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与书籍建立了情感的纽带,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能够以其独特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共鸣,篇幅并不代表一切,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心理学和生活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学和生活读后感篇1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听觉。
我们在对世界的体验中,听觉和视觉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作者指出,由于听觉的范围是如此的广泛,声音的物理强度通常是比率而不是绝对大小来表示,声压——导致响度体验的振幅大小的指标——通过一些被称为分贝的单位来测量。也显示了相应的声压作为比较。
长时间的处于大声环境中会导致失聪。要想听到声音必须发生四个基本能量的转换,第一个转换中,振动的空气分子进入耳朵,一些声音直接进入外耳道,另外一些被外耳或者耳廓反射后进入。发生在耳蜗中的第二个转换阶段,空气波变成“海浪波”。在第三个转换阶段,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弯曲。第四个转换阶段,神经冲动通过一捆被称作听神经的纤维束离开耳蜗。这些神经纤维与脑干的耳蜗核相遇。第四个转换阶段发生在整个听觉功能系统。
不同的频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产生它们最大的运动。对高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位于耳蜗底部。而对于低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在相反的一端。尽管人类缺乏这样特殊的能力,却可以运用声音来判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特别是当很难看到物体的时候,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第一种机制涉及的神经元,可以比较进入每一只耳朵的声音的时间差距。第二个机制依赖于这个原理:对于声音首先到达的耳朵而言,声音的强度会稍微高一些因为头本身投射出一个声影使信号变弱。
当我们闭上眼睛时,不能辨别位置,所以必须转动头部,改变耳朵的位置,去打破这种对称以便提供声音定位的必要信息。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频率和振幅的结合产生了音调,响度和音色知觉。从耳到达大脑,听觉信息经过了若干个转换,声波变成流动波,流动波产生神经反应的模式。声音定位同样也至少需要两个过程:大脑具有检测到达两耳声音的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的细胞。
心理学和生活读后感篇2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和生活读后感篇3
当前,心理健康受到特别的重视。心理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尽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有了足够的保障。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带领下,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老年人不断延长的寿命背后是逐渐凸显的寿命问题。因此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探讨。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和生活读后感篇4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现在,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一定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 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降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降成长,从求知中获褥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心理学和生活读后感篇5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和生活读后感篇6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心理学和生活读后感篇7
三年前开始接触心理学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开始的。《性学三论》,意识,无意识,潜意识让我真的觉得大脑中有一股意识在流动,很多状况似乎都能对号入座,问题似乎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他的人格理论,梦的解析,冰山理论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有一种无形的意念在操控着自己的行为。
本我,自我,超我在内心一些所不能接受的冲动在寻求释放。自我防御机制,各种依恋关系,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在做着不同的事情。
继而听到不同的声音就是他的学生荣格的理论,发现了他的人格面具,有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并知道了不同的人格面具和原型。男人的阿尼姆斯原型和女人的阿尼玛原型,让我想到伍尔夫的一句话,伟大的灵魂是雌雄共同。
其实掌控人生命运的是潜意识,尤其是被压抑的潜意识。
这个时期的阿德勒也是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自卑与超越》是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后的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并纳入了对儿童的培养与分析。
同时期的霍妮也是人格分析的代表人物,她的书我只是粗略的过一遍,没有很深的印象,还可以重新再阅读一遍。
直到这两天读懂了这本《《心理学与生活》》,我才发现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太浅薄了。心理学理论试图揭示大脑,心理,行为和环境的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性。
精神分析理论与个体人本主义理论只是庞大心理学中的一角,还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和自我理论等等,可能我仍旧处在概念模糊的状态。
这本书的伟大在于它们之间是彼此联系又可以独立成章成书的,并且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突然的归纳与理解让我能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并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指引我去寻找那个不一样的自己。
从生物理论到心理人格分析,到行为主义,再到个人主义最终想要达到的是自我认知来对行为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文化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如果可以意识到,改变了潜意识,是否意味着是可以改变行为抉择呢?
看完书后我一直在思考“认知”两个字,认——“言”和“人”,知——“矢”和“口”,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自我认知,对自己的了解如果能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该是怎样的一种英明。
“我”从出生起,就包涵了太多的基因密码,遗传因素,在子宫中被孕育,直到出生已经形成完善的生理体质。从婴儿到儿童,到青少年再到成人,身体机能不断完善,身心都得到成长,可是有一天突然问你,自己你是谁,你该怎么回答呢?
是赤裸裸的血肉之躯在日复一日的趋于成长灭亡,还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心灵意识在暗潮涌动。你的每一种行为背后在被什么支配,你的潜力究竟有多少,你真的了解吗?当生活中一个突发事件发生时,你能分析归纳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吗?
小时候学过一首诗,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现在想想这首诗包涵了这本书的全貌——心理与生活。
生物的我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具备了最完善的生理体质,包涵了神经,脑,内分泌等一系列系统。有大脑中的下丘脑,杏仁核,海马,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也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精神递质。进而产生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觉系统。
去年研究《心经》,认识到了《心经》与心理学的关联——“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应该说得正是这个意思吧!
佛说人有众生相,着相了便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了本质。破相了,便是觉性,才能见性皆佛。
从感觉到知觉,需要组织,辨认与识别,各种研究知觉的方法与理论应用而生。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与记忆而来的。引领我们进入心理意识状态。
怎样学习与记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目标。特别是对于渴求知识的人来说是一件法宝。记忆的外显作用和内隐作用,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是如何完成的。什么是学习,怎样去记忆,这里都可以找到解答。学习和记忆的最终目标其实是为了达到认知而做准备的。
行为主义,社会过程和关系,我们是该接受社会给予我们的角色,从众与社会的期望,还是做个格格不入者呢?每个人期望值或许都是不一样的。
自我认知,是我这段时间以来一直自审的东西。认知就是了解自己行为动机,认识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清除内心的心理障碍。我在反思中发现,无论生活与工作,我并没有很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包括行为才导致了一次次内心冲突与人际交往的障碍。
自我认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学习是模仿,但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那才是真实的自己。
虽然我不再执着与相,不再那么焦虑,对自己不再那么攻击,可是仍旧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伤害。
最近也看一些形而上学的哲学书,我深感自己的无知。是接受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质疑我在故我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上帝死了,尼采疯了。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我喜欢的叔本华自杀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让我沉迷于背后的逻辑。
人生而孤独,他人即地狱。虽然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一直寻寻觅觅,找到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自己与身边的人与这个社会共存之的一种状态,找到那个我不认识的自己。
自己被生活深爱着,但却沦为自己的lower。感激儿子治愈了我,孩子的爱比父母的爱要单纯的多。父母只不过是打着爱的旗号进行控制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感激这本书对自我的认知,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理解而并非控制。
有时候突然害怕去听懂一首歌,读懂一本书。感激自己丰盈的精神世界,让我找到了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每一个都是进入另一个地方的入口。人人生而平等,想要爱,先学会懂自己,去尊敬自己,然后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