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把人生经历中的主观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表达,想要写出好的心得,我们必须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3抗疫新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2023抗疫新心得体会篇1
我深知,中国从不是所谓得天独厚、一帆风顺的国家,这里有天灾人祸,世事无常,但这个国家和她的守护者们,从不会让其人民只身置于危险和苦难中,而是逆着求生的道路,在危局中开辟生的走廊。青丘崖下,枫叶如丹。越千年,涿鹿一战,动天地,黯日月。而华夏初祖与八十一个兄弟团结不屈的战魂永存。斗蚩尤、斗猛兽、斗瘟疫、斗旱涝,炎黄子孙从古老的先民起便是凭借着这团结不屈的信念在与一场场天灾人祸的争斗中,度过悠悠千年,亘古岁月。
我们看不到病毒蛰伏在哪个角落,看不到病魔向我们露出的獠牙。对敌人的一无所知,让我们分外恐惧。但有些人不能怕!所以,一声呼喊,上千医生离开亲人冒死奔向灾区!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病魔对抗,他们要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救死扶伤。一声动员,数百挖掘机几天建立两所医院!他们知道自己建得更快一点更好一点,病人就能更早一天被隔离治疗,也就有了更多生的希望。一个求助,全国人民的数亿善款众多物资捐赠灾区!我们坚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和不屈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
非典疫情打不垮我们,地震洪水击不败我们。这次我们一定坚决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人人防护,亲身体会如何打赢这场战争。因为,我们深信:不多久后再回头一看,这又将是中国人一场多么精彩的胜利
2023抗疫新心得体会篇2
自防疫阻击战打响以来,湖北十堰东城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电话声没有停过。当下防疫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来电多、问题多、请求多、投诉多成为指挥部办公室的常态。
“能否帮忙送一支体温计”——群众身边无“小事儿”
家住东城开发区辖区的小区居民打电话来,称自己从武汉回来,自己身体虽健康正常,但母亲似乎有一些感冒,而家里的体温计摔坏了,从电话中的语气里可以感受到当事人的焦急和惶恐,在耐心听完他的电话后,工作人员对他进行了安抚,建议其居家观察,不要外出,在记下联系电话后立即联系了小区所在的天津路社区居委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后来天津路社区书记余军回电话,“一支体温计而已,这是个小事儿,我跑一趟已经给他们送去了”。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通过“小电话”建立起的两级联动为民服务的桥梁,指挥部办公室落实电话里的各类群众“小事儿”26件。
“能不能帮我看下家里无法联系的老父亲啊”——严控严管有“温度”
1月31日晚上,家住在东城开发区辖区徐家沟村村民打来电话,称自己被困在回十堰的高速上已长达两小时,家里的老人年事已高一人在家,无法联系,希望村委会能帮忙看望老人。工作人员立即将诉求转达给徐家沟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徐鸣成当即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在确认住址后,立即去到该村民家中看望老人情况。村书记徐鸣成考虑到老人独自在家需要人照料,在确认该村民为本村村民且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帮助联系高速公路管理处放行,最终该村民在村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回堰与老父亲团聚。当前,通过电话互通,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帮助协调群众出行、回家、生活、就医等各项诉求30余件。
“我家楼下的商店今天开门合规合法吗”——“人民之眼”起作用
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各类群众投诉和举报电话20余件,涉及到居民外出聚众、小区消杀工作、企业未按规定开工等各项群众关心问题。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立即将群众反映的事项转达给相应村和社区,村居干部立即开展调查核实,按照属地责任督办整改,必要时由指挥部协调派出所、执法大队、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联合处置。一通通举报电话,是对基层单位工作成效的监督,也是控制当前疫情的一把“利剑”,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一场人民战争,要增加群众的“参与感”,切实让“人民之眼”照亮工作的“盲区”和“死角”。
电话虽小,但要把“小电话”里的“大民生”解决好,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态度”还要有“温度”,守“初心”的同时还要有耐心,必须同时具备责任意识和严实作风。看起来简单的“接电话”实际上对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防疫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提出挑战,同时还需要在多级多部门的“默契配合”中形成横向与纵向科学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实现信息共享、“对话”通畅的前提下解决好群众诉求。
当下,群众为防疫工作作出牺牲,居家坚守不出门,他们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传递出的“声音”真挚真切而有分量,基层工作人员还当进一步紧跟疫情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强化头脑武装,切实处理好“小电话”中的“大民生”。
2023抗疫新心得体会篇3
2020年的春节本该是热热闹闹,大街小巷欢天喜地。却因为新型冠状肺炎而变得特殊起来,昔日喧闹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最开始,也听说过新型肺炎,而且只有几例,所以大家也没有太重视。直到1月23日那天,新闻竟然报道武汉被封城了。大家开始慌乱,开始害怕。
但就在这时,一位耄耋之年的老爷爷——钟南山教授挺身而出,的分析了这次疫情。并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在武汉的也不要出来。而他自己却毅然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当我在网上看到钟教授在列车一角休息的照片时,我心头一振,鼻子一酸,心里肃然起敬。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要成为钟教授那样的人,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
听了钟教授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次疫情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因为野生动物身上有许多病毒,比如蝙蝠身上就携带100多种病毒。如果人类食用了野生动物就很容易遭到感染。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食用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冠状病毒怕高温,怕酒精。病毒在56度高温下30分钟就死亡了。乙醚,75%的乙醇,含氯的消毒剂都可以有效的灭活病毒。
针对此次疫情我们要做到以下措施:1.不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去。如:超市,酒吧,菜市场等。如必须出门应戴好口罩。2.做好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勤消毒等。3.注意做好个人习惯。如:不随地吐痰。4.肉制品要高温烹饪之后才能食用。
当然我们也很积极的在抵抗着疫情。我们积极的配合当地政府和学校,将自己每天的情况报告给老师。我们每天宅在家中休息,不给祖国添乱。当然在家休息期间我们可以多读书看报,做有意义的事情。使自己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做一个像钟教授那样的人打下基础。希望当危险来临的时候,我们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去战胜危险。将来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也能挺身而出。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一起肩并肩,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坚信在春暖花开时,我们依然能够繁华与共!
2023抗疫新心得体会篇4
2020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让人难忘的新冠病毒疫情,令人感动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精神,催人泪下的请战书、家书,还有那些明知病毒肆虐,却仍然逆流而上、抗争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为保障人们健康而奋斗的可爱可敬的工作者。而2020年却也是普普通通的一年,外星人没有入侵,太阳系也没有爆炸,新冠肺炎的来袭虽然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但国家、政府的迅速应对,把疫情控制在了可控的范围内,只是改变了普通人的一些生活方式。而我,也是这普通人群中的一员。
2020年1月25日,我接到单位通知,要结束假期,赶回单位上班,作为__市疾控中心第一机动队的流调人员奔赴抗疫前线。对此我自是早有预料,因为我之前是被单位派往__省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参与公共卫生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单位在__市启动了国家一级响应的情况下不可能落下我这个生力军。于是提上头天晚上就收拾好的行李,告别了家乡,乘坐高铁赶回单位。
回到单位立即就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防控工作中。由于没有住所,吃住都在单位。作为机动队的一员,不仅仅要完成自己的流调工作,碰到一些特殊情况,往往也会主动请缨。回单位上班十来天,我开展了对疑似病人的视频、电话流行病学调查,书写调查报告,对确诊病例家进行终末消毒,对病家进行消毒指导,也到乡镇卫生院实地观察他们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设立情况。虽然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多是常态,辛苦但也是感触颇多。
首先第一点就是改变了我的学习习惯。以前总是觉得知识够用就行了,并没有十分刻意地去追求看书时间与质量,看书看过一遍可能几天就忘了,这次却是忙里偷闲认真学习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毕竟如果没掌握好专业知识,不仅自己暴露在危险中,有感染上新冠肺炎的风险,更不能很好地完成肩上的使命。其次是感慨国家发达、科技发达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随着防控方案的版本不断更新,明确了流调人员可以使用视频、电话等方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运用科技,极大地减少了我们的暴露风险,在保护了我们的同时,使我们获取信息更加准确、及时。还有一点最深刻的感受便是随着工作中跟临床方面的不断接触,意识到临床思维和公卫思维是存在不同的。这一点我在规范化培训临床跟班时并没有发现,我们更多的是注重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当这个病人没有流行病学史时,往往就会因为惯性思维,认为这个病人肯定不是新冠肺炎;而临床医生比较注重临床表现,不管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只要他符合方案中的三条临床症状,就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新冠肺炎的病人。在工作过程中,也确实存在询问病人后,病人没有流行病学史就对他放松警惕,就认为他肯定不是新冠肺炎的病人。直到有一次调查了一个患者,没有流行病学史,送样检测第一次检测出单核酸靶标阳性,虽然之后两次检测都是阴性,排除了这个病人,却也为我敲响了警钟。对于现在的疫情防控形势来说,万万不能放松警惕,粗心大意。
17年前的我还在上小学,对于2003年的那场非典疫情印象并不深刻。17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个亲身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疾控工作人员,印象尤为深刻。但是我坚信饱经磨难的祖国并不会因为这次的疫情而停下发展的脚步,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以外人难以理解的中国速度急速行军,被外界冠以基建狂魔的称号。如同一个一夜之间崛起的巨人一般。但通过十天内武汉建立起一座新型肺炎专治医院,我终于感到这并不是我们会魔法,一天有48小时,而是建筑、设计、通信、信息、交通、互联网行业内,乃至整个国家所有的普通人所聚集的智慧与力量,各行各业就像是巨人的肌肉、血管,而中国人民则像是供给这些组织营养的鲜血。十天建医院,3天建基站的万众同力之下,我们看到了这个巨人手臂中颤动的每一条肌肉,看到了他血管里奔腾的每一滴血液。中国最强的力量,从来都是千千万万普通人,而我,恰巧也是这普通人中的一员!
2023抗疫新心得体会篇5
2020年一月份,全国爆发了严重的疫情,一个名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迅速侵略了中国。一时间,全国陷入了疫情的恐慌之中。在疫情爆发期间涌现出了许多抗疫英雄。
1月21日晚上,微博上的一张照片让所有人都热泪盈眶。钟南山院士在赶往武汉的火车车厢里,疲惫的睡着了,并附言道:84岁的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然后自己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这一幕让人不禁红了眼眶,钟南山院士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毅然决然的奔赴一线,与白衣天使们共同抗疫。他们是英雄,是守护千百家身体健康的使者。钟南山院士已有高寿,两鬓斑白,满脸皱纹。但他并不忘记人们,他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他带领医护人员们英勇奔赴战场,他似一只火炬,点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他与病魔展开战争,从生死线的边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人的生命。
他不畏惧,“没有紧急事情不要去武汉。"然而他却在第一时间赶赴医疗一线,他让我们相信医疗技术,相信中国。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
在病毒爆发的时刻,无数英雄涌现出来,他们是人民生命的守护者,是无私奉献的神圣医者。他们大爱存天下,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佩。让我们共同抗击疫情,让神州大地重现勃勃生机。
2023抗疫新心得体会篇6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分“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四个部分,系统梳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全面总结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深刻阐明全球抗疫的中国行动、中国理念、中国主张。这一真实记录中国抗疫艰辛历程的重要文献,客观呈现了面对危难时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生动展现中国人民焕发出的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精气神,全国上下强烈共鸣,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中国抗击疫情的核心逻辑,也是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的最重要原因。在这场重大疫情面前,____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在全国范围调集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患者救治。我们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都全力抢救,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我们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紧紧依靠人民,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之力。经过这次疫情的砥砺,中国人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风雨来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托,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拥护和信赖,对中国制度更加充满信心。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每天都有许多生命逝去。面对严重危机,人类又一次站在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正如白皮书所指出的:“坚持科学理性还是制造政治分歧?加强团结合作还是寻求脱钩孤立?推进多边协调还是奉行单边主义?迫切需要各个国家作出回答。”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加强高层沟通,分享疫情信息,开展科研合作,力所能及为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提供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未来的成败取决于今天的行动。各国应为全人类前途命运和子孙后代福祉作出正确选择,齐心协力、守望相助、携手应对,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打赢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护佑世界和人民康宁。
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抗击疫情,中国人民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将始终同各国人民紧紧站在一起,休戚与共,并肩战斗。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全世界人民心怀希望和梦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标一致、团结前行,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023抗疫新心得体会篇7
己亥末,庚子春,家家户户打扫卫生,购置年货,准备过新年时,一场灾难降临在神州大地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无息地开始了。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乃“新型冠状病毒”,危险不亚于2003年的“非典”。
就在除夕那一天,所有的医生全部召回参加这场紧急战“疫”,还有专家团队,全部赶往武汉。在专家队中,84岁高龄的“非典”英雄——钟南山院士更值得让人敬仰。他不顾一切,毅然来到武汉,给武汉的这场战役带来了希望。还有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们义无反顾地向武汉前进。他们一天只能喝一次水,怕上厕所浪费了防护服,休息只能临时在椅子上或地上躺一会儿。稀缺的医疗设施,没有特效药,更增加了治疗的难度。有时患者心态不好,还要加以心理引导,更是难上加难。幸运的是,中国有强大的建造能力,6天造好了一所医院——“火神山”,为后续的救治工作增加了便利。
更令人感动的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和海外华侨们,想方设法地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工人们尽自己所能赶制着医疗用品;农民们把许多新鲜的蔬菜送往疫区;海外华侨们在国外搜集着口罩运往祖国;许多在外的科学家们连夜回到祖国的怀抱……网上有这样一幅图:一架从墨尔本飞往中国的飞机上没有一位乘客,但每个座位上都放了一箱口罩;武汉人民在深夜里唱起了国歌;还有我们江苏的“苏大强”……无数个这样的镜头让我热泪盈眶,让我感受到了炎黄子孙们团结之心。
是的,疫情就是命令,国有难,若有召,召必回,战必胜。春天已经来临,我坚信这场战“疫”,我们一定会赢!