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观后感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电影中隐藏的主题和情感内涵,通过写观后感很多人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和批评,促进作品的更好发展,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影《入殓师》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1
没有想到的是,看一部电影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程。初次听到《入殓师》这个名字,着实被这个名字的文字缠绕的诡异吓了一跳,然而随着电影一点一点地播放,我心中的那点恐惧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入殓师》整部电影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氛围,没有浓墨重彩的色调,没有夸张浮华的演技,它静静叙述,缓缓推进,娓娓道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从头至尾萦绕的.久石让的音乐是那么澄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缓慢而抒情的音乐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冲洗过的被阳光慵懒照着的那片蓝色天空,在不知不觉间,我的心平静下来,享受着光影交错带来的美感。
当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认可,当你十几年的努力蓦然之间化为泡沫,你是选择继续坚持自己已经残破的梦想,还是换一种方式重新开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选择了后者。乐团解散后,他卖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乡下。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关于旅行的工作,被录取后欣喜之余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入殓师,大悟犹豫之后还是选择了接受,于是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大悟经历了从第一次看到尸体的呕吐不止到后来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绘死者的容颜的过程:尸体腐烂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样美丽实际上却是男生的双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去的母亲、穿长筒袜离去的老奶奶……应该说,在不同的国度,死亡都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日本的丧葬礼仪显得繁冗复杂,大悟用细腻缓慢的动作诠释了对死者的尊重。可是这样的工作终究是不被认可。朋友对他指指点点,连妻子也认为他双手无比肮脏甚至离他而去。他很难过,可是他依旧坚持。可是,正是因为大悟的坚持,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们知道,失去亲人最痛的两个时刻,一是在亲人断掉呼吸的那个瞬间,你突然醒悟,以后再也见不到活着的他了;二是当亲人被送入焚化炉的瞬间,你会意识到,从此以后,你爱的那个人连肉身也将要消失,往后你想要轻轻地抚一抚他的脸颊也不能够了!大悟的妻子因怀孕而回来,她虽然还反对丈夫的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起出席他好友母亲的葬礼。她亲眼目睹了大悟为死者“入殓”的全过程,目睹了失去母亲那一家人的悲伤,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个火葬师说:“死是一道门,生命走到尽头,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结局美好得让人想哭。大悟的妻子终于接受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对父亲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随着眼泪而烟消云散。大悟用他的经历用他的心,在黑暗无情的死亡之上盛开了一朵美丽的花,升华了他的生命……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2
影片讲述一名入殓师的成长历程,开头半个多小时主要交待男主人公入行前的情况,他是一名大提琴手,乐团解散失业后,回老家找工作,被人半骗半蒙的进了入殓师这行。估计编剧知道找工作这个过程比较枯燥无味,弄点笑料才不至于闷坏人。于是安排失业缺钱用的男主人公被师傅骗去拍入殓师的广告宣传片,刚进公司时,师傅还故意隐瞒职业性质,弄得男主人公身不由己,一步一步被带进入殓师这行。
别小看这些看似简单无用的情节,实际上,这些情节直指一个目标,就是让男主人公成为入殓师有了充实合理的依据,也就是要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要不然好端端的,谁愿意长期给一些陌生冰冷的尸体化妆呢!
故事的合情合理,使观众看得舒服,也投入到情节当中,更加确认故事真实可信。而不会在看片过程中,产生种种疑惑,进而怀疑故事虚假造作,那影片离失败也不远了。
入殓师之所以伟大还在于影片在高潮戏来临之前精心安排多场有效充分的垫场戏。比如,男主角得知自己从事的何种行业后,在面子和金钱之间的内心挣扎,隐瞒妻子真相后的种种不安。而最重要的一场铺垫戏是男主角跟随师傅去收殓一具腐败多日,恶臭熏天的尸体,不仅是男主角事后看见生鸡肉呕吐不止,甚至于观众也产生呕吐心理,不约而同认为入殓师实在是一种令人厌恶、低贱、肮脏的行业。看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跟剧中人物一样,情绪低落,慨叹命运之不公,但同时也一起在思考,究竟应不应该延续这种职业,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入殓师都不是一个曾经是优秀大提琴师的人所应该从事的行业。
观众情绪达到此种程度,全在编剧意料之中,影片的最高潮部分也随之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我一直很欣赏这场高潮戏的谋篇布局,精妙细致,匠心独运,甚至可以列入电影教科书,成为经典范例。
某日,男主角还在犹豫干不干入殓师,师傅突然过来找他。原来师傅接到一个活,有一户人家妻子过世不久,丈夫正急等着他们过去。等到男主角和师傅赶到时,己经迟到多时,丈夫黑口黑脸责备他们不守时的行为。
且慢,大家略想想,干嘛非得让师傅和男主角迟到呢?迟到招来的是户主的白眼和一顿臭骂,自己也不得不连连鞠躬道歉,难道表现两人知错能改的谦谦君子风度,但前面戏分早将两人的性格展露无遗了,这里用得着重复吗?不是表现他们,那肯定是展示户主的性格,从他的表现看,给人严肃迂腐,不讲情理的坏印象,凶神恶煞般的表情更是让人敬而远之。为什么要如此描黑户主呢?随着下面一系列精彩剧情的展开,答案自然呼之欲出了。
师傅在严厉的户主以及眼睛红肿的女儿等众多亲属注视下开始工作,他给尸体清洗,换衣服,动作轻柔冷静,准确谐调,表情庄严肃穆,仿佛他正在从事一项伟大艺术作品的工作。
户主妻子焦青发黑的脸与她光彩照人,靓丽清秀的遗像相比,简直有天渊之别。观众都在感慨死亡的恐怖时,不料师傅轻轻施展妙手,转眼间死者变得容光焕发,脸色红润发亮,唇红齿白,整个人好像活过来一样。
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叹为观止,户主也是目瞪口呆,好像从未看过如此美的妻子,女儿更是如见母亲复活,悲不自禁。师傅得势不饶人,乘胜追击,故意向户主借取死者生前所用唇膏,户主还在看着美丽的亡妻发愣,聪慧的女儿起身拿来唇膏。
这段戏演员演得好,编剧写得更好。按常规写法,师傅还没动手工作,屋内早已听取哭声一片,试问观众与你等非亲非故,就算你哭得昏天黑地,我自稳坐泰山,岿然不动!但是这段戏别开生面,先由入殓师处着手,通过他的巧手,回复死者生前之美,那么户主思念亡妻之情,女儿追忆母亲之爱就有了对比和参照。说白了,死后之丑与生前之美在短时间的变化,让观众体会了解到美好事物失去的悲伤,对他们深表同情。观众一旦产生此种感情,那么剧中人物再伤心痛哭,自然得到观众的共鸣,戏内戏外自然听取哭声一声。
拿唇膏的细节充分表现女儿的聪慧乖巧,引发观众的好感,女儿适时而且毫不造作的上前哭泣,正是对母亲的最大怀念,从而激发观众的最大同情,观众己经被母女的深情打动。而女孩上前哭泣这一小动作,难道都是编剧任意而为吗?肯定不是,以上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户主的终极表演铺垫最浓的感情气氛,就是让观众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然后再掉泪。正所谓,先感动后掉泪,没感动,何来掉泪。
当入殓师想盖上棺材时,户主几步上前趴在上面,哽噎着喊出妻子名字之时,那一刻,我的泪水也涌出来。原来先前对严厉粗暴户主形象的刻画,都是为了展现此时此刻硬汉柔情似水,脆弱感性的一面。他严厉令人敬畏的外表下隐藏着脆弱受伤的心,对妻子深深的眷恋激发他最原始的冲动,不顾体面在众人面前哭泣。正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虽然我不懂日文,这部片子也是一年前看的,但直到现我依然记得户主呼唤亡妻时的日文发音,"友乜!友乜!"。
这场戏的最后,户主的感谢也在意料之中,他坦诚这是妻子最美的一天,对于入殓师来说,没有比这更高的赞赏了。男主角与师傅吃着户主送给他们的地方特产,脸上挂着胜利者的微笑,其实这何尝不是编剧和导演胜利的微笑呢?
正是得益于导演和编剧出色的工作,才使观众震憾于入殓师平凡低微的工作竟然如此伟大重要,慰藉着生者的心灵,传递亲人无尽的追思,也使死者得到安宁和尊严。
这场高潮戏成为影片的分水岭,一扫前面略显沉闷的气氛,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灵震憾,真正使人欲罢不能,沉醉其中,全身心享受一次灵魂的洗涤。
影片剩下的几段戏可视作本场戏的延续,惨死男友摩托车下的女儿与父母之情,澡堂老板娘与儿子的深情,老板娘与殡仪馆火炉工的黄昏恋应该是激发母子情的催化剂。影片最后,男主角与父亲的阴阳重逢,可算作男主角身世的解密,也说明男主角成为入殓师或许是命中注定,最终他还是成为失踪多年父亲的入殓师。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3
现在一吃肉,就想起《入殓师》里的镜头:主人公一边大块朵颐地吃着鸡腿,一边不停地说着:鸡腿也是动物的尸体,罪过啊,罪过。吃过之后,拉起优美的小提琴,又沉浸在哀婉的忧伤里。
尸体、鸡腿、小提琴、沉默、喧嚣、忧伤。这样一组镜头似乎只有在这样一群特殊职业的人群中才能建立起联结。日本的影片也好、文学也好,太多这种表达边缘诡异、又要同生死联结的主题。诡异,令人好奇,生死,让人产生至高无上的对人生的俯视。
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惊怵的面孔,经过入殓师的手,变得安详平和。亲朋好友在送走他们的最后一程里,仔细地端详着,似乎那不是一具尸体,只是亲人安详的睡着了,他们送他到另一个世界里,充满不舍,忍不住哭出来。
入殓师的手抚触过太多的尸体,他们为社会上的人所避讳,他们也曾对自己的双手产生厌恶。但是,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令他们欲罢不能的继续这个职业,直至离不开这个行业。
前几日,老朋友突然的心情低落,缘于身边的朋友得了癌症,每次看到她化疗产生的痛苦,对生的渴望以及对病痛的无奈。他都要揪心的想到了死的问题,他去研究“来世”的思想,如果对自己的来世已坦然,那面对当下也一定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不安和烦躁。
女娲抟土造人,如果真的有来世,入殓师在往生者再生的路上,是不是扮演了女娲的角色呢?入殓师每次工作结束之后,满意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将他们呈现给往生者的家属,他给家属带来安慰,看着亲人告别的场面,入殓师安静的退到幕后。
死,在入殓师的眼里,也许是一种美好!
入殓师也喜欢吃肉,只是,当他们将肉也看成尸体的时候,会产生纠结,然而亦是欲罢不能的喜欢吃肉,也许这也是人生的无奈,所谓大雅与大俗,距离是如此的接近。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4
死,即使意味着肉体的终焉,灵魂,或者别的什么,却可能被带走了。入殓师就成了完成这个神圣交接的送别之人。于是,小林的职业也具有了美德,值得做一些文艺作品来称赞了。
小林为死人进行的最后服务,汉语叫“入殓”,而日语说得直白一点,叫做“纳棺”。片中的社长取其罗马字拼写的开头,给自己的公司取名叫nkagent。而片名就说得更温雅拂柔一些,叫おくりびと,执行运送的人,或送别之人。电影亲切地称呼遗体化妆师们,也许只是因为在日本他们并不受到尊敬,甚至属于边缘人。记得我的日语老师说过他在日本见到许多中国人做日本人不愿意做的行业,因为这样的职业常常不需要什么技能又有不错的薪水,抬尸体就是其中之一。颇为迷信的日本人,认为死人是带来晦气的,电影也并不讳言这一点。
然而,最好的日本电影却总是有关死亡的。七武士,讲述武者如何赴死。切腹,讲述如何捍卫死的尊严。怪谈,讲述生者和死者如何在一起生活。雨月物语,讲述死者如何惩罚生者。楢山节考,讲述如何维护死的神圣。东京物语,讲述现代都市里的生与死。在这些伟大的胶片中,死亡,是一个隐身的主角。
?入殓师》承递着对死亡的思考,但它不太像是我的菜。像著名的茶道和插花一样,入殓成了一个展现“日本性”的表演艺术。展现古老的仪式,旁人的歧视,亲人的不理解,再适当利用生与死的大话题制造一些催泪的画面和禅意的思考,这些内容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就能猜的到。就像《三丁目的夕阳》一样,这样的电影题材平实而独到,也能深深感人,但剧情上找不到亮点和新意,男女“优”们依然是动漫式演法,澡堂老板娘的丈夫表情凝重地说出“死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有点装模作样。
入殓师的话题是一个好题材。面对一个好题材,我自然希望看到多一点的什么。有很多主题并不发人深省,甚至可以说主题非常无聊的电影,因为编剧和导演的出色成了经典。而另外一些并没有很多过人之处的电影仅因为题材就可以赢得大赏。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前者。今年奥斯卡最热的《贫民富翁》,还有这部《入殓师》,却都多少有些像后者。
?入殓师》并非多么有深度的电影。不要说日本继承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中国孝道,不要说日本的神道教传统相信大自然万物有灵,不要说热爱樱花短暂之美的岛国人民就是对死亡有特殊的情愫,不要说日本人都相信“死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其实,它只是在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语气告诉西方观众:我们是一样的。不管文化如何不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都关心人的死,我们也如此关心人的生。
而太多太多的中国电影依然在对着西方拼命摇头:不,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化这么复杂,是你们很难了解的。我们对人是有不同看法的。我们同意用许多人的死去换取几个人或一个帝国的生。我们的一切都是有“中国特色”的。
但据说,“中国特色”这个词是日本人提出来的。西乡隆盛说:“自孔子之后,历八十余世而不进步,乃中国特色也。”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5
?入殓师》是我一直都很想看的一部电影,我这个人有点精神洁癖,这样的一部影片,我一直都想静静的,一个人看完它,今天终于看完了。
看着小林大悟和他的社长每一次为死去的人入殓,深受触动,活着的人分三六九等,可是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何让逝者走完庄严又体面的最后一程,是入殓师们的神圣责任。小林大悟是一个平凡而又渺小的普通人,他甚至无法在城市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迫不得已,他才从事了这样的一份工作。从最初的自我抗拒,饱受非议,到最终的受人尊敬,小林大悟的心路历程异常艰辛。
社长说看他第一眼就认定他适合这份工作,他的眼神坚定又清澈,一眼看进了你的心底。为逝者送行的人应当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小林大悟是个善良又谦逊的人,所以,他真的是适合的。
火葬场的焚化工说:死亡是一道门,每一个人在推进焚化炉的门之后,他都会在心里默默的说,希望你一路走好,我们一定会后会有期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是会团聚的。在这部影片里,死亡不再充满恐惧,更没有满含悲伤,每一个告别逝者的人眼里,逝者不过是先走了一步,多么静谧又安详的场景啊!
当小林大悟为死去的父亲进行入殓仪式的时候,发现了父亲紧握在手心里的小石头,那是他们从前用石头交换的心语。小林大悟一直不能原谅父亲对家庭的不辞而别,可是此刻,他却全然放下了。他又记起了父亲的模样,他把石头放在妻子的手心,妻子将它贴在腹中胎儿的心口,那一刻,是亲情的传承。影片在这样的时刻就结束了,让人回味无穷!
人的一生,总要送别很多的人,有的是生离,有的是死别,就像一列火车,它缓缓的驶向终点站,无论你多留恋窗外的风景,火车总会开往前方。不要难过你失去了什么,你曾经得到过的东西才会失去,可是得到过的那一份美好会永存心底,谁也带不走。我们要感恩每一个参与过你生命的人们,有了他们,你的生命才是完整的!失去了他们,你的生命才会留下印记!失去是为了更深的回味,《入殓师》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谢谢这部影片,为我的心灵做了一次洗涤。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篇6
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多余的修饰,一切不过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后——《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个禁忌,我们是惧怕死亡的,更不愿意接受死亡。当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内容后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别碰我,肮脏!”更是表达了生者对死亡的不理解与惧怕。是的,对冰冷尸体的寒噤,对腐烂肉体的恶心,对已逝的死者的恐惧无不影响着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正确认识。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开始偷偷地背着妻子从事着这份工作。直到后来,妻子亲眼目睹他为邻居浴室老板娘入殓,她才深深地尊敬这个职业。入殓师在为往生者送行,进行纳棺仪式的时候,他们的恭敬,虔诚,那完美的动作,将逝者最后一刻的美化为了永恒。这于生者是巨大的安慰,于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为入殓师,这个本应该是灰暗、阴沉、甚至略带点狰狞地时刻,有了一丝光亮,温馨。他们让生离死别这生硬地悲怆变得舒缓和柔美。
如果葬礼是一扇门,那么入殓师就是那个转动门把手的人。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着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的是为生者而做——它给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者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的意愿,而入殓师就是帮助生者完成他们意愿的人。一个好的入殓师一定会将对于死亡的恐惧置之度外,他会以虔诚的心为死者整理衣容,将死者再一次活现,给予生者心灵最后的慰藉并融化牵绊在死者与生者之间的障碍,使之将人类情感全部表达,再无顾虑。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次的生离死别才会坦然平淡地面对死亡?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精神上的压力才会让亲朋好友接受他的职业?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以怎样的心态才会用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为死者?——我钦佩入殓师的平凡,而同时,我有敬佩他们的不平凡。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里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殓师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个过客,他做的只是让活着的人记住死去的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记住入殓师?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死者才获得了最后的尊严。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要等到亲人离开了才去后悔。尊重生命——无论是正在生活的还是已经逝去的生命。同时,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命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尊重任何职业,因为劳动没有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