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提供教学过程中的参考和指导,使教师更有依据,教案的完善有助于教师规划好教学步骤和教学顺序,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牙婆婆的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牙婆婆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体谅的真擎情感。
2、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了解大自然中大树与小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以大树为背景的图片一张,粘贴小鸟用的图形(圆形、三角形、半圆形若干)
2、配乐《小鸟飞》;小鸟头饰、大树婆婆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悬念式提问,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一棵大树和一只小鸟,引导幼儿思考:大树和小鸟之间会有一种什么关系呢?引出儿歌《大树和小鸟》。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儿歌,请幼儿说出听儿歌时的感受。
2、引导幼儿一起来说儿歌,大家一起扮演大树和小鸟,一边说儿歌一边表演。
3、老师是大树,小朋友是小鸟,加深师幼之间的情感。
4、一起欣赏故事《树婆婆和鸟娃娃》,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情节,表达对自己对童话的感受,总结树婆婆的情感变化。(孤独——快乐——伤心——快乐)
5、围绕故事布置场景,幼儿听配乐故事,表演《树婆婆和鸟娃娃》,教师做鸟婆婆,幼儿当鸟娃娃。
6、一起做《大树和小鸟》,引导幼儿用各种图形粘贴成小鸟,再把小鸟粘贴到大树上,大家一起欣赏。
儿歌《大树和小鸟》
大树高高,住着小鸟。
小鸟叫叫,大树笑笑。
大树摇摇,小鸟跳跳。
大树小鸟,快乐陶陶。
牙婆婆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个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小黑板,录音带、投影。
主要板书安排: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扩词。
课外:读背诗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人们都很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是事。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 邻居 送给 田野 欢乐 童年 清波 替
(3).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读。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
3.分小节,理清脉络。
(1).这首诗共16行,分成几个小节?每个小节有几行?
(2).看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3).指名学生填写。
(4).小结。
(5).分4组读课文,每组读一节。
5.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1).图上画了什么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神情怎样?他右手提着什么/蝈蝈是什么颜色的?
(3).盲婆婆神情怎样?她的手势、动作说明了什么?
(4).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那为什么红领巾说它会唱歌?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说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们看,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为什么这么说?
(4).小结,齐读。
第三节
(1).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的是什么?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想一想,蝈蝈本来是在什么地方。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指的是什么?明明知道盲婆婆看不见东西,为什么偏要说她会看到小溪的清波?
(3).第二句说了什么?这一句里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请想一想,上面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盲婆婆想到田野,这一句说的是歌声会使人想到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4).出示投影:盲婆婆在田野里。
a.图上的`盲婆婆拿着什么?她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么开心?
b.在盲婆婆的周围是一片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c.指名自由说说图意。
(5).指名二人分读本节两个字词对称的句子,联系图意,体会一下。
(6).小结。齐读。
第四节
(1). 指名读。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和第二小节第一句说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就不完全相同,你们能体会出来吗?
过渡:蝈蝈到底能不能给盲婆婆带来欢乐呢?请看第二句。
(3).第二句说了什么?红领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4).指名有感情地读第四节。
(5).小结。
三.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年儿童对残疾人的爱心。
你们读了,有什么体会?你们也关心残疾人么,可以说说。
第三课时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议。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背。
3.各人轻声背诵。
4.分组交换背。
5.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忘( ) 你( ) 邻( ) 古( )
盲( ) 您( ) 您( ) 郊( )
3.扩词训练。
野( )( )( ) 喜( )( )( )
居( )( )( ) 忘( )( )( )
牙婆婆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品味作者丰富的情感
(2)体会此首诗的优美的意境,揣摩此首诗的优美的语??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的关键的词语,这样有助于理解全诗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幻灯放映有关“秋天”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倾听克莱德曼的《秋日的私语》,然后让学生谈收听、收看的感受。老师总结:在一些人的眼中,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是哀愁,是离去,是忧伤,但是,秋天也是美丽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
二、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就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后来又读了大量新诗,大学时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1938年以后,曾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工作。他的作品大多收集在《何其芳文集》里。
三、听课文读音,初步感受此诗的意境。
四、细读课文,品味关键字词、句子:
读了诗以后,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一个非常优美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这三节的中心内容?(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归纳:它们分别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诗的优美,离不开关键词句的点缀。同学们,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告诉大家为什么写的好?(学生边发言,老师边总结)
第一节: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不论怎样,渔夫都是快乐的。
第三节:本节以问句出现,语言活泼多样。“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这几幅图画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第一节重在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第二节重在表现渔人的悠闲与自得的心情。秋天在作者的心中,就是这样的宁静悠远。第三节在前两节写景写人的基础上,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少女的微妙的情怀。秋天的景象写在她的眼中,秋天的梦想印在她的心里。
五、迁移训练:请同学们总结归纳有关“秋”的古诗词,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牙婆婆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大自然中大树与小鸟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
2、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也存在相互协调的关系。
3、体会互相关心、体谅的真诚感情。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5、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活动准备:
树婆婆的表情变化图片、故事ppt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教师出示树婆婆的表情变化图片:“森林的树婆婆来我们班做客了。”“树婆婆看上去是怎样?”
二、幼儿仔细观察树婆婆由伤心—开心—失落—开心的表情图片,猜想树婆婆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述故事到鸟妈妈发现树婆婆太辛苦了这一段。
四、教师提问:
(1) 鸟妈妈请求树婆婆帮什么忙?树婆婆答应了吗?
(2) 树婆婆是怎样照顾鸟妈妈的娃娃的?
(3) 细心的鸟妈妈发现了什么?它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4) 它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幼儿互相争论
(5) 那你们快帮鸟妈妈想一个既不让树婆婆辛苦又能让树婆婆高兴的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五、幼儿分组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六、请个边幼儿上前讲出自己的想法,编出故事结尾。
七、幼儿观看课件,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再现故事内容。
附:故事《树婆婆和鸟娃娃》
路边有一棵大树,年纪已经很大了。(.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她孤零零的站在路边,没有人和她说话。
一天,飞来了一只小鸟,她对大树说:“树婆婆,能不能让我在您身上做个窝,我快要做妈妈了!”
“好啊,好啊,我太欢迎了!”树婆婆很高兴。
鸟儿很快做了妈妈,孵出了一窝小鸟。鸟娃娃唧唧喳喳整天说个没完,真热闹,树婆婆再也不冷清了。
下雨了,淅沥淅沥。一会儿又晴了,火辣辣的太阳直晒下来。树婆婆怕淋湿了鸟娃娃,又怕晒坏了鸟娃娃就撑开绿色的大伞。
微风吹来,树婆婆把树枝儿一摇一摆,还用好听的声音唱着歌,鸟娃娃好象在摇篮里,听着催眠曲:
沙沙沙,
沙沙沙------
鸟娃娃,
快睡吧——
到树婆婆这里来做窝的鸟儿越来越多,她们还给自己的窝写了牌子,编上号码:鸟儿新村一号,二号,三号------
细心的鸟妈妈,发现树婆婆的腰弯了,背驼了,唱歌的声音也哑了。鸟妈妈望着那么多的鸟窝,心想:树婆婆要照顾这么的.鸟娃娃太辛苦了,应该想个好办法。
第二天早上,树婆婆觉得身子轻松多了,四周都静悄悄的,鸟儿们都搬走了。树婆婆好伤心:又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了。
“唧唧喳,唧唧喳!”
“树婆婆早!”“树婆婆好!”
鸟儿们都飞来了,有的唱歌给树婆婆听,有的跳舞给树婆婆看,有的给树婆婆搔痒痒,树叶儿一抖一抖的。
到了晚上,鸟儿们都回到新家里去了,让树婆婆好好休息,第二天一早,你听,鸟儿们又飞来问好了:”唧唧喳喳,唧唧喳喳!”树婆婆也高兴的回答他们:“沙沙沙,沙沙沙!”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牙婆婆的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牙婆婆的教案篇6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课前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课前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二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课前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牙婆婆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温柔、优美的旋律,初步学习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歌。
2、根据动作的提示,尝试用两种方式唱歌。
3、初步感受合作演唱的效果及优美歌曲带来的享受,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活动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同舞蹈《金孔雀轻轻跳》。
二、欣赏乐曲。
1、师:刚才老师和小朋友跳了一段傣族的舞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傣族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提问:刚才你听到了什么?
2、教师清唱歌曲,幼儿欣赏,再一次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歌词内容。提问:歌里的月亮婆婆是怎么喜欢小朋友的?
3、教师完整的范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幼儿再次欣赏。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边听边用优美的动作来为乐曲打节奏。提问:刚才你是用什么动作为乐曲打节奏?(幼儿学习2——3种幼儿的动作)
三、幼儿完整的学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1、听音乐旋律根据音乐节奏引导幼儿说歌词。
2、引导幼儿整首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为歌曲创编动作。
4、幼儿起身散点站位,听音乐做动作,表达小朋友与月亮婆婆亲密的情感。
四、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进一步理解歌曲内容。
1、一组幼儿打节奏,另一组演唱歌曲。然后互换角色练习。
2、用接唱的方法演唱。老师唱前半句,幼儿接后半句。
3、用伴唱的方法演唱。幼儿唱歌词,老师用“啊——啦啦”来伴唱,教师伴唱幼儿演唱。
五、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表演。练习数遍以后,在教师的指挥下和谐的进行合作演唱。
教学反思:
?月亮婆婆喜欢我》这首歌曲是一首傣族的歌谣,富含民族小调的风味,孩子比较少接触到这类歌曲,所以对这样的歌曲非常喜欢。新《纲要》提出:教育与发展之间“既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点,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幼幼互动的原则。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人,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他们的同伴、朋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和他们一起商量歌曲的动作,如:“喜欢”用什么动作表示;月亮婆婆怎么“摸”我;月亮是怎么走的……我会以积极的神态关注幼儿的动作表演,然后给以提炼,在表演动作的同时我运用了丰富的肢体语言为幼儿营造一个身与心,与音乐,与他人,与环境之间整体协调的快乐、舒适的状态。从此提高幼儿表现美的能力,使幼儿真正能够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再有,我还画了月亮婆婆温柔慈善地看着小朋友的背景图,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亲切的氛围,使幼儿感受到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里感受到:月亮是温柔的,老师是亲切的,小朋友是友好的,使他们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牙婆婆的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我为盲婆婆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3.通过学习课文,使小学生明白帮助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
4.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其中的八个生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文中主人公的一颗爱心。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认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去掉拼音也能达到此要求。在逐步缩小语言单位的过程中,都能够准确迅速地认读句、词、字。认读应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二、理解课文
1、范读课文,配多媒体课件。
(利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直观生动的音像刺激学生的感官,从整体上强化感知,对于学生认识事物具有积极意义)
2、学生自由读,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词句,体会感情,达到熟读成诵。
3、理解:第一节的教学中要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重点理解乐呵呵、喜滋滋所蕴含的情感,反复诵读,读出高兴的情趣。
第二节的教学要给学生创设一种田野里鲜花开放、百鸟齐鸣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并进入这种境界进而体会出这种优美境界的`情趣,从而感受到我对盲婆婆的爱,品味付出爱所带来的无限欢乐。
第三节的教学要抓住后两句,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进而体会童趣
三、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情趣,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去指导朗读,关键是童趣要浓。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课文
二、生字指导:
盲 读音mang 上下结构 与育相近;
滋 左右结构 右下角易错
鼻 下边不出头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正本生字作业;
3、同步训练。
教学后记:
全诗字里行间充盈着一名天真纯洁的儿童对盲婆婆的爱。这篇教材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课文,使小学生明帮助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培养了学生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