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文800字8篇

时间:2024-01-10 作者:Mute

作文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桥梁,让我们能够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作文是我们记录生活点滴的方式,让我们的回忆更加鲜活,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苏轼作文8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轼作文800字8篇

苏轼作文800字篇1

如烟的往事,似水的流年,时间的车轮不住的向前,岁月的风沙掩去了些许痕迹,拭去这风沙,一颗颗闪烁的遗珠映入眼帘。

俯看历史,聆听心灵的声音,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浮现在脑海,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回荡在耳畔,要属我心中的最佳,便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了。令我敬佩的不仅是他的诗词,还有他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的名字,更应记住他。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佛家对世界的认知。一字一哀乐,一词一人生,是诗人思想情绪,放浪形骸的重要载体。苏轼其文纵横恣肆,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自如,清新上口,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20余岁便进士及第,走向人生巅峰。但接下来的路途却是异常坎坷。母亲、父亲相继离世,给予他沉重打击;反对王安石变法,仕途上倍受打压,后来又受到宋神宗重用……人生起起落落,后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黄州的苏轼也许才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来形容苏轼再合适不过了。来到黄州,去了丝竹乱耳之音,省了案牍劳形之苦。政治上的不幸并未影响到这位诗人,生活反倒是悠闲轻松。月色入户,欣然起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想到什么,便做什么,这样的日子不好么?心中壮志难酬,也还少不了几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自嘲。

“至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政治上的失意,断了他“至君尧舜上”的念头,当地方官时也未忘“再使民风淳”的理想。地方为政期间,也做过不少利民的好事。水患严重,便集资修建堤坝,最广为人知的也许便是那条“苏堤”了。如此为民着想的诗人怎能被忘记?

一千多年前的大文豪,我们无法近距离感知。情义却是他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之一。子由出使契丹,也不忘“莫道中朝第一人”的叮嘱,那因远适更沾巾更表达了他旷达的性格。中秋佳节,不能相聚,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吐露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如此有血有肉的诗人,怎能被忘记?

为文,纵横恣肆,豪放自己;为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官,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为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此大文豪,不应被历史记住么!

苏轼作文800字篇2

日月来往,星移斗转,数百年转眼已成为历史,而历史却将永远铭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谁?写得如此尽至!不假思索,除了东坡外还会有谁敢如此豪放呢?小苏可谓是寥若晨星的任务啊!可以用朱自清的话来评判苏轼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在我刚接触苏轼的文章时,觉得他可真是“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却不懂得珍惜利用,实属宋朝的国君昏庸。无能啊!当时我还以为苏轼是一个才貌不凡风流倜傥的才子,正如他在《念如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在前几天学习他的名篇《赤壁赋》后才知道他是个年高德劭,不足六尺的“小老头”,唉!真是让我的情绪一下子由“高潮”跌倒“失落”了。很是有种名存“貌”亡的感觉(韩愈,真对不起,改了你的“名存实亡”)。尽管如此,在我心中依然会产生对他才华横溢的仰慕和尊敬,谁叫《增广贤文》中有句实实在在的话呢?——“凡人不可貌相,海水难将斗量”!苏轼留给我的印象不深,因为我喜欢“独秀一品菊”的陶渊明。

但苏轼身上那种浓浓的豪放、清雅的形象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清淡的词语、简单的诗句,组成了一篇篇不同凡响的鸿篇巨著。乍得一看,好像苏轼的文章页不落窠臼。由此看来,陶潜的天下该改朝换代了。品味苏轼的诗句、文章,总觉得写得妙趣横生,说是豪放派一点儿也没错,读起来就如同重返大自然的怀抱,亲切而又富有激情,时而平静,时而波涌,就像一条翻腾于海路之间的巨龙,转折连贯,恰到好处。?

苏轼的人生道路十分曲折,多次被贬,然而他却抱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实少许人能做到,他那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自信的态度都让我感到钦佩。我喜欢陶潜,仅是出于我性格内向,孤身一人,性格等都与他相像;而对于苏轼我则是有一种只有用内心情感才能评价他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他写的文章与我的内心情感很相似的缘故吧!但愿在以后我能渐渐喜欢上这个与我有“共性”的人吧!

苏轼作文800字篇3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题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的,我喜欢他的作品,喜欢他笔下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喜欢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更喜欢他的豁达乐观。

丙辰中秋佳节,月光皎皎。本应是与家人团圆的日子,苏轼却只能自酌自饮,把酒问青天。若换作旁人,恐怕早就悲从中来,郁郁寡欢。可他赏月抒怀,提笔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他看来,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然如此,为何要慨叹悲伤?可见他的超脱开朗。末了,他也不忘写下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日,下起大雨,他仍然冒着风雨不慌不忙地赶路。此时,他正是官场失意之时。可他不灰心,吟道:“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之路虽然曲折,他也依然宠辱不惊,淡然地走过风风雨雨走向阳春三月,“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他始终是那个乐观淡然的苏轼,无悲无喜。

也是被贬官后,苏轼和黄庭坚一起到一家店吃面。黄庭坚愁眉苦脸、满腹心事,加上那碗面确实不好吃,他细嚼慢咽,吃了几口,不免唉声叹气。然而,苏轼并未计较这么多,狼吞虎咽的把那碗面吃完了。黄庭坚心中不免感到疑惑,于是问苏轼为何吃的如此之快。苏轼答道:“明知道这面不好吃,为何还要细嚼慢咽呢?”听罢,黄庭坚不由的深思。是啊,苦难的人生为还要细嚼慢咽呢?果然是苏轼啊,他明白这点,所以不去计较人生的磕磕绊绊,而是坦荡乐观地面对人生。

人生路上有阳光亦有风雨,淡然走过,才是真谛。想想“月有阴晴圆缺”,想想“也无风雨也无晴”想必就能多一份从容不迫。这是最美的苏轼的最美的人生!

苏轼作文800字篇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一位充满才情的大词赋家,却因王安石的不喜而壮志难酬,并贬数次,东坡也好,子瞻也罢,它总是反思的人生,经营着人生,终成大器,它具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情,又有《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忧伤。

他就是苏轼,苏轼的一生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功。

22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名满京城,却因欧阳修的造化弄人与第一名失之交臂。进入仕途又连遇不幸,母亲,父亲,妻子相继死去。可以说苏轼,十分不幸,这10年沉浸在苦难之中。

刚脱离苦海,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却又与王安石变法相遇,一封《上神宗皇帝书》述尽了百姓在变法中的不幸,可接二连三的石沉大海,又让苏轼心灰意冷,于是自求外放,来到杭州。

西湖之上,“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衬出苏轼的忧郁,却也使这位诗人更加文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正是这样灼灼其华的文字,又遭到奸人所害,苏轼又外放了。在平原纵横的密州,挥洒豪放,“酒酣胸胆尚开放,鬓微霜,又何妨?”但苏轼豪放中的孤独却又寄托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亡妻之伤,那样的痛,在乙卯正月二十日这一天爆发了,这一《江城子》前后之间震撼古今。可以说,苏轼的文华,已超越了前人,而他的水调歌头,也超越了未来,如一块巨石屹立在河流之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名扬,自此之后,有人评价道“余词尽废”。

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又被文字狱陷害,这就是乌台诗案,离开后贬至黄州,在103天的压力之下,又一名篇《赤奴娇。赤壁怀古》在他笔下而出。

英雄自古多磨难,此后又经几折贬。在詹州回汴州的路,不幸逝去。一个苏轼,半个北宋,“水调歌头,余词经废”,正是经历了苦难,才成就了成功。

苏轼作文800字篇5

暮春,蕲水最美的季节。傍晚时分,空中飘起了小雨,在如烟如雾的雨中走来一个人——诗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失意在他脸上平添了几分惆怅与苦闷。

他踱着步子走向了清泉寺。俯瞰山下,清澈的兰溪唱着欢悦曲子一路向前。多么独特的溪水呀,不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前进,却朝着西方奔跃。沿着幽静曲折的山间小道儿,苏轼漫步其中。

山下,小溪潺潺。抽芽的兰花星星点点缀于浅浅的溪水里,如鹅黄娇嫩的小脑袋,随时准备探出头儿,一览大千世界。漫步于溪边的松林里,脚下松软的沙路轻抚着路人的脚掌。这时,沉浸于美景中的他才发现,脚下的沙路竟是如此干净,甚至连一点儿泥也无法发现,也许是因为兰溪慈母般地冲洗吧!傍晚的雨带来了几许凉意,潇潇落下。远处是一片朦胧,几声子规鸟清亮得如童音的啼叫惊扰了静谧的兰溪旁显得分蘖节外嘹亮。

此时的苏轼已忘却了一切,名利场的苦闷、降职的低落统统都不复存在,只有这静谧、清新、明丽的世界。他倚在一棵高大的松树旁,赏尽美景。轻轻闭了眼,聆听大自然的乐曲:小溪的潺潺私语,子规鸟的清亮歌喉……心中的苦闷早就一扫而光。

凝望着不绝向西流的兰溪,心中似乎有什么在悸动。他的心情如拔开了云雾——豁然开朗。他心中想到:溪水都可以西流,又有谁说人生就不可以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再忆起“老前辈”白居易的那句“谁迫使君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时,第一次,对其消极的态度疑惑、质疑、不满了。不,不,我不信!他整个身体都似乎呐喊起来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思想在心中滋长着、升腾着,那是希望,那是积极的情绪。

诗兴大发的苏轼挥毫泼墨,不消多时,便留下了那千古名句: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作文800字篇6

苏轼,在我没有走近他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书画家;但当真正走入他的世界,才发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是如此困难。还在冥思苦想时,笔已经在纸上轻轻勾勒出了我眼中的那个苏轼——哲学家。

苏轼后半生一直在探索人生奥秘,而这种思考,已经将他铸造成了哲学家,清冷秋季,雾气笼着茫茫大江,水天一色,不由使人感叹世界的宏大与自己的渺小,苏轼却坐在船头饮酒,缓缓吟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却与柏拉图的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在这一刻已不是单纯的乐观,而是彻底蜕变为了理性的哲学家:常人看到的,是片面上的万物流动,生生灭灭,那只不过是感官世界罢了;苏轼深邃的目光,却望透了那重重迷雾,用不朽的灵魂,追随到了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于是,他淡然了,成熟了,厚重了,心也如冰般透彻且不易被外界事物打扰了,如同他诗中的梨花,将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深刻的思考,使他成为哲学家。常人看到的只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他,却调转笔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庐山美景中,他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坚信,这一切决不是苏轼有意而为,而是在电光石火间很自然的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即使时再普通的的事物,他都能输灌以深刻的思想,反倒让人们看到的是他的乐观与豁达,忽视了他的理性与深刻。而他这种深刻,不是有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坎坷的磨练后沉淀下来的,如厚茧老皮。

苏轼还拥有一个哲学家应有的智慧。他信仰儒佛道三教,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其巧妙地融为一体。当他胸怀天下却屡屡碰壁时,能在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中找到精神慰藉;他一生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般四处行善,却不失旷达与洒脱。他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三教中的精华集于一身,这无疑加速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哲学家。

就这样,在柏拉图一千四百多年后,中国有一位叫苏轼的文人追随他脚步,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那样,冲破了肉体的枷锁,释放了灵魂,踏上了回归理型世界的旅程。而我们代代相传的那些诗词,不过是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灵魂的脚印,在那里呢喃着不知名的歌。

苏轼作文800字篇7

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生孤鹤南飞。这是一个时代,一个强悍却如此贫瘠的时代,一个能够玩弄太多文人雅士于股掌之间的时代。他却敢于以瘦瘠的身躯去撞击黑暗社会,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我眼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他站在以前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虽一生坎坷,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却英姿勃发,豪情满怀。即使到了暮年依然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我眼中的苏轼是多情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然而他对自我过世十多年的妻子仍然深情无限,那小轩窗前的“相顾无语”里让世人陪他洒下千行心泪。一个懂得柔情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眼中的苏轼是放达的苏轼。他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应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唯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我眼中的苏轼是爱民的苏轼。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他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他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我眼中的苏轼是千古一人,完美的苏轼。

苏轼作文800字篇8

他豁达乐观,为国为民,但最终落得一贬再贬;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是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他就是天才加全才,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人。王安石变法对百姓来说是祸害,苏东坡敢于上书责问王安石,反对王安石。欧阳修上台后,没有真正地为百姓谋福利,他依然反对欧阳修,正因为他的直言直语,才有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被贬期间,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西湖上有名的景点“苏堤”“三潭映月”,都是他主持并监督修筑的。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豁达乐观,积极为百姓的人。有一日,东坡与友人外出游玩,醉归遇雨,随行人慌忙找地方躲雨,唯有东坡一人,挑着竹杖,还在大声吟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的豪迈、潇洒。诗人苏东坡随处逆境,但仍不畏惧,不颓丧,与“倚杖听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被贬时期,有一朋友来信让他注意身体,小心气,不要生病。他却以幽默风趣的腔调回应了他的朋友:这里虽然没有好药或者好医生,但并不比北方差,宫中御医也医死过很多人啊!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全才加天才,却又是亲民随和的人。东坡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擅长绘画,他擅长书法……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在李白游玩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名句后,又游庐山,却写下了与李太白不同的见解“横看侧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他被贬后,看到当地的老百姓不会做猪肉,“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便亲自教他们做了猪肉,“待他自熟没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百姓爱戴他,为肉取名为“东坡肉"。

在那“缺月挂疏桐”之时,“漏断人初静”之刻,浅酌小酒,任如水的清风打碎那无尽的思绪。苏子——东坡先生的吟唱,像无数美丽的流萤一般萦绕在耳畔,一贬再贬的落魄与亡妻之伤痛,任凭那秋风的苦涩,任凭那人生的浮萍,进发出的却是“鸿飞哪复计东西”。

论古今中外谁最豪迈、豁达,只有一人,也必定只有一个人——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