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7篇

时间:2025-10-27 作者:Cold-blooded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书籍的与作者的意图,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思考具体化,更易于分享,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7篇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篇1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水浒传》,令我感慨万千。

水浒传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他们不占城池,出榜安民,异姓一家,塑造了一大批梁山泊好汉忠义,替天行道的光辉形象。

在风雨飘摇的北宋末期,梁山泊好汉忠君报国,为民除害,着实令人钦佩。比如一百单八将中的宋江,江湖上人称他为山东及时雨宋押司,他深明大义,急盼招安,愿为国家出力。在兄弟托塔天王晁盖死时,他十分悲伤,几次要哭昏过去,每日都会领众举哀,遵从晁天王遗言,发誓要带领好汉们,活捉敌人史文恭,为晁盖报仇,在不断地努力下,他做到了。他军法严明,宋江手下的军校因为酒肉少而杀了厢官,宋江哭着命他痛饮一醉自缢而死,而后,他顾着梁山泊时的恩情,盛棺安葬,他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爱憎分明的好官。

而反过来呢,以高俅为首的奸佞宦官使人愤恨,高俅身为殿帅府太尉,本应报效朝廷,而他却因为宠溺养子,使计拿下教头林冲,刺配沧州道,险些被防送公人董超和薛霸结果了性命。在三败梁山泊时,他被活捉上山后向宋江保证会向天子重奏招安一事,而后却转面无恩,连日称病,不敢上朝,又将水银放入卢俊义、宋江得赏的御酒中,让他们中毒身亡。这样一个奸诈小人没有被天子加上罪名,令人可忧可悲。

现在的社会不再是过去那个腐朽衰落的封建王朝,而是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新社会,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应该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肩负起未来的重任,为理想勇敢前进。而书中的梁山好汉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成为我们积极向上成长的新动力。《水浒传》在我遇到困难时使我想到梁山好汉们在遭到朝廷的讨伐时携手共进,积极出力的事迹。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梁山好汉仿佛变成我的指路人,告诉我要对朋友热情主动。

读过《水浒传》后,我仿佛被注入了正义的能量,它恰如一首史诗,为我们展示了当年的国势特征和民俗风情,但它为我们传达的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篇2

寒假到来,我有了一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很喜欢它,通过它,我知道了许多新的知识,它陪伴着我度过了寒假。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那种神圣的感觉总会涌上心头。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展示出了中华的文化,展示了祖国的变化。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古诗文就是其中之一,每句诗都有诗人想表达出的情感,给人无限的思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描绘了山川美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体现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壮志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抒发了对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嘲当今统治者的无能……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应当承担起责任,一起传承中华文化。

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学好知识,学好文化。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精神,让它永驻心中!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篇3

社会不只是靠经济发展就可以实现总体发展目标的,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没有相应的文化发展,整个社会是得不到提升的,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文化,社会才能进步。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只有继承了传统文化,才能有本民族的特色。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的作者楼宇烈,从百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开始,为我们讲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并且为我们指出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交流更加快捷的现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如何与世界接轨。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读书与做人应该写成读书等于做人。清初学者陆陇其说过,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后,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读书。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而读书的人,不见得不重视文章的章句,只是更看重文章内在的思想。

读书的第一个目的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通晓人道即要懂得怎样做人。让孩子学习《弟子规》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弟子规》中讲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言行举止规范。让我很欣喜的是现在很多的幼教中都添加了国学课程,而我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国学课程,并不是为了单纯让孩子去参加那种国学的朗朗上口的表演,而是希望这一代可以从少年儿童时期就开始养成好的习惯。

从我和孩子一起学习《弟子规》后,我更加觉得,这并不仅是对弟子讲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书中所讲的道理去做,身体力行,日积月累,人的气质会发生变化,人格会不断地完善。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是: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这有血脉的联系,彼此都是有责任、义务的,我们是要自觉自愿地来遵守伦理规则的。

中国传统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我的父亲是南方人,17岁的时候入伍踏上了北方这一片土地,从此开始了他四十年的部队生活,找了一个北方的媳妇有了我这个唯一的孩子。

因为工作的关系,父亲不能过年回老家,但是每到年夜饭在我们家的餐桌上总是会有两道南方特色的菜,红烧鲤鱼和肉馅元宵。当时的我并不理解这两道菜对父亲意味着什么,直到父亲去世后,又到过年时,接到来自南方爷爷奶奶的电话。他们问我,过年有没有吃红烧鲤鱼和肉馅元宵时,我才理解那种心酸,那两道菜并不仅仅是果腹的食物,那是能够找到我的根的强烈归属感的菜,是我与家乡亲人联系的纽带,让我深刻地记得我和家乡是不可分离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是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础上的,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状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直观直觉入手的,中国文化注重思维方式的本然状态。通过实践来看我们的思想那会更生动,而中医就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者。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仅仅看病的,生命因中正和平而产生,延续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于术数”即要选择保养身心的好方法,又要有正确的理念去指导养生。年前的时候由于上火得了急性扁桃体炎,为了更快地消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打吊瓶。期间一个大学同学前来探望,用她新学的中医知识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

记得在大学时期她体质特别差,冬天的时候手就没有暖和过,最近她迷上了中医,并且报了一个初级的中医课程班,在认认真真地从基础学起,用她的话说调比治更重要。听说了我的症状后立即翻书找到一个小药方,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个药方一共才需要13.9元的药材,配起来可以喝三天,关键是喝起来味道还不错,效果也明显。

她对我这么轻易地使用抗生素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如果开始依赖抗生素那么人就会失去自我修复的能力,正如楼宇烈在书中所说,我们的确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现在在儿童医院里,中医儿科的热度明显升高,这代表的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开始重视从孩子的根本来调理治疗,而不是简单地用抗生素去求快,而且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认可我们的中医,甚至我们应该称之为国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文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人文文化是起引领作用的,它指明科技文化发展的方向。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引领,科技文化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一样,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因为有人文文化才会让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科技文化确实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它不能解决精神层面的生活需求。中国要坚持人文文化,并用人文文化来弥补科技文化的不足、缺失,这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篇4

打开书本,好似自己已身处梁山好汉当中,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不停地在脑海中闪现,跌宕起伏的故事化作一缕缕青烟一次次地抨击着我的胸膛,悲壮愤慨的呐喊化作一阵狂风呼啸在我的耳边……

?水浒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以农民起义为题材,讲述了北宋民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梁山泊好汉揭竿起义,最后因奸人迫害而走向失败的故事。一百二十回章节,每一章都各有特色,但是那封建王室腐败无能,朝廷众臣贪婪自私让人感到愤慨,尽管有志之士有报国之心,可奸臣当道,报国无门。

?水浒传》,就如同历史的录影带,反映了封建君主的昏聩,梁山好汉的深明大义,这些无一不告诫着后人,改变社会的不只是某些人的行为,而是需要大家一起的团结,同时仿佛也映衬了那一句老话“团结就是力量”。

书中的众多英雄,不仅身怀绝技,还有着一颗为国效力的赤诚之心。宋江的忠义双全,吴用的足智多谋,李逵的淳朴率真,武松的智勇双全……如此多的仁人志作文/士,却遭到了奸佞小人的陷害和杀害,但他们的精神将会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像芬芳的鲜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忠诚于勇敢。

提到奉献,总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宋江。他是作者塑造的很经典的一个人物,他向往光明与和平,敢于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情怀,却因身处封建社会而无法完成自己远大的志向,但他却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为救晁盖,他甘于奉献;发配江州,他不愿放弃;奔上梁山,他兢兢业业;南北征战,他奋勇杀敌;意外被害,他也义无反顾。宋江的精神,是执着的精神,是无畏的精神,是奉献的精神,是大公无私的爱的精神。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精神,用自己的心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合上书本,仿佛还意犹未尽,一声声悲壮愤慨的呐喊如同一阵阵深沉的击鼓敲击我的胸膛;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文字幻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慢慢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血雨腥风化作一缕缕春风净化着人们的心灵……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篇5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是都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自己一切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爱我们,我们孝父母,没什么可说的。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可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能承欢父母,曲顺其意,那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又何尝我的爸爸妈妈那么爱我,给我完整的家,幸福的.生活,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在外求学的路上,缺不了寂寞,然而,当一个短信发过来,或者一个电话传来爸爸妈妈亲切的声音,我还有什么可怕的,我会坚记,有父母在支持我。父母把他们的一生都付出了,我会在任何时候都会想着他们,不要让他们为我担心。"念恩快乐一辈子,念怨痛苦一辈子。"生活中记得感恩,我们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有父母的养育,朋友的陪伴乃至以后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让我们身上涌起一股温暖。别人关心我们了,我们应该感恩。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端"即事物的萌芽、开始。"端"表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不是一种既定、完成的东西。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到仁义礼智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正如树苗到树木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一样。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一个"根"字形象地说明了孟子思想的特点。在孟子那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属于道德情感,仁义礼智则属于道德理性,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孟子看来,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虽有不同,却不能截然分开,道德理性不能脱离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也需升华为道德理性。

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按照法律制度处理就可以了。在中国十分普遍,每一起腐败案件发生后,都有许多人在背后活动,找人讲情。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在维护极少数人的特权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碍了整个民族的不断发展。

我们应该从我们博大的文化中学习应用优秀的文化,这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借助这些文化来是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篇6

这几天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我们大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从书中让我知道了甲骨文是这样被人发现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天。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不幸患病,看病的大夫给他开的药方当中有一味“龙骨”的药材。家人买回来后王懿荣一看,心中大为惊异。他见这“龙骨”上布满奇怪的痕迹,既不像本身的纹路也不像图画。王懿荣生平爱好研究古物,出于直觉他猜测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经过他认真研究“龙骨”上文字,终于确定了那些文字就是殷商时代的人用来占卜的文字,即甲骨文。因为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所以被后人誉为“甲骨文之父”。

从书上我还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七月初七是七夕节……

我国的传统文化每个都有一个感历史背景或者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篇7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编撰而成。包含着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理念等,是经典中的经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则,它的意思是: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 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有剩余力量,再去学习文献。孔子认为,弟子 首先要懂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是以道德 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对于知识,则放在第二位。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古人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懂得孝的做 人之道。

古时候,有一则关于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 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久满足父母的这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 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了疲劳,邻居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可见,孝道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地位了。

孝,是孔子提倡的美德,父母生我,育我,作为子女,怎么不做到孝呢?小时候,父母有好吃的东西,总会让给我们吃;我们长大了,能承担一些家务活吗;父 母交代的事我们做到了吗?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是否去关心他们了吗?这些看上去的小事,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不仅如此《论语》也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阅读《论语》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仁德,以及品味哲学的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