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推荐6篇

时间:2024-01-11 作者:Brave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感受,留下宝贵的回忆,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对书中作者的崇敬和尊重,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推荐6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1

一钩新月,弯弯的,尖尖的,清清的,亮亮的,永远在天空中闪耀,而你,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在初中时读的一本书。当我看到书名时,我就觉得这本书里是一个清冷的故事,好像新月一般。阅读过程中,我慢慢地被新月这个人物所吸引。

重檐淡月浑如水,浸寒香一片小窗里。并不是出生在声名显赫的家族,只是在一个家境略好的家庭生长,也许由于父亲职业的原因,使新月有宛如玉盘一样的脸庞。长相清秀,成绩优异,家境优越,把她培养成了宛如明月一样皎洁,梅花一样高傲的人。她是全家人的掌中宝,她是众人赞叹的天之骄女,在别人眼中,她就是幸运的代表。好像所有的幸运都集中在她一人身上,不给自己留退路的她是值得敬佩的。

谢却荼蘼,一片明月如水。她的幸运仿佛为后来的悲伤奠定了基础,仿佛她之前经受了太多的好运,而今,所有的不公都向她砸来。疾病的困扰,学业的中断,母亲的冷言,使她感到恍惚,又使她感到迷茫。幸好还有来自楚老师、哥哥及嫂子的关怀,还有她的父亲、姑妈,唯有那份最珍贵的母爱却迟迟不能到达。可以说,新月在这段时期成长了,心智更加成熟,但她经历过“拥透帘残月”的孤寂,来自虚无的疼痛,或许自己独自用被子拭去两行清泪,独自承受的酸楚,怎不教清泪不长流,空自凝噎呢?或许正是因为她有着丁香一样的幽愁,才吸引了楚雁潮对她的思恋。

她默默的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尽这雨巷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最终,她走了,带着刚揭开的事实走了,带着不舍和遗憾。一直以来都没有享受过母爱的她,一直以来都都生活在谎言下的她,刚接触到爱情又马上破灭的她,一开始的幸运好像注定了最后的悲剧,一声声的痛哭包含着亲人对她的思念和不舍。楚雁潮最后的疯狂举动诠释了什么是爱,从来没有这种情感的韩太太愣在了一旁。“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明月中”。这段恋情的苦楚,真的是如泪如疤。“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最凄美的爱情在这里产生,却以一个生命的终结和一个人的心死为代价,短暂地终结了。

或许应该把仓央嘉措的这几句诗送给这两代人,毕竟他们都有一段不该开始的爱情故事:

如果今生未曾相见,我们就不会新生爱恋

如果今生未曾相知,我们就不会彼此相思

如果今生未曾相伴,我们就不会彼此相欠

如果今生未曾相爱,我们就不会彼此抛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2

很早以前听过这本书,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甚至不知道是中国作品,却对它的名字产生了兴趣,迫切地想读一读。

在图书馆借了本,拿到手的感觉是,够厚,够破,有的人不喜欢读旧书,我倒还好,觉得图书馆的书越旧证明越多人读过,越是好书,如果借到不好的书,往往翻几页就还了,书是新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理解。

刚开始看的时候,除了新月的报考,其他的地方感受的是挺平和的,包括梁亦清一家清贫却安静的日子,然而,事情开始有了各种转折,有了冲突,有了悬念,看到最后,是满心的揪心,看到一半的时候实在忍不了了,先百度了故事梗概,可是真正看到那一章一节的时候,心里还是堵得慌。其实就是一个悲剧,或者说是一个个的悲剧组成了这个冗长的故事,三段夭折了的爱情:玉儿和韩子奇,天星和小容子,新月和楚雁潮,每一段都有让人唏嘘的地方,说到底是璧儿的霸道,她不容许她们每一对在一起,她总有自己的理由。

这个女人小的时候是可爱的,有灵气的,可是越长大越变成了一个跋扈的女人,她的无知是那个年代赋予的,她没有读过书,没有玉儿那样开放的前沿的思想,可以把人生都上升到精神层面,她只是个普通妇人,算计着她的小日子,不关心政治,只关心丈夫孩子,有她自己的执着和计较。

可是无论如何,我还是理解不了玉儿的,我理解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所造成的错乱,可是我认为,不管是怎样的爱情,都应以不伤害另外一个家庭为底线的,否则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是自私的代价。作为妹妹,她抢了姐姐的丈夫;作为母亲,她的离开以及留下的那封信最后断送了女儿的性命,缺席的那么多年的母爱,不是白发苍苍在新月生日拎块蛋糕就能弥补的,别说苦衷,所谓苦衷都是拿来在傻眼了时叙述的借口。

整个一个大悲剧,唯一让人暖暖的是那个甚至有点木讷的天星,他不管上一代到底是神马情况,只是心疼妹妹,每次看他疼新月的时候,都想拥有这样一个哥哥。

新月是幸福的,在最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了,可她拥有那么疼她的天星,那么爱她的楚雁潮。若干年后,她爱的男人还会在她生日的时候去她的墓前拉她喜欢的小提琴曲子,对一个女人而言,这已足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3

轻轻合上书,静静凝视着被肆意涌出的泪水不经意所润湿的扉页。这是一本家族的兴衰史,跌跌撞撞踉踉跄跄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大起大落,也一次复一次震撼着我的心。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在他们身上,可以看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伊斯兰文化精神的碰撞,所形成的火花。

故事以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韩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着让这命运的舞台缓缓落幕。在脑中一次又一次地浮现故事的画面。

韩子奇艰苦创业成为了玉王,对事业的自豪,对感情的无奈,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战争的爆发,时间的改变让两个亲姐妹的感情破灭。不过就是因为梁君璧的想法与韩天星不同,于是梁君璧亲自埋葬了自己儿子的爱情。韩新月还那么年轻,却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就像一朵保持者正在绽放姿态的花朵被狂风暴雨鞭打,陷入泥泞,再也不能对着太阳绽放笑容。在韩新月生病最痛苦时,是楚雁潮陪伴在她身边并陪伴她。当韩新月去世时,她的老师,她的恋人,楚雁潮心中是五味杂陈,伤心不已。雁归有时,潮来有汛,惟独明月不再升起。一位老人在韩新月是墓前,用 一曲《梁祝》道尽 所有的悲欢。只是因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让韩新月和楚雁潮那真挚而有纯真的爱情,成了一场令人揪心的悲剧。

这是一场宗教传统的碰撞,政治的交锋,爱情的交织。正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和穆斯林的不与其他宗教的通婚,才造成了这个家庭的悲剧,影响伊斯兰声誉的民族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派主义并非伊斯兰思想,也就对故事有了一种释然。穆斯林将伊斯兰教视为一种自豪,让我对它肃然起敬。

微风扬起,枯黄的树叶掉落,翻动着书的扉页,只听见了我微微的叹息声……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4

这是一本以回族清真教徒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为背景,讲诉琢玉大师韩子奇与其女儿韩新月两代人纠葛缠绕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读这本书,一开始是被封面上仅小于题目字号的“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所吸引的,而“穆斯林的葬礼”这几个字又让我很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是死了多少人呢?是多么壮观的葬礼呢?当我身临其境时,才发现每一场葬礼,都是对读者心灵上的一次凌迟。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欣赏它独特的叙述方式,章节交错,从“月梦”“玉魔”“月冷”“玉殇”到最后的“玉魂”“月别”,以月象征纯洁善良的韩新月,以玉影射视玉如命的韩子奇。而层层推进的章节标题更彰显了故事伏笔重重,跌宕起伏的叙事风格。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当你读的越深入、越细致,就越能感受到作者于细微之处不易察觉却又精心的布置。就像在品一杯好茶,残留着舌尖上的甘醇越往后越浓烈。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最欣赏它在人物方面精细深微的刻画。没有一个角色应当是完美的,你无法用“好人”“坏人”去界定,他们是你边恨得牙痒痒,又边怜惜的鲜活的存在。

韩子奇,在爱与责任的较量下,他毫无悬念的选择了后者,然而却终究无法摆脱爱情的魔障。深受民主自由思想熏陶的梁冰玉与智慧担当的韩子奇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中从未动过情念,然而当冲出束缚的牢笼,在异国他乡战乱流离的三年,他们却毫无保留地相爱了。也许,爱便是在对的时间与你在一起。

可那又怎样呢?爱有多么深刻,痛就有多么深刻。抗战八年,作为韩子奇的妻子,梁君壁却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儿子撑起整个家。试想一下,一个女人,她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在国难当头时每天惧怕着丈夫、妹妹与儿子、自己的死亡熬过八年光阴?而八年后,携“夫”带子回家的梁冰玉却在亲姐姐面前喊着人格尊严,这又是何等的残忍?梁冰玉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人格独自离去,她是坚强的。韩子奇为着责任留下,幼小的韩新月却从小失了亲娘,受尽“新”娘的冷漠。

韩新月,似一弯清清的小溪潺潺地流动,涤净了每个人的心田,似一阵春风吹绿了枝桠与春天,似天边一弯皎洁明净的新月。她的美,她的善,她与自己老师真诚纯洁的爱,让这本悲剧的书有了明快的乐调。

然而,正因为有乐,才衬得最后的葬礼多么悲伤。她死了,连天上的月亮都好像要陨落了。

她长眠于地下,穆斯林的葬礼落幕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5

曾经听妈妈说《穆斯林的葬礼》非常好看,十年前他看过的书,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有一次阿姨也跟我说《穆斯林的葬礼》很好看。于是我便怀着好奇之心来看此书。

这一本书的描写非常吸引人,令世人连连叫好。我可以随便挑一段和大家分享。“她看见那棵古老的槐树,历尽劫磨,阅尽沧桑,他还活着。”这里话里有话。因为这槐树就等于“她”。老槐树历尽磨难,也相当于“她”历尽磨难。她和老槐树一样“历尽劫磨,阅尽沧桑”。我们再接着看下去,“老干龙钟,枝叶葱茏。过去,每当春天来临,他就绽开串串百花,香气飘满整条胡同,清风吹来,落花如雪。”这里暗暗的比喻主人公的魅力就如这个花香一样让人难忘。每个事物都在好与不好中轮回,就如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这里也赞美了主人公如春的繁华与青春。“落在她的头上,肩上,‘拂了一身还满’”。“如今树上没有花,开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它白白开了几十次,落了几十次,一直在等她呢。”这里又是说家族的败落与萧条。一直等文中的那个“她”。可还是没等到。其实也是一种错过的遗憾。“拂了一身还满”是引用了李煜《清平乐》中的一句。引用的恰到好处。其实在写作文时,我们也可以引用适合的诗句,来让文章增彩。

最让我感动的是新月给楚老师的那封信。里面体现了新月的善良。里面说:自己得了心脏病,不想毁掉楚老师的一生。她非常绝望,认为得了心脏病的人已经没有任何希望。我认为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对了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我觉得新月不应该写这封信,去伤害楚老师的心。如果我是新月,我不会写这封信,而是知道自己病情后,乐观面对,接下来的几天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也配合医生积极的治疗。把“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作自己的座右铭,善待自己,也善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这样新月的心情也会逐渐快乐起来,身体也会随心情慢慢变好!如果新月把这一句话带在身边,透彻了解每个人都有生活的权利的话,我想应该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为什么这本书经久不衰?为什么这本书看了让人难以忘怀?翻开这本书,仔细阅读,答案就在其中。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篇6

今天的太阳照常升起,只是没了昨天灿烂的阳光。

福贵拿起陌生的锄头走进了他仆人工作的地里,他实在没想到,丢掉了地主的光环,竟不堪到如此狼狈,他不得不接受要用汗水来养活自己的现实。坐在温暖的田野上,他不禁感到欣慰,还有娘、妻子、儿女在身旁。

我在田野里疯狂地奔跑着,“我要上学……“几乎村里的所有人都听见了,包括田野里那两个最忙碌的身影,我恨他们,为什么我的伙伴们可以进入学堂认字、学曲,而独留我守护这片寂静的田野;为什么村里人没提到我都摇头叹气;为什么只有蛐蛐才是我最好的伙伴……,身影颤了颤,我背上了书包……

为了给妻子治好病,福贵拿出了所有积蓄到集市请郎中,他满以为能够请回活菩萨治好妻子,然而这一去,便是五年的分离,他被拉入部队当上了炮兵,在死亡的鬼门关游荡了五年,五年的相思在重逢时化作了一滴滴滚烫的热泪,母亲已离他而去,然而亲人的离别才刚刚开始,他告诉自己要好好活着。

我考上了市内的一所重点中学,但并没有把通知书交给父亲,母亲仍在床上左呕右吐,我沉痛地含着泪水在黑暗的角落里点燃了通知书,打算编个没考上的理由来永远陪伴他们,不为什么,只希望一家人现在好好活着,可是,父亲的`警觉还是让我背上了书包。站在山头,与忙碌的身影作别,不为什么,只希望一家人未来好好活着。

命运的毒手仍在向他伸进,儿子因被“黑“过多,哑女因难产,妻子因患软骨病都相继死在同一家医院的黑屋子里,世间的种。种不幸似乎都发生在他身上,他也似乎因此崩溃而死,可他并没有,已到暮年的他,很满足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告诉自己,与其回忆伤痛、抱怨命运,不如乐观向前,就当做老天对我前半辈子的罪孽的惩罚吧

每当月圆之夜,身处异乡的我都会在校园的操场上仰望星空,我知道,在明亮的星空那边,月夜下仍有那两个最忙碌的身影……

看完《活着》,我泪流了一晚上,我不禁将福贵悲惨的一生与我穷苦的童年联系在一起,不是为了比谁更不幸,而是在告诉自己,一生会充满着不幸,命运会充满着不公,就像花儿会遭遇冷霜,麦苗会遭受虫害,尽管自己处在命运的边界,我也要像福贵一样,看淡世间给你做出的安排,路在自己的脚下,好好的活着。

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活着,还有那两个最忙碌的身影,我想终有一天,他们不会再弯着腰忙碌,他们会看见星空中明亮的月光。

活着,不只是为自己活着,我的子女将来也会背上书包,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

活着,不能平淡的活着,而要精彩的活下去。

福贵牵着黄牛在灿烂的残阳里,渐渐远去……

我背着沉甸甸的希望,迈向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