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讲作文7篇

时间:2023-01-18 作者:Monody

是不是一写起作文就很是头疼了呢,只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才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曹操讲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曹操讲作文7篇

曹操讲作文篇1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说道曹操,他是《三国演义》中,性格最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为什么说他性格复杂呢?大家就来仔细的比较一下吧!

在一次战斗中,曹操的三子曹彰阵亡了,曹操的妻子丁夫人听说之后,非要曹操还自我一个儿子,曹操竟然大发雷霆,把丁夫人赶回了娘家。没想到,过了没几天,曹操竟然亲自驱车赶到丁夫人家里,把她接了回去。所以曹操既能够说是阎王脾气,也能够说是菩萨心肠。

曹操的手下有一名谋士,名叫杨修,杨修十分聪明。有一次,曹操的长子曹丕草北方得到了一盒名为“一合酥”的糕点进献给了曹操,曹操本人舍不得吃,只吃了一小块儿就走了。过了一会儿,杨修来见曹操,没有看见曹操,却看见了桌子上的“一合酥”,便二话不说,把“一合酥”分给了执勤的将士。曹操回来后,问执勤的士兵,自我的一合酥怎样没有了。士兵说,是杨修分给执勤的士兵们吃了。曹操大发雷霆,当场就把杨修斩首了。因此,曹操也算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竟然为了一盒糕点,而杀了一个十分聪明的谋士。

还有许多事例代表了曹操更加复杂的性格,总而言之,曹操就是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超多,又心胸狭窄;能够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阎王脾气,菩萨心肠。如果你仔细的读过三国演义,就会发现,这些性格用在曹操的'身上一点儿都不矛盾。

曹操讲作文篇2

不是英雄,不解三国,若是英雄怎么不耐得寂寞。林俊杰《曹操》中的一语,正好道破了天机,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你胸怀大志,位极人臣,却并非如此的不可一世,其实曹丞相你有自己的寂寞。

少时的曹丞相岁小小年纪,却已天资初露。你才华横溢,放荡不羁,不料遭到了叔父的微语,因此你的父亲开始疏远你,排斥你。曹丞相心有不甘,眉头一皱,便计上心来。你捧腹装病,伏于叔父必经之路,舒服不辨真假,便报于曹父。待曹父来此,你已变得神采奕奕。自此。曹父便不听叔父之语。聪慧的曹丞相毛发未干,已精通借刀杀人之术的精髓。其实你并非存心陷叔父于不义,只是叔父先声逼人,才迫使你痛下毒手。

十七八矣的曹丞相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在官场上已棱角出现,一腔报效汉室的热血。只可惜董卓乱汉,你的一腔热血,只能静静躺在心里,静静地。一日,司徒王允假以贺寿为名与百官商议讨贼之计。但百官却唯唯诺诺,徐若寒蝉。眼见此状,忽一人奋起大呼:“大丈夫不杀贼报国,在此商议有何用!”此人脸白眼细,声洪如钟,曹丞相是也!次日,遂挟一七星宝刀潜入董宅,刺杀未成,便假装献刀,聪明的脑袋使你逃过一劫。随即怆惶上马,狼狈而逃,路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而杀之。

继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凄怆”二字即可看出曹丞相当时的心情,你杀人,是因为你深知天下不除董卓,苍生有无宁日。在你心中,只有兴汉大业,为了能与董卓继续周旋,为了保全自己继续投身于兴汉大业,伯奢兄,你只能牺牲一下了,杀人是迫不得已啊!

可放眼天下,又有谁明白你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你视若知己的陈宫,也因为拘泥于杀人而弃你去之,又有谁读透你的“寂寞”!

“何以解愁,唯有杜康。”正因为你有太多的“寂寞”。才会发出寄酒消愁的感叹,正因为你有太多的“寂寞”,才会养成了多疑的`性格,也因此断送了卿卿性命。做贼子要奸,做枭雄要更奸!可你的坚贞却被后人一度误解!

曹操,悲哉!

曹操讲作文篇3

千百年来曹操一直以白脸形象为戏剧中所传唱,而曹操也被冠上了白脸所代表的阴险,狡诈等特质。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看法,似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爱的极爱,恨的极恨。而我,属于前者。

曹操,在我第一次拜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已经对他崇拜不已。喜欢他的处事方式,喜欢他的个性谨慎,喜欢他求贤若渴。

他赤脚迎许攸,对于陈琳征讨诏书中十八代的侮辱一笑而过,与刘备青梅煮酒笑谈天下英雄将袁绍等人贬低的不值一钱,敢在还是个校尉的时候持着七星宝刀独自去暗杀董卓。那种大度,那种豁达,那种胆量,不得不让我折服。

历史似乎对他颇有微词,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我只觉得可笑,有谁说天下就一定要属于姓刘的人汉献帝无能,曹操本可以取而代之,但是他没有,他帮着无能的献帝治理他的国家,到头来说他是奸臣曹操晚年权势极盛,他若想称帝,何须兵戈只需一句话,黄袍加身不是难事,但是他做了吗他明明没有,却担当了这奸臣的名字。

他是曹操,官渡之战以多胜少赢了袁绍;他是曹操,青梅煮酒与玄德笑谈天下英雄;他是曹操,他是曹操,赤壁之战败的灰头土脸还敢卷土重来。

你说他奸诈也好,嫉妒心重也好,我承认他杀华佗灭杨修的确是偏激了,可是他不是别人啊,他是丞相,在战火纷飞的东汉有多少人想要他的命他怎么可以不小心杀了华佗,他也因此而丧命啊!他不是别人啊,他是曹操,怎么能允许有人挑唆他的家事怎么能允许有人在他发令之前凭借鸡肋二字而提前要人撤兵杨修智固智,只是恃才放旷多次挑战曹操底线,试问一位丞相,为什么要容忍一个这样的人

我佩服曹操,从任何角度任何眼光都佩服。他并非奸臣,奸雄亦没能诠释他的风采,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曹操讲作文篇4

对于曹操是英雄奸雄,是红脸白脸,历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关于他爱才惜才的品格,却是众口一词,举世皆知的。

史书中说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司马光说他:"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李卓吾也由衷赞叹:"老瞒每见人才,便思收拾,如徐晃等—无放过,只此却便是立王之本。"由此看来,老瞒的知人善用实在是广受好评,与刘备相比如何操自陈"荀,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惊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曹方的人才,比之吴蜀,有明显优势。

引人之言夸为虚,自当以史实为证。

典韦乃曹操手下一大猛将,战功赫赫,在濮阳城下中为护操而死于乱箭,死了半响,却无一人敢从前门入,事后操祭典韦,亲自哭而奠之,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但无深痛;独号泣典书也"。又一日到清水,操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此二祭典韦,不禁使人皆感其爱才,你若定要说他奸,如果说他厚待生着的大将,用金银官爵收买,使其死心塌地,全心全意为操服务,尚有"奸"之嫌疑,那么他对于—个已故的将士念念不忘,牵肠挂肚,也是利诱之计吗这是爱才之心的真情流露啊!

曹操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精美文字。操为得关羽,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关羽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操;二,俸禄养赡照给;三,知皇叔即辞。操真心待之,见关公所着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见其美髯长而易损,则以纱锦作囊,赠与关公护髯,堂堂大汉丞相,关怀下臣如此无微不至,岂是虚情假意可为

为关公送行一段尤其可敬。三番委派专使,通令沿途关卡不可刁难关羽—行。有诗评曰:"为爱英雄越古矣,三番遣使意何深。应非孟德施奸狡,正是捞笼天下心。"

有人拿曹操睡中杀侍一事来驳操之爱才,试想,操驰骋沙场,杀敌无数,结怨之人亦不可胜数。且世人趋炎附势之心亦为正常,收人心实属不易,叛变之事屡见不鲜,怎可不多加提防为已之利而除有害之人,每人心底必然有此之念,实不应由此怨操,更与他是否爱才无多大瓜葛。

虽然曹操身上不无让人咬牙切齿的恶性,但他有着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这一点是应该给予肯定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讲作文篇5

论英雄,我喜欢曹操。喜欢他的雄心壮志与谋略。

曹操,字孟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政治家和诗人。论他的军事与谋略,曹操以少胜多官渡战袁绍,“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自袁绍兵败后,三国鼎立的状况便出现了,曹操,便是最强大的魏国的奠基人与创始人。他驻都为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是三国中,最为强势的一方,前人称之为“操贼”,“奸雄”,但最终是我们的开国元勋,毛泽东给他翻了案,因为毛泽东三国中,最敬佩的就属他了。“奸雄”,“曹贼”又怎样,他这个“奸雄”“汉贼”,为了实现自我的理想,抱负,不知打败了多少所谓的“君子”。我也查了查历史,不是当时曹操谋取汉室,而是当时汉室气数已尽,政局不稳当,已经属于腐朽期,与其这样腐朽下去,为何不重建一个朝代呢?而后,又爆发了黄巾起义,何进又招来董卓,董卓又起了废立之心,之后董卓就在朝堂之上当众废了孝灵帝,立陈留王为汉献帝。之后又杀了孝灵帝。而曹操之所以能够到此地位,因为他想行刺董卓,所以被赞称胆量非凡,也因此有了名气。

当时汉室已经倾颓,群雄并起,都想要独霸江山,完成大业,且“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为何就算“奸雄”了呢?他只是想要实现自我心中的抱负,将祖国江山早日统一罢了,也正如他所写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般,用诗词来表达自我的志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他想看到自我抱负实现的一天。

曹操生性多谋,在行刺董卓失败之后,被陈宫所救,在陈宫家休息,但因为连夜听到磨菜刀的声音,又差点被董卓行法,慌乱之余,一时意念溢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除了陈宫外,杀了他们全家,之后,陈宫与曹操一齐行事时,愤怒不已,曹操认错也来不及,之后便斩首了陈宫,又由于与陈宫曾结拜过兄弟,曹操也因此叹息,但他人又因此事,说曹操是奸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来形容曹操。可我认为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吧!后人说曹操对不起汉帝,其实也不是,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丰衣足食,怎样就对不起了?在汉室倾颓的时候,难道就不需要这么一位能臣吗?

?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这难道不是好的君主的风采吗?

曹操有他的雄心,有他的壮志,也因此有了它的诗歌,他的谋略。他有他的雄心壮志,他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放下,他也明白统一一事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两代三代甚至更多的后生来完成的。他的锐利,他的足智多谋,我敬佩不已,所谓刘备的仁义不也就是虚伪吗?曹操也深知,统一祖国之后,国家才会富裕。

曹操讲作文篇6

读过许多历史书籍,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都可称得上是历史上的英雄。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不喜欢曹操,称他为“奸雄”,可我认为,曹操也是英雄。

相比于刘备与孙权,曹操具有军事上的才华:胜吕布、战官渡、离间马韩、取汉中……在这之前,曹操曾被徐荣打得只剩500人马,但就凭这500人马,发展为几十万人马的基业,成为雄踞中原的霸主。

说到刘备,他的江山几乎全靠“卧龙”之手打下来的。在得到“卧龙”之前,他几乎每战必败,以至于被吕布打败后“靠吃人”度日。再说孙权,他的基业几乎全是他的父兄打下来的,所以,应该说曹操的才能远远超过他们。

曹操的理想是很远大的,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是说过这样一句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是怎样的一种气概!这也正是他对自己深刻的写照。赤壁之战战败,不耻下拜关羽,不因眼前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能屈能伸,真乃大丈夫也!

最令我佩服的是曹操的文采,他留给后人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其老当益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显其博大胸怀!纵观历史天空,秦皇汉武也略输文采;唐宗宋祖都稍逊风骚。曹操的文韬武略,真是屈指可数。

自古以来,人们大都不喜欢曹操,说他过于奸诈,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是伟人也会有所过失。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真正的孟德公历史上只有一个。

曹操讲作文篇7

话说有一次诸葛亮,刘备、孙权、曹操四人同乘飞机,突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跳伞逃生。这时候才发现机上只剩下三个降落伞包。大家一阵紧张,这时只见诸葛亮摇摇羽毛扇清清嗓子,说“这样吧!本人出几道题,能答上来的,就跳伞;答不上来的只好自己跳下去了。”其他人没办法,只好同意。

诸葛亮再摇了摇羽毛扇问刘备:“天上有几个太阳?”刘备一想简单,回答:“一个!”于是拿了个伞包下去了。诸葛亮再问孙权:“天上有几个月亮?”孙权回答:“一个!”也拿了个伞包下去了。最后轮到曹操,诸葛亮问:“天上有几个星星?”曹操一怔,回答不上来,只好自己跳下去了。没想到竟然跳在了海里捡回一条命。曹操暗自庆幸。

第二次又四个人坐飞机遇到紧急情况,四人一商量,得,还是老办法吧!诸葛亮又摇起羽毛扇问刘备:“当年周武王战败绉王的那场战役叫什么?”刘备一想简单,回答:“牧野之战!”诸葛亮点点头,于是刘备拿了个伞包下去了。诸葛亮再问孙权:“那场战役死了多少人?”孙权想了想说:“大概有三四万。”诸葛点点头,孙权拿了个伞包也下去了。曹操不禁偷笑,想:诸葛亮呀诸葛亮呀,本人可是贯古通今,尤其是军事,这次你可是栽了!呵呵!只见诸葛亮问:“他们都叫什么?”曹操一听差点没晕过去,只好自己跳下去了,没想到竟然又跳在了海里捡回一条命。曹操暗自笑“妈的,老子命大,看你诸葛老头能把我怎么办!”

第三次同样四个人坐飞机,飞机又遇到紧急情况,曹操一想:诸葛老头又要整我,干脆我自己跳下去算了,免受侮辱。于是一横心,跳了下去。在空中高速下降中,只听得上面诸葛亮的笑声传来:“曹操啊曹操,妄你聪明一世。哈哈,今天飞机上有四个降落伞!”

曹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