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猫的读后感优秀8篇

时间:2024-05-02 作者:Animai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想境界,写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读后感,读后感是读者对书中情感描写和情节发展的深入思考和体验,是对书籍的情感回应,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老舍猫的读后感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老舍猫的读后感优秀8篇

老舍猫的读后感篇1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这是我读完《骆驼祥子》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祥子是一个吃苦耐劳的车夫,他怀抱着自己的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他凭着自己的吃苦,勤劳,坚忍,终于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但是,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人间,堕落,沉迷于那个黑暗的时代,他抛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虎妞死后,祥子的心灵受了很大的刺激,最终,车没了,虎妞没了,一切都没了,就像用铅笔用力地在白纸上划上深深的笔印,然后用橡皮擦掉,纸,又变回了当初的白纸,但是不如从前平整了,上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就如同祥子的心一样,被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人类是渺小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下,人们是多么的无力。祥子一次一次地想用自己的勤奋改变命运,但却带给了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痛苦,祥子在巨大的痛苦中挣扎,辗转,却像进了沼泽一样,越挣扎陷地越深,最后被黑暗扭曲了自己的心灵,吞噬了自己的善良,以前有抱负理想,满怀着正直善良的祥子消失了。只留下了对钱有无限的贪恋,没有骨气,好吃懒做被染黑了的样子。

在面临“理想”和“财富”的选择时,祥子选择了“财富”,丢弃了“理想”,因为这是穷人,的一种选择。祥子一开始用自己的坚毅,执着,与命运展开了搏斗,但命运之神一挥手,不费吹灰之力地摧毁了祥子,黑暗的社会现实,扭曲黑暗的人性,悲凉的命运……

一开始看着本书的时候,祥子就像是暗夜里的第一抹曙光,特别的,耀眼,感觉他很积极向上,但是越到后来,祥子的心灵被周围的社会染黑,像是墨水掉到苍白的宣纸上,黑墨不断地晕开,墨染了这张白纸,这抹曙光也就被暗夜吞噬,消失在了茫茫的黑夜里……

但是,这只限于在那个年代,身为祥子才会丢弃掉自己的“理想”,因为穷人是没有追求寻找幸福权利的。我们身处的这个年代,无论是谁,只要怀着一颗积极向上,勤奋的心,都有收获幸福的希望。

老舍猫的读后感篇2

的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表现出猫性格的古怪,以及刚满月小猫的调皮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标指出四年级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以研究性阅读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说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理解。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感受作者和《猫》之间的`真情,感受“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画面,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并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教学时,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老实、尽职、贪玩”感受猫性格的古怪,重点分析、体会、朗读第一自然段。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第2、3自然段来突破难点。

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只用有概括句子的文章和老舍的文章作对比,让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声音来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只可惜这点指导得不够详细,只是让学生感受到,

而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老舍猫的读后感篇3

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来到北京以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很普通的行业——拉洋车。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量挣饭吃。他最大的梦想只是想要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以免被车厂老板盘剥。

然而,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第一次,他风里来雨里去,从饭里茶里省,攒了三年,终于买了一辆车,但这辆车很快就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还没买车,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是他和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的,虽然心里不踏实,但毕竟不用去车场凭车了。可是好景不长,虎妞难产死了,祥子只好卖车换钱安葬虎妞。

因此事,祥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最后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从而体现了老舍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从祥子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祥子为了梦想所付出的极大努力和汗水。他一直执着的追求着他的梦想,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像祥子一样,不达到目标绝不松懈和放弃,总有一天会梦想成真。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最后祥子的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也给予我们以启示。无论怎样都不能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要相信“风雨过后就会有彩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你会轻松而快乐。

祥子从老实到狡猾的全过程,体现出当时社会对祥子的迫害,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故事真实感人,读了后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我相信,你读了后一定深有感触。

老舍猫的读后感篇4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美好的节日,我都会想到哪年热闹,温馨的场面。那年中秋节的晚上 我坐在自己家的窗口边,无忧无虑的看着这一如既往的景色。手不自觉的拿出来了一本书。堵上了几页书。恰巧,是中秋的片段。老舍先生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可让我的中秋时光富有了新的色彩,读着老舍的中秋,又过着我的中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老舍的文笔可谓是把中秋写得淋漓尽致啊!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描写得让人读着就已经觉得嘴中有余香了。他把小白梨,说是清香甜脆的,把白海棠,说像红花那样的大。把大枣,说是葫芦形的。把各种各样北平的美食,说得淋漓尽致,使人顾不得只去想口福而是已经变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这是他们买水果的口号。老舍先生写活了抗争时期北平市小市民的生活。即使是在抗争时期,照样过着自己幸福的小康生活。他们有着自己和谐温馨的小环境,互相帮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这就是老舍写的,北平市小市民。每一家的中秋都有不同的色彩。”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那些青年学生们,在抗战时期,能有他们丰富的心情,也是少有的。把荷叶,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让清香,留在了那些青年学生的身上。在那时他们也是一股清流。

这样的中秋可谓是梦寐以求的。这样的文章让人赏心悦目。这样的文采让人感叹不已。 我吃着圆圆的月饼,望着圆圆的月亮,还在回味着那篇文章······

老舍猫的读后感篇5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置身于那战雨纷飞的地方。

老舍这部书中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过祁老人、瑞丰、瑞宣、韵梅、钱诗人、小文夫妇、李四爷、白巡长、孙七、小崔、马老太太、常二爷、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民族存亡之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苟且偷安、助纣为虐、卖国求荣的鲜明对照。

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人间百态: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其实日军占领北平后,客观地说,并没有什么令人发指的罪行。没烧圆明园,也没抢故宫,也没有大面积的屠杀等等。但是,他们残害了南京的人民,作为同胞,我们当然非常愤恨,这是正常的,所以看玩四世同堂,我更加确信了对日本人的恨。

随着整本书临近尾声,心中不禁感叹人的本性在那样一个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练后,展现得如此真实,区区一个小羊胡同,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已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

老舍猫的读后感篇6

读老舍的《四世同堂》,我感触很深,老舍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跃然于纸。冠晓荷,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他的行为作风,品行穿着,无一不让我感到深恶痛绝。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全城人心惶惶,只有冠晓荷欣喜难耐,他觉得这是一个让他飞黄腾达的机会,他认为日本人使北平沦陷,是做上大官的好事,他心里没有国家。小羊圈胡同里,总会有几个人爱国家,爱北平,钱二少,一个正值壮年热血的青年,他决定出去抗日,他想要为国家出份力。大赤包却听到了这回事,她告诉冠晓荷,去告诉日本人,你就有功可以当官了。迷官迷财的冠晓荷一听,马不停蹄的去告诉了皇军,可皇军并不体贴他,要让他在前面带路,带日本人进小羊圈胡同里,去钱家抄家。冠晓荷以汉奸的身份站在了这个胡同里。卖人求荣,汉奸!汉奸!真是令人气愤!

冠晓荷他瞧不起中国,因为中国没有给他一官一职,他甚至觉得英国和法国可爱,倘若英国和法国能给他官职。

日本人侵略了北平城,那么这些个官职只能由不抗日的人去当。他为了升官发财,不要尊严,不要骨气,对侵略国家的日本人鞠躬哈腰,阿谀奉承,只为权利。他把利益摆在一切前面,真是无知又无耻的日本人的走狗。

老舍猫的读后感篇7

寒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老舍猫的读后感篇8

这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中各色人物的荣辱沉浮,一个陷落的城市深深的刻画在脑海中,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暴行,表现了安于现状的人们心灵的震撼起伏和普通民众通过反抗传达出来的浓浓的爱国之情。

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读《四世同堂》,我被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沦陷,这朵民族之花就会变成木头,为了让这株文化古树长青,它的枝枝叶叶、它的每一条根,哪怕只是细细的一小条,都拼命的抗争,虽然这株古树历尽摧残,但是终于没有枯萎,多少炎黄子孙用生命之血浇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