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素材2023作文5篇

时间:2023-11-12 作者:dopmitopy

作文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增强我们的学习动力,因为写作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时评素材2023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时评素材2023作文5篇

时评素材2023作文篇1

期待“00后”书写青春精彩

今天的青年,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青年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

又是一年开学季。据报道,今年的大学新生中有超过2/3为20xx年后出生的“00后”。跨入大学校门,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将由此走向独立、走向成熟,迎来更加开阔的人生。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的身上曾被贴上各种标签。“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有个性也容易固执己见,有能力也难免不能抗压。当这批孩子迈入大学,人们有担心更有期待:他们会如何完成自己的“成人礼”,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一代人有一代人使命,每一代人都要经历自己的成长。“00后”的身上,同样有着与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互联网的基因融入了他们的行为与思想,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世界,也期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能统一起来;他们不会把宏大的词汇挂在嘴边,却也梦想着“诗和远方”的精彩;他们偶尔也会感到迷茫,却始终在探寻“意义”与“价值”的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思考。

面对这样一群大学生,老师们给出了这样的嘱托:要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准备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行囊里装着谦虚、好学和坚忍不拔,向着明天出发;校长们给出了这样的期望: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质疑批判的态度、高尚的人文情怀。师长的叮嘱,蕴含了对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与重托。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波澜壮阔,面对充满梦想和创新无处不在的时代,新一代尤需追求科学的精神,尤需捍卫真理的勇气。不断突破“小我”,在与国家共奋进的路上,成就真正的“大我”。

让“00后”找到自己的定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部门也应随事而制、因时而变。有些学校为“00后”新生量身定制新版团队训练营,通过集体破冰、团队融合、综合交流、校园探访,激发新生创意、加强集体认同感、增强参与感;有的学校开设新生导引课程,第一堂课由学生欢迎的老师来讲授,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还有的地方在学前了解每位新生的兴趣爱好,采用大数据的方式,科学、人性化地划分宿舍……种.种举措,都是高校为更好迎接这一代新人的应时而为。从新生,到师长,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在为这一代年轻人更好地成长而努力。

青年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今天的青年,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也给了青年更多的信任、更大的舞台。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用奋斗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期待年轻的“00后”书写下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精彩。

时评素材2023作文篇2

风景再好,也应在安全线内

安全防范措施必须紧在前头,“安全带”松了,事故来时就系不上了

几天来,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的后续搜救,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截至泰国当地时间11日下午,事故中47名遇难者遗体已全部找到,善后处理工作还在继续。

这一事故也警示着人们,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游客,旅游安全意识不可放松。文化和旅游部也印发了紧急通知,要求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各类涉旅突发事件的发生,并提示公民要增强出国旅游的风险防范意识。当下正逢暑期旅游旺季,各省份也纷纷紧绷安全弦,拉网排查旅游安全隐患,发布旅游安全警示。

随着海外游越来越火,旅游安全已是全球性问题。据统计,仅20xx年,海外各类旅游活动安全事故导致182名中国公民意外身亡。看起来只是出境游总人数的极少一部分,但一失万无,不测落到谁头上,都会给家庭造成沉重打击。身处异乡,风险总是积于忽微。客观地说,海外游易出事故,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人生地不熟导致的风险叠加,对当地风险点缺少充分认知,包括旅游目的地对中国游客定向服务有所局限。

当然,旅游安全风险可不止于境外游。正如唐人杜荀鹤所言:“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几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但看世界的安全意识未必水涨船高。7月10日,两名游客在云南贡山丙中洛镇游玩时,因为拍照不慎跌落悬崖。若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如此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

全域旅游的开展,小众旅游、自助旅游概念的兴起,让越来越多游客开始享受“不走寻常路”的乐趣。竹杖芒鞋探索山川之妙趣,精神可嘉,毕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但再好的风景,都应在安全线以内。现实的教训已十分深刻,驴友为体验“荒野求生”之乐登山被困的新闻常见报端,远足遭遇雷暴者并不鲜见,野湖畅游溺亡事故也时有发生……安全防范措施必须紧在前头,“安全带”松了,事故来时就系不上了。

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必要的安全提示与整改措施同样不能少。去年,欧洲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有中国驻外领事馆发布欧洲旅游防范恐怖袭击指南;今年年初,中国外交部也将旅游产品服务经营者提示旅游目的地国家存在的安全风险的义务,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条例(草案)》。同时,在旅游业的管理中,更要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旅游企业主体责任、相关部门监管责任,认真排查和消除各类隐患,严防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对不安全的旅游设施,能今天修固的不要拖到明天,对不合格的旅游项目,该下架的绝不能手软。

出游本为散心,不应成了糟心甚至痛心之旅;绷紧安全之弦,才能玩得尽兴。出门前了解足够的安全知识,试着买份旅游保险,无论骑马、蹦极还是玩滑翔伞,只有安全有保障了,快乐才有保证。毕竟,出门在外冷暖须自知,再好的风险提示,都不如自己谨慎来得管用。

时评素材2023作文篇3

男篮涅槃:专业的事就该让专业的人去做

9月1日晚,中国男篮红队战胜伊朗队,获得亚运会男篮冠军,一举走出持续多年的低谷,令人为之一振。要知道,红队之外,中国男篮还拥有“一哥”易建联、主力队员周鹏等仍在当打之年的老将,蓝队中还有的一批优秀的年轻队员,此番夺冠被称为“半支国家队夺金牌”。

男篮夺冠后,篮球圈内外人士不约而同想到了姚明。前国手马健说:“姚主席的篮球改革成效将会在未来两三年凸显。明年的世界杯男篮将会是男篮的辉煌之年。”中国男篮多年来一直是亚洲霸主,但是,因为人员的新老交替等原因,中国男篮四年前在仁川亚运会上只获得第五名,创历史新低,甚至输给了被公认为“弱队”的中华台北队。一时间男篮灰头土脸,无颜见江东父老。姚明担任篮协主席后最引人关注的改革措施,是建立了红、蓝两支国家队,让更多的年轻人获得表现的机会,扩大了国家队的人才池。但是,这些还不是姚明身上最关键、最有价值的东西。姚明身上值得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两条:第一条:为国争光,不挂在嘴上;第二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有一件事情,很能说明姚明与某些喜欢说官话、套话、空话的体育官员的区别。红队中来自辽宁队的后卫赵继伟受伤,篮协宣布,运动员在国家队期间受伤,治疗费用由篮协承担。这一举措广受好评,因为此举解除了运动员以及相关俱乐部的后顾之忧,俱乐部更乐意为国家队输送优秀人才,运动员训练、比赛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受伤是竞技体育不可回避的一部分,如果国家队没有保障措施,岂不是为国家队输送队员越多,俱乐部所冒风险就越大?但是,这样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姚明之前竟然没有一届篮协领导关心并解决之!

一些体育官员最擅长的是作秀博眼球。20xx年国足出征世界杯预选赛,足协搞了一个宣誓仪式,全体队员面对国旗宣誓一定要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媒体报道后舆论一片哗然,断定这届国足没戏。喜欢高调表态者,往往不善体察下情,不懂队员心理。中国足球水平不高,运动员无论是技术还是心理都比较弱,这种高调宣誓,除了给运动员增加心理压力,不会有一点正面作用。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

20xx年3月,中职篮季后赛新疆对阵北京的第二场比赛,出现了多次错判、漏判,并且超越了每场3次错、漏判的国际尺度,引起激烈争议,中国篮协为此召开了研讨会,篮协最后表态说:错、漏判并没有改变比赛的结果。什么叫“比赛结果”?难道比赛结果在错、漏判发生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比赛结果仅仅是谁输谁赢吗?比分不也是一种结果吗?该得的分不给,不该给分的给了,影响球员心态,造成球队之间矛盾,扭曲球迷心态,最终影响赛场风气,这些难道不是错判、漏判的结果?

什么叫“比赛结果”都没闹明白,错判、漏判与“比赛结果”的关系也没有闹明白,就在那里管理一国篮球事业了。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专业意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换句话说,就是以专业素质,为专业服务。任何用专业以外的招数博眼球博欢心,均为专业精神所不屑。

时评素材2023作文篇4

“杀鱼弟”悲剧:困苦的人生需多方救济

“杀鱼弟”小孟又火了,只是没有人能想到,当他再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时,竟是以喝百枯草自杀的方式。好在经过医生们的全力救治,小孟已经清醒,但仍未脱离危险期。

距离他20xx走红网络已经过去了八年,这八年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八年前他是爆红网络的“杀鱼弟”,八年后他依旧在菜市场杀鱼,若没有这次事件的发生,恐怕没多少人能记起他就是当年的“杀鱼弟”。

“杀鱼弟”当年之所以能够走红,很大程度上在于和他年龄极不相符的举手投足。一个9岁孩童的神情本应充满天真无邪,而他的表情却是那么凝重,让人看后心生怜悯。

“杀鱼弟”小孟如今的举动令人唏嘘,即便成为草根网红之后,他也并没能改变人生。比起能够用读书改变命运的贫困学子们,小孟的人生看起来更像是“人生实苦”。当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已经成了杀鱼的能手;后来我们继续上中学、大学,找到工作开始多彩人生时,他依旧在那杀鱼。

小孟原生家庭的因素和两次辍学的经历,不但限制了他的视野,也让他的社交趋于封闭;而他缺失的学校教育更是影响到其行为处事上的能力,年纪轻轻的他,不仅承受着生活的压力,更承受着精神世界的贫瘠。或许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小孟才会在与父母爆发冲突后,无法排解内心的愤怒与不满而喝下百草枯。

小孟的自杀看似偶然,其背后实则交织着多种因素,这场不幸的背后实际上是家庭、学校、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缺位。其家人的“读书无用论”甚至暴力教育,涉事学校的未加疏导,当地教育部门对其辍学的未及时介入等,都可能构成“多因一果”中的“因”。

毋庸讳言,这或许是有些极端的个案,但即便如此,也不得不说,在有些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依然有不少类似于小孟这样的孩子,他们家境一般,使孩子过早承受了生活重压,从小对读书失去了兴趣,早早地辍学或是读完中学就打工……这类现象无疑值得正视和面对。

毫无疑问,小孟的遭遇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对于那些复杂环境下生长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敏感,更需要来自家人和全社会的关爱。

这份关爱不是虚的,而应该是融于细节中的关怀介入、心理疏导和教育帮扶,以及各类社会制度保障。让其本无处可依的心,有地方安放。

时评素材2023作文篇5

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

?战狼Ⅱ》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不论最终定格在什么数字,阳刚硬派的《战狼Ⅱ》已经刷新了产业高点,也将电影对“中国故事”的书写,放在了新的语境。

解码《战狼Ⅱ》,我们一定绕不过它经典动作类型片的视听语言。宏大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凌厉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动作设计,形成了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的工业水准。从为一个镜头连续跳海26次的执着,到坦克、飞机道具要求逼真的严格,都标注着《战狼Ⅱ》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也要看到,不论如何贴近一些国外动作片的外形,《战狼Ⅱ》塑造的依然是中国主旋律的魂。《战狼Ⅱ》塑造了冷锋这个非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铁血却不冷酷,重感情有情趣,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谋,阐释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价值。

尽管故事还可以完善,细节上也还可以打磨,但这部影片仍然用以上两点,切中观众的心弦,创造了票房奇迹。《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真实的世界好比汪洋大海,电影人借由镜头在大海中养鱼,这梦的内外连绵相通。如果说15年前,一部《英雄》以超过2亿元的票房,“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那么15年后的这个夏天,《战狼Ⅱ》如同又一颗探路石,测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也再次验证了中国电影与观众、与时代一脉相连的命运。海外撤侨,曾经在现实中激起人们“亲吻大地”的感动,今天在银幕上一样引发观影热潮,说明生活在中国崛起的时代,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

诸如《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这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让我们感动与惊喜、震撼与仰望。在这个被命名为主旋律的影像世界里,有命运与时代的激烈冲撞,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有以明丽的光芒照亮的人性角落;那些英雄们苦度长夜的智慧与坚韧,是我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石路,是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涉渡之舟。那些平凡英雄的命运轨迹,对美好的追求,对真与善的守护,对梦想的接力,无不回应着大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无论何时,人们对故事的需求都是不可餍足的,同时依然希望在大银幕上寻找感动与力量。美学家苏珊•桑塔格曾将电影比作一种“世界观”。这块大银幕,既是抚慰情感的心灵鸡汤,社会历史的万花筒,也是“铁盒子里的大使”,民族国家的面孔。归根到底,它既是艺术也是生活。从这个层面看,再宏大的价值,再宏阔的命题,如果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触摸,失去了对时代人心的描摹,也不过是脱离了土壤的花朵。而只有那些生长在大时代脉络上的故事,才能够真正直抵人心。

是的,电影的触角最终指向人。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都期待这书写为我们许下一个光明朗照的未来。

?战狼Ⅱ》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吴京塑造的“中国英雄”“中国硬汉”形象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发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为正义、为和平、为中国而战的“战狼精神”,让无数中国观众提气,表达了一个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强大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应有的国民心态和精神状态。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群众中诞生的英雄推动、引领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物质遗产、精神成果、文化经典,那些创造辉煌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那些在民族苦难、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忠臣良将、豪杰义士,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英雄。那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闪耀在历史的星空,是我们的“床前明月”,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中华民族的历史闪耀着英雄的光辉,因英雄而精彩。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外侮、伤痕累累,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永不言败、决不退缩,那些慷慨赴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那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革命先驱,那些东奔西走上下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开路先锋,都是国家的英雄。一个能哭着微笑的人不会被打倒,一个饱受屈辱还能泪眼望远的民族不会停下脚步。只要英雄的情结和精神尚存,英雄的血性和气概还在,散落一地的基因和细胞就会聚合成钢筋铁骨,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人物,那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民领袖,那些“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劳动大众,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坚强砥柱,都是人民的英雄。新中国的蓝图记录下英雄的荣耀,因英雄而多彩。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英雄,一个时代当有自己的楷模。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民族因精神挺立而兴旺,社会因正气浩荡而温暖。没有英雄豪气的人会萎靡不振,消解英雄的社会没有希望,缺少英雄的国家没有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气势磅礴的伟大事业,靠无数各路英雄共同推动。那些胸怀坚定理想、执着信念、崇高使命、深沉情感、强烈责任的身体力行者,那些致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勇敢担当者,那些心系人民呕心沥血、面对灾难赴汤蹈火的无私无畏者,还有那些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国家功臣、先进典型、时代楷模、最美人物、道德模范、大国工匠、身边好人,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民族复兴的伟业呼唤着英雄的精神,因英雄而出彩。

英雄不问出处,好汉各有来路。不管什么身份、什么岗位、什么地位,只要我们“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你就是英雄。不必抱怨没有脱颖之机、用武之地,做最好的自己,你就是英雄。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为我们开启了人人都有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的好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们开辟了群英荟萃、英才竞现的宽广舞台。把“战狼”点燃的激情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你我都是英雄。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广东某985大学大一学生王耀栋,死在了一片“加油”声中。他死于酒精中毒,死前,他连续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种烈酒的“特调鸡尾酒”,总饮酒量1800毫升。当时,酒吧推出了一项“3分钟内喝掉6杯酒则消费免单”的特殊活动,和朋友们在一起的王耀栋,在一片喝彩声中欣然加入了“致命挑战”。

有人认为: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栋,他们不该开展如此夸张的饮酒免单活动;也有人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王耀栋不自量力,只能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还有人说:王耀栋的朋友们不够关心他;更有人说:那些给王耀栋“加油喝彩”的看客让这个不胜酒力的年轻人下不来台,他们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凶。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都没有触及问题实质。没错,酒吧、他自己、他的朋友和周围的看客,都对王耀栋的死负有责任,只要其中一个条件不成立,悲剧就不会发生。但是,涉事各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坏的选项。面对这种情况,把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无法还原整个事件的逻辑。害死王耀栋的凶手,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

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然而,事物总有两面,不那么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来。在酒桌文化的语境里,酒不是用来品鉴、享受的,而成了一种让人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证明“诚意与胆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奖与赞美。不顾健康与理智的狂饮,成了“勇气和面子”的象征。王耀栋身亡的酒吧之所以会推出这种“饮酒免单”的活动,王耀栋之所以会“自认英勇”地站出来,周围的人之所以会加油喝彩,背后都有这种酒桌文化作祟。

王耀栋不是第一个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我国都有超过10万人死于酒精中毒,在这份“死亡名单”上,不仅有王耀栋这样的年轻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应颐养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龄的界限,也超越了职业、身份、地位的界限,从无业游民到富商巨贾,从知识分子到政府官员……酒桌面前,“众生平等”,谁也无法逃脱。

王耀栋之死并不偶然,只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继续流行一天,就还会有新的受害者出现。在个案的视角上,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的死归咎于他们自己或具体责任人,但在宏观层面,社会的不良风气才是让悲剧不断重演的根本原因。只有移风易俗,让社会认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个“王耀栋”走向死亡。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是电影里的台词。喝过很多讲宽容的鸡汤,却依旧做不到宽容这一点,则是很多现实人心的写照。某些人对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的态度,就印证了这点。

在遭到“天价索赔”的质疑后,遇难者家属、男雇主林生斌日前接受采访时作了回应。他否认曾提出“一个孩子一亿”赔偿方案的网络传闻,称“怎么可能提这个要求,我妻儿是无价的”“四个最爱的人走了,我一个人要什么钱呢?”就在7月12日,他还在微博表示,决定联合朋友发起设立公益基金,致力于提升中国高层住宅防火减灾水平,促进家政业完善保姆甄选管理机制等。

有网友说,林生斌是少有的体面人。就目前看,他当得起这样的荣褒。“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许多人奉若箴言却未曾做到的,他做到了。

丧亲之痛,其悲孰甚?他也有悲痛溢于文字的悼念,但没有打悲情牌厉声控诉,也没像祥林嫂“我真傻,真的”般溺于悲伤,而是不卑不亢、克制表达,哪怕谣诼当前,也未怒形于色。设致力高层防灾的基金会,从个体际遇照见公共隐患痼疾,则益显其人格厚度。

但受害方的不怨不尤,不是外界可以搅浑水或泼脏水的理由。跟他的体面比,有些人的心态何止不体面,甚至还有些龌龊。比如造谣称“男主人和女保姆有染”,比如渲染未经充分证实的结论——受害者家属要求“一个孩子索赔一个亿”,指责其“吃亲人的人血馒头”,逼其自证清白。这些人或是不嫌事大的看客,或是自以为真相在握、将质疑之箭乱射一通的“伪理中客”。

“宽厚”本是种价值正确,但到了现实层面,总是苛责别人容易、理解别人太难。对从无端造谣、质疑中获得围观快感的人来说,他们投出质疑的飞镖容易,“毋行苛刻”太难,他们掂量“苛刻”与“理解”对应的注意力收割量时,会罔顾瞎质疑可能对受害方造成的二次伤害。

在舆情事件特别是惨剧中,无论何时,对受害方,公众本来都该更加宽厚。“礼不伐丧”,对个人亦应如此,我们未必做得到物伤其类、理解他们,但尽量不去凭着未证实或不具备事实基础的信息对其围困,避免造成“再度伤害”,则是可以做到的。

拿该事件而言,男雇主要求物业彻查真相,合情合理;即便索赔,索赔金额再高,也是其权利主张。对其诛心,是认知扭曲,也失去了起码的人文精神。

想起某辩论节目曾讨论“丑闻主角是否该被万人虐”,主持人马东就说,要分清悲剧主角跟丑闻主角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而当下,企图把悲剧受害者扭成丑闻当事人的,总不乏其人。

可以肯定,这个社会像这样朝受害者乱扔石子的人越少,公共空间会越澄明。

比如在地铁和公交车上,让座是情分,而不是本分。要能明白这一点,因让座而引发的大量争执都会烟消云散。

但偏偏很多人拎不清。近日一名外卖骑手向媒体记者吐槽,他经常会遇到一些客户让他带垃圾下楼,又不好意思拒绝,他感觉这不太尊重人,希望记者呼吁一下,大家不要让外卖骑手带垃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骑手有同样的苦恼,但也有骑手认为带垃圾是举手之劳,甚至有主动要求给客户带垃圾下楼的。

骑手是送外卖的,按时按点把外卖送到是他的本分,如果他主动要求带垃圾,这是情分。但客户不应该将骑手的情分当本分。

为什么外卖骑手不能直接拒绝非分之请呢?很简单,客户掌握着给骑手打分的权力,得了差评就会扣分,积分低了就接不到距离近酬金高的单子。大数据的威力一览无余。

由电商普及起来的客户评分制度真是一个好东西。小小的一个打分,几乎以一己之力大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服务水平。可以说,中国的消费者正生活在史无前例的幸福时代。我们可以给滴滴司机打分,他们便不敢绕路或抱怨;可以给银行柜台办事员打分,他们再不耐烦也要保持微笑。我忍不住想,什么时候政府办事大厅全部引入匿名打分制,并且将评分与收入、晋升挂钩,就不会再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新闻了。

但有时候打分制这个好东西也会“异化”,比如网购买家用差评要挟卖家或者卖家为消差评而骚扰买家。新闻里说,一位中年妇女没签外卖就先把垃圾递过去,她很可能就是在暗示自己拥有差评权。

有些人可能是被“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给误导,真把自己当上帝了。在餐厅里冲服务员吆五喝六,跟在家里理直气壮地让骑手丢垃圾,都是同一副嘴脸。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口号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并流行起来,有其合理性,甚至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所谓不过正不足以矫枉,集体主义年代顾客的地位太低了,需要刻意拔高一下。但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今,“顾客就是上帝”应该淘汰了。

顾客不是上帝,服务员也不是孙子,顾客就是顾客,服务员就是服务员。没必要刻意拔高一方,贬低另一方,双方公平交易,地位平等。其实聪明的顾客不该奢望当上帝,因为当面被迫卑躬屈膝的人可能转眼就会骂娘使绊子。双方先各归其位,回到本分,再来谈情分就不尴尬了。送餐的准时准点,点餐的平等待人,再谈多一些体谅或多一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