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质的教案,我们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和紧凑性,通过认真准备教案,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物理能的教案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解欧姆定律,并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欧姆定律的探究学习,学会“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并加强了电路实验的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姆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
难度:实验探究欧姆定律的过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夜晚灯光璀璨,霓虹灯闪烁的情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场景中灯光的变化,学生根据知识经验能得出变化的灯光是由电流的变化引起的。
教师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电流是如何轻易改变的?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到底存在这怎样的关系?进而引出课题——《欧姆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探究实验:电流跟电阻电压的关系
提出问题:电压能使电路产生电流,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电压、电阻是怎样影响电流的大小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学员根据之前所学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特点,可能会猜想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首先设计实验电路,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完成实验方案的制定。
①电流与电阻和电压均有关系,如何确定电流的变化是由电压还是电阻引起的?(控制变量法)
②如何保持电阻不变,而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电阻不变,更换电池数量或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
③如何保持电压不变,而改变导体电阻?(更换不同阻值的电阻,并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
④为了更好的找到规律,应该如何测量实验数据?(测量多组实验数据)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有关电压和电阻的知识,交流谈论问题答案,确定实验方案。
教师总结得出要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可以分成两个课题分别探究。
课题一:控制电阻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电压,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课题二:控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改变电阻,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据此画出电路图,进行展示,并确定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电路图完成实物的`连接,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多组实验数据。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连接电路时开关出于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值等。
分析与论证: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电路中电流随电压增大而增大,随电阻增大而减小。
多媒体展示:教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欧姆对电路规律的探究历程,以及相关人物事例。引出欧姆定律的内容。
教师讲解: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索要学习的欧姆定律。用公式表示为,并明确各物理量单位,以及公式表达的物理意义:电路中的电流由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且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环节三:巩固提高
出示习题: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2.5v0.3a”,表示加2.5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0.3a,灯泡正常发光。则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时多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1、小结: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获得物理规律的同时,感受物理探究的乐趣,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2.布置作业:思考为什么电流表不能直接连接在电源两极,而电压表可以连接在电源两极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3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三:重力: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4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知识点 (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能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