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和学生引导的依据,在教案中设置适当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不足之处,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水的浮力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水的浮力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填“>”“=”或“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水的浮力教案篇2
浮力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 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3.会熟练进行浮力的相关计算。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有关浮力的综合计算。
复习流程:
考点知识的梳理→解题方法→重难点例题详解→习题练习
(一)考点知识梳理:
1. 浮力(f浮)
(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说明:①浸入包括全部没入或部分没入液体中两种情况。
②浮力的施力物:液体或气体;
受力物: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③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产生原因:液体(气体)对浸入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即f浮?f向上?f向下
?g物?f拉
(3)用测力计测浮力的原理:f浮
2.浮力的大小
(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四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3.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或气体受到的重力。
?g??gv (2)公式:f 浮排液液排
说明:
?g??gv(1)在气体中时,f 浮排气气排
vv (2)注意公式中的v排,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当物体全部浸入时,v。 排?物排?物
4. 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
?g??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 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5. 浮沉条件及漂浮条件的应用:
(1)潜水艇:下潜和上浮过程中,其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未露出水面),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其上浮或下沉。
(2)气球和飞艇:靠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浮力来实现其上升或下降的。
?g?g (3)轮船: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应满足f。 浮船货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使用时是漂浮在液体表面上的。
6.浮力与密度
浮力的问题可涉及多个知识点,其中与密度知识的联系最为常见,如定性比较物体、
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也有定量计算物体或者液体密度的综合计算题型,常用到下面的`一些公式进行计算:
f浮??液gv排f浮?g?f拉
(二)解题方法: 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主要两种方法)
(1)受力分析: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力和 力的作用,若,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此时 ;若,物体下沉,最终沉在底部,此时有f浮=;若,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2)密度分析:
若ρ物>ρ液,物体 ;ρ物
点拨:判断浮沉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比较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这个地方的浮力是物体的最大浮力,即浸没在液体中的浮力;第二种是比较物体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这里指的是物体的密度而不是组成物体的物质的密度。
板书设计:
浮 力 复 习 课
1.浮力的计算方法:(1) f浮=g-f'(称重法)
(2) f浮=g排=ρ液??mvgv排 (阿基米德原理)
(3) f浮=g(漂浮、悬浮)
(4) f浮=f上-f下 (压力差)
?g??2.物体的浮沉条件:当f或?,物体上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漂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悬浮 浮物液物
?g??当f或?,物体下沉 浮物液物
(三) 巩固拓展: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
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
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 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2.体积相同的三个球a、b、c,在水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个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3.一物体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是4.5牛,当把物体
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5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受到的浮力是牛。
4.密度为0.9×103kg/m3 ,质量为8.1千克石蜡,放入足量水中,石蜡受到的浮力多大?
(四) 链接加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2、体积是50cm,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酒=0.8×10kg/m)
3、某人用绳子将一物体从水面下2m深处的地方匀速提到水面0.5m处的过程中,人对物
1体做功为54j.当将物体拉到有体积露出水面时,让其静止,此时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为5333 牛,浸入水中
40n.不计绳子的质量,忽略水的阻力,求物体的密度.(g取10n/kg)
4、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牙膏皮(可放入试管中)、烧杯和水。请你测量牙膏皮的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水的浮力教案篇3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水的浮力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掌握测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课前回顾
1.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_______________都有压强,在_________________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______________,同种液体内部压强随_______________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___。不同液体内部压强还与______________有关。
2.压强的定义式:
3.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
4.什么是深度:
三、互动探究
(一)什么是浮力
说出你的感受:将小瓶子轻轻的压入装有水的大瓶子中,你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画出乒乓球漂浮在水面时的示意图
3.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你能确定浮力的方向总是
4.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浮力。
活动1怎样测出浮力的大小呢?
1、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个物体,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1把重物浸入水中,再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示数变____________,这个变化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方向_____________,浮力的大小与f1和f2有什么关系
3、浮力大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活动2
1、将瓶口朝下(不要盖瓶盖),放入乒乓球,压着球向瓶子内倒水。你看到乒乓球__________________,将瓶盖拧紧,重复刚才的实验,你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浸入水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液体压力的示意图。
3、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物块上表面所处的深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所以物体上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压力__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下表面受到的____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压力。所以物体受到液体给他___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的合力,这个合力就是浮力。
4、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_________和向____________的压力_____________ 产生的。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3
1、提出问题: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猜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完成p87填空
4、结论: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_____________有关,跟液体的_____________也有关。全部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跟浸入液体中的_______________无关。
四、过关测试
1.重20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时减小了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
a、20 b、8 c、28 d、12
2.一切_______________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______________的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_。
3.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_________物体上表面受到_________ 的压力,这个压力___________就是浮力。
4.物体重为g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入液体中,测力计示数为f,则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___________。
5.弹簧测力计下吊着重为14.7n的金属块,当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8n,则水对金属块的浮力为_________n.
6. 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当是( )
a.f1 b.f2 c.f3 d.f4
五、中考连接
1、将一橡皮碗压入水底,并使其紧贴容器底部,则皮碗浮力(选填“受到”或“不受”)
2、将一物体压入水中某位置,使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向上压力为19.6牛,向下压力为14.7牛,则物体受到浮力牛。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为14.7牛,把它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秤示数是9.8牛,则此时金属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是牛。
4、轮船、鸭子等浮在水面上,是由于受到水竖直向的力,而在水中搬石头感觉石头感觉石头变,也是由于石头受到了的作用。
5、如图所示,一个重为0.2n的小球被线拉住而浸没在液体中,如果它受的浮力是1.8n,则线对球的拉力是( )
a.1.8nb.1.6nc.0.2nd.0n
6、做研究浮力的实验中,
(1)测量浸没在水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步骤如图
①细线把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如图所示,测出该物体所受重力g=1.2n;
②把该物体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物体所受浮力f浮=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一个长方体浸在液体中,进行比较,你会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因为ha__________hb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所以pa__________pb ,(根据p=ρ液gh可知)
所以fa__________fb ,(根据f=ps可知)
8、往容器中注入一些水,如图所示,a、b是能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b、b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c、c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d、d物体一定受浮力作用
9、把一沉在水中的铁块从不中匀速拉出来,在铁块被完全拉出水面之前,手对铁块的拉力大小( )
a 一直不变 b 不断变大
c 开始不变,后来不断变大 d 开始不变,后来不断变小
水的浮力教案篇5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浒苔的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