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总结,更是对自我情感变化的细致描绘,通过细致入微的读后感,读者能够对书籍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深刻的思考,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沙漠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沙漠的读后感篇1
华莉丝.迪里是谁?
她是是第一个登上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黑人模特。她是第一个公开揭露割礼的女性,她当选福布斯30位全球女性典范之一。她受聘于联合国,出任联合国反割礼大使。首先,我们来普及割礼是个什么鬼?
女性割礼,更恰当地称为女性性器官切割。在割礼中,女性的阴蒂、小阴唇和大部分大阴唇都要被切掉,然后再把阴道缝合起来,下身只留一个火柴头大小的洞,供小便和经血流出。(跟中国古代的太监阉割差不多,但女性还能生育,只是生不如死)。在非洲以及部分穆斯林文化中,他们认为生殖器如果没有被割礼残害过,女孩子就会被视为不洁的荡妇,不能出嫁,也没有男人想娶她。
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汇总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割礼问题的严重程度让人匪夷所思:割礼主要在非洲的二十八个国家进行。联合国估计,这种残害已经横加于一亿三千万妇女和儿童。每年至少有两百万女童有受害的危险,也就是每天六千名。
苦难的少女时代
4岁遭遇到了父亲朋友的强奸。当她惊恐的跑回母亲身边时,母亲安慰她:“这只是一个故事罢了,不是真的。”然后转身问古班:“羊呢?”
5岁她被行割礼。当时,她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她只知道割礼是一种成人仪式,她甚至渴望尽早行割礼,以便尽早成为一个大女人。
直到她13岁,她父亲以5头骆驼的聘礼,要把她嫁给一个61岁的老头做第四任妻子。天性叛逆的她,不甘心陪着糟老头共度余生,决定要逃婚。这是华莉丝第一次选择命运。
在逃婚路上的沙漠里,她遇到了狮子,因为瘦骨嶙峋没有几丁肉,连狮子也不感兴趣,看了她一眼便走了,她得以脱离狮口。多年以后,她回忆这段经历,她在想:这一定是神的安排,安排她去做特别的事情。
在逃婚的途中,搭便车的司机企图强奸她,她借口小便获得机会,用石头敲司机的脑袋,把司机砸晕了,她靠自己的机智和勇敢逃脱了被强奸的噩运。
即使在做女仆的生涯,也不忘记时刻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华莉丝在摩沙迪加投奔姨妈做女仆,不甘于现状的她每天都在想:“机会何时才会到来?会不会是今天?明天?我该到哪儿去?我该怎么做?”她一直坚信自己会有乘风破浪之时,可我并不知道信念从何而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华莉丝的另一个姨妈的丈夫获得了索马里驻英大使的工作机会,她们全家将被搬往伦敦,而且需要一个女仆,这时,不安于现状、一直渴望改变命运的华莉丝又一次向姨妈主动争取去英国工作的机会。这是她第二次主动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在英国做女仆的头四年里,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之余,她最喜欢和表姐聊天,表姐每天沉浸在阅读小说故事的世界里。而耳濡目染下,华莉丝渐渐的想读书识字的愿望在她心里扎下了根,学会念书,就能随心所欲地走进故事世界里。
留在伦敦
在姨父四年大使任满后全家回国后,华莉丝又一次主动地选择了留在伦敦。然而,举目无亲,没有钱,没有朋友,不会英文,没有地方住——所有的困难也都阻挡不住华莉丝追求自由的心。她终于可以说“我的生活我做主了”。
再穷也要爱美——华莉丝说,我现在是都会女性,必须给自己买点漂亮的衣服。一条新裙子肯定给让我心情飞扬。她在伦敦第一次逛街,试了几千件衣服,快乐得象只小鸟。
交到了第一个朋友——哈乌是华莉丝在伦敦的第一个朋友,在哈乌的帮助下,她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和住的地方。
面对艰难的打黑工生涯——华莉丝的签证过期了。她只能在麦当劳打黑工。面对肮脏繁重的后厨清洁工作,她是如此满足:“只要能挣钱养活自己,一切都无所谓。能找到这份工作我就很知足了,而且我知道自己不会在这里干一辈子。现在,只要能活下来,干什么我都愿意。”
模特生涯
天生丽质难自弃——星探在街头发现了华莉丝,在试镜的照片集中,华莉丝进入了特伦斯·多诺万的视线。是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特伦斯·多诺万,戴安娜王妃的御用摄影师。通过他的镜头,华莉丝登上了倍力特的月历。从此,她优雅、自信、精致而又带野性的美传遍世界。她得到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她代言的产品有香奈儿珠宝、露华浓、欧莱雅、李维斯等,登上时尚杂志是家常便饭,走遍了巴黎、伦敦、米兰地、纽约的t台和秀场。她还出演了007系列电影《黎明杀机》的邦女郎。
开禁锢,获得身体的自由——玛丽莲是华莉丝在伦敦的室友和好朋友。在伦敦长大的玛丽莲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割礼,直到华莉丝脱下裤子,给玛丽莲看什么是割礼给她造成的伤害。而直到此时,华莉丝才终于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同。她下决心,去找医生做手术,打开身体的禁锢。是的,华莉丝获得了新生,她兴奋地说“终于可以往马桶上一坐,淋漓酣畅地小便了,这种自由感,难以形容”。
勇敢地说出来,也许能帮他人脱离苦海——当《嘉人》的撰稿作家劳拉齐夫为她做专访时,她说,做模特的那一套早被写过无数次遍了。你要是答应发表,我给你讲个真事吧。于是,她开始讲述自己小时候被割礼的经历。说到一半,劳拉关掉录音机,哭了。所有在文明世界里的人都无法想象这种非人道的割礼对女性残害的愚昧。
华莉丝成长于私密性很强的非洲文化,这种话题平时根本不会出口。可现在,她正把秘密告诉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关于说出割礼经历的两大理由:
华莉丝说道:第一,我一直被此事深深困扰。割礼不仅带来了无数病痛,还彻底剥夺了我的性快感,我至今从未体验过性生活带来的快乐。然而,做为成年妇女,我不再是牺牲品,我可以采取行动。借助《嘉人》那篇文章,那些鼓吹割礼的人至少可以听到一个女人的心声。在我的祖国,所有被割礼的妇女,对此只能保持缄默。我的第二条理由,正是希望人们意识到,这种恶俗今天依然存在。我必须出声,不仅为自己,也为全世界所有正在经历这种戕害的小女孩们。他们何止数百,何止数千,此时此刻,正有数百万个小女孩正在承受这个痛苦,正奄奄一息。现在已经来不及改变我的身体状况,伤残已然造成。但也许,我能帮助他人脱离苦海。
?嘉人》关于华莉丝这篇关于割礼的采访轰动了整个世界。美国著名的新闻主持人芭芭拉沃尔特斯看到那篇文章,她决定在新闻杂志节目《20/20》中讲述华莉丝的故事。割礼在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华丽转身,投向反割礼运动
1997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邀请华莉丝加入取缔女性割礼的斗争。华莉丝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模特生涯,在世界奔走呼吁废除女性割礼。
1998年,她创作了第一本自传《沙漠之花》;2009年,同名电影《沙漠之花》上映,电影在20多个国家公映,引起轰动。
2002年,创办沙漠之花基金会,旨在加强女性对生殖器切割危险的认识,她还是ppr基金会创始人之一,旨在维护妇女的尊严和权利。
2010年,华莉丝被非洲联盟任命为和平大使。
在她的影响下,坦桑尼亚、多哥、塞内加尔、科特迪瓦等国,陆续通过立法禁止女性割礼。
反割礼的运动任重道远,华莉丝这朵沙漠之花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用自己的影响力和自己的所能去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沙漠的读后感篇2
世界名模华莉丝.迪里,是出生于非洲索马里的牧游人,天生叛逆,不甘心父亲的安排,嫁给一个老人换取5头骆驼的命运,勇于逃婚,独自一人,穿越沙漠来到首都,为了生存,她辗转于姐姐,姨妈,舅妈家中,做保姆,做仆人,甚至在工地里做过建筑工,在麦当劳后场擦地板,她善于抓住机会,一人前往英国伦敦,从此以后开始了她模特的拍摄生涯,如鱼得水,因需要奔赴不同国家,外籍人口没有护照的难题,她勇于一试,假结婚,与奥沙利文,尼盖尔假结婚为得到护照,不被赶回非洲,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并诞下一子,而她的模样生涯,还在继续辉煌和前进。
书中简单一笔而过她一生的过程,并未深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非洲女性割礼的残酷,不被割礼的女性被视为不贞,没有地位,得不到尊重,嫁不出去。这种恶心邪恶的风俗,残害了多少少女和女性,而且遍布及广,还在继续,对女性的身心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从小受过割礼的华莉丝,明白了其中的痛苦,作一名国际名模,即使身后光芒万丈,站在高一点的位置,她没有忘记自己平穷的出生的故乡,反而更加懂得感恩,她是幸福的,主动的担任了联合国特使,大胆反抗,掀露这些背后隐藏的陋习,创办了沙漠之花基金会,为非洲乃至其他国家,已经受害的女性及即将受害的女性奔走呼吁。
沙漠之花,一种开于沙漠的花朵,坚韧,倔强,不服输。
沙漠的读后感篇3
今天下午逃班回家,在傍晚昏暗的小屋里,对着本子看完了这部电影。
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某给我讲了这部电影,我完全被吸引了。但是却一直忘记看。今天下午特别想看个电影,突然想到了这部。本以为会压抑,沉重,因为最近心情本来就够压抑的了,所以腻烦那类的片。但没想到没我想的那样沉重,风格还算轻松。当然除了那残忍的“割礼”,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惨不忍睹。
片子诠释方式很好,用插叙的方法,使得故事不那么枯燥。每一段回忆,都是痛苦万分的。
有时候生活真的充满了很多无奈,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生活的环境。作为3岁的孩子无力对抗。但是当我们哪怕有一丝力量对抗下去的时候,就要与命运抗争到底,坚持自己的信念。
女主人公如果没有这点精神,就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也有运气,但是运气是给内心强大,有实力的认的,否则再好的运气和机遇也会被错失。
”割礼“摧残女性的身心,这是违背自然的,泯灭人性的,也是男权主义对女性的一种压制。当女主角在最后一次演讲里说的:“我曾经憎恨自己是个女人,但是现在我为自己作为一个女人而感到骄傲。”这是因为她找回了女性的尊严和价值,她曾经习惯了那样一个“割礼”的事实,认为是应该的,到后来她认识到,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残害。让女性用如此残忍的方式为男人保持“贞洁”,而男人却有三妻四妾。那个可以当她爷爷的糟老头,竟然要她做她的第四任妻子,真让人作呕。如果不是她与命运如此抗争,穿过沙漠逃了出去,她的命运可想而知。
女性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能逆来顺受,不可委屈求全,不能任命运摆布。女人的美,不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强大~~
沙漠的读后感篇4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在沙漠中心》。学习了这一课后,我明白了坚强信念的伟大以及生命的宝贵性。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因飞机出故障而坠毁在沙漠中心的心理过程。让人赞叹生命的顽强,而作者的心理思考也值得我们沉思。
其实生命对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但在平常,我们无法体会它的意义,是在虚度光阴。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真正明白生命对我们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寻找生命的价值。
学了这篇课文,也使我改变了对探险者的看法。曾经的我以为人们探险只是为了寻找刺激,只是因为胆大喜欢冒险。现在我才明白那只是不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探险 者更多的是为了挑战自我,战胜自己,寻找生命的价值所在。探险,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贡献,为了一份造福人民的责任感。这样,当我们 面对死亡时,不会再有遗憾,可以问心无愧。
作者在险境中最重要的成功原因是信念,拥有顽强坚持的信念。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信念,就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在困难中,无论多么痛苦都不要放弃希望,失 去信念。因为它们是成功的根本。而真正的.探险家都不会丧失信念,否则他们不会成功。每个人都应该有信念与希望,它在关键时刻一定可以帮助你脱离死神的怀 抱。
热爱生命,拥有信念,为了人生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沙漠的读后感篇5
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讲述了一个失事的飞行员在沙漠中心艰难求生的故事。
文中运用了大量独白来表达“我”的内心世界。整篇文章的独白写得很精彩。读者可以清清楚楚感觉到“我”的虚弱、寒冷、平静……
首先,“我”是一个乐观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我”很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自己,这从“我”的独白世界可以看出来。“我”并不因为自己陷入绝望的境地而慌乱崩溃。
“我”的思想境界很高,或者他很勇敢,他坦然面对死亡,并不因为将要死亡而恐惧慌乱,他反而感到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他的希望已经超越了任何希望,或者说即使他没有了希望的支撑,他也能保持平静。这种思想境界很高,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我”为了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坚持活下去,他很热爱生命,同时他说“我没有一点遗憾”“我都是死得其所”“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工作、愿意为事业牺牲奉献的人。
“我”不同意那些为了工作像蝼蚁一样活着的人,他认为人应该过诗意的生活。
他热爱他的工作,同时是因为他乐于造福人类,乐于为社会奉献出生命。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在本文结尾,作者写道“我们的喉咙还没有被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意思是,只要我们还没有死去,我们就应该站起来担负我们的责任,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他是一个顽强而且责任心强的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沙漠的读后感篇6
酌一杯清茶,品味破碎人生。林黛玉的破碎,于她刻骨铭心的爱情;梵高的破碎,于向日葵在太阳下不停的割痛;三毛的破碎,于她历经沧桑后那一刹那的明澈与超脱……这些名人的破碎犹如千树万树的梨花一样洁白如雪,那你的破碎又将源于什么呢?
初读三毛的文章《撒哈拉沙漠》,就让我喜欢执爱。真实的文字、动感的心灵、细腻的感情……就如一首曲子,辽远悠长。其中的调子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说它沉郁忧伤、旷古悠长,都有。在辽阔的原野上,一只大雁的孤鸣;在晚风中,一个孤独者的守望;在沙漠中,一头骆驼的低吟。在她的文字中间,我可以用心去触摸感应她的心灵。我才发现当你真正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语言是那么的脆弱无力。
三毛很普通的追求着快乐,所以她来到了她牵挂的沙漠。用她的话来说:“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地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天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霎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了。”是啊,在简单中获得快乐,平凡中却有伟大,我想天地万物都有其极致,三毛在沙漠中才能找回快乐,找回真正的自我。佩服她抛开一切的选择,执着追求自己的天堂,即使道路险阻,也只是欣然一笑。把潜伏的热情挥洒在没有生命的沙漠却让生活沸腾起来,没有恐惧,没有悲哀。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悄然流走。”这是三毛关于青春或时间的最有力的诠释,大多的我们在不停地用“无聊”打发光阴。要知道,一回首,一驻足,等到年华老去,还来不及触摸,年轻的生命已渐行渐远。我欣赏三毛,在她的生命里没有慵懒,没有浮华,只有与时间赛跑后那些成就感和幸福感。撒哈拉有太多她的故事,这才是她最有意义的生活吧。
在她的故事里,看到的是她恒久不变的爱,她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尽管撒哈拉威人是那么不可理喻,连吃饭的餐具都要借她的,小孩都跟她要钱……爱总是可以让人体味到温暖的,爱总是可以消融一切,爱一切,都会是圆满的。
回首一路走来,我们在不停的喜泣忧伤,酸甜苦辣让生活充满味道,其中的过程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像三毛说的:“我想,一个人的过去就想圣经上雅格的天梯一样,踏上一步绝不能上升到天国去。而人的过程,也是要一格一格爬梯子,才能到了某种高度。在那个高度上,满江风月,尽入眼前。这种境界与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同的`。”
人的成长是个很艰难地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想要让生活精彩,体验幸福,就要一步一步爬越天梯,笑对生活,超越自我。
三毛的作品中,向众人诉说了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隐伏着一条寻找人生奥秘、追求人生超越的心灵历程。形式上的流浪和实质上的寻求有机地统一在她的作品之中,构成她作品的内在灵魂,展示出从寻求到超越的完整的生命历程。
三毛是特立独行的,但并不使我们感到难以亲近。她用生动、细腻而风致的文字带领我们去亲近世界、亲近大自然、亲近朴实的小人物。三毛的爱心感染着我们,她离我们很远,但又那么近,她是一只飞远了的不死鸟!
破碎的人生,破碎的味道,不同的你,因不同的破碎而精彩!
沙漠的读后感篇7
寒假里,我给佳钰向同事借书,她自己选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带有图画的,共有17章内容,才开始时,她没有看,过了几天,就拿起来看了,一夜就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笑,我们听着都跟着想笑,看来她看得挺投入的。第二天早晨,她又那起这本书开始看,一会就打开了电脑开始写亲子阅读读后感,并且告诉我,妈妈这本书很好的,很有意思,并且翻开到有意思的地方叫我看,还告诉我你也要读,你还要写读后感呢。
今天,我看了她写的读后感,其中她写到:在这里我学会了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总面积达860万平方公里,是韩国和朝鲜总面积的40倍,这本书里边的人物有:列奥、叔叔、宝萝。动物有:骆驼。他们在沙漠里互相信任,同心协力,最后他们顺利的通过了沙漠。《撒哈拉沙漠求生记》还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沙漠的知识。比如在沙漠里生火有:火犁取火、钻木取火、透镜取火、手砖木取火四种办法。他们四个在沙漠里搞笑,最可笑的是,列奥往骆驼脸上吐口水,骆驼转过身来拉了列奥嘴里啦。看着她写的,我感到很羞愧,因为开始时,我只认为她只是看书中的笑话,并不对沙漠知识不敢兴趣,我错怪她了。现在我拿起这本书仔细地翻阅,感到这本书却是不错,孩子在笑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通过这件事,我认为对于孩子阅读的书籍,作为家长最好也看看,这样就跟孩子有了一些讨论的话题,让孩子说说书中的内容,学到了什么知识,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还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读书兴趣。
沙漠的读后感篇8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撒哈拉沙漠求生记》。
本书主要讲了:列奥一行人前往撒哈拉沙漠进行体验,在途中遇到致命的沙尘暴,最终把他们困在了沙漠里。在烈日炎炎的沙漠中,到处都藏着危险,但是列奥一行人靠自己的生存意识,最终走出了沙漠。
我最喜欢的片断是列奥他们向飞机求救。列奥一行人找到了绿洲后,在原地过了两天两夜,第三天,他们继续前进,走了一段路程后,他们看见了一架带有“sar”的搜索救援机,就在原地做起了身体信号,谁知道飞机快要降落时,列奥做了一个摆手的动作,这个摆手的动作让救援机飞走了,因为它的意思是“我们没事”。
这本书的主角列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性格:单纯无知、胆小。特长:假装睡觉去抱宝萝。知识水平:经过几次探险,生存知识有所长进。
我好羡慕列奥有一个对他这么好的叔叔,能陪他去探险,而我只能陪爸爸妈妈逛街、逛超市;列奥可以在探险中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而我只能浸泡在书海里;他可以与野兽拼搏,我只可以和猫猫狗狗玩耍;他可以……
其实我也想去探险,只是家里人总怕我受到一丝丝的伤害,有些事我很想做,可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不让我去做,都快把我教养成“小王子”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可能将来一遇到什么挫折就会大哭、大闹,不敢去面对。
我觉得我们应该像列奥一样掌握一些生存知识。他敢闯冰河、无人岛、沙漠和亚马逊,不是说我们要学他一样去闯这些地方,而是要学他敢闯的精神和勇气。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过绝境,但是他们可能都有渴望绝境逢生的梦想,可能有与生俱来的乐观精神和实践的勇气。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人,都要学会独立,遇到挫折要敢于重新面对,这样,才算是真真正正的人。
让我们学会独立,在能承受挫折的世界里茁壮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