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大讲堂》观后感7篇

时间:2024-03-19 作者:couple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感悟,每次观影后,我都会写下观后感,这是我记录自己情感的方式之一,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思政大讲堂》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思政大讲堂》观后感7篇

《思政大讲堂》观后感篇1

亦师亦母,“校长妈妈”大爱无疆

清晨5点15分,张桂梅和往常一样,从女生宿舍的钢架床上爬起,坐着宿管员的电摩来到教学楼,在学生到来前,把每层楼的灯一一打开。

10多年来,张桂梅每个上学日都坚持着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习惯。“姑娘们怕黑,提前把灯打开让她们更安心。”她说。

爱人早年病故,张桂梅膝下没有儿女,她把母爱奉献给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去学生家中挨个家访。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丽江市一区四县,行程超过10万公里。

有年寒假,张桂梅到华坪县荣将镇家访。在街头,张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学生山启燕正在路边卖甘蔗。“都要高考了,不好好在家看书,咋跑来卖甘蔗?”张桂梅生气地问。

了解到山启燕父亲患病、家庭困难,张桂梅经常偷偷给她塞生活费,直到她顺利考上大学。如今,大学毕业的山启燕已成为一名幼师。

张桂梅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她没有房、没有车,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学生们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18年初,张桂梅病危入院,华坪县县长到医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张桂梅拉住县长的手说:“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我将无我,让信仰的力量传递

9月5日,华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场上,聆听入学后的第一堂“校课”。每周“校课”,小到学习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张桂梅都亲自授课。

如今,这堂课让张桂梅愈发感觉吃力。63岁的她站在教学楼前,身形有些佝偻,手指、胳膊、颈背上贴满了止痛膏药。“早上起床时,脚疼得不敢着地。有时我真想不干了,可看着你们,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张桂梅对学生说。

看到有学生抽泣,张桂梅连忙说:“不哭不哭,我答应你们,我会好好的,陪你们读完这三年……”话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张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丽江市专门设立了“张桂梅教育基金”,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华坪女高发展、补助贫困学生。

让张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许多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投身艰苦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从小穷苦的她,以前愿望是“走出大山、赚大钱”,但女高改变了她的想法。2015年大学毕业后,周云丽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教师岗位。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放弃了正式编制,来到女高做代课老师,一年后才转正。

“老师老了,我们长大了。”周云丽说,“我们要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思政大讲堂》观后感篇2

张桂梅觉得,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由此形成了“低素质女孩一一低素质母亲——低素质下一代”恶性循环。张桂梅认为,只要母亲的素质高,孩子的素质就高。要解决偏远山区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提高妇女素质入手。由此,她萌发了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梦想。2002年起,她就开始为这个看来“根本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四处奔走。

“要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经病?”张桂梅的“宏伟蓝图”招来的是许多人的质疑和辱骂。但张桂梅并没有放弃,为此饱尝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为筹集资金办学,张桂梅求过很多人。一次,张桂梅到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办女子高中的构想说完,该企业的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见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很多工人还出来看笑话。”看着被狗撕破的裤腿和流血的脚,想着自己的委屈,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更多的时候,疲惫、无助至极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根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2008年1月7号,姐姐从哈尔滨打来电话,说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见我最后一面。”“恰好当时宣传部通知我9号到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我想北京离哈尔滨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电视台后,热情的编导找了个企业家和她对话,争取帮她解决点女子高中的困难。一边是山里的娃,一边是弥留的兄,张桂梅艰难抉择。当她把节目录完,等来这位企业家承诺给女子高中50至100万元资助的同时,也等来了哥哥已经火化的消息.......。那种锥心之痛,张桂梅至今难忘。

筹建学校的日子,张桂梅异常艰难、身心疲惫,但她始终义无反顾,矢志不渝,在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她的办学梦想最终实现了。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建成。9月1日,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深度贫困县的94名贫困女孩走进了女子高中的校园。

《思政大讲堂》观后感篇3

我常常想,希望是什么呢?是幼鸟对天空的向往,鱼儿对碧水的渴望,还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是植物对春天的期盼,动物对生命的热情,还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

鸟儿想要飞起来,它的希望在于蓝天,在于自己的勤奋。待到能够在天空自由翱翔时,它又希望飞得更高、更远,于是更加努力。这种希望,会使人勤奋,使人上进,使人成功。

在一个将要干涸的池塘中有一条小鱼,它向往碧水,不远处的一条小河,是它生存的希望。就是凭着那条小河带给它的希望,鱼儿坚持着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干渴的昼夜,终于迎来了上天的甘露,得以继续生存下去。这种希望,使人的生活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一望无际的沙漠上,飞来了一粒树种。沙漠强烈地请求树种留下来,树种却摇摇头,飞向了远方。她告诉沙漠,总会有一粒种子愿意留下来的,只是不知要过多久。于是,沙漠的热情再次被点燃,蛋不久又被冷却。就这样,希望在年复一年的轮回中一次次地升起,又一次次地落空。沙漠总是努力地挽留每一粒飞过的种子。终于有一天,他聚集了无数植物的种子,变成了一片绿洲。这种希望,使人发展,使人改变。

冬天的世界银装素裹,那一棵孤独的老树掉光了叶子,如同一位垂暮的老人孤零零地立在风雪中。它盼望着春天快点到来,那是它生存的希望,也是它继续活着的理由。终于,在漫长而孤独的等待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老树最终迎来了它的希望,抽出了新芽,新的力量在苍老的躯干里涌动,孕育着新的生命。这种希望,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让人学会以更多的耐心面对未来。

一个人掉进了一个山洞,到处漆黑一片,似乎没有任何可以生存的机会。但是,这个人还是看见了一线希望——从山洞的某个地方,射进了一缕阳光。于是,他循着光线的方向走去,不知过了多久,他依然坚持着朝着那道似乎可望而不可及的光明前进。终于,在经过几个昼夜的煎熬跋涉后,他走出了山洞,重新站在明媚的阳光下微笑。而这期间支持他生存的,正是那一缕阳光带来的希望。

关于希望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甚至是不胜枚举。希望成就梦想,放飞希望,让我们成长、发展;拥抱希望,让我们快乐、成功!

《思政大讲堂》观后感篇4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或许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或许是成为一名公司经理,或许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主持人在哪儿侃侃而谈,或是主持着互动环节时,总是羡慕不已,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新闻主播或主持人。

我并为之努力着奋斗着。我常常渴望有一个机会,能主持一下或播一条新闻。这次梦想方舟儿童职业体验场给予了我这个机会。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我拿着30元抵用券,来到了梦想方舟。

刚跨进大门,我就被那恢宏的场景惊呆了,密密麻麻,千奇百怪的一个个儿童职业馆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穿过一个个体验馆,我来到了“优漫卡通”馆。进入馆内,一个工作人员朝我挥了挥手!她带领我参观了主播的演播室。看着我前所未闻的演播室,我十分惊奇——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啊!随后,阿姨与我聊起了欣赏、认识的优漫卡通主持人。在几分钟简短交流后,她把我带到主播席上,并拿出台词让我熟记。

看着这200多字的台词,我的额头渗出了一丝汗。我心想:原来主播这么辛苦,还要背台词呢!随后,凭着我的记忆力,我把台词基本背了下来。“准备好了吗?”“嗯!”我使劲点了点头,可心里像是有一只鼓,在“砰砰砰”地敲着一样,让我胆战心惊。我不由自主地为自己捏了一把汗:“加油,贾凌不管如何,去尝试着做吧!”随着工作人员喊“开始”时,我尚未调整好心态。一下懵了,读起来也是结结巴巴的:“大,大家好,现在是,是那个‘天天新闻’……”

随着开场白的结束,我的心情也从湍急的河水变成了荡漾的碧波。接着,我又自信满满地播报起了新闻:“旅行社与电信公司交界处发生火灾。现场直播……再见!”我用流利的语速和适当的音量播报完了整则新闻。工作人员阿姨也为我树起了大拇指。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有了第一次的播报经验,我又当起了主持人。我用欢快的嗓音主持着节目:“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每天中午的白菜说天气……”主持人不仅要有“嘴上功夫”,还要多才多艺呢!可我艺术细胞几乎为零,我干脆当场朗诵起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抑扬顿挫的语言使工作人员入迷,直到朗诵结束了,她还意犹未尽。

走出大厅,我又陷入了沉思:主持人和主播并不是像表面看起来一样容易,他们在幕后也要付出许多努力,也要挥洒许多汗水,看来,要想当好主持人,我必须从现在练起,做一个既有“嘴上功夫”又有特长的女孩。让我为着目标出发吧!

《思政大讲堂》观后感篇5

当你身处大山,你会做什么?当你看到贫困之人,你会做什么?当你听到女孩因家中贫困而辍学,你又会做什么?张桂梅做的是一次次的帮助,一次次的奉献,一次次的大爱。

大爱是张桂梅在外流浪五年,集资办校的决心。

“当我提出这个想法时,很多人都认为这很疯狂。”张桂梅深入大山,了解山区女子大多因贫困无法上学时,心中便萌生了想要办一所免费高中的想法。不要说学校是免费的,在当今男女开放的观念下,女子高中也很难办成。对此张桂梅了然于心,但她更知道自己办校的决心,于是她决然踏上了五年“行乞”的日子,日复一日的敲门,说明来因,遭到拒绝,五年来,虽然她只集到了一万钱,但她始终未曾放弃过,坚定固执地走下去。

大爱是张桂梅家访路上一个又一个的脚印。

高中办好后,仍有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辍学,但张桂梅不同意,也绝不允许。“我不会让他们随意离开,一定要留住他们。”于是每年寒暑假,张桂梅都亲自前往学生家中进行劝导,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坚持下去,张桂梅长年如一日的坚持家访,终究留住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那深山里一个一个的脚印正是她爱的明证。

大爱是张桂梅身患疾病,仍心系学生的真情。

张桂梅没有自己的家,他把学校当成家,患病后,他开始了后勤工作即使腿脚不便,仍坚持住在三楼宿舍,只为如果有情况,她可以第一个出去,为他们挡一下。早晨叫学生起床,中午督促学生吃饭,晚上陪学生一起入睡,张桂梅将自己的一片真情系于学生。

“我要改变一代人。”这句话承载着张桂梅对山区女孩改变命运的深深执着和浓浓大爱,你看,校园内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你听,孩子们口中一声声真挚动人的“妈妈”;你思,这如何不是人间大爱;你感,以己无悔之心花,奉大爱永恒之光华。

《思政大讲堂》观后感篇6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梦想是美好的,但是实现梦想的道路是曲折的,无数人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遭遇了无尽的荆棘,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大步向前;其实梦想就是一个人给自己定的一个大目标,必须认真的面对它,坚持了,熬过了,梦想就实现了;一个能坚持梦想并为之努力的人,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所以每当在英语单词前昏昏欲睡时;每当面对数学难题束手无策时;每当在文言文前斟酌推敲时,我都会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起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因为我还有一个梦想待我追逐。

我的梦想,就是创办一所学校。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

在我的学校里没有黑板,但它却有四面硕大雪白的墙壁,它们是用来涂鸦的,学生在学习完美术的内容后可以立刻操作,课余时间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画在上面,这是四面自由的墙壁,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我的学校里没有污染,学校有自己的发电系统,它是由柠檬等酸性物质进行发电。绿色环保无污染!学校里有特有的饮水装置,学生可以利用知识与学校设备喝到自己做的安全纯净的健康饮用水。

在这所学校中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有的只是学生对不同科目的选择。不以书面成绩为评定学生能力的标准,他可以是一个好的厨师,也可以是一个出色的园丁,她可以是优秀的教师,也可以是温柔的护士……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爱,学有所长。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固定的教室,我们可以在森林里学习物种的丰富多样;我们可以在大山里放声歌唱;我们可以在草原上尽情奔跑……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梦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怀梦想,就算行若微尘,也会有让人惊艳的崛起。

追梦,追一个现实的梦。只有立足于现实,然后每天坚持去做好,这样一步步的,我们就会渐渐向梦想靠近了。追梦,追一个未来的梦。我们对未来是向往的,是好奇的,我想要的未来是所有孩子都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把握现在才可赢得未来,不懈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梦想在岁月中沉淀,它会成为更加现实的存在,岁月在追梦中永恒,它将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

《思政大讲堂》观后感篇7

许多年前,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让张桂梅至今无法忘怀。

一个女孩坐在山坡上,忧愁地望着远方,身旁放着箩筐和镰刀。她上前询问得知,女孩才十三四岁,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暗自发愿:要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让她们通过读书走出大山。2008年,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2年来,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

她像一盏明灯,燃烧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梦。

低进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学生们报喜的短信把张桂梅的手机震得嗡嗡作响,但她却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这一届,华坪女高159名学生参加高考,150人达到本科线,本科上线率为94.3%,其中一本上线人数70余人。“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姑娘们能考得更好。”张桂梅心有不甘。其实,这个成绩真的很不错了。

因为,华坪女高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基础差,甚至中考分数远低于当地高中的最低录取线。低分进、高分出,高考成绩常年位居丽江市前茅,华坪女高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12年来,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

27岁的陈法羽是其中之一。2009年,家境贫寒的陈法羽中考分数没过线,自费读高中一年要好几千元。“当时我妹妹也在上学,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陈法羽说,实在没办法,她只能放弃读书,回家种地。

后来听说华坪有一所女子高中,专门招收家庭贫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费用,陈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赶快跑来报名。在女高学习三年之后,陈法羽顺利考入云南警官学院,如今已成为丽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忆高中三年,陈法羽难忘校长的严厉与坚守。不管刮风下雨,张桂梅每天清晨都会陪着学生晨练;白天,几乎每节课她都会亲自查课;晚上,她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里12点后查完宿舍才入睡。

“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陈法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