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6-18 作者:pUssy

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的思考和欣赏,文学爱好者通过读后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飞向太空港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5篇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1

作者李鸣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一书主要讲述了:中国航天人用‘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一事,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

读完之后,我被中国航天人们的精神品质所震撼。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我们所面对的困难说是‘天灾人祸’也不为过。在‘人祸’方面:别的国家在卫星制作方面对我们实行封锁制度,但我们并不服输,在航空领域的‘泥坑’中摸爬滚打。就这样摸索出了我们的第一个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及‘长征’系列的火箭,实现了我国在航空领域零的突破,证明了我们的实力!不仅如此,因为当时我们的科技落后,资金短缺,所以一些科技大国对我们不屑一顾,导致我们四处碰壁。经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一些国家的肯定,却因为一些国家在背后使坏使我们错失了打入国际市场的良机。

在‘天灾’方面,因为在最初修建发射场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极多,在我国专家们的多次讨论后,将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西昌作为了修建发射场的地点,但因为西昌四周群山环绕,所以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在一次百年难遇的泥石流中,发射场的一些部分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但基地的官兵们齐心协力,将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仅仅用了一个半月就完成了,这种工作效率令我钦佩!中国航天人正是通过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亚星’才得以成功发射;在运送升降平台的路途上不少官兵为此牺牲。因为大山封路所以卡车无法安全通过,得知此事的各地群众齐心协力聚集起了大量的炸药,炸开了大山,护送着卡车安全的通过了葫芦崖。看来‘亚星’的成功发射同时也离不开全国群众的努力!

遇到困难,却不消极,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的去克服。21世纪的到来使我们中国的航天力量再上一个阶梯,步入世界前列。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要传承中国航天人的珍贵品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2

每次仰望星空,看着那北斗七星布下的星阵,像一条丝带横穿天际的银河;看着那划出短暂绚烂的流星,以及浩瀚无垠的苍穹,总会激起我们无数的想象,遥想那缥缈的空中,有怎样的美丽街市,想着我们是否能飞到太空,亲眼目睹那“美丽的街市”,让我们心中那份好奇心得到满足。而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中国航天人第一次和国外科学家合作,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同步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文中详细描述了卫星飞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台前幕后的故事。

一个民族从坚守地球到遨游太空,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无数的困难和艰辛,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坚持不懈的奋斗甚至生命换来的。面对一次西昌发射基地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暴发,霎时间,滔滔滚滚的泥石流沿着山谷海啸般倾泻而下。仅半小时,房屋倒塌了,铁路冲垮了,桥梁摧毁了,公路崩溃了,通往发射场的公路、铁路、小路以及所有有线通信线路,全被切断,人员伤的伤、残的残、死的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基地中的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他们挽起裤腿,卷起袖子,踩着泥水,踏着泥坑,不顾狂风暴雨,不管千辛万苦,白天黑夜,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正是靠着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他们最终顶住了泥石流造成的巨大灾害,渡过难关,迅速恢复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为其按时发射,点亮了一盏生命铸就的“绿灯”。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看不见的牺牲与死亡。

火箭专家余福良夜以继日连续攻关。其实,他早就感到肚子疼痛,却一直强忍着,等后来实在忍受不了,才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直肠癌晚期。还有那位从北京来的姑娘,当年,她兴冲冲地来到这里工作。由于发射场一次偶然的事故,她惨遭不幸,二十二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发射场。每一次发射,都是航天人毕生的心血。正是这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我们的航天梦一步一步得以实现。那么,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呢?许多同学遇到一点困难,就停滞不前,瞻前顾后,毫无进取精神。《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勇于担当,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科普类的书,它的作者是李鸣生,他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书中,他亲身经历了中国航天局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亚州一号”卫星的种种趣事和困难。

在 1989年12月16日 ,美国批准了“亚州一号”卫星的出口许可证,中国火箭成功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这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现航天能力的重要机会。

在整个发射准备过程中,困难数不尽数。

生活问题,美国人喜欢在工作之余参加跳舞、打球、骑车、登山等娱乐活动,这中国人很不理解:打卫星就打卫星,跳什么舞、骑什么车呀!可是,为了让美国人对中国有个良好的评价,中方还是同意了。

习惯问题,中国人有人走电断的工作习惯,但美国人认为:下次来工作第一件事总是开电源,多麻烦呀!于是美方要求工作场所一天24小时都要通电。这对当时各种资源还比较溃乏的中国是有困难的,最后中方人员用了个土办法解决了供电问题。

通信问题,美国人远道而来很想家,常常要打电话。但发射场在山沟之中,几个月前又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型泥石流,冲毁了通话线路,战士们好不容易修好了,但是依然达不到美国人的要求,最后中方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美国人理解了现状。

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各种问题得到了化解,最后在 1990年4月7日 “亚州一号”卫星发射圆満成功。

看着书本中火箭腾空而起的壮观画面,我思绪万千。我想到了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多少奇珍异宝被野蛮的摧毁;我想到了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民族危机的甲午海战,想到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我想到了上世纪初日本的侵华战争,想到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那时的中国积穷积弱,哪个国家都能欺负中国!

我更想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九四九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中国的火箭可以发射美国的卫星了,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新中国从此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欺负中国了!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3

每当我仰望天空,心中总会涌起自豪之情。我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而骄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大。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祖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记录了中国航天人的坚持不懈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时刻。

当中国的火箭首次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看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者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的路。

一个民族从地球沉重地起飞,这路上承着无数人的希望,它的起飞是无数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泥石流把公路、铁路、房屋毁了,人员死伤无数,但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所有人没有退缩半步,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修好了路。

在“长征三号”准备发射时,一团团乌云移过来,“长征三号”因为天气原因,迟迟没有发射,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终于等到了“第三个窗口”成功地将火箭发射到太空,那天夜里,是一个欢乐的夜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快乐极了,大家一见面就互相拥抱、握手、点头,说不尽的中国箭,道不完的美国星。

?飞向太空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4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飞向太空港》时,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大的兴趣,我以为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书,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当我恹恹地翻开,却是一口气就读完了。

当“长征三号”运载着“亚星”成功发射时,我和书中那些观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脉偾张。心中早就感动不已。

本书刻画的就是两个字“困难”。改革困难,谈判困难,拥有发射订单困难,建造发射场困难,送卫星困难,发射卫星困难,而且,当时的中国被许多国家并不看好,再加上还有多年的`屈辱没有洗刷,民心低沉。

不过即使是难,华夏子孙却依旧没有放弃。当卫星的发射场地即将完工时,却被一场泥石流给摧毁了,基地建设者们愣是在废墟上,用落后的工具,重新建造出了一个新的基地。当运载“亚星”的工具遇到了阻碍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希望渺茫时,运输团队却硬生生的用火药炸出一条道来。

书中的专家们,都怀揣着一个中国飞天梦。而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每个人都为此无私地奉献了许多。当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实现了飞天梦后,每个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真实,这并非只是一个让国家有质的飞跃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开始,国家就已经洗刷了曾经的耻辱。

遇到困难,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缩,应当直面它,书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正是如此,他们才能创造出一个奇迹。我相信,只要我去传承这种精神,我就能创造出一个奇迹。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5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科学家毕生的心血。科学家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中国的航天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资源并不好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航天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现代文明!而我们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