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作文6篇

时间:2025-09-30 作者:Fallinlove

作文的不仅要贴近生活,还应反映出个人的独特见解和思考,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培养包容心,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黄梅戏,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黄梅戏,作文6篇

黄梅戏,作文篇1

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

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

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慢慢地,我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咦,怎么黄梅戏也这么好听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觉,我们也学着会唱了几首。谁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个对我们来说的坏点子—叫我们两个小孩子唱。天啊,犹如晴天霹雳,我们两人面面相觑,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帮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头……

唱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为我们鼓掌,夸我们学得快、唱得好。渐渐的,我喜欢上了黄梅戏,而且越听越喜欢,越听越觉得黄梅戏好听……

原来黄梅戏也很好听,以前小瞧了它,今后可不能这样哦!

黄梅戏,作文篇2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剧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戏剧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慈母泪》、《三搜国丈府》、《荞麦记》等。其中以《天仙配》最为著名,先后改编成为电视剧,电影。

?天仙配》主要讲述了 七仙女厌恶天宫岁月的冷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就不顾森严天规,奔向人间。槐荫树下遇到了董永,倾诉衷曲,二人于是结为夫妻。两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与董永分别……“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段唯美的爱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优美动听的黄梅戏中,让观众赞叹不已,心旷神怡。

黄梅戏,演的是淳朴,唱的是淳朴,说的还是淳朴……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戏中懂得了朴实,像泥土一样,毫无杂质。

黄梅戏,作文篇3

黄梅戏发展于我的故乡安徽,它是民族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记忆中一个蝉鸣不断的深夏,我与家人们一起看电视。一段广告后,电视播放起了黄梅戏。我本对这一类戏曲不太感兴趣,认为不过就是唱几句歌词而已,站起身正准备离开时,妈妈却兴致勃勃地叫住了我:“哎,你快过来看看,这可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黄梅戏呢!”母亲都发话了,我还能选择不看吗?于是,我只好懒洋洋地答应了一声,重新坐到了沙发上,看着屏幕上逐渐出现字幕:黄梅戏《女驸马》。当电视中传出第一声歌声时,我便被震撼到了:表演者的声音无比的轻柔婉转,配乐也十分动听,令我心旷神怡。还没听几句,我便完全沉迷在了那锣鼓与歌词编织成的世界之中。“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我被深深吸引在了故事的剧情中。为冯素贞的执着感动,为最后的美好结局欣喜若狂。我想,这应该就是黄梅戏的魅力所在了吧。我会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是欣喜、或是忧虑、或是紧张,好像自己也成为了那曲折故事中的一个小成员似的。

黄梅戏虽然并不如京剧那般华丽多彩,但它拥有质朴细致的表演,如行云流水般委婉动听的曲调,令我深深折服其中。

黄梅戏,充分体现出了安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美丽,我爱家乡的黄梅戏!

黄梅戏,作文篇4

说实话,我以前一点也不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它们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个不停一点也没有趣味。

但是,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段黄梅戏,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么轻柔,音乐也那么优美,听过以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注: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不但优美动人,而且还有这么悠久的传说呀。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取而代之[注: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是流行歌曲,虽然流行歌曲确实有它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它而忘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呀!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不难发现传统戏曲的美妙之处。所以,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体会中国传统戏曲的优美,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它们!

黄梅戏,作文篇5

我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道理很简单,我外婆是戏班子里的,外婆把爱黄梅戏的基因传给了母亲,母亲再传给了我。

一般都说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黄梅戏其实生根于鄂东南地区,官方的说法是这样的“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而我们那里正是处于鄂东南,靠着黄梅县,所以黄梅戏在我老家是很盛行的,也是伴着我们一代代人成长的。

黄梅戏在我们那儿是很受欢迎的,一般人们都能随兴哼唱一两句。然而却很少有年轻人说喜爱黄梅戏的。随着现代音乐的流行,黄梅戏的受众越来越少。我对黄梅戏的热爱从小到大却只增未减。

记忆中,最令我欣喜与难忘的事便是跟着母亲四处“蹭戏”,说是看戏,实在还是跟着去尝那些美味的小吃零食,因为母亲看戏时的心情通常都是很好的,不会像平时那样“分分计较”,更不会拒绝我的请求。

人人都可以蹭戏,然而搭台唱戏实在是一桩“劳民伤财”的大事,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办得起,一般的门户只有冲喜和送丧时才会“请戏”,所以看戏这件奢侈的事一年中也碰不到几回,而仅有的每一次的“蹭戏”都是一段丰富难忘的儿时记忆。

由于忙于学业,近几年没再去蹭过戏,最近一次看戏不是去蹭的,而是外婆请的,而这却没有增多我的“自豪感”,那次搭台是为外公送丧的。

那次搭台是在外婆为外公的坟头添上了最后一抔土后开始的。母亲先是帮着张罗着撑戏台,而后是牵拉着外公的亲朋好友们入座。开唱时,外婆和母亲坐在最前排,外婆靠在母亲身上,母亲握着外婆的手,流畅清脆的曲调一直在进行,似乎要为外公做伴,送他最后一程。不知何时,外婆也上台了,没化妆,用她沙哑的嗓音唱起了《小辞店》中的唱段,记得彼时,外婆的眼一直红着,母亲也不时用手揉着眼睛。

用最喜爱的戏剧送最珍爱的人最后一程,这该是一种怎样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呢?

至今,无事时,我就会想起那次看戏的经历,而后就会习惯性地打开音乐,一遍遍地听一曲黄梅,忆一回人情温暖。

黄梅戏先前也叫采茶歌,我想来,黄梅戏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先祖在劳作时交流爱意的歌曲呢?应该是吧,否则她怎么能如此天衣无缝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呢?

我是听着黄梅戏长大的,是在爱意与温情中长大的,外婆将这种爱意与温情交给了母亲,母亲又交给了我。

黄梅戏,作文篇6

爸爸是安庆人,爱听黄梅戏,我因为好奇,也喜欢跟着“咿咿呀呀”地唱。

二年级时,爸爸妈妈带我去青少年宫报声乐班,没想到在选班的时候,我看到了黄梅戏班,坚持要学黄梅戏,爸爸帮我一起说服了妈妈,就这样我和黄梅戏的故事就开始了。

一开始,学习的内容很枯燥,不是压腿下腰,就是练嗓子,十分单调,我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了。

爸爸对我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的。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唱腔,更要学习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呀。”

听了爸爸的话,我很惭愧,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黄梅戏的学习之中。渐渐地,我也体会到了黄梅戏的韵味和博大精深,它优美的旋律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越来越喜欢黄梅戏了。

四年级时,我有幸随我们黄梅戏老师去安庆少年宫,和那里的小朋友交流学习黄梅戏心得。安庆少年宫“小小黄梅戏班”的小朋友为我们表演了虎跳、涮腰、跨步翻身、卧鱼、点步翻身等经典动作,她们的基本功棒极了。随后她们还给我们表演了节目《到底人间欢乐多》,十分精彩。我们也不甘示弱,表演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节目《夫妻观灯》,她们用雷鸣般的掌声作为回报。

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走进了安庆黄梅戏博物馆。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油画。这幅油画上,严凤英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前一路走去,在严凤英和王少舫的介绍面前我停下了脚步,认真地看起来。

从中我得知,严凤英原名严鸿六,是唱黄梅戏《小辞店》出名的。因为她在那场戏里演的角色是刘凤英,所以改名叫严凤英。严凤英学习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终于成为黄梅戏大师。

王少舫本来是唱京剧的,后来改唱黄梅戏,他试着把京剧洪亮的调融入黄梅戏,在《天仙配》中与严凤英同台演出,引起轰动,王少舫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

随后,我还看了许多关于黄梅戏的知识和典故,让我受益匪浅。从严凤英身上,我懂得了要想取得成功,是没有平坦路的,只有刻苦钻研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从王少舫的身上,我也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融会贯通,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更大的成功。

黄梅戏已经伴我成长四年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我总会唱一些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每每都能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唱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是文化的传承,深深扎根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每当我在灯光炫目的舞台唱响黄梅戏时,都会深思:这传承至今的戏曲,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