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表达对影片的个人感受,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把影片中的感人故事和积极思想介绍给更多人,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袁隆平的观后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1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们终将没有等到媒体的二次辟谣。今天上午,一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网炸裂,好在媒体随后进行了辟谣,直到噩耗再次传来,我们依然希望“这不是真的”。对袁老稍有耳闻的人都会明白,先生的离世是我们的哀痛,更是国家的损失。
袁老的一生献给了农业科学事业,他的生平也因此写满辉煌。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__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__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__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__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说誉满中外,毫不夸张。
如果说这些荣誉的表达还不够真切,那么我们再用一组数据来说明。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__年800公斤、20__年900公斤、20__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20__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3000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最终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从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义不言而喻。
其实我们敬仰袁老不光是因为成绩,更因为情怀。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他的奋斗梦,让他守护了“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这句话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梦。袁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梦并没有结束。今天下午,长沙市民夹道送别袁隆平院士灵车,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这场面与“十里长街送总理”异曲同工。大家打开朋友圈,总有几条动态属于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声音随处可见。“从今以后珍惜每一粒粮食”的质朴表达,像极了晚辈对弥留长者告别……民众的自发行动说明了一切。
袁老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把自己遍洒在祖国大地之上,也把他的两个梦余下的部分留给了我们来完成。始终端在自己手里,就算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能把农研的冷板凳坐热,但我们能做到光碗、光盘,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们此后都会做一粒“好种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时间:20__-10-12 17:39:24袁隆平事迹的心得体会我要投稿
袁隆平事迹的心得体会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2
这个星期五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陪伴下,观看了电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匪浅。
电影主要讲了袁隆平爷爷从30岁到60岁之间的故事。他为了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研制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
影片中,瘦小的袁爷爷说:“我不在稻田里,就是在家里,我不在稻田也不在家里,那我就在去稻田的路上。”他为了研究高产量稻子,付出毕生心血,我开始愧疚。
现在的生活就像在蜜罐子里,总觉得什么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理想不需要努力拼搏就能成功一般。我们总在浪费粮食、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岂不知当下的衣食无忧都是袁爷爷他们一辈的劳动成果,我们自己对社会、对祖国又有什么贡献呢?
现今,袁隆平爷爷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不只是高产粮食,还有“袁隆平精神”。
我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深刻反省自己,不浪费一粒米,不浪费一颗粮。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要向袁爷爷一样,为了理想,积极努力学习,不去轻言放弃,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3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这部影片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打破了观众头脑中关于主旋律影片"高大全"和说教的模式,使人们得以认识,走近真实而杰出的袁隆平,感受到袁隆平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慌的恐惧,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看似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路上,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他是那样的坚定,直执,饱含着激情,他的生命如歌般地在全世界奏响。他立志要让那粒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为他的也是人民的绿色梦想而歌,为全人类而唱,那是世界的福音。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坚韧,仁爱的伟大精神,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在如今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里,人们早已经变得浮躁,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
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他那种在逆境中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支撑他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这种信念最终帮助袁隆平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岁月似乎并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他仍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追逐着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新领域。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袁隆平院士有着笃实质朴,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作为质监人的我们,在面临着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面前,要向袁隆平那样不断探索,坚持学习,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牢记自己的责任,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而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切实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做到不畏艰险,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孜孜不倦,将平凡琐碎的工作干出特色干出亮点,用实际行动来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提高我们的工作业绩,提高我们的修养素质,在质监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4
今天,我去了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名字叫做《袁隆平》。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袁隆平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饥饿,决定研制杂交水稻,在研制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毫不放弃。最终,杂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袁隆平的成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更不是坐在电脑前面,按一下鼠标的。现在想发明东西的人,还有多少人拥有袁隆平这种勤劳的精神呢?
袁隆平性格坚韧、干劲,一次次的失败,不但没有打倒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有动力。在逆境中他还常开玩笑,他痴心地总是想着研制杂交水稻成功,就算没有人支持,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还是一样有干劲!
袁隆平曾经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多么值得我们崇拜!他“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电影里,袁隆平在课堂上推崇了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身,这种做法令到了领导的批判。他们的批判,让我感到可恶!他们没有想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刘老师等人更令我感到憎恶,他们不但无能,而且还阻止别人的事业,阻碍别人的发展。还有一些红卫兵,趁袁隆平不在的时候把他培养的稻苗全给砸了。这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天才应该都是给这些小人给扼杀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耻辱!
九十后的我们,是不是开始“做袁隆平”了。有许多已经开始努力了,难道我们还想袖手旁观?行动起来,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吧!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5
前几天,我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当我走出电影院时,我热血沸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主要讲:袁隆平爷爷是一位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不畏艰辛、意志坚强、奋斗终身、的人。以前的水稻产量很低,可是在袁隆平爷爷的不懈努力下,反复地研究和实验,终于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了“水稻之父”,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爷爷在工作中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所要具备的,这使我深有感触。昨天,我在楼下学玩滑板,我刚站上去,妈妈还没来得及扶我,我就先摔了个四脚朝天。我连忙站起来,拍拍屁股上得尘土,说:“什么破玩意儿呀?还没等我站上去就给我送了个礼!”我赌气地说:“不学了,不学了!”妈妈看着我要打退堂鼓了,便用激将法说:“以前你总是缠着要我给你买滑板,现在给你买了,可你又不敢学。嘿——我还是把它送给别人算了!反正留着也没用!”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勇气一下子就提上来了,我想:我不能让妈妈小看我,我要让她对我刮目相看。这时,袁隆平爷爷的影子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给了我巨大的鼓励。我下定决心,今天我一定要学会玩滑板。可我刚一站上去,又摔了下来,害得我青一块,紫一块,手也擦伤了。妈妈看着有点心疼了,也劝我暂时不练了,可我却不依了。经过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站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我终于学会了玩滑板。
通过观看了这部电影和我学滑板地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永不言败是驶向成功的风帆!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我要让袁隆平爷爷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做到不畏艰险、脚踏实地。在学习中,要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为生命奏响动听的乐曲!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6
古人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以前也略知一二,但并不了解,这次,自从学校组织观看《袁隆平》电影后,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
袁隆平虽然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可以说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培养出杂交水稻?是什么人呢?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是他那执着的、坚韧的心态,让他坚持了下来,是他那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让他永远停留我们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总共有三个理由:其一,他热爱大自然,不刻板,那时候,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整天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简直就是书呆子。而袁隆平则相反,他亲近自然,喜欢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这也是让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当红卫兵冲进他家,砸烂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时候,他还喊着:“打倒袁隆平!”这不代表他无能,他软弱,只是他保护家,让他继续研究水稻的做法。这又让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热爱人民,关爱家人。他爱妻子,不让妻子受到伤害,不让她受苦。他爱人民,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类。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关心,让他扑在书桌前研究,这也是他成功的动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伟大,不平凡的奉献,袁隆平爷爷是个耕耘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呀!
袁隆平的观后感篇7
为了一株理想中的稻,他在万千农田间走过,抚过了数不清的枝杆。踏遍千山万水,不顾岁月阻拦,黝黑的面孔,粗糙的手,他以农民之姿,屹立世界之峰。
他出生在战火纷争,破败凋敝的时代中。他看过良田无收,大地疮痍;看过灾荒肆虐,饿殍遍地;看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时仿佛日月都无光,人民在苦难中挣扎,而饥饿是最大的刽子手。
人间种种映入他的眼底,藏进心里,也许那时燃起心中的火种:驱散死亡的阴云,叫这日月换新天,不白来这一趟世间。 漫漫求索,从懵懂稚童到风华正茂,他心中理想的火没有被时光洪流浇灭,反而愈演愈烈。他发现了一株稻,籽粒多达230粒!他找到了那把通往胜利的钥匙,但面前仍是漫长的寻找之路。为伊着魔,烈日高照,他依旧在田地中徘徊,偶尔拂起一株稻,放在掌心细细端详。汗水顺着脸颊滚落,一滴滴压弯枝杆,晕开满目金黄。经过一日的劳累,就连廖廖无几的睡眠时间,他也在梦中追寻着,描绘那希冀中的模样。可那希望的稻株不愿被人们认识,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带着团队,顶着质疑,守着本心,他细数花开花落,静待四季更替。田中的稻换了一批又一批,他用脚丈量了万千河山,年复一年。
终于,时光拨开了迷雾,终是见得天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此滚滚稻浪在田间涌动,丰收的气息扑满大街小巷。他依旧屹立在稻田中,微风吹拂,带走了饥饿的阴影和他的青春,留下了佝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和一颗仍热爱奉献的心。他在稻间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以及“禾下乘凉”。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他用瘦弱的身体,追求着更多更好,为中国人顶起了沉重的饭碗。如今,傍晚时分,炊烟袅袅而上,万家灯火闪烁,凝成一片人间星河。这是最朴质,最美好的风景。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大星辞九洲,时代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终有一日,我们用1200亩的成果向祖国献礼,完成您的遗憾。请您一直注视着我们,袁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