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记录片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8-06 作者:Anonyme

体会是实践之后的感受性文章,我们认真写就会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每个人在进行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中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918记录片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918记录片心得体会7篇

918记录片心得体会篇1

今天,我看了很多关于交通安全方面的记录片,看着,看着,那颗原本轻松平静的心也在随之慢慢下沉,看着电视画面中一幕幕车祸惨剧,我神伤了:看着那交通事故中弱小孩童,我哽咽了;看着那事故现场上伸出的一双双粘满灰尘需要援助的手,我流泪了。是的,是那些无视安全发的无良之人,是那些可悲可恨的交通事故,强取豪夺,夺人性命。

平时高唱的以人为本到那里去了?是的,正是这些惨痛的事故,让千万个家庭失去了欢笑的权利,让无数的母亲和亲生孩子在哭泣嚎啕,当孩童的眼神成为飘然的陨落,让路上快乐的驾驶成为永恒的别离。当有爱就有家的宁静被无情的剥夺,我不禁要问,安全,你重视了吗?安全又是谁将你早早地遗忘?看,黑暗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去它去寻找光明。从事故中知道安全的可贵,从事故中得知安全的教训,是事故留给我们唯一的益处。国家的安全是国泰,民众的安全是民安。

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以悠闲的心情,漫步在夕阳西下的小河边,低声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了安全,我们才能以豪迈的心情去攀登人生的阶梯,放声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了安全,我们的社会才能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阔步前行。安全就如一盏光明的明灯,照亮我们的整个人生,安全又如一根长长的纽带,维系着我们的的生死存亡。

918记录片心得体会篇2

“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昨天矿里组织全矿干部、职工分场次分班次在矿调度会议室观看了安全警示录像。

片中显示那一桩桩的责任事故。一次次的违章指挥,导致了不该发生的事故发生了,由于管理者的失误,制造了悲剧,这是社会的.悲哀。

种种血的教训说明,煤矿安全文化没有普及,煤矿“三大规程”落实不全面,实施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没有落实,职工操作没有认真做好现场安全确认等等,使一些家庭失去了顶梁柱,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安全是什么,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家庭的幸福,是平安,更是一种珍爱的人生态度,春天走了会再来,花儿谢了会再开。然而,生命我们却只能拥有一次!安全上班,安全回家,会让亲人少一份牵挂,父母多一份宽慰,家庭多一份欢乐。

观看了警示片,我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启发,安全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说安全是幸福的前提,安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在工作岗位上,每一位职工都应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只有保证安全,工作才能顺利有效的开展,所以工作中要时时把安全摆在首位,不要以为安全是个人的小事,不,它是重于泰山的集体大事,是成就事业的保障,是每一位职工的责任,安全就是你我他幸福快乐的源泉,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为了家庭的温暖,让安全铭刻在心,真正做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直到我会安全,让安全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代利华矿长在会上强调:

我们要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做到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没有安全意识,安全生产就无从谈起。我们要懂得本职岗位的职责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要安全警钟长鸣,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格遵章守纪,杜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不安全行为和侥幸心理,安全生产责任制要到位,切实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同时都要保证做到计划、措施到位,检查、督促到位,要及时发现“三违”行为和不安全隐患并立即制止。

总之安全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宣传片的观看体会上,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切切实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煤矿井下各项工作中做到任何行为任何动作都要符合“三大规程”。

通过这次观看安全警示教育,深深地触动我们的神经,我们不仅要学习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技术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这麻痹思想。只有强化安全意识,增强责任心,生产安全才不会受到威胁,职工生命安全才有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才会顺利进行。

918记录片心得体会篇3

给大家精选一套视听盛宴又能学英语的资源。

有人说,如果非要给孩子选一套百科书籍,那么毫无疑问,《国家地理》是你最好的选择。

真实,权威,详尽,《国家地理》已然成为这个世界最精华的缩影。

而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更为震撼的双语百科视频!

闷头书斋培养不出真正的精英,看遍世界的大山大河,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才能让孩子拥有更为广博的心智,建立更有纵深视野的学习体系。

而要看遍大山大河,不一定需要父母斥巨资带孩子去环球旅行,《国家地理》完全可以让孩子拥有与世界沟通的语言、知识、眼界、格局。

130年的积淀,加上长期对儿童教育的专业钻研,国家地理中文网带来了《小探险家双语百科》。

世界很大,你要带孩子出去走走,可万一你没时间呢,万一有时间却无法实现旅行自由呢......

那么,这套资源或许就是你的救星,而且碎片时间就能看,永久有效,既不耽误学习,又能拥有陪孩子探索世界的亲子时光。

130年原汁原味优质英文百科内容,用地道的英文表达和诙谐的中文讲解,让你的孩子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世界的多样,感受宇宙的震撼,顺便还把英语听力给练了......这一切实在太完美!

视频欣赏

还配套有精美图文讲义和知识卡

一说到“科普知识”,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这么小,能听懂什么?

其实孩子小时候,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他们的吸收性心智,会像海绵一样,从环境中汲取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贮存大量的知识。

孩子有段时间特别迷恐龙,就给他找了一些英文的纪录片(如planet dinosaurs和walking with dinosaurs)和国家地理出的big book of dinosaurs让他看。他特别喜欢,反复看反复看,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本来以为这些内容都太难了,他只是看个热闹,没想到,去年10月我带他去长隆动物园玩,买了一套恐龙的玩具,他拿到手后,如数家珍地把所有恐龙的英文名字都说了一遍。不瞒你说,这些龙的名字我都不知道(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所以我按着他的发音,一个一个地查了英汉辞典,发现全说对了!

真的是不能小看孩子的学习能力!给他们提供足够好的学习材料/环境,他们总能给你出乎意料的表现!

让孩子从小学一些科普知识不光能帮孩子在语文和英语考试中表现更加突出(现在语文和英语阅读考试中,non-fiction/非虚构类的篇幅大大增加),更可以点燃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探索发现的种子,让孩子更好的认知世界!

提起儿童科普领域,就不得不提下国内外的顶尖科普团队——美国《国家地理》啦!

自1888年创刊以来,《国家地理》已走过130多年,《国家地理》始终坚持对世界的探索、发现、记录与改变。在自然、探险、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构建起了丰富的人类知识宝库。

?国家地理》见证了首次北极探险、登顶珠峰、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等珍贵的人类历史瞬间,也记录着人类未曾断绝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探索着地球和宇宙的新边界。

如今,《国家地理》在全世界拥有数亿拥趸,是人们心中极具文化内涵的全球性媒体品牌,更是权威、优质、前沿内容的代名词。

现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知识广度、国际视野、英语能力......逐渐成为每个孩子的必备素养。秉承着“让孩子了解并不断探索世界”的理念,《国家地理》精心打造推出了五大双语百科科普课程,为孩子们开启璀璨而珍贵的知识宝库!

全部为视频课程,涵盖生物、自然、奇观等多个主题,让孩子们在影像中认知世界,更能享受趣味,学有所得!课程篇幅精简,长度适中;双语解说趣味性强,通俗易懂!

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一定可以通过本套课程探索自然奥秘!

《小探险家双语百科》

百科探索,结合英语学习

国家地理130年精华

说给中国的孩子听

近千张绝美照片+震撼视频,世界近在眼前

50期音频+50期视频+双语知识卡片

下载方式:获取全部资源下载,请关注头条号,点赞转发并私信回复”探险家”,就能获得所有资源下载链接!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分享的资源版权属于原出版机构或影像公司,本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与交流心得、 参考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若喜欢此资源,建议购买实体产品。

918记录片心得体会篇4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90后小伙儿施康,2020年初大学毕业不久,就从城市回到了乡村,如今已是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的他,用短视频记录着十八洞村的故事。年过六旬的赵福州,22岁就选择成为塞罕坝的防火瞭望员,与妻子一起,一守就是几十年。

这是8月1日上线的50集微纪录片《这十年》中第一集《十八洞村的2022》和第二集《塞罕坝上瞭望者》中的故事。两个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而相同的,是他们都不负青春,也不负时代。

微纪录片《这十年》海报

微纪录片《这十年》由芒果tv打造,以十年跨度为轴线,记录十年人物的变化。一幅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画卷,一个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主人公的自述中,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在《这十年》主题系列节目的引言篇中,见证人何炅这样讲述时间的力量,“用一粒种子成就一棵树的昂扬,用一群人的无悔迎接一个国度的向上”。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十八洞村,在2017年正式脱贫。“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但这十年来,我见证了十八洞村的变化。路修好了,房子翻新了,外面打工的人回来了……”在施康的镜头中,有勤劳致富的养蜂人,有带领绣娘在家门口就业的苗绣匠人,有回到家乡办起了农家乐的村民……这十年,改变的不仅是当地人的物质生活,更是当他们说起自己的家乡时,会“大摇大摆”地说,自己是十八洞村人。

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 施康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塞罕坝还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第一代人种树,当第二代“赵福州”们来到这里时,人工林已经连成了片,防火成为重中之重。赵福州的生活,是以15分钟为一个周期,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他都在望海楼上眺望,每隔15分钟汇报一次安全情况。

赵福州夫妇只是塞罕坝林场的9座望海楼之中的其中一对普通夫妻。塞罕坝建林场近60年来,共有超过20对夫妻值守望海楼,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如今到了第三代,赵福州的儿子也已经成为一名塞罕坝林场的护林员。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守护着塞罕坝,而塞罕坝也报答给我们一片真正的林海和绿色的未来。

塞罕坝林场天桥梁望海楼防火瞭望员赵福州和妻子陈秀玲

在接下来的片中,我们还将看到藏区的电商带货主播、大湾区的超级联系人、慢火车上的“带货”列车长、方言智能守护者……一个个典型人物,汇聚成青年的群像,又散播成各行各业的满天星,在巨变时代描绘百态人生。

微纪录片《这十年》由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特别指导,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精神文明办、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指导。(本文图片均由《这十年》剧组/供图)

责任编辑: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918记录片心得体会篇5

当文学家遇上美食,人生况味中的酸甜苦辣咸尽数被味蕾感知,于是就诞生了很多关于“吃”的名诗、名篇。在这些作品中,他们将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化为与美食相关的烟火气,感动着无数后人。

刚刚收官的cctv-9纪录片《鲜生史》翻开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先生的文字,以史料和作品为据,在融合语境下展开边界探索,阅读食物的香气、门道和情感,再现先生笔下的美食,重识美食里的先生,展现出人物和食物的奇妙互动。江湖、人生、哲理之外,该片对美食、对先生的关注又溢出文本,在饮食仪式、文化共识和生活景观的层层嵌扣中不断解码,展现出一种精神守望,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种角度:

生动传神的现代解读产生跨越时空的主题认同

无论是叙事角度、文案创作,还是叙事风格、意象载体,《鲜生史》都重新定义了美食纪录片的审美。

那些生动传神的情景再现,风格灵动的书法,接地气的方言对话,“二次元”的漫画弹窗,还有充满互联网气质、别具性格的解说,这一个个轻松现代的解构,让《鲜生史》在流传千古的经典文本与当下的真实生活中灵活跳转,它以美食和先生的诗文为符号,书写出视觉美学上的诗意空间,挖掘中国语境中的文化仪式,激活观众共有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走胃”又“走心”,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灵慰藉。

说到水乡孩子喜欢钓虾,说着绍兴方言的鲁迅弹窗道:“成天学我钓虾,私塾先生也不管管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那个迅哥儿跃然眼前;说到东坡肘子,说着眉山方言的苏轼弹窗叹道:“哎呀,这眉山味道巴适得很”,老饕的满足感活灵活现;看到南京隐藏菜单鸭信的吃法,曹雪芹说着金陵话弹窗发问,“这鸭舌简直像水晶一样,当真吃得?”看看,他的吃货属性呼之欲出、暴露无遗了;而顶着神童之名一路科考举仕的学霸白居易,在被贬出京城后就开始了疯狂抱怨模式,吐槽的先生后来为什么变得乐天了呢?原来是因为一个食材——笋。

这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反差讲好了舌尖故事,让历史可尝、食物可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生动传神地营造出一个具象化的想象空间,使阅读诗文时关于美食的间接体验转化为对戏剧性和情绪的直观感知,产生了跨越时空的主题认同。

一次探寻:

美食人生的深度挖掘推动历史文化的场景构建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尺,也是考察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与心理特征的社会化石。《鲜生史》通过美食搭建了一个时间场域,让属于过去的、诗文中的先生和场景演绎中、诗文之外的先生在影像中重逢,挖掘出他们独特的人生履历和人物个性,进而让观众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形象的认识。

一些描述把鲁迅形容为紧皱双眉严峻凝重,没有个性和生活,我们可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苏轼曾说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话描述他再恰当不过;雪芹其人,身胖,头大,皮黑,但是特别善谈吐;乐天先生的最爱是喝酒、弹琴和作诗,所以叫自己“醉吟先生”,过分?他却说总比贪财赌博好。四位先生的登场先声夺人,他们笔下的美食还没出场,先生们自己就形象饱满起来了。

在片中,“甜食斗士”鲁迅30岁时竟然只剩下5颗真牙,23年里看牙75次。从故乡绍兴到北京再到上海,他一路辗转一路“探店”,仅仅是定居北京期间他写入日记的馆子就有65家。给他生活和作品提供灵感的“缪斯”就有螃蟹,拿着螃蟹骂人说理对他是信手拈来。能够享用现实里的美好,那些与现实里黑暗的战斗才有了意义,先生说我总记得我身在人间。

北宋“美食博主”苏东坡仕途坎坷,颠沛流离的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也从此写下了一串“干饭图鉴”。在他全部存世的作品中,涉及食材、食品、食事之作,总计1212篇,全国各地冠以“东坡”之名的菜肴有六十多道。作为美食大ip的开发者,一句“自笑平生为口忙”,是他对自己吃货本质的高度概括。在被贬谪的几十年里,他凭本事把坎坷的人生活出了“诗和远方”。

“话痨型吃货”白居易是诗人、也是美食家。他的诗中,米、面、水果、蔬菜样样俱全。这位“香山居士”每到了一个新地方,没好吃的会写诗,有好吃的也会写诗,美食让他把生活的苦暂时忽略。

?鲜生史》透过人物故事与食物的勾连,让观众进入镜像模式,对先生们的人生冷暖境遇产生共情,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一种情感沉浸,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境遇、文化征途有了深刻的感知。

一份守望:

旧时当下的遥相呼应传承地理乡土的社会气息

食物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不同的地理地貌决定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作为自然与人文碰撞的产物,食物背后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思考,也展现了当地一贯的文化习性和社会认同。

?鲜生史》里,四位先生在地理空间画了一幅幅“行走的美食地图”,配合着诗文中他们的人生轨迹,触摸着我们心中柔软的乡情。在苏轼一生“高开低走”的官场生涯中,辗转各地久久难忘的故乡美食少不了眉山泡菜、东坡鱼,它的麻辣香鲜恰似当地人的乐观、包容和向上;身为绍兴人的鲁迅坐着乌篷船卧听打桨摇橹声时,最熟悉的家乡美味有干菜烧肉、鱼圆和酱鸭,这些菜里有着绍兴人古朴、真挚的实用理念;《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少时可谓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随家人一起迁回北京后,他的童年记忆里最爱的是糟卤泡之的鸭信,要知道,能将鸭子吃出百般花样的南京人,对生活始终是精雕细琢的。

在物理场域上,《鲜生史》除了有先生们当时生活场景的情景再现,还有现在当地民生乡土、菜肴传承的展示。家庭小菜制作、美食大师的调理、传承人的创新研发,以及田间地头、邻里街坊,还有路途风景,这些富有现代浓郁生活气息的日常场域呈现还原市井风貌,让多重场域产生共振,满足人们舌尖上的感知外,更拉近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在伦理纲常、人情世故、民俗风情当中打上了很强的地域文化胎记。

不满足于停留在美食和人物的表层,纪录片《鲜生史》用文化与精神的襟怀观照历史、观照地域,用记录的思维、美学的眼光、文化的视角挖掘出美食所承载的意义,也因此获得了超越表象更大的意义空间。正是在这样的阐释中我们知道,先生们从来就不是“孤独的美食家”。

来源: 北青网

918记录片心得体会篇6

5月9日晚自习期间,我们营销技术一班进行了安全警示活动,观看了“与安全同行?让幸福久远”的事故案例视频。视频中观看了发生在国网系统内的一些有关运行以及电力施工等由于违章所造成的一些血淋淋的事故。不管是在变电运行事故中,还是在基建倒杆事故中,都在告诉我们培训学员安全的重要性。

案例中的事故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一幕幕惊心动魄重现眼帘,给我们再次敲醒了警钟。事故的主要原因都是工作人员未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按章作业。一件件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安全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凸现了工作人员安全责任不清,作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技能。

作为电网员工,首先必须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安全,端正好自己的态度,才能避免事故发生。其次,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能违反操作规程。第三,必须定期进行安全培训,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有人觉得事故和我们好远,但是我们营销技术班的学员,在上错接线分析、装表接电等实操课程时,不正是要接触设备吗?所以,安全意识同样值得每一个人重视,因为我们培训学员普遍存在以下误区:一方面有好多知识还不懂,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老师请教。第二、由于刚刚培训,好奇心强烈,急于表现自己,从而擅自操作。所以,在实操中不管不顾,甚至是不等老师发话就擅自行动。

我想,“安全第一”是我们接下来的实操课程中必须牢记的,必须“不懂就问”,勤于学习和请教各方面的知识。在实操前,要积极的和老师们交流、沟通,特别是在带电设备上工作时,要问清带电部位并亲自检查带电状态。我们在培训中要牢记“面子事小,安全事大”、“速度事小,安全事大”。这样,我们才能在培训中收获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安全中收获知识。

918记录片心得体会篇7

编者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以“红色信物”为切入点,由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100家国有企业党委(党组)负责人介绍企业的传家宝,以小见大,以物证史,揭开企业澎湃发展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近日,《信物百年》即将收官,自媒体牛弹琴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小新与您分享全文——

我还是比较喜欢看纪录片,真实的故事,有时更感人。

最近有一个微纪录片,我总觉得,值得每个人都认真看看。

因为这就是我们曾走过的历史,我们的先辈的酸甜苦辣,奉献和成就,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知道这些历史,我们才更明了中国的不简单,中国国企的不平凡。

这个纪录片,就是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和中央广电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出品的《信物百年》,聚焦的是国企,讲述的是红色财经故事。

但手法,又与传统纪录片不大一样。

比如,有一集,讲述当年我们很熟悉的第三套人民币,为什么最常用的一元纸币上是一个女拖拉机手?

故事说得很有趣味。

因为这是一台很不寻常的拖拉机,从中南海谈起。

1958年3月6日,中南海丰泽园的办公桌前,毛泽东主席正在伏案批阅公文,在毛主席面前的,是第一拖拉机厂发送过来的一份关于生产规划的电报。毛主席看着电报,眉头微皱,提笔写下“拖拉机型号名称不要用洋名”,然后摇了摇头,将“不要”划掉,改成“不宜”,后又觉得这二字不妥,最后改成了“不可”。

这不是瞎编的,而是有实物为证的。

单是命名就让主席在一个字上字斟句酌,这台拖拉机有什么特殊呢?

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拖拉机是稀缺品。

为了建第一拖拉机厂,河南南阳的群众,将近30吨的木炭背下山,解决工厂能源不足的燃眉之急;黑龙江桦川县一个村子,筹集了1000多斤节省的大米,不远万里送到了洛阳;江苏徐州地区,无偿送来了1万多吨耐火土和大量砖石块……

终于,1959年11月,第一批中国的“东方红”拖拉机,运到了黑龙江省的北大荒军垦农场。在当时的欢迎仪式上,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兴奋地跳上一台开在最前面,当时这个画面,被一位在场的记者拍了下来,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的图案,就是以这张照片为原型绘制而成。

这个画面被当时一位在场的记者拍了下来,这定格下来的一瞬间,也成为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上面的图案来源

群众热烈欢迎东方红拖拉机

可想而知,这台拖拉机,对中国机械工业、对中国农业、对中国人民的鼓舞。

但这个纪录片,不仅仅讲述故事,还有未来。

中国一拖不仅仅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还制造出了第一台压路机、第一台军用越野载重汽车……

在6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一拖累计生产了350多万台各种样式的东方红拖拉机,以及270余万台动力机械,可以说,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故事里,就有中国一拖的故事。

一拖的背后,则是国机集团。过去半个多世纪里,除了农业机械,国机集团在高端重型装备、农林装备、纺织装备等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就是国企的故事,与中国国运密切相关,曾经让我们无比振奋,现在重温故事,依然让我们激动。

说完一元钱,你可曾记得,曾经的五分钱纸币上,是一艘海轮。

一艘不起眼的海轮,却是一段风云激荡的故事。

在纪录片中,是从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开始的:

1949年9月19日,在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夜幕渐渐低垂,船锚缓缓升起,“海辽”轮在没有通知港务局的情况下,悄悄驶出香港鲤鱼门。方枕流庄严宣告:“这是海辽轮解放的时刻,大家要永远记住这个时刻!”

当“海辽”轮驶经鲤鱼门航道出口时,信号台突然闪烁起盘查的灯语。按照惯例,“海辽”轮需要答复自己的船名和去向。此时如果稍有差错,“海辽”轮将被立即扣留!方枕流丝毫没有慌乱。他走上船台,一边故意用手电筒代替信号灯,发出含混的灯语与对方周旋,另一边命令轮船开足马力向前进发。在信号台人员感觉一头雾水的时候,“海辽”轮早已驶过鲤鱼门,进入了茫茫的海洋。

“转舵!113度!”方枕流发出了更改航线的命令。这一举动为的是避开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台湾海峡,改由菲律宾的巴林塘海峡调头北上,绕道太平洋迂回航行,然后航经朝鲜西海岸海域,直插大连港。

甲板上,方枕流和水手们连夜将轮船的外观重新涂刷,伪装成外形相似的英国货轮,以骗过其他船只的盘查;船舱里,报务员则连续几日发出海辽轮行驶途中遭遇故障的电报,借此打消岸上的疑虑,争取宝贵的航行时间。直到国民党当局发觉不对劲,派出飞机船只追赶时,已然来不及了。

船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海上的重重封锁,历经9天9夜,终于在9月28日到达解放区的大连港。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7分,也就是在开国大典前3分钟,一面五星红旗在“海辽”轮的桅杆上升起,它也由此成为了新中国第一艘升起五星红旗的海轮。

得知“海辽”轮起义的消息,毛泽东主席亲自打电报给方枕流和全体船员,祝贺他们——“为着人民国家的利益,团结一致,战胜困难”。

受到“海辽”轮的鼓舞,1950年1月15日清晨,香港招商局及“海康”“海汉”等13艘轮船的甲板上,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13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13支汽笛齐声轰鸣,宛如一场热带风暴,震动了香港,也震惊了世界。

招商局的“海辽”轮和这13艘海轮以及539名员工,成为新中国航运事业的骨干力量。今天,招商局船队已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总运力合计已达4553万载重吨,排名世界第二。追根溯源,最初的起点,就在这次“海辽”轮毅然决然的远航。

这是国企的故事,其中的家国情怀,让人感慨万千。

还有,大家熟知的铁人精神,纪录片从王进喜的笔记本上说起。

笔记本上是“五个讲”:

讲进步不要忘了党,

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

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

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

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

王进喜在一本书的侧页上写下的“五讲”

大庆石油会战拉开序幕

视线又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960年3月,一支四万人的队伍满怀豪情,从祖国各地奔赴广袤的松嫩平原,展开石油勘探。玉门油田的石油工人王进喜,也带领着他的1205钻井队,从西北戈壁千里迢迢赶到东北荒野。

当时的中国,还是个名副其实的“贫油国”,每年消耗的石油中有60%依赖进口,而且还面临外部封锁,严重匮乏的石油卡住了年轻共和国的咽喉。

王进喜带领队友们搭建钻机

王进喜和队友以菜地为家,牛棚为房。

现场吊车没到位,王进喜说:“我们37个人,就是37部小吊车”,硬是靠人拉肩扛,把60多吨重的设备搬运到三里之外,在井场树起钻塔。没有打井用的水,他带领大家凿开湖面冰盖,脸盆端、水桶挑,硬是攒满了开钻要用的50吨水。

打井时面临井喷突发关头,看到这种情况,他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带伤的身体搅拌泥浆……

1960年4月14日,1205钻井队终于打出了到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

王进喜跳入泥浆中用身体搅拌泥浆

王进喜手握刹把

大庆会战,四万多人在荒原苦战三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原油年产达到600万吨,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六十多年来,中石油旗下的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4.3亿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挺起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

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个国企发展壮大的见证,就浓缩在这个系列的微纪录片中。

我总觉得,大家如果有时间,真可以好好去看看。

三个特点吧。

第一,小切口,讲故事。

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细节,一件件信物,真的很难得的。尤其难得的,很多国企一把手亲自出镜,这么多企业老总甚至副部级干部,出现在一个系列的短视频中,这应该还是很少见的吧。

第二,短视频,碎片化。

很多人印象中的纪录片,往往都是几十分钟,甚至更长。但新媒体时代,《信物百年》,一集就几分钟,细节入手,以小见大,我总觉得,这其实才更显功力,更适合当下的碎片化传播。这也体现了国企宣传的新境界。

第三,家国故事,荡气回肠。

这是最重要的,聚焦的是国企央企,讲的是红色财经,但其实就是家国故事,风云背后,是共和国的艰辛探索,是一代代人的奉献和牺牲。有些细节,看了让人热泪盈眶。中国发展到这一天,真不容易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信物百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内容来源:牛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