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合人梁家河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7-23 作者:Monody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思考,记录下真实的情况极其重要,保证了心得的价值之后,才能给人更多思考,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信合人梁家河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信合人梁家河心得体会6篇

信合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1

我所在的大坑村是一个贫困村,作为一个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看到梁家河的发展,我感到脸红和惭愧,习的身体力行着实激励了我。我要把这次学习的感受及时传达给我村两委的干部。

会昌县周田镇大坑村党支部书记张华玉

听当地乡亲说,习去福州上任后,梁家河的村民在福州见到了他,把他们请到家中吃饭,亲自下厨为他们炒了七八个菜。离开时,同志自己出钱为他们买好了回程火车票。近日,聊起梁家河之行张华玉说:习身居高位却不忘本,对梁家河乡亲重情重义,是我们亲民爱民、民敬民爱的好书记。同时,我感觉梁家河的村民真幸福,我特别羡慕他们。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关键是领头人。这次学习考察,张华玉对此感触最深。他说:今年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作风问题无小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习都能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在村里更应该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官、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我们必须过好squo;两关squo;。第一关是squo;自我关squo;,第二关是squo;人情关squo;,以上这两关,不是要不要过,而是非过不可。这是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如今,已成为张华玉心中的行动准绳。

他说:我们的党员干部身处纷繁复杂的人情社会中,随时随地都面对着各种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的考验。当人情与法律法规、纪律要求发生矛盾时,就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唯有保持一颗公心,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不动摇,谨慎用权,不徇私情,才能保持清廉本色,才能成为像习一样亲民爱民、民敬民爱的党支部书记。

张华玉说,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扶贫扶志相结合,要像梁家河一样,办好合作社,争取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梁家河心得体会

信合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2

3月底的梁家河学习考察之行,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经历。

1969至1975年,同志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度过了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吃糠咽菜,住窑洞,睡土炕,点煤油灯……梁家河的艰苦环境没有把他击垮,反而让他更加坚定服务群众的决心。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不但在生活上过了跳蚤、饮食、生活、劳动和思想“五关”,而且扎扎实实地沉到基层一线,带领群众一起挖水井、打坝淤田、修沼气池、建代销社……为群众做了大量实事好事,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村的知青。

正像习讲的“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在梁家河的七年,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征山治水,攻坚克难、百炼成钢,从知青成长为大队支部书记;七年的插队生活,他融入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成就了深厚的为民情结。

赣南与延安同属革命老区,虽然目前还贫困落后,但我们赣南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发展农业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嘱咐国家部委对赣南油茶等产业发展进行调研。

面对党中央和习的关心,面对众多的好政策,我想,我们更应该牢牢把责任扛在肩上,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梁家河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把油茶、脐橙等产业做大做强,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实做细,带领更多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学习使人进步”“学无止境”这两句话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很熟悉了,但这次梁家河之行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习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还不忘向书本、群众和实践学习,通过不断“充电”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梁家河给了我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终身难忘的一次经历。今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岗位,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坚信“人定胜天”“付出就有回报”。

一口口小小的沼气池,看似小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一个勇敢的创新,它极大地方便了梁家河村民的生产生活,点亮了梁家河村迈向新生活的第一簇火光。

信合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3

梁家河之行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习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可以说,40多年前,年轻的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三严三实”这个做干部的重要遵循。我理解习的“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看到当年习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赣南比,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更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

第三,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通过学习习当年在梁家河的动人事迹,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真心服务群众这一理想信念。

信合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4

在梁家河学习考察的短短一天时间里,我们无不为习在任大队支书时带领群众创下的那些“一等工作”所触动,被他的为民的情怀、奋斗精神、扎实作风和廉洁情操而经受洗礼。

艰难困苦是我成长最好的环境。初到梁家河,这里的自然条件可以用恶劣来形容,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尤其缺水,想想当年插队时的条件应该比现在还要艰苦得多。但是,习“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经过这7年的磨练,他从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的有志青年,在艰苦的环境中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联想到自己,作为外乡人来到枫林村任大学生村官,我也过了“四关”。语言关、认路关、距离关、思想关。通过这“四关”的磨砺锻炼,我慢慢地在村里承担起更多的工作,最后担起了全村的担子。

基层群众是我成长最好的老师。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习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诚与群众交朋友,和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最终成就了在梁家河的一番事业。服务群众,我认为这是基层干部的根本职责,我也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要做到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两年多来,从分户口、新立电表的证明手续,到办理新农保、新农合,从帮助群众办理医疗救助申请,到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共走访农户800余次,接待群众咨询及办理业务近千人次,从群众不认识、不信任的大学生,变成了群众有事就找的“小王书记”。和群众距离一次次拉近,让我工作起来越来越有底气,和群众的一次次交心,也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肯定。

实干创业是我们成长最好的实践。当年在梁家河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干,说到办到。在习担任大队村支书两年多的时间里,带领当地群众打水井、打坝淤地、建沼气池、建铁业社、代销店、缝衣社、磨房等,办了许多好事实事,4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对的“能吃苦、干实事”依然由衷的称赞和拥护。我所在的村,自《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村庄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这是党中央《若干意见》政策扶持的结果,也是我们村“两委”班子实干的结果。目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地纷纷打起了扶贫攻坚战,我们枫林村仍有40多户农户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此,一方面,我们对每一户扶贫户都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帮扶方案;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以产业扶贫。

信合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5

信合人梁家河心得体会篇6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