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我们的收获都是从实际的工作中获得的,相关的心得体会不要忘记写哦,写下真实的心得体会,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处,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孟子心得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孟子心得篇1
初次接触《孟子》是在初中之时,当时并没有多大感觉,只是把节选文段当作课文去学习。但是,当我在接到集团下发的《孟子》并读了几遍后,发觉这本书蕴含着很深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此对之爱不释手。
尤其是读完《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我感触良多。对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结合当今社会,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样曾经怀疑过“付出跟收获成正比”这句话,因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报”这样的经典句子,但现在的我更倾向于前一句。很简单的例子,就拿赚钱来说,一部分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比另一部分人赚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赚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许会抱怨,也许会嫉妒,也许会羡慕。但我们所没有看到的是比我们赚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们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许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心理上的,往往处在相近或一个级别上的人就会因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种心态不自然的产生了扭曲了的心理,这也许是社会复杂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潜意识里都渴望被别人重视,但只是有时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而当别人没有达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时,也就会很自然的产生了所谓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欢隐藏自己,有些人喜欢锋芒毕露,永远隐藏的也好,锋芒毕露的也罢,只是还有一种伪装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改变不了就适应它,正如《孟子》所说:“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所以我们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读孟子心得篇2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贤圣人,他们的贤德在于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听到善言,就拜谢。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沟通,多调研,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对善处,不骄傲,还愁走不进孩子心中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多么深重,乍担此重任,必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负孩子,不辜负家长才好。
读孟子心得篇3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地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适当地采用“不屑于教”的方法,可以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不失为一剂“良方”。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迥异,兴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们培养为一代英才,就要心怀所有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读孟子心得篇4
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经典诗文,处处都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会让我们学习、掌握、运用经典诗文。在学习中,经典和我们形影不离,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是它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我读过的书中,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同样是人,难道他们行的,我就不能吗?又想起《成才先吃苦》。不行,我行,同样我要和他们做的一样好!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我发觉后,马上收敛了许多,红着脸,低下头去继续做……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呢?当然啦经典是对我们有好处哟!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
读孟子心得篇5
今年的目标是四书一百遍。
目前在不断攻克《孟子》这本大厚书。初次拿起来,顿觉厚重,偶感前路漫漫,何时能读够一百遍?
但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尤其是读到几十遍时就已经遍尝乐趣了。
目前读的《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首先是基本都懂什么意思了,也就是粗知大意。
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就更好玩了。每次和儿子谈及都会嘻嘻哈哈笑成一团。
这么正经八百的文言文居然能读出喜剧效果,这就叫做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先看孟子的语言风格。
每论及治理国家之政事,必然纵横捭阖,驰骋万里,从夏说到周,从古说到今,从舆薪到秋毫,从挟泰山以超北海到为长者折枝,从鸟兽到鱼鳖,无不服膺于其囊中。简直就是一个职业辩手。
你区区皇帝的口才简直不值一提。
为什么不按照我孟子给你的建议去做个好皇帝呢?你说吧,有什么借口,有什么顾虑,有什么妨碍?
什么,你说你好勇?我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大勇。你说你好货,喜欢聚敛搜刮?我告诉你好货并没什么不好,只是跟百姓同心同德地一起扫货就行了。你说你好色?可以啊,没什么大不了啊,让百姓因为你的好色而生活幸福,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无论这些君王找什么借口,说什么理由,孟子总有长篇大论等待在嘴边。
真乃医者仁心啊。这位医者是治大病的人,是治国病的人。
每次读时,我都有点儿同情这些君主,梁惠王等人基本不能说话,因为只要一开口说话,必然招来孟子的一番宏篇阔论,听完之后必然哑口无言,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可怜不可怜?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被一个所谓“后丧逾前丧”的“匹夫”堵住口鼻,不得言语,真真可怜可叹。
但是他们真的可怜吗?
不。
他们不仅不可怜,反而可恨。
从《孟子》中透露出的信息,让我得出结论,很少有国君能够采纳孟子的建议。更为好笑的是鲁平公,居然因为旁人的一句话就不辨黑白地改变主意,不再去见孟子。
这些国君为什么不能采纳孟子的建议?很显然,他们都是缺少远见,稀有耐心的人。
孟子给出的那些建议基本上都需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能见效。而他们,这些目光短浅的君王,根本等不及。
想要扩张国土,通过省刑法薄税敛发政施仁,让人民富强起来,从而吸引他国人民来投奔归顺,哪有直接发动战争,强取豪夺来的痛快?
所以,他们往往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却又像孟子说的那样,往往比“缘木求鱼”的结果还要悲惨。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跟着遭殃啊。
耐心,多么重要。
耐心,是一个优秀国君的标配。
耐心,也是一个优秀家长的标配。
选择用读书的方式去提升孩子的语文水平,或许比选择简单粗暴给孩子辅导语文考试题,效果来得慢。
但是却免去了比缘木求鱼更“甚已”的恶果——极端的观念: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倦怠的行为:做题做到吐再也不想看书;逆反的心理:厌学。其实厌学并不是真的厌恶学习,只是厌恶做题厌恶考试而已。
收获的是丰硕——真实学习能力的提升、文化修养的促进、学习兴趣的倍增。
但是,这需要耐心啊。
一个急于看到效果的人,是无法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书而不是做题来提升成绩的;一个随时希望立竿见影的人,是无法接受只是让孩子经典诵读就能在未来拥有竞争力的。
确实,我们都需要耐心。
而现在我们身处的却恰恰是一个最缺少耐心的世界。
耐心等待,苗而秀,秀而实吧。
请一定相信我们的苗,他们都是活的,他们的身上充满了生命的奥秘,遍布着未知的成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