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5-22 作者:Fallinlove

大家在写心得体会时一定要认真回顾自己的思想,没有好的见解表述,写出的心得体会就不具备多大的价值,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8篇

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篇1

很难说清楚的一章!绝大多数的解释和傅佩荣相似。我多少有些不成熟的、不同的理解。

一个母体,要想保持生养能力,首先要有能容纳新生命的“谷”,而且这个谷还要具有孕育新生命的“神力”。

天地作为一个母体,要想具有生养能力,也要首先有能容纳新生命的“谷”,这个“谷”很像“橐龠”,虚而不屈。而且还具有“神力”,所以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的就是这个可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养能力”的母体。

如果这种“生养能力”能够一直不死,那么新的生命就会源源不断地诞生。这样的母体,就叫做“玄牝”。

这种永远保持生养能力的母体的奥秘所在,就叫做“天地根”。

这种玄妙的生养能力,在天地间绵绵不断的产生作用,若隐若现于万物之中,用之不尽。

也正因为用之不尽,所以“谷神不死”,所以“是谓玄牝”。

从古到今,无数人试图打造“玄牝”,或者近似于“玄牝”,能有长久生育能力的母体。

通过玄牝传承“不死的谷神”,也就是“血脉和精神”,血脉是有形的,精神是无形的。

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具有长久生育能力的母体,源源不断孕育着中华儿女,黄皮肤,黑头发,说着汉语,写着汉字,传承着中华文明。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就要追朔中华民族形成的根源——炎黄文明了,也就是畜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不断斗争与融合的文明。很多民族“谷”还在,“神”却没了,被完全殖民化后,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文明,完全嫁接成了其他民族。看着还是李子树,结的却全是苹果。这样的民族,事实上“谷神”已死,母体已亡。

更有许多民族,形神俱灭,成为了历史。

作为一个人,总会死的。却也有“不死的谷神”,比如老子,他把他是精神思想,从他的躯体里分离开,成为一部《道德经》,这部书就可以成为“玄牝”。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信奉老子思想的后人。

?道德经》为什么会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的天地根,就在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老子当年遇到的困惑和对困惑的思考,到如今,我们依旧有那些困惑,依旧需要思考。一旦当初“老子”遇到的困惑,如今已经不成为困惑,《道德经》就寿终正寝了。

一个百年家族屹立不倒,也可近似“玄牝”,百年家族源源不断地产生优秀人才,支撑这个家族的长盛不衰。

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是什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百年家族的天地根,就是百年家族的立根之本,在于“优秀的家训”和能够严格履行家训。

不像更多的家族,还没形成一个可以源源不断产生人才的“母体”,就瓦解了,第二代就忘掉了第一代赖以成功的根本,结果富不过二代。

历代统治者,都想把“政权江山”打造成“玄牝”,让自己的政权可以长盛不衰。当这个政权可以源源不断产生维护这个政权的优秀人才时,这个政权就会有勃勃生机。否则,就会被推翻,或者复辟。

比如无产阶级政权,如果能源源不断产生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接班人,那么无产阶级政权就能长盛不衰,否则只会被复辟。

什么样的政权才能长盛不衰呢?“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就是要看这个政权的“天地根”,政权的立根之处,也就是政权建立的初心。

许多政权忘记了初心,很快就被当初推翻的政治阶层复辟了,于是又回归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里去了。

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篇2

朋友介绍《解忧杂货店》给我的时候,我看到作者是东野圭吾就觉可能又是一本惊悚的悬疑小说了。耐着性子读完后惊喜地发现,作者一改以往所写的推理小说框架,推理情节贯彻全书,悬疑而不惊栗,内容紧凑却又轻松,布局精妙。

各式各样的烦恼人人都有,东野圭吾先生运用了小说撰写技巧将人们心中深层的烦恼编写成感人的故事。故事背景以日本的一家传统杂货店作为空间的主轴,巧妙地运用了这家杂货店,让时空在此交汇成一个点。在杂货店的前门让书信穿越时空相互往来,串起整部书吸引人的内容。故事以三位孤儿院长大的孩子,由于某些动机抢夺钱财逃到了这家杂货店而开始。小说最重要的主题——烦恼经由手写的书信来往,丝丝入扣的情节牵引读者的心随之起伏。

如果问我这本书最想推介给哪些人阅读,我想应该是给对自我缺乏信心的人。当我读完时,思考与揣测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人生观给读者?我个人解读如下:人需要对自我有相当坚定的自信心,成功在于自信心而非在于选择;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或是面对未知的未来,自己才是的控制者;每个人都需要诚实地面对环境给予的挑战;烦恼来自自己无法控制的外在人、事、物,而我们却如着魔似的想要控制无法控制的环境状态。

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篇3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文化亦是亭台楼榭、音画歌赋,文化的概念极宽泛而又极细小;文化又是个动态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独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过文本研习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化,有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所阅读的文章多以论说性文章为主,更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因此,首先,我采用了专题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以文章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之初就明确一周学习计划,然后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集中阅读,使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心理准备;其次,在阅读指导中为学生设计了阶梯式的阅读顺序,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对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维再到整体的文化观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设计了体验式的阅读迁移创造,取诸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提炼与建设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这个一个环节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收获颇丰。

教学之后,两点感受颇深:

一是教师要有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勇气,要敢于打破“反刍式”教学方式,走出替代学生阅读的角色,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要敢于把阅读的文章交给学生;当然,这种勇气要以教学的智慧为根本,教师要善于做高效的组织者、智慧的对话者。

二是教师要不断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热爱者,善于归纳整合,做知识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创新,做教学艺术的追求者。

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篇4

孔子有一句关于收学费的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也。”意思是说,只要你给我拿一些肉干来作为拜师的礼物,我一定教诲你,可见孔子心胸之宽眼界之广。“有教无类”,我不论你是什么民族,什么身份,只要你有好学之心,我一定教诲你。真的这样吗?

孔子有一句关于举一反三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的程度,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去教他。”言外之意,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因为:1你不用心思考; 2你笨。但孔子的学生拜入孔子门下时,无一不是好学的,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你笨。孔子还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发现,有些人天生就聪明,上者;有些人相对差一些,要经过学习才明白;有些人懒得学习,又遇困难,现实逼他去学,这就是糟糕的人。孔子还和子贡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意思为:子贡说:”这就像《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样吧。”孔子说:“赐也(子贡呀),可以开始和他讨论(教他)《诗经》了,告诉他过去的,他可以推断现在和将来的。”

这些都表明,孔子喜欢教好学、乐学、能触类旁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出来也可以时时启发自己(孔子)。

看向古人,是有愚笨的人的,但反观现在,同学们的智商差不多,但是为什么有人成绩高,有人成绩低呢?其实这是平时努不努力造成的。所以,作为现在的我们,应该有一颗向学之心,这不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老师的肯定的一种承诺。

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篇5

?论语》是我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华思想。以前未曾学过《论语》,对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来,由李华老师引领我们学习《论语》后,才了解到,悠悠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头竟然是《论语》。

孔子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一位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锐利的智慧,打开了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使仁爱之心溢满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让子孙后代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简单朴素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在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犹如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边上,细细品茗。仿佛《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荡漾胸怀,足以洗涤冲刷你灵魂中的一切欲念。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弥留在充满油墨芳香的字里行间,感受儒家思想与仁义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包容与豁达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而深邃,不失为一次精神旅行。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仁义之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心中。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读《论语》是一场精神洗礼。让原本枯燥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来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诱的言语,那一段段平易朴实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浇湿了被快节奏生活带动下,一颗颗骚动的心灵。

总而言之,读《论语》让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浓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圣贤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篇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当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当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我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境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经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仅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仅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仅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仅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仅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构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终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仅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教师吗?

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篇7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了解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事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其中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很深的见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这居然去您给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年级来说吧!在这个100多人的大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学习天才罗晓辉,跳舞能手王心怡,唱歌能手王芸,小书法家肖元……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

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习的道理啊!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道,我们有时候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他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

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中华经典诵心得体会篇8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它就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挖掘,怀着敬畏之心我打开了这本伟大的著作。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圣人之意,我不禁陷入沉思……

孔子推崇“仁者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不正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吗?文质彬彬、学思结合、学而不厌、以德报怨、以直报怨等等这些教诲不正是我的老师常常教育我们的吗?读完论语,我忽然觉得孔子就像一个慈祥的长辈,时常在我们耳边言辞恳切地教诲。读着《论语》,我感觉触摸到了圣人。读《论语》不仅可以聆听圣贤的声音,还可以跟着孔子学做人。

学做一个快乐的人。孔子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快乐是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与高人结交学习他们的学识品德,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小人。

学做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畏大人,是要我们尊敬长辈,敬畏是“敬而近之”而不是敬而远之。畏圣人之言,是要我们遵守准则,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学做一个反躬自省的人。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要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有错。

学做一个有温情的人。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对朋友更是有情义。

学做一个好学的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问,圣贤都如此谦虚向学何况是我们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更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聆听圣贤,跟着圣贤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