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读后感使我们在阅读后有了更深的思考,提升了综合素养,读后感不仅是个人的思考,也是与他人分享智慧与感悟的桥梁,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好书读后感15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好书读后感1500字篇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是诗经惯用的比兴手法,“兴以抒情”,交代了爱情开始的序幕,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已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说媒,最后将婚期定在秋天。
从此以后,女子朝思幕想,“乘比危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在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扑,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
这是一个多么单纯痴情的女子啊,凭着男子在集市上的嬉耍戏谑,就痴情意意,恋恋不舍,早也盼,幕也望,一心系在男子心上,直等到男家的车儿马儿迎上门来,才擦干眼泪,卷起财物,占了噬卦,紧随男方的车儿而去,命运悠悠,如晃荡荡的秋千。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桑甚是甜蜜的,鸠多食则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坦坠入爱河,则无法挣离。
这小段总结了爱情是杯苦酒啊,食多了即会伤身又伤心,男女有别,男子容易解脱,女子呢,陷入泥淖,只会越陷越深,彷如葬身大海,茫茫无际,一望无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青青桑叶儿啊漫山坡,黄黄陨地如雪落,时光时光奔流去,美好梦想付东流。“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嫁过去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复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
甜言美语将我骗,信誓旦旦表心迹,一坦过了你家门,行为心迹皆相反,说明男子开始是轻浮,浪荡,口是心非的欺骗女子,想要对方嫁给他,一坦欺骗到手,便无情无义,指桑骂櫆,任打任骂,不顾女方的抚小敬老,辛勤持家,憔悴落拓。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淼淼荡的淇水,浩浩无边际无涯,就如我的心儿啊,起伏跌宕,摸不着边际,找不准前行的方向,如浮萍起伏,飘荡,心儿无所归啊!
”三岁为妇,糜室劳矣“,多年的起早睡晚,只为的是家人的安适惬意,我睡不好吃得少点不要紧,只要家里人舒舒适适,不无怨言,任劳任怨我无所谓,自古女子“三从四德”是本分,地位低下侍奉人又如何呢,只要丈夫记得我,对我好,知道我的辛劳,一切自然好,”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心心相印,铁棒磨成针“。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是倒霉蛋儿却不领情,常常对我拳打脚踢,打得我遍体鳞伤,体无完肤,”打落牙来和血吞“,“世事险恶,老天瞎眼”。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姊妹哪能了解世道的险恶,不张不睬,轻视我,我的心啊如寒霜,伤口啊抹盐。无缘不得公婆家的欢心,我心戚戚,惆怅惘然,兄弟们又一味的责怨,“天啊,地啊,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园“,愁深深似海,怨凄凄比天高。
”及而偕老,老使我怨“,相恋时分蜜意浓浓,难舍难分,”我愿摘取天上的星星,我愿入深海去捉鳖“,“爱你爱你直到天老地荒,海枯石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渺渺,浊浪滔滔,拍打着岩岸泠泠有声,沼泽一望无涯,漭漭荒荒,落日是边际。而我的辛劳,怨苦却如这淇水,沼泽之地,无边无际,邈邈无涯。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思绪茫茫如大海,波浪起伏,浪涛滚滚,又如小船儿飘荡,翻滚在波涛浪尖,跌跌荡荡,时而入深谷,时而又上浪尖,起起伏伏,不知所往。罢矣罢矣,往事历历,一件件,一桩桩,不堪回首,回首是泪涟涟,线如珠,心咕咕,血泡冒。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往事不堪回首,回首泪已成河,告别昨日的痛苦,我要去寻找明天的太阳,那光明亮丽的火球,辉耀世界,照暖饥寒交迫的生灵。我需要太阳啊,需要温暖,需要更加明丽灿烂的艳阳,他们辉耀四方,光芒万丈,救苦救难,
给人以生机!
我渴盼······!!!
好书读后感1500字篇2
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画卷上画着美好的世界,童年充满着梦想,洋溢着快乐,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幸福的;是没有烦恼和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没有高尔基那么贫苦,甚至不及他的百万分之一,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不孝顺父母呢?
我读了《童年》这一本书之后,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才深知,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被父母宠着,惯着,千依百顺,唯我独尊,没有受一点委屈和痛苦,还整天怨天尤人,做一点事情就叫苦叫累。无论父母如何用心良苦,我们都不知道,不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童年》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四岁的主人公阿廖沙因为父亲去世,和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后来随母亲改嫁,和继父一起生活。在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不顾一切,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外祖母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人。每次在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时候,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阿廖沙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好事情"等等。后来,阿廖沙不堪外祖父对母亲的打骂,离家出走了。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但是,阿廖沙没有屈服,他在这些困难中懂得,活下去就是希望,只有斗争才能生存。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架,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让我们向高尔基看齐,一起做一个坚强的人;刻苦学习的人;学会生存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面对怎样的挫折,都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要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一起努力吧!
上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好书读后感1500字篇3
俗话说得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喜欢萝卜、有人喜欢青菜。“同学们暑假要怎样过得好呀?”我想:这个应该是很多同学想了好久的问题。我想有的同学会这样想:过暑假我要赶快把所有的作业做完了才能玩得开心,因为我要到江门购书中心看一本好书,因为读书读得多了我知识就会更多,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放暑假了我要出去玩!“这个同学的想法是不对的!第一个同学的想法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写完作业就能玩,就能到江门购书中心看一本好书了。
其实看书也有乐趣!因为书里有我们的没见过的故事、作文、画片。所以看书也快乐的乐趣。比如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就要把读书的时候心情要非常变得虚心,释放出来。
平时,我最喜欢看杨红樱啊姨所写的《笑猫日记》,还有《男生日记》,我看的心情非常兴奋,因为我想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杨红樱啊姨所写的《笑猫日记》中的《塔顶上的猫》里面所说写了笑猫,它很多的心情,这只猫是用笑来表达。它用笑来表达的。它会微笑、狂笑、冷笑、狞笑、嘲笑、苦笑,还会皮笑肉不笑。它是一只思想的猫,它相信格决定命运。它喜欢观察人,也能听说的话。它的主人是杜真子,笑猫以前是住在杜真子家,因为杜真子的妈妈不喜欢笑猫就把笑猫赶出家门,而且她经常伤害笑猫的自尊心。从此笑猫就离开了杜真子家。杜真子的妈妈有个姐姐,她很美丽、优雅的女人。她有一颗童心,就是活到八十岁,她的心也不会老。她尊重孩子,杜真小特别喜欢她,她有一个儿子他叫马小跳。笑猫喜欢到她家住,她也欢迎笑猫去她家住。所以笑猫搬到马小跳住,杜真子经常去看笑猫。
看!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是多么重要!我读了这本书我的读后感是:童心是多么重要啊!
好书读后感1500字篇4
本学期初,为了拓展我们的视野,园里给每班老师配备了一套教师教学内参。因为本学期的教研重点是语言领域,因此我格外着重的看了语言领域的书目,从中发现了一本叫《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原以为这样的书会写的比较死板,晦涩难懂,可是我不仅把它给看完了,而且还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很值得人回味,最重要的是,从这本我本以为不怎样的书里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是我增加了许多见识于不同的观念。通过阅读和分析,认识到正像作者看待的那样,每本书都像一个人,美丽的封面之下都有着一套自己的骨架,肌肉包裹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盛装而来,而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有一双x光射线般的透视眼,看到盛装下的骨架,这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内涵的基础。
本书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说“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就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他这首先就让我们了解到本书是为何而写的,让我们为能够进一步的阅读打下一个基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规则就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阅读,就像是非辅助性的自我发现学习。而且阅读应该分层次而阅读,阅读共分为四层——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主要讲解针对一本好书我们该怎样阅读,讲求的是利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阅读的目的,展开来说吧,阅读的目的就是提升心智的活力和成长,就此呢,作者作了很深刻的讲解:“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和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阅读:
一、在方向上:书中谈到两种,获得资讯和提升理解能力。我觉得还有一种方向,也是更高的一种方向是突破思维。这一直是许多智者的追求,也一直是我的追求。
二、在方式上:可以有两个纬度来看。如果从务实的角度来看,就是四层阅读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如果从务虚的角度来看,就是阅读者的主动性和习惯性的问题。
三、在方法上:书中给出了不少在不同场合下非常实用的阅读技巧,比如检视阅读的顺序该如何安排,对于一本论述性的书籍可以提出的四个问题等等。这些技巧在多次运用后的确可以大大提升一个人的实际阅读能力。
四、总结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你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就像棒球比赛中的捕手,尽可能接住投手投来的任何球,捕捉作者传递过来的每一个讯息。至此,读书才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智力游戏,成为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是本工具书,在指导人们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亦贯穿着作者关于读书的理念。
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应该说,这样的读书观,并不新鲜。但在现在看来,却反而显得熟悉而又陌生。遇到这本书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整体来说,这本书的思维逻辑是非常严密的,也是前后呼应的。实际上这本书也是我们可以运用以上的阅读技巧好好分析的一本范书。
其实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有相当的多,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许多宝贵概念更是能让我们一生受益。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阅读”,而是作者对于许多事物的观点真的是使我大开眼界,这是我认识到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要深入里面观看其本质,还有就是看事情不仅仅只从一个方面认识它,而是我们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去理解,让我们真真正正的从里到外的把握住其内涵。活用阅读的技巧是阅读时相当重要的一环,我们都应该好好地掌握,把它运用于实际,不要因此而浪费更多的时间和汗水,俗话说的好呀:时间就是金钱。希望藉由吸收《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技巧,大家都能够自在的徜徉在阅读的殿堂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利用让自己的心智与生命时时有所启发、领悟,当一个快乐的阅读人。
好书读后感1500字篇5
两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谁动了我的奶酷》暗示着我们在面对变化和危机时,应像小老鼠那样迅速穿起挂在脖子上的跑鞋,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向前奔跑;而《细节决定成败》以众多案例剖析每一位成功人士运用细节的张力,如:加加林成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仅仅是因为在进入座舱前脱下了一双鞋子;而一把椅子却使菲利走上了人上梦寐以求的成功之路;一张不同座位的飞机票,促使一家公司将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等等,来告知我们:“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细节决定成败》与其他众多装饰祯精美的书没多大区别,区区几万字,读后却揪着你的心,不自觉地自思、自省,是继《谁动了我的奶酷》之后,又一激人奋进之力作。我们每个人都期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也许这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也是成就每一项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看平日工作质量的好坏,往往只是取决于一些细节上下的功夫。而细节的命运却不那么乐观。其一,疏忽,没有注重细节。如一位工程技术人员错打了一个小数点,或者忽略了一个数字或变量,造成的后果都不堪设想。还记得前些年澳星发射是怎样失败的'吗?它也仅仅只是在配电器上多了一块0、15毫米的铝物质而导致的澳星爆炸。再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安全事故,浙江宁波电业局“3、3”安全事故、重庆万州梁平供电公司“6、30”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等等,哪一个不是因为思想麻痹,违反《安规》,习惯性违章造成的?这些不都是因为事小而造成的大错吗?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认真负责,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唯有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件小事,追求每一步精确到位,追求每一件事情的完美,就会得到天壤之别的结果。
其二,敷衍了事,无视细节。很多小事,两个人都能做,可做出来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种人对工作充满热情,极其认真,将小事做细,注重每一个环节;而另一种人无法从重复的工作中获得乐趣,把工作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他们永远被动地做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把事情做好,对于他们而言更谈不上细节。一个看不到细节,或者不认真对待细节的人,是无法领会工作的真正含义,当然他也失去了在细节中寻找成功的机会,从而也不会成功。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将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远。忽视细节,是因为我们觉得它太微小,不足挂齿;无视细节,是因为看不到细节铸就成功的必然。我们每个人都浮躁地期待触手可及的成功,却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去做任何一件小事。
何为小事?就是日常工作中简单得不屑一顾的事情。何为细节?就是为把小事做好而细心考虑的各个环节。其实对于智者而言,他们是不会简单的这么看。他们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认为决定成败的也许不是细节本身,而是细节背后所蕴含的那种追求卓越的思想,那种锲而不舍的执著。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又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积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成功之源,为成功奠定一定的基础。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把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负累,而把它看作是获得经验的一种途径,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必备条件。举个简单的例子,做事就好比烧开水。水温达到了100℃才能将水烧开,使水沸腾。就算是从0℃烧到99℃差1℃,如不再继续加温,永远都不能成为滚烫的开水。做事也是如此,我们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时,就要心思细腻,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以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个细节。那些一心渴望伟大、只看中大事,不拘小事的人,成功了无踪影;而那些甘于平淡,认真对待每个细节的人,成功却不期而至。
好书读后感1500字篇6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本书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这本书挺枯燥的,甚至有点夸大儿童的作用,讲到儿童的精神,潜意识及儿童的心理,似乎把人类人生的成败都归结到了儿童期,未免将儿童期成长的作用有点太夸大化了,可是经过后面内容的阅读才明白,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
经历着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过叛逆,是否因为和父母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呢?而我们的家长或许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大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系绳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较身边几个同学。因为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对彼此的家庭状况非常了解。从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从小学习不错,长大后非常循规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线长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会茫然不知所措,产生心理上的问题;而从小因父母忙于生计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时候学习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却有极强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见,敢于创业,现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后面的讲述中,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蒙氏工作,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知识的提升!试想想,处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会不快乐,我想这是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揣摩与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对幼儿进行死教育,从来也不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及需要,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什么学习成果了的。
所以,成人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于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于是,我知道了一般传统教学法的老师与蒙特梭利教学法的老师的根本不同:
一般传统的学校,老师只是认识小朋友的行为,知道要照顾他们,也知道为了教育他们应该做些什么;
蒙特梭利的老师,眼前应是一位还没有被认识、完全有待于被了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边,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取生理的独立,在自由选择中获取意志的独立,在无止尽的独立工作中获取思想的独立。
关于这本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与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时间我将进行第二遍的阅读,相信将会有更大的收获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