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就是将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主观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在某些特殊的事情上需要通过记录体会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篇1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
精准扶贫要清心从严管。扶贫资金和项目要从严管,防止进入小腰包,要实实在在的用在基础设施修建或贫困老百姓身上;资料整理和汇报要从严核,防止为了验收检查而作假,杜绝书面汇报漂亮、群众口碑差的以汇报夺政绩观;定贫脱贫要从严审,严厉打击为了扶贫资金而定贫困村、为了脱帽而做形象工程的现象。
心系于民,冷暖在心是动力。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体会疾苦,让心得以洗礼,发自内心的来打好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02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篇2
精准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政府有职责,社会有责任,民众有义务。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投入之下,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极大改善。但不可否认,当前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还存在着“政府热、社会弱、市场冷”的局面,社会力量对精准扶贫的支持、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起来。因此,开展精准扶贫要凝聚一个共识:不能把扶贫只当作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而是要发动社会力量、各方面力量共同来做;不能光靠行政手段、行政力量来推动,还要运用市场的手段和方式,依靠市场的力量、社会的资源来推动。
近年来,许多社会力量已以不同形式进入扶贫开发领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扶贫开发工作,有的已经取得可喜成效,成为扶贫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开展广泛的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都是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所在。在现阶段积极鼓励并高效引导以社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可以实现多赢局面。一是有助于补齐政府扶贫的“短板”。政府是精准扶贫的主要责任人,但政府不是万能政府,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尤其在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保护、养老服务、贫困群体关爱救助、社区防灾减灾等领域,社会组织更加专业,更能发挥作用。让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精准扶贫,可以有效提升扶贫的深度和高度,促进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效率。二是有助于释放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实现城市反哺农村,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更多社会组织投身贫困地区,帮助当地群众投资创业,是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的有效途径,既可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也可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延伸和可持续,释放贫困地区的市场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精准扶贫精准,有助于引导社会力量扶贫潜能向贫困地区汇聚,有助于构建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的新的组织推动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都能够把精准扶贫作为自身的重要职责,精准发力,进而形成一个精准高效的扶贫共同体。
当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只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以此为开端,打造符合国情、省情的“政府主导、市场能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新格局,还需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思维,将政府由执行者变为规划者、组织者和服务者,通过政策强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扶贫工作中发挥支持、支撑功能,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协调发展、共同作用。
202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篇3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
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202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篇4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防“疫”好消息频传,可以看到我们的防控策略是有力、有效的。在防控疫情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积累的斗争经验,对以后的工作开展都是有益的。在这场战“疫”中总结出四点启示,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启示一:用人为先,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疫“考”场上,干部的能力水平、态度能影响一个地区的疫情发展态势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领导干部“干得怎么样、在不在状态”被群众看得一清二楚。打仗打“将”,在战役面前,需要有担当和真本事的将领,确定政策路线,组织带领干部拧成一股绳,共克时艰。脱贫攻坚战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仍然在人,脱贫攻坚战剩余的“贫中贫”“困中困”,难啃的硬骨头,还需尽锐出战。精心谋划乡村振兴、脱贫项目,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加强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对“不在状态、不能胜任”的干部尽快调整,让“能干事、有担当”的干部上。同时要注意关爱和奖励一线干部,长期在一线的干部要合理安排休息,对干的好的一线干部要给予表彰表扬和报酬保障,激励“能干事、想干事、认真干”的干部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来。
启示二:真抓实干,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从“一天收到十来个部门文件,却无一解决一个口罩、一瓶消毒水”、“明明是同一件事,却有六七个部门要求报六七个不同的表格”……在疫情中暴露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增加一线干部的负担,贻误战机。脱贫攻坚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还在于干部作风。脱贫攻坚不是走过场,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要落到实处,都要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脱真贫、真脱贫。不要数字脱贫、填表脱贫、口号脱贫、摆拍脱贫。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让扶贫干部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去,多实地走访,摸清摸透情况,勤思解决办法,解贫困群众难题。
启示三:慎终如始,秉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启示四:战役必胜,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这场战“疫”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奋斗精神、中国的团结力量,看到了全国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和干劲,确诊人数多日归零,更加坚定了我们能打赢这场疫情战的信心。我们的信心来源于我党的坚强领导,来源于我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来源于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和咬牙坚持。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贫困问题,已到决战时,我们同样要坚定必胜信念,举全国之力,一鼓作气,顽强奋斗,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收官战,如期兑现党对人民的承诺。
202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篇5
二、精准选人机制,提高带动本事
精准化扶贫的关键是精准化选人。此刻有些地方是因为选人不正确,下派到贫困地区后没有认真分析当地贫困原因,没有了解贫困群众的需求,下派干部存在应付思想。而对于某些有至于帮扶脱贫的干部因没有将其优势特长发挥出来而空有抱负,比如要将党性强、熟悉党务的干部选派到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地方,把熟悉产业发展的技术干部选派到发展滞后的地方,把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选派到矛盾纠纷多,热点难点问题多的地方,让下派干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当地贫困症结。此外,对于下派干部要实施实绩考核,细化考核资料,考核优秀的干部进行重用提拔,不合格的重新选派或延长选派时期。
三、深入联系群众,突出精准帮扶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当然,扶贫工作更是要求全党全社会能够从根本上做到精准,帮忙贫困群众。在开展工作中,要深入群众,多跑腿,多入户,多思考,真心实意地为贫困户着想。此外,还能够适时开展各项技能培训,让有劳动本事的贫困户理解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工作技能;对于有意向外出就业人员能够供给就业信息,帮忙联系对方单位已增加就业机会,进而增加收入。
202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篇6
过完端午节后,听说省里要来检查“双到”扶贫,所以全市这两天又掀起扶贫的高潮。各县区、各单位又是开会,又是讨论,又是要下乡看望帮扶对象,真的很忙。
为了应付统一的检查,我们单位也不例外,昨天就通知大家上午开会,然后下午除了个别没有帮扶对象的人,绝大多数都要下去农村看望自己的帮扶对象。还要帮扶对象给签字什么的,证明自己下去过了。记得去年的时候,我们是被强制从工资里面扣掉500元去扶贫的(副科长800正科长1000依次类推),然后还确定了每人的帮扶对象,很庆幸我没有帮扶对象,大概是领导考虑我还在贫困线吧。那时候他们还下去过两次,都是单位统一的买东西,统一开车过去,到了大家提了东西自己找自己的帮扶对象去,听他们说很多的帮扶对象都是住着两三层的小楼房的,或者开着个小卖部的,看着都不应属于贫困的范围,可是却要我们这些工薪阶层去帮扶他们,大家感觉真的不可思议!但实际上也没什么行动继续,就如此这般!这大概就是中国特色吧!
家里的某人也有两户帮扶对象,昨天他也跟单位的人第一次去看望,听说两户家里都是有三四个小孩子的,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感觉很不平衡!凭什么农村就可以生那么多的小孩子!凭什么让我们去帮扶呢?!这样对我们政府机关的人来说实在不公平了吧?!还不如让我们自己生多一个,自己养,不要国家扶贫,素质还高呢!如此这般扶贫,意义何在?真的想不通!真的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