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抗美援朝》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4-10-18 作者:Kris

每次参加活动后,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经验教训,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和塑造自己的重要途径,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看《抗美援朝》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体会6篇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体会篇1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并且,美国多次派飞机侵入我国领空,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入侵我国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同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这时的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周年,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仍然困难重重,我们伟大的祖国还处在艰难时期。抗美援朝的前线上,广大志愿军在粮食和衣服补给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旧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强大的战斗力,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在战斗中涌现了大批的战斗英雄,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有志愿军第一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忠于祖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广大战士,也有力地震慑了敌人,同时也重重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贪于玩乐,虚度光阴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好好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技能,树立责任感,具有凝聚力,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成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欢林肯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来,有无数像志愿军战士那样的人,在祖国危难时刻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着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会满怀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钟南山院士,我们敬爱的钟爷爷,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击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国难当头,他肩负着全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与病毒赛跑,与生命赛跑。自己扛住危险,把安全带给全国人民。他是伟大的“逆行者”;他是全国人民的定心剂;他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坚定而无敌。

可是我们的钟爷爷也会累,国之危难让他忧心忡忡,艰巨的工作让他满是疲惫。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张图片:在赶往武汉的列车上我们敬爱的钟老睡着了,灯光照着他早已花白的头发,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眉头紧锁。他的眼镜还架在脸上,电脑屏幕仍然是工作状态。这张图片,让全国人民心疼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年迈的他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呢?当然是钟老的爱国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去敬佩的偶像。我们应该心怀和钟老一样的信仰:爱国。

富裕、无忧的生活,让现代中学生的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到底学习是为了什么?今天,我们的偶像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了国家,为了国家面临危险时,我们有能力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才是我们学习的信仰,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

目标再远大,也要从小事做起。我们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耐心整理好每一条笔记,勤奋背好每一篇课文,严谨对待每一道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有我们“为中华之安全而读书”。刻苦学习,终有一日我们也能像我们的偶像那样报效祖国。

他们是楷模,是榜样,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学习。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体会篇2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爱国主义是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旗帜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这场斗争中,爱国主义成为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旗帜,是我们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爱国主义成为他们英勇作战,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巨大精神动力,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成为全体志愿军将士的行动准则。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远离自己的国土家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担战争钢铁的压力,写下了一首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祖国在我们的身后,人民在我们的身边。”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深沉的爱,是志愿军官兵的精神支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人物和功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近6000个。他们是祖国的英雄儿女,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在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同时,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的爱国群众运动,人民群众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到处出现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情景;成千上万的民工、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奔赴朝鲜前线,担负各种战地勤务。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开展了爱国捐献、爱国公约和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在一年时间里,各界人民为志愿军购买武器捐献的资金就达5.56亿元,相当于购买3700架飞机的价款。

工人和农民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物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自立与发展的基础。多少年来,我们的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就在于我们有浓烈的爱国主义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气节。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利益不容侵犯,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崇高信念。抗美援朝战争,又一次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他们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以弱胜强,战胜一切敌人的法宝。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现代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不畏强暴、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形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战争是生死搏斗,是血与火的较量。抗美援朝作战中,志愿军广大官兵发扬勇猛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谱写出一曲曲响彻云天的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在上甘岭战役中,敌军以6万余人、300余门大炮、175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向我两个连3.7平方公里的阵地攻击。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2米,岩石炸碎堆积起来的浮土有1米多厚。坚守部队在地面阵地和坑道与敌军反复争夺厮杀。

敌军付出伤亡和被俘2.5万人的沉重代价,我钢铁防线岿然不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官兵视死如归,不怕牺牲。无数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实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杨根思坚守阵地,最后抱着炸药包冲入敌群;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孙占元双腿被打断,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严守潜伏纪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杨连第抢修大桥,定时炸弹爆炸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官兵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在追歼敌人的征途上,一把炒面一把雪;在坚守坑道的作战中,艰苦卓绝斗志盛。为了建立坚固防线,志愿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坑道建设,全军构筑的坑道相当于在我国陇海铁路连云港至西安段挖出一条石质隧道;在反“绞杀战”中,各运输部队舍生忘死,建立起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个火红的熔炉,培养了无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士,锤炼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体会篇3

烈士冉绪碧和陈曾吉的家人是幸运的,他们珍藏着烈士留下的遗物,可以睹物思人,寄托哀思。

一个木制算盘,一盏桐油灯,一个简易木制书箱,3件由家人捐赠的冉绪碧烈士的遗物,如今静静地“躺”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中。

家住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的冉方章,是冉绪碧的侄子。“家里老人都说,如果叔叔活着,一定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爷爷早就有交代,一定要保管好叔叔的这3件遗物。”冉方章说,听父辈讲,叔叔冉绪碧从小就展现出很高的天资和学习热情。为支持他读书,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爷爷冉启基只好让其他3个孩子辍学,全力供小儿子冉绪碧读到了五年级,并为他购置了学算数用的算盘。为了读书,冉绪碧早出晚归,每天都要跋涉四五里山路。为了让冉绪碧好好学习,冉启基还咬牙用12斤玉米换了一盏桐油灯,供冉绪碧晚上学习使用。

渐渐地,私塾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冉绪碧对知识的渴望。冉启基又用60斤玉米当学费为冉绪碧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为了便于保存学习书籍和用品,冉启基特意请木匠师傅为小儿子手工制作了一个书箱。

3件学习用品,浓缩了父亲为支持冉绪碧读书改变命运的希冀,也见证了这个乡村少年的思想启蒙。为了追寻革命理想,冉绪碧放下书箱,扛起钢枪,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第20军60师180团战士冉绪碧,光荣牺牲。

陈曾吉烈士留给家人的遗物,是他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小战士身着军装,手握钢枪,英姿飒爽。

1930年5月,陈曾吉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长安镇磨盘村,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大。1947年,时年17岁的陈曾吉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军。1950年,陈曾吉随部队入朝作战。那年7月,身为班长的陈曾吉在朝鲜江原道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家人得知这一消息、收到陈曾吉的烈士证时,已是1955年。和烈士证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张陈曾吉的军装照片,这也是他留下来的唯一影像。

在父辈们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感召下,陈家后代也不甘落后,陈寿山的两个儿子和陈虎山的两儿一女,也相继参军报国。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体会篇4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这是一位叫宋阿毛的志愿军烈士生前写下的绝笔信。他是牺牲在长津湖战场上129名战士中的一员。他们在风雪中坚守阵地、阻击敌军六天六夜;他们以战斗姿势冻死在战壕里,枪口仍对着敌人;他们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斗精神的升华——“冰雕连”!

这组让敌军见了也肃然起敬的冰雕群像,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祖国的钢铁长城;用坚毅与顽强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铸就了中华民族魂。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证实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笔直的脊梁撑起了共和国,也撑起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他们就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

这世上,从没有天生的英雄,谁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可总有一群人,从未辜负自己的誓言。有一分热,发一份光,把点点萤火汇聚成温暖人间的星河;思想汇报范文把对祖国和人民的使命感、责任感薪火相传。三尺讲台就是我的“战场”,援疆之路就是我的新征程。秉承援疆初心,担当肩上使命,严守各项纪律,努力成为我们这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本溪援疆队伍中合格的一员。援疆不仅仅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是我们驻守边疆的一种责任与担当。正因为我们援疆人能够把祖国放在心头,以祖国的利益为重,才能够做到无怨无悔。我们矢志奋斗,淬火成钢;纵然直面风雨,也能无畏坚强!

向“冰雕连”致敬!向中国军人致敬!写于“八·一”建军节前夜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体会篇5

在沈阳市北部,鸭绿江畔的西边,坐落着一座松柏掩映着的 陵园——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这座陵园建于1951年&月,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是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安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 愿军英雄而闻名中外。

陵园以阶梯状修筑,每跨跃二十多个阶梯就登上一层平台, 平台呈八角形。陵园中心的第三层平台上,耸立着一座气势宏伟 的花岗岩巨石纪念碑。碑的正面是董必武题写的“抗美援明烈士‘ 英灵永垂不朽”十二个雄浑刚劲的大字,碑的背面刻着郭沫若题

诗手迹;碑顶是一面呈飘摆状的石雕五星红旗,旗下站着一位怀 抱机枪的英勇战士的石像,碑下是方形底座。第三层平台周围是 八幅浮雕:东面是巾朝人民慰问志愿军的场景;西面是英雄的志 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环绕纪念碑东西北三面的 松林里安葬着位忘愿军烈士。

陵园的东侧设有烈士遗物陈列室,其中有邱少云烈士用过 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杀敌的轻机枪,有蔡正囤副军长牺牲时的 血衣,有烈士们被授予的各种军功章、勋章和荣获的奖品、纪念 章等。珍贵的遗物,使人见物思人。

陈列室门前是几排画廊,展出了自陵园建成后在清明节和 志愿军出国纪念口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烈土家属、战友來陵 园祭扫和悼念的照片,坯有部队战上、青年学生、少年儿童在墓 前宣誓的照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共 存,与日月同辉,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中朝人民心中。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体会篇6

在吉林省通化市,70岁的孙艳华被称为“红色文化活字典”,她不是抗美援朝的亲历者,却通过寻找、采访老兵,还原了许多抗美援朝期间的故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吹响抗美援朝的号角,作为志愿军开赴朝鲜的通道之一,通化地区全民动员保障前线是当时这座城市的真实写照。“70年过去了,那些健在的老兵、担架队员、民工,还有抢救伤员的医务工作者如今还生活在我们身边,但大多已是耄耋之年,我希望能找到他们,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孙艳华说。

,孙艳华因病提前退休,身体转好后,她投入到写作当中。在创作一部以老兵为题材的作品时,她结识了在杨靖宇烈士陵园守陵的老兵徐振明。徐振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转业时主动选择到通化靖宇烈士陵园工作,为将军守陵。他退休后,儿子徐永军继承了这份工作,父子传承守护了杨靖宇英魂62年。

徐振明的事迹让孙艳华对老兵这一群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在徐振明的建议下,出生于抗美援朝期间的孙艳华萌生了寻找抗美援朝老兵并记录那段历史的想法。“大多数老兵已经80多岁了,我急啊!”孙艳华说。

她向通化市委老干部局说了自己的想法,老干部局当即决定组建老干部报告团,任命她为负责人。孙艳华二话没说,拉着老伴,自费驾车,开启了“寻兵之旅”。

7年里,她找到了先后7次荣立战功的老兵刘德厚,采访到15岁上战场的老文化教员李润兰,记录下带领114名铁路工人,冒着敌机轰炸修铁路、排炸弹、救列车的“铁道卫士”高殿甲……

她以纪实作家为身份,先后采访了200多位参战老兵,整理出400多位老兵的资料,完成了老兵访谈《冰川血山》、老兵故事文集《血性碑》以及5部长篇小说。此外,她还与老伴胡堂林合作编辑了录入413位老兵战斗简历和图片的画册《军旗的荣光》,其中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占比近六成。

随着时间推移,她的“寻兵”范围还扩大到当年的担架队员、铁路工人、民工、妇女干部和医务人员,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加完整地还原了抗美援朝期间人民群众的真实面貌。

她和老伴将自己采集的资料、图片无偿捐献给通化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并亲自参与展馆筹建。她还动员老兵们捐献出战争中的老物件,让纪念馆的藏品更加全面真实地展现那段岁月,以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从6月开始,孙艳华协助通化多个部门策划开展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活动,并做了10场专题报告。她用一个个老兵真实的故事,讲述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战士们的保家卫国之举,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抗美援朝是红色历史的一部分,是志愿军老兵、老担架队员、老干部和老一辈人不能忘记的岁月,我要做的是真实反映那个时代的人和故事,把精神留住,传承下去。”孙艳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