别放人两个杯子中,甲球浮在水面,而乙球可以停在水中的任何位置,则三个杯子的总重量哪个大 ( )

图14-2

a.放甲球的杯子最大 b.放乙球的杯子最大

c.没放球的杯子最大 d.三个杯子一样大

3.将同一物体先后放入三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容器中,小球静止后如图14-3所示,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是 ( )

a.甲大 b.乙大 c.丙大 d.一样大

图14-3 图14-4

4.将体积相同的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c三个容器中,静止后的情况如图14-4所示,若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用fa、fb、fc表示,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fa<fb<fc b. fa>fb>fc

c. fa=fb=fc d. fa=fb>fc

5.一只苹果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为 n(g取10n/g),松手后苹果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6.(20xx·娄底)把重10n,体积为1.2×103c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是 .(填“漂浮”、“悬浮”、“沉到水底”)?

7.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①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② 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③ 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④ 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⑤ 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图14-5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

(1)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通过这一实验可以验证上述猜想 是正确的,猜想 是不正确的(填上面猜想的序号)。

8.如图14-6所示,重物a是体积为10d3,密度为7.9 ×103 g/3的实心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水中,始终未提出水面。若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要保持平衡,求作用于绳端的拉力f是多少?

水的浮力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水的浮力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10.9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f浮+f=g变形为:f浮=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即“称重法”。

表达式:f浮=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g物=_____n.

3.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_____n.计算f浮1=____n.

4.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_____n.计算f浮2=____n.

5.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_____n.计算f浮3=____n.

6.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_____n.计算f浮4=____n.

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浮的大小与ρ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ρ液单位为千克/米3,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v排=v浸=v物

b、“部分浸入”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0.6dm3,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称重法”

f浮=g-f(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水的浮力教案篇4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水的浮力教案篇5

教材分析:浮力是整个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复习浮力需要用到力、二力平衡、密度、液体的压强等知识,具有综合应用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具有多个知识点,既有演示实验,又有理论推导,既有原理,又有应用。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重点,掌握物体浮沉条件是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是关键。

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复习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复习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货船漂浮在海面上图片,提问:质量很大的货船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

出示课题:浮力复习??

二、复习过程

(一)、浮力概念,称重法测浮力

1、提出问题: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受浮力作用吗?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学过去很长时间,学生已忘记基础知识,很容易从一些错误的生活观念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提出此问题,再次引发学生思考。) 例一、 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牛,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牛。

引导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设计意图:通过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同时得到测量浮力的方法。)

2、出示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力。

对应训练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

(二)、物体浮沉条件

1、既然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为什么有的物体下沉,有的物体上浮,有的在水中静止呢?

2、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受力情况运动状态

f浮=g物 漂浮

f浮 > g物 上浮

f浮=g物 悬浮

f浮

对应训练2: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研究物体沉浮条件时做过一个小实验,他们将一土豆放入水槽中发现其在水中悬浮,然后将几枚大头针完全插入土豆中后发现土豆( )

a.下沉 b.上浮 c.悬浮 d.漂浮

(三)阿基米德原理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提问: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例2:如图是研究浮力问题的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图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两图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两图说明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

( )无关。

(4)( )、( )两图说明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影响浮力大小因素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通过这样一个实验题对比各图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同时也能看出浮力大小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对应训练3:1、下列有关浮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它所在深度无关;

b.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到浮力;

c.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d.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

2、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于什么?如何验证?

例3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测力计、密度大于水的塑料块、烧杯、小桶等器材进行实验,a、b、c、d 是四个步骤的示意图,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f4,此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两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求出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________ 被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为______________;如果关系式_______________成立,就可得到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按照如图所示的顺序测量,对实验结果又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记得f浮=g排,但结论是怎样得出已经比较模糊了,借此题目可以回忆实验探究过程,知道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最后比较什么物理量,并对实验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

对应训练4:金榜58页22题。

全班交流

(四)、阿基米德原理基本应用

对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分析、强调。特别是根据排水量求浮力。

对应训练:

1.一个6n 的实心物体,用手拿着使它刚好浸没在水中,此时物体排开的水重是10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___n.

2、一艘轮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100000牛,它的排水量是多少?

3.体积相等的实心铜块、铁块和铝块,分别浸没在盐水、清水和酒精中后受到的浮力( )

a.都相等 b.铜块最大 c.铁块最大 d.铝块最大

4. a、b、c三个物体体积相同,在水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三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是()

a.fa >fb > fc b. fc > fb > fa

c. fb > fa > fc

d. fa = fb = fc

(五)由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关系判断物体浮沉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得出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关系,并板书 对应训练:金榜53页2题

三、小结

四、教学反思: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设置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题目复习基础知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我不断加入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多角度考察同一知识点。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对时间把握度不够,到最后一个环节时,时间剩余很少了,只是简单对了下答案,没有进一步延伸。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