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的教案最新7篇

时间:2024-06-01 作者:Trick

优秀的教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实践能力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物理的教案最新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的教案最新7篇

物理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会使用电能表正确读数,能结合实例理解电功。

2.经历对电功的探究,体会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提高思维变通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节约用电的意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功的概念

难点:对电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场景:思考家庭中一个月需要交多少电费?由学生的回答引出交多少电费的依据——供电部门通过电能表来计算电费。提问学生对电能表了解多少,由此引出课题——电能表与电功。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介绍电能表的概念,并实际展示电能表,引导学生思考电费的多少表示什么?电费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结合电子式电能表,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思考表上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教师介绍含义并强调额定电压和基本电流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电能表的读数,介绍电能表的计量单位,学生总结供电部门计算电费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家庭中交的电费不一样,引出电功。教师可以列举点亮的小灯泡、给电热器通电、给小电动机通电、给电视机通电等例子,让学生思考电能转化为哪些能。学生总结是因为电流做了功,所以才有了能量的转化,即电能的消耗,得出电功的概念。

教师讲解电功的表达式,强调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并补充它的推导公式,即通过欧姆定律得到的变形公式,注意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在一定时间内,电流做的功越多,灯泡就越亮)

设计并进行实验:1.将两个电阻不等的白炽灯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压表的示数;2.将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流表的示数。

实验分析:串联时,通过灯泡的电流相等,电阻较大的电压越高,灯泡越亮;并联时,通过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电阻较小的电流越大,灯泡越亮。

介绍电功的单位:

国际单位:焦耳,符号为j,1j = 1vas;常用单位:千瓦时,符号为kw·h,1kw·h=3.6×106j。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教材中习题,小组内完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课后思考电功已经会算了,那如何计算电功率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板书设计

物理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3.板书设计(配合教学过程,板书如下)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体能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动能——运动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物体具有的能。

4.想想议议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飞机失事,是由于飞鸟碰在飞机上,飞鸟为什么能使飞机失事?

(2)在一空战中,飞行员觉得旁边有个东西跟着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来是颗子弹,这种情况可能吗?子弹为什么不伤飞行员?

(3)楼顶平台上放一块砖,砖对平台有没有重力势能?对地面有没有重力势能?

(将这3道题,预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运动是相对的,飞鸟相对于飞机速度很大,故动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坏机内的人和机器;子弹相对于飞行员,速度为零,动能为零,故飞行员抓住子弹就像我们平常拿起铅笔一样;高度也是相对的,砖对平台没有高度,故没有重力势能,砖对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势能)

5.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思考和解答以下问题。

(1)除了课文中讲过的,再分别举出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具有势能的实例。

(2)说明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①在海上行驶的轮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③空中飞行的子弹;

④拉长的弹弓橡皮条。

(3)把废钟表或废玩具里的发条拆下来看看它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发条拧得紧些钟表或玩具走的时间就长些?

物理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过程与方法: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器材】

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一)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解疑合探(一)

1、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看教材p3.

2、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称为物态变化

设疑自探(二)

1、什么是温度?符号?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3、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5、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6、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解疑合探(二)

?演示〗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物理的教案篇4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12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物理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伏安法测电阻,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学会正确选择电压表量程,并用试触法确定电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电路图,并且比较各个电路图的优缺点,从而确定本实验用哪个电路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热情,产生探测未知电阻阻值的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科学态度,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二、设计思路

用伏安法测电阻属于欧姆定律变换式的具体应用,对于加深学生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综合使用初中常用电学器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问题后,由学生设计实验,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应该用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好处是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设计出实验表格;第二部分准备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实连接图如何连接,并根据实物图说出实验中的注意点,为下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第三部分开展实验,先进行定值电阻阻值的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第四部分,仿一仿,开展实验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的`测量,讨论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从而分析出小电灯不需要求平均值。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设计电路和表格。

2、难点:分析出灯丝电阻受温度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

每组配备干电池两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件,待测电阻一只(5欧或10欧,其电阻值用不透明白胶布粘封,并标以rx字样。要求学生暂不揭开。),导线若干条,小灯泡(2、5v)。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忆一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学中的一条什么重要规律?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如何写?(学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师:怎样利用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引出本节。 板书:(第四节 欧姆定律的应用 测电阻)

(二)进行新课

(“动一动”)

1、设计实验

(1)测量电阻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说看,你准备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板书:(一)测未知电阻rx

答:用电压表测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通过它的电流。

(2)问: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板书:实验原理

答: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计算出它的电阻。 板书:r=u/i

(3)问:根据同学所说的方法,你们能否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板书:实验电路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张电路图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电路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哪幅电路图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实验中总是有误差的,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应该怎么办?联系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器材,如何改进?) 投影正确的实验电路图

(“考一考”)

师:滑动变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投影:①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多次测量取平均植,减小误差。②保护电路

(“探一探”)

2、实验准备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板书: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2节)、电流表、待测电阻r 、滑动变阻器、开关、电压表、导线若干 (投影)

检查和认识自己小组的实验器材。注意认清哪个元件是待测定值电阻rx。

(2)设计表格 板书:设计表格

提醒:要测哪些物理量?计算什么?表格需要几列几行?

学生设计,教师巡视,实物投影并作出评价,强调表格的规范,并让学生完善自己设计的表格。

问: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为了计算方便,可以调节电路中的电流为整

数值(投影完整的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电压

u/ v 电流

i/ a 电阻

r/ Ω 电阻平均值

r/ Ω

(3)连接实物图(根据所设计的电路图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到屏幕上将电路图连成实物图,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是否正确,若有错误的地方,请同学们纠正。

(4)实验注意点 板书:实验注意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学生要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的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2)滑动变阻器应该一上一下接,实验前将阻值调到最大处(3)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 (投影)

(5)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电阻值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要连

接正确。电压表使用0~3伏量程,电流表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②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观察电流的示数为0、1a,0、2a,0、25a时电压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③根据记录的三组实验数据分别算出未知电阻的三个值。为了减小误差,算出电阻的平均值,作为被测电阻的阻值。

④实验要求:积极动手,按要求操作,记录数据、计算结果要实事求是。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

以上内容,边讲边投影

(“做一做”)

3、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巡视,指出学生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地方

(“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实验规范 准确 迅速

4、分析与讨论

实物投影学生的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rx上的封条,核对自己测试结果的正确性。

思考:你测量的电阻值为什么和定值电阻上标出的数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实验电路和仪表造成的误差。

(“议一议”)

分析:1、为什么电阻两端的电压变了,通过它的电流也变了,电阻几乎没变?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电压和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仿一仿”)

小电灯也有电阻,将待测电阻r换成小电灯,仿照刚才的实验测小电灯的电阻。

注意:加在小电灯两端的电压不要超过小电灯上所标注的电压

实验时,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

板书:(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汇报测小电灯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

2、为什么小灯泡阻值变化比较大?

这似乎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优点矛盾,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电灯的灯丝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进行工作的,电灯越亮,灯丝的温度就越高,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温度影响较大,有的几乎部首影响)

问:对于小电灯的灯丝,他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电灯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义?表格中还有必要写平均值吗?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检查仪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摆放。

(三)课堂小结

(“谈一谈”)

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如何去测量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和小电灯的电阻,并且根据所测出的实验数据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实验报告。

(五)说明:本节实验要引导学生按实验的目的,完成电路设计、器材选用、实验步骤、设计表格等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六)板书设计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测未知电阻rx

1、原理:欧姆定律的变形式:r=u/i

2、电路图

3、实验器材

4、设计表格

5、实验注意点

6、实验步骤

(二)测小电灯的电阻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物理的教案篇6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的教案篇7

[高一物理教案3-5]

力学单位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4、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制,以简化运算 。

二、重点难点

重点:单位制及其应用。

难点:正确理解单位制在错误!链接无效。计算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物理量,大多数物理量都有单位,并且,有的是通过物理公式确定它们的单位。一般说来物理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取,这样就会存在同一个物理量出现多个单位,与此同时存在多种单位制。那么,通用的单位制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建立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二)、单位制

1、基本单位 :选定几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学生阅读课文,明确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a:长度的单位——厘米(cm)、米(m)、千米(km); b: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c:质量的单位——克(g)、千克(kg)。

2、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中其他物理量和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导出单位。

1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举例说明:

(1)我们选定位移的单位米,时间的单位秒,就可以利用v?米每秒。

(2)再结合公式a?vt-votst推导得到速度的单位,就可以推导出加速度的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3)如果再选定质量的单位千克,利用公式f=ma就可以推导出力的单位牛。

3、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构成了单位制。(三)、学生阅读课文:力学中的国际单位制及三个基本单位

1、长度单位——米(m)

2、时间单位——秒(s)

3、质量单位——千克(kg)(四)、巩固训练:

1、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填空:a.质量; ; /s ; d.密度; /s; ; ;; i.长度 j.时间。(1)属于物理量的是。

(2)在国际单位制中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

(3)在国际单位制中属于基本单位的有,属于导出单位的有。

2、例题:

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质量是7kg,在14n的恒力作用下: a:5s末的速度是多大? b:5s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大?

分析:本题中,物体的受力情况已知,需要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初速度v0=0,在恒力作用下产生恒定的加速度,所以它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的质量m和所受的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加速度a,即可用运动学求解得到最终结果

2解答:

已知:m=7kg,f=14n,t=5s 求:vt和s 解:a?fm?14n7kg2=2m/s=2n/kg

2 vt=at=2m/s×5s=10m/s s=12at=212×2m/s×25s=25m 22 说明:按国际单位制统一各已知量的单位后,不必一一写出各物理量的单位,只在最终结果后面写出正确单位就可以了。

简化后的解题过程:

a?fm12?147m/s2?2m/s2vt?at?2?5m/s?10m/s s?at?212?2?25?25m 训练:

质量m=200g的物体,测得它的加速度为a=20cm/s,则关于它所受的合力的大小及单位,下列运算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a: f=200?20=400n; b: f=?=: c: f=?=; d: f=?/s=(五)、课堂小结:

(?1)选定的几个物理量的基本单位?(?2)力学中的基本单位:单位制(?1)由基本单位和物理公?导出单位(?2)在计算时,一般用国??计算中不必一一写出各3

2单位长度;质量;时间式推导出来的物理量的际单位制,量的单位单位(六)、课外作业:略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

免费下载物理教案模板

优秀物理教案模板

8年级物理教案模板

中学生物理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